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曲线轨道半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5641发布日期:2018-09-11 19:45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轨电车、铁路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曲线轨道半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在正式投入运营前,需经过最小半径曲线试验,来试验列车行车的舒适性、运营安全、钢轨磨损等性能。最小平曲线半径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它对轨道线路的造价、运行速度、养护维修量和运营支出有很大的影响。平曲线半径过大,又会大大增加建设工程投资。

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工程、磁悬浮等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需检验轨道曲线半径。轨道曲线半径控制,一般是通过测定曲线10或20m弦的正矢(半弦点到曲线上的垂直距离),通过正矢计算相应的曲线半径。具体操作是采用10m或20m定尺的绳,量测中点处的正矢。量测人员4人,两人拉绳,1人量测正矢,1人记录。然而对于小曲线半径轨道(特别是曲率半径小于50m轨道)的曲线半径控制,若通过测定曲线10或20m弦的正矢办法来控制曲线半径则不精确,曲线半径检测方法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特别是有轨电车小曲线半径曲线极限最小半径为18m;有轨电车道岔小号码道岔如3号道岔曲线半径为25m;路段设计最小曲线为20m。上述曲线往往全长不足10m,用10m或20m弦的正矢测量曲线半径不适用。对于半径为20m曲线,曲线全长范围内细微的曲率误差均可以导致曲线半径小于有轨电车通过的极限最小半径为18m。造成行车事故。因此必须找到一种量测方便、实用的测量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精确检测和记录轨道曲线各点曲率半径的小曲线轨道半径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曲线轨道半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杆和伸缩测定尺,所述伸缩测定尺垂直设置在所述检测杆的中间位置处,所述伸缩测定尺上设有刻度,所述伸缩测定尺可相对所述检测杆作滑动运动且滑动方向与所述检测杆的轴线垂直。

所述伸缩测定尺到所述检测杆两端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杆的横截面为矩形。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杆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贯通上下侧面的穿孔,所述伸缩测定尺穿插在所述穿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测定尺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检测杆上设有与所述滑槽相适配且插入所述滑槽中的导杆。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测定尺的截面比所述穿孔的截面尺寸小1-2mm。

上述技术方案的小曲线轨道半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杆的长度为2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曲线轨道半径检测装置,可直接测定轨道曲线处的正矢,通过正矢可直接推算出小曲线轨道待测点的曲率半径,操作便捷,量测人员为1人量测,1人记录,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伸缩测定尺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检测工况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检测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图4,一种小曲线轨道半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杆1和伸缩测定尺2,伸缩测定尺2垂直设置在检测杆1的中间位置处,伸缩测定尺2到检测杆1两端的距离相等。伸缩测定尺2上设有刻度21,伸缩测定尺2可相对检测杆1作滑动运动且滑动方向与检测杆1的轴线垂直。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操作的便捷性,检测杆1长度设置为2m。检测杆1的横截面采用矩形设计,检测时,检测杆1侧面两端部可直接靠在轨道侧面。通过控制伸缩测定尺2的伸缩来测定该弦的正矢,进而推算出该点的曲率半径,可直接判定该处轨道安装的曲率能否满足设计和规范验收要求。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检测杆1的中间位置处设有贯通上下侧面的穿孔4,伸缩测定尺2穿插在穿孔4内。伸缩测定尺2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22,检测杆1上设有与滑槽22相适配且插入滑槽22中的导杆3。导杆3将伸缩测定尺2与检测杆1连接在一起,通过导杆3与滑槽22的配合可控制伸缩测定尺2在检测杆1上的穿孔4中滑动。

参见图2,所述伸缩测定尺2表面有刻度21(可精确到mm)。通过刻度21可读取轨道曲线待测点处弦的正矢或曲率半径。当伸缩测定尺2尖端与检测杆1侧面平齐时,伸缩测定尺2与检测杆1的另一侧面相交的位置,其正矢为0,其对应的曲率半径为无穷大。当伸缩测定尺尖端伸出一定长度,即刻度对应的弦的正矢。

参见图3,检测待测点小曲线轨道(a表示)的曲率半径R时,将检测杆1矩形截面侧面两端部直接靠在轨道侧面,使两端部与轨道侧面平齐。将伸缩测定尺2的尖端顶到待测轨道侧面,通过伸缩测定尺2上的刻度21可直接读取该弦的正矢h,进而推算出该点的曲率半径R,可判定该处轨道安装的曲率能否满足设计和规范验收要求。

根据几何关系,当弦长为定值时(长度为2m),弦的正矢h与曲率半径R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单位:m)。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也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例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