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铣刨凿刀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5237发布日期:2019-09-12 08:5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铣刨凿刀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属于铣刨机零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道路铣刨机的刀具刀体,主要用于道路铣刨机的铣刨鼓上。



背景技术:

刀具常用于地面维护的机械中,如道路铣刨机、路面再生机或类似的机器的切削辊上;在切削地面过程中,刀体与需要切除的道路材料直接接触,所以刀体的磨损是快速的。需要经常更换刀具,因此,刀具的市场需求量是巨大的。

在实际生产中,以分模线L1为分界,沿着f和f1的方向开合模具。工作面30无法通过模压直接成型,必须经由后期机加工方式获得,因此,现有技术的刀头在生产效率上较低,生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那么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也低。综上,市场上通用的刀具结构形状在生产上需要多道工序来完成,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的新型铣刨凿刀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铣刨凿刀体,包括刀头、刀柄,其中,刀头设于刀柄顶端,所述刀头的周向侧壁向外突出形成若干均匀环形阵列的凸块;所述刀柄在背离所述刀头的方向具有至少2个工作面,所述刀头在围绕其中心线方向上分别具有第一局部工作面,第二局部工作面,第三局部工作面,所述第一局部工作面,第二局部工作面分别位于每个凸块两侧壁上,所述第三局部工作面位于每相邻的两个凸块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刀柄在垂直于其中心线方向上分别具有第一工作面、第二工作面、第三工作面、第四工作面。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第一工作面、第二工作面、第三工作面、第四工作面由模压成型,且将所述第三工作面作为分模面。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刀头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工作面的直径,所述第一工作面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工作面的直径。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第四工作面上安装有垫圈。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第四工作面紧贴于所述第二工作面。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第一工作面、第三工作面、第四工作面围成一个向内凹入的工作区域。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第三局部工作面包括上工作面、下工作面,所述上工作面与下工作面之间呈150°-175°的角度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上工作面与下工作面的相交处向内凹。

优选的是,所述的新型铣刨凿刀体,其中,所述上工作面由上到下逐渐变窄,所述下工作面由上到下逐渐变宽。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铣刨凿刀体,相比现有技术的刀体,可以模压一次成型,改进了刀体的结构,若干个工作面方便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简化了生产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及能源消耗,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产量;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新型铣刨凿刀体材料的情况下,将刀头的材料重新分布,形成有利形状,并且优化其运作形态,使其材料利用率提高,使用性能进一步优化,穿透能力提高,降低切削阻力,确保了机器的高行走速度和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凿刀体的整体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凿刀体的整体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凿刀体装配垫圈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凿刀体的整体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凿刀体的拆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铣刨凿刀体1,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刀头2、刀柄4,其中,刀头2设于刀柄4顶端,所述刀头2的周向侧壁向外突出形成若干均匀环形阵列的凸块;所述刀柄4在背离所述刀头2的方向具有至少2个工作面,所述刀头2在围绕其中心线方向上分别具有第一局部工作面10,第二局部工作面11,第三局部工作面12,所述第一局部工作面10,第二局部工作面11分别位于每个凸块两侧壁上,所述第三局部工作面12位于每相邻的两个凸块之间。

凸块的形状可以是在刀头2由上而下逐渐变宽、具有类似于梯形表面,第三局部工作面12相对于凸块向内凹入。刀柄4为柱状结构。

本案的工作原理是,刀头2在围绕其中心线方向上分别具有第一局部工作面10,第二局部工作面11,第三局部工作面12。这样设计的目的及依据在于减小刀头2与被铣削物质之间的接触阻力,并且,可以有效加强新型铣刨凿刀体1切削部位的强度,被切削后的废料残渣与第一局部工作面10、第二局部工作面11、第三局部工作面12持续接触过程中,造成类似流体运动的形态,并产生额外的驱动摩擦力,以此增加新型铣刨凿刀体1的旋转工作性能。

相比现有技术的刀体,可以模压一次成型,改进了刀体的结构,若干个工作面方便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简化了生产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及能源消耗,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产量;在不增加或少量增加新型铣刨凿刀体1材料的情况下,将刀头2的材料重新分布,形成有利形状,并且优化其运作形态,使其材料利用率提高,使用性能进一步优化,穿透能力提高,降低切削阻力,确保了机器的高行走速度和高生产效率。

刀柄4在垂直于其中心线方向上分别具有第一工作面41、第二工作面5、第三工作面6、第四工作面9。

刀头2的直径为a,第一工作面41的直径为b,第四工作面9的直径为c,且a>b>c。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垫圈8,对于不同的工作环境,无需更换铣刨凿刀体1,适用范围更广。

第一工作面41、第二工作面5、第三工作面6、第四工作面9由模压成型,且将所述第三工作面6作为分模面。其以分模线L为分界,沿着F和F1的方向开合模具,第三工作面6即是分模面。

刀头2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工作面41的直径,所述第一工作面4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工作面9的直径。

如图3图4所示,第四工作面9上安装有垫圈8。

第四工作面9紧贴于所述第二工作面5。

第一工作面41、第三工作面6、第四工作面9围成一个向内凹入的工作区域。

第三局部工作面12包括上工作面121、下工作面122,所述上工作面121与下工作面122之间呈150°-175°的角度设置,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上工作面121与下工作面122的相交处向内凹。这样形成的上工作面121与下工作面122可以更好的优化其运作形态。

上工作面121由上到下逐渐变窄,所述下工作面122由上到下逐渐变宽。该形状可以更好的适应切削部位。

如图5所示,凿刀体的第一工作面41、第三工作面6、第四工作面9围成一个向内凹入的工作区域,叉形工具100的工作部101卡入凿刀体1的工作区域中,并且顺着方向A拆卸凿刀体1。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