模块化钢桥主桥体连接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763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钢桥主桥体连接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钢桥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模块化钢桥主桥体连接杆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中国建设了海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桥梁设施;目前,全国桥梁数量已经达到一百万座。桥梁作为公路运输的纽带,在现代交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旧桥改造的过程中,会使相关道路交通长时间持续中断,这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一些河流上的旧桥改造过程中,需要铺设一些临时用桥,以满足人们交通的需求。但是,现在的临时用桥施工工期较长,投入成本较大。近年来,模块化桥梁结构由于能够迅速组装,不受天气或温度条件影响,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时间,因此,越来越获得人们的青睐。

现有的模块化桥梁多为单个分开的主梁结构,稳定性较差,相互之间不能互相支持,降低了桥梁设施的稳固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使主梁之间互相支持,增强模块化钢桥稳固性,使模块化钢桥更容易安装的模块化钢桥主桥体连接杆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模块化钢桥主桥体连接杆机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为圆钢管结构,所述横梁两端设有封口;所述横梁上均匀设有若干贯穿横梁直径的通孔,所述通孔两侧边缘设有凸台;所述通孔设有剪力筋,所述剪力筋的长度为横梁直径的若干倍,所述剪力筋的两端在横梁上成对称分布;所述横梁内壁设有均匀分布的加强筋;所述封口为双层圆盖结构,端部设有防震层,内部设有加强筋。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优选的,所述封口的直径大于横梁的直径。防止横梁向横桥方向滑移。

优选的,所述剪力筋的长度为横梁直径的1.5-3倍。增加横梁向横桥方向滑移的摩阻力,使横梁分散力的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数量为3-30个。满足不同模块化钢桥结构的需要。

优选的,所述剪力筋表面设有螺纹。增加横梁向横桥方向滑移的摩阻力。

优选的,所述横梁的厚度为1-5cm。

使用时,横梁采用圆钢管制成,根据模块化钢桥主梁截面尺寸在横梁中间处制作通孔,将横梁穿入模块化钢桥主梁,两端盖上封口,并在通孔处布置剪力筋,剪力筋的作用是增加圆钢管的横桥向的滑动力,并对圆钢管起定位作用,本实用新型使主桥构件受力相对均匀,提高桥梁的安全可靠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可以使主梁之间互相支持,增强模块化钢桥稳固性,使模块化钢桥更容易安装。

2、本实用新型中横梁把主承重梁受的荷载分散到相邻及更远的主承重梁上,让主桥构件受力相对均匀,提高桥梁的安全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在横梁的各通孔处安装剪力筋,使横梁分散力的效果更好。

4、本实用新型制作成本低,采用现有的制造技术即可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模块化钢桥主梁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

横梁1,通孔2,剪力筋3,封口4,模块化钢桥主梁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以下实施例以实用新型最优效果进行解释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模块化钢桥主桥体连接杆机构,包括横梁1,所述横梁1为圆钢管结构,厚度为2cm,内壁设有均匀分布的加强筋;所述横梁1两端设有封口4,所述封口4为双层圆盖结构,端部设有防震层,内部设有加强筋;所述横梁1上均匀设有贯穿横梁直径的通孔2,通孔2的数量为4个,所述通孔2两侧边缘设有凸台;所述通孔2设有剪力筋3,所述剪力筋3的长度为横梁1直径的两倍,剪力筋3表面设有螺纹,剪力筋3的两端在横梁1上成对称分布;所述横梁1内壁设有加强筋。

所述封口4的直径为横梁1的直径的1.2倍。

使用时,横梁1采用圆钢管制成,根据模块化钢桥主梁截面尺寸在横梁中间处制作通孔2,将横梁1穿入模块化钢桥主梁5,两端盖上封口4,并在通孔2处布置剪力筋3,剪力筋3的作用是增加圆钢管的横桥向的滑动力,并对圆钢管起定位作用,本实用新型使主桥构件受力相对均匀,提高桥梁的安全可靠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1为圆钢管结构,厚度为2.5cm,所述横梁1两端设有封口4;所述横梁1上均匀设有贯穿横梁直径的通孔2,通孔2的数量为6个,所述通孔2设有剪力筋3,所述剪力筋3的长度为横梁1直径的2.5倍,剪力筋3表面设有螺纹,所述封口4的直径为横梁1的直径的1.1倍,其余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举例。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的限定。对于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