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施工补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7126发布日期:2019-02-22 22:30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沥青路面施工补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路面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沥青路面施工补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大大方便了城镇居民的出行,目前我国城镇道路建设过程中大多采用以沥青为主进行铺设道路,一方面沥青铺设成本较低,施工进度快,另一方面便于后期的维护,并且沥青受温度影响较大,外国研究学者Daniel等人在2001发表了文献(Daniel JS, Kim YR.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fatigue damage and healing of asphalt mixtures[J].J Mater CivEng 2001,13 (6):434-440.),表明了对沥青加热到50 ~ 60℃,足以软化胶结料,实现自我修复。

目前沥青施工过程中运输车需要将加工好的沥青从搅拌站运输至施工现场,运输过程和施工过程沥青冷却结块,并且沥青沾粘度下降,铺设沥青道路损坏率较高,并且后续碾压过程中容易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沥青运输过程和施工过程出现冷却结块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沥青路面施工补料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沥青路面施工补料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前部驾驶舱内设置有控制箱和显示器,所述显示器一侧设置有第一按钮、第二按钮和报警器;所述车体上设置有电源箱、保温仓、传送装置和出料仓,电源箱设置在保温仓一侧,保温仓与传送装置相连接,传送装置通过输料槽与出料仓相连接;所述保温仓底部设置有电磁加热装置,保温仓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保温仓下部设置有用于排出沥青的电磁阀;所述出料仓与输料槽连接处上方设置有红外线探测器,出料仓底部设置有隔热板,隔热板下方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箱分别与显示器、报警器、电磁阀、电磁加热装置、电源箱、第一按钮、第二按钮、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红外线探测器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传送金属履带,传送金属履带下方设置有传送辊,传送辊下方设置有传送电机,传送辊通过传送带与传送电机相连接,箱体一侧设置有用于支撑输料槽的支撑轴,输料槽与支撑轴上部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箱包括电流转换器、控制器、存储器和A/D转换器,控制器通过电流转换器与电源箱相连接,控制器分别与存储器、显示器、报警器、电磁阀、传送电机和电磁加热装置相连接,控制器通过A/D转换器分别与第一按钮、第二按钮、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红外线探测器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为STM32F407MCU,A/D转换器为AD7865ASZ-1A/D转换器,AD7865ASZ-1A/D转换器具有16通道;所述温度传感器为MIK-AL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MIK-AL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范围为0~300℃;所述压力传感器为TJP-1压力传感器,TJP-1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为300MPA。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金属履带上焊接有若干个用于盛放沥青的盒体。

进一步地,所述输料槽通过固定支架与传送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避免了路面长时间施工过程中沥青温度下降出现结块,通过电磁加热装置和温度传感器相配合对保温仓内沥青进行保温处理,减少沥青出现冷却的情况,并且本实用新型对施工过程中出料仓内沥青剩余量实时监测,提高了整体自动化程度,提高了沥青使用质量,方便后续工作的进行,加快整体工程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整体控制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为保温仓,2为进料口,3为控制箱,4为电源箱,5为显示器,6为温度传感器,7为电磁加热装置,8为盒体,9为排气口,10为输料槽,11为红外线探测器,12为挡板,13为出料仓,14为导向板,15为隔热板,16为压力传感器,17为支撑轴,18为传送电机,19为传送金属履带,20为电流转换器,21为报警器,22为控制器,23为存储器,24为A/D转换器,25为第一按钮,26为第二按钮,27为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沥青路面施工补料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前部驾驶舱内设置有控制箱3和显示器5,所述显示器5一侧设置有第一按钮25、第二按钮26和报警器21;所述车体上设置有电源箱4、保温仓1、传送装置和出料仓13,电源箱4设置在保温仓1一侧,保温仓1上部设置有进料口2和排气口9,保温仓1与传送装置相连接,所述传送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传送金属履带19,传送金属履带19上焊接有若干个用于盛放沥青的盒体8,利用盒体8对液态的沥青进行输送,大大提高了输送效率,传送金属履带19下方设置有传送辊,传送辊下方设置有传送电机18,传送辊通过传送带与传送电机18相连接,箱体一侧设置有用于支撑输料槽10的支撑轴17,输料槽10下部与支撑轴17上部焊接,传送装置设置在出料仓13一侧且传送装置通过输料槽10与出料仓13相连接,输料槽10通过固定支架与传送装置相连接;所述保温仓1底部设置有电磁加热装置7,电磁加热装置7采用电磁感应线圈,通过向电磁感应线圈通电对保温仓内的沥青进行加热处理,电磁感应线圈利用沥青材料本身的温度敏感等性能,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含有导热金属纤维的沥青混凝土。电磁感应线圈装置通电后会成为电磁铁产生强磁场,这个强磁场与沥青中的导热金属纤维类物质如钢丝绒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电动势,此电动势称为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动势,感应电动势会驱使导热纤维簇中的电子流动,形成感应电流感生电流。这个电流又绕着可视作闭合导体的导热纤维簇旋转,产生涡流效应,涡流效应使每一簇导热金属纤维产生热量,从而加热金属纤维附近的沥青材料。

所述保温仓1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6,温度传感器6外部设置有保护壳,用于避免温度传感器受到沥青的冲击和腐蚀,保温仓1下部设置有用于排出沥青的电磁阀27;所述出料仓13与输料槽10连接处上方设置有红外线探测器11,红外线探测器11下方设置有挡板12,挡板12用于阻拦传输中迸溅的沥青,红外线探测器11用于监测输料槽内输料状态,在传送装置中传送电机18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时,红外线探测器11探测不到输料情况且出料仓13压力大幅度下降时,报警器21会发出报警及时通知操作人员,出料仓13底部设置有隔热板15,隔热板采用双层钢板,双层钢板之间空隙用岩棉填充,进而对出料仓进行隔热处理,隔热板15下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6;所述控制箱3分别与显示器5、报警器21、电磁阀27、电磁加热装置7、电源箱4、第一按钮25、第二按钮26、温度传感器6、压力传感器16和红外线探测器11相连接。

所述控制箱3包括电流转换器20、控制器22、存储器23和A/D转换器24,控制器22为STM32F407MCU,控制器22通过电流转换器20与电源箱4相连接,控制器22分别与存储器23、显示器5、报警器21、电磁阀27、传送电机18和电磁加热装置7相连接,控制器22通过A/D转换器24分别与第一按钮25、第二按钮26、温度传感器6、压力传感器16和红外线探测器11相连接。

所述A/D转换器24为AD7865ASZ-1A/D转换器,AD7865ASZ-1A/D转换器具有16通道,方便后续发展需求进行设备扩展;温度传感器6为MIK-AL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MIK-AL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范围为0~300℃;所述压力传感器16为TJP-1压力传感器,TJP-1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为300MPA,本实用新型可探测出料仓13最大重量为3吨。

本实用新型工作方法为:保温仓1内温度传感器6实时探测保温仓1内温度变化参数,温度变化参数实时传输至控制器22,控制器22控制电磁加热装置7对保温仓1内加热,保证保温仓1内温度变化在一定范围之间,压力传感器16探测出料仓13内沥青使用情况,控制器接收压力传感器16探测的出料仓13压力参数后,出料仓13内沥青低于20%时,控制器控制驾驶舱内显示器5显示出料仓13压力变化,并且控制器控制报警器21发出报警及时警示操作人员,操作人员操作第一按钮25用于启动传送电机18和电磁阀27通电进行传输沥青,在需要停止供料时,操作人员操作第二按钮26用于暂停传送电机18运转和对电磁阀27断电,同时出料仓13上的红外线探测器11用于探测输料槽10上输料状态,在传送装置中传送电机18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时,红外线探测器11探测不到输料情况且出料仓13压力大幅度下降时,报警器21会发出报警及时通知操作人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