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潮汐车道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6109发布日期:2019-10-15 17:58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潮汐车道护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道路护栏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潮汐车道护栏。



背景技术:

由于交通的“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而晚上则是出城方向的流量大,更是加重了拥堵现象。针对该情况,在交通导流改造中采取可变车道的方式进行了交通组织,即: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出城车辆多时,增加出城方向车道数,减少进城方向车道数。而车道的变换多采用改变潮汐车道护栏位置的方式实现,这就要求潮汐车道护栏能够实现一定幅度的旋转使得更加容易变换车道。现有的潮汐车道护栏旋转幅度较大或较小,旋转过程不够稳定,并且整体重量较重,旋转调整过程较难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潮汐车道护栏,本实用新型的潮汐车道护栏由连续铰接的护栏单元组成,并且护栏单元包括上支撑部、中间连接部以及下底座部,其中上支撑部两端采用配合的圆弧形的凸起部和凹陷部,使得旋转调整更加平稳;中间连接部采用较薄结构减少材料成本并且减轻被动旋转重量,使得旋转调整更加轻便。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潮汐车道护栏,包括不少于一个相互横向连接的护栏单元,所述护栏单元包括由上往下连接的上支撑部、中间连接部和下底座部;所述上支撑部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配合的凸起部和凹陷部;

所述中间连接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铰接口和第二铰接口,不同的所述护栏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铰接口和所述第二铰接口的铰接实现连接。

通过在所述上支撑部两端设置配合的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使得所述护栏单元能够旋转一定角度用于改道调整,并且横向旋转调整的过程更加平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上支撑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和所述下底座部在宽度方向上对称,且所述中间连接部在宽度方向上相对所述上支撑部和所述下底座部更窄,且宽度不超过50mm。

由此,所述中间连接部能够节省材料,而且设置在用于旋转调整的所述上支撑部下方减轻了旋转过程中被动旋转重量,并且能够提高在旋转调整过程中的弹性变形量,使得调节更加平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上支撑部下方位于所述中间连接部两侧分别设有提升凹轨,所述提升凹轨为向上的凹陷,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贯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为圆弧形,且所述凸起部弧形半径小于所述凹陷部弧形半径。

由此,采用两个圆弧配合使得旋转调节过程更加平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护栏单元位于同一直线方向时中间最近点的缝隙宽度为5mm~20mm,且两侧缝隙逐渐增大,边缘最大缝隙处宽度为20mm~8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凸起部弧形的弧长大于所在整圆的1/10周长,小于所在整圆的1/3周长;所述凹陷部弧形的弧长大于所在整圆的1/10周长,小于所在整圆的1/3周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相邻的所述护栏单元的最大旋转角度为5°~2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潮汐车道护栏由连续铰接的护栏单元组成,并且护栏单元包括上支撑部、中间连接部以及下底座部,其中上支撑部两端采用配合的圆弧形的凸起部和凹陷部,使得旋转调整更加平稳;中间连接部采用较薄结构减少材料成本并且减轻被动旋转重量,使得旋转调整更加轻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潮汐车道护栏的护栏单元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潮汐车道护栏的护栏单元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潮汐车道护栏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潮汐车道护栏的俯视放大图;

图中,1-护栏单元、11-上支撑部、111-凸起部、112-凹陷部、113-提升凹轨、12-中间连接部、121-第一铰接口、122-第二铰接口、13-下底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一种潮汐车道护栏,包括不少于一个相互横向连接的护栏单元1,护栏单元1包括由上往下连接的上支撑部11、中间连接部12和下底座部13;上支撑部11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配合的凸起部111和凹陷部112;

中间连接部12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铰接口121和第二铰接口122,不同的护栏单元1之间通过第一铰接口121和第二铰接口122的铰接实现连接。

通过在上支撑部11两端设置配合的凸起部111和凹陷部112,使得护栏单元1能够旋转一定角度用于改道调整,并且横向旋转调整的过程更加平稳。

如图1、图2,上支撑部11、中间连接部12和下底座部13在宽度方向上对称,且中间连接部12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上支撑部11和下底座部13更窄,且宽度不超过50mm。

由此,中间连接部12能够节省材料,而且设置在用于旋转调整的上支撑部11下方减轻了旋转过程中被动旋转重量,并且能够提高在旋转调整过程中的弹性变形量,使得调节更加平稳。

如图1、图2,上支撑部11下方位于中间连接部12两侧分别设有提升凹轨113,提升凹轨113为向上的凹陷,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贯通。

如图1、图4,凸起部111和凹陷部112为圆弧形,且凸起部111弧形半径小于凹陷部112弧形半径。

由此,采用两个圆弧配合使得旋转调节过程更加平稳。

如图4,凸起部111和凹陷部112在相邻的两个护栏单元1位于同一直线方向时中间最近点的缝隙宽度为5mm~20mm,且两侧缝隙逐渐增大,边缘最大缝隙处宽度为20mm~80mm。

如图4,凸起部111弧形的弧长大于所在整圆的1/10周长,小于所在整圆的1/3周长;凹陷部112弧形的弧长大于所在整圆的1/10周长,小于所在整圆的1/3周长。

相邻的护栏单元1的最大旋转角度为5°~20°。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