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清扫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5418发布日期:2019-11-05 23:39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清扫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清扫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道路清扫车。



背景技术:

灰尘或垃圾在路面堆积会造成路面过度的破损,而且人们生活在满是灰尘的环境中也会带来健康问题。为了实现对路面的快速清扫,道路清扫车应运而生,清扫车是集路面清扫、垃圾回收和运输为一体的新型高效清扫设备,其代替人工来对马路进行清扫,省时省力,节省大量人工且效率倍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适合工厂、公路、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停车场、码头、机场、车站、水泥厂、电厂等小型区域的路面全方位清扫车。现有的小型清扫车结构功能单一,往往只有一个较小的垃圾收纳箱,不能进行长时间,多区域的作业,而且垃圾倾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道路清扫车。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道路清扫车,包括驱动车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车体上的清扫机构和转动设置于所述驱动车体上的垃圾储放箱;

所述驱动车体上设有为整个清扫车供电的电池组,控制清扫车工作的控制面板,上下开口的清扫腔和设置于所述清扫腔前部并与所述清扫腔相连通的垃圾暂存腔;

所述清扫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清扫腔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的支撑横杆,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杆上的清扫滚刷和控制所述清扫滚刷转动的清扫滚刷电机;所述清扫腔的前侧壁底部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底部设有导向板柔性部;所述清扫滚刷转动时将垃圾沿所述导向板扫入所述垃圾暂存腔内的;所述垃圾暂存腔的侧壁上开设有暂存腔口,所述暂存腔口处设有暂存腔口门;

所述垃圾储放箱的底壁后端与所述驱动车体铰接,所述垃圾储放箱的后侧壁上开设有垃圾倾倒口,所述垃圾倾倒口处设有倾倒门,所述垃圾储放箱的顶部开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垃圾投放口处设有投放门;

所述电池组为所述驱动车体及所述清扫滚刷电机供电,所述控制面板控制所述清扫滚刷电机的启闭。

进一步的:所述清扫腔后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的底部均设有向下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设有隔板柔性部。

进一步的:所述垃圾暂存腔内设有储放垃圾的垃圾暂存簸箕,所述垃圾暂存簸箕的开口朝向所述清扫腔。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驱动车体上的垃圾传输机构,所述垃圾传输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垃圾暂存腔内的中空的圆柱形垃圾收集桶,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桶侧壁上并与垃圾收集桶内部相连通的垃圾收集斗,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桶侧壁上并与垃圾收集桶内部相连通的垃圾输送管,转动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桶内部的收集滚刷轴,固定设置于所述收集滚刷轴上的收集滚刷,设置于所述垃圾输送管内的刮板传送带和带动所述收集滚刷轴及所述刮板传送带工作的传输电机;

所述垃圾收集斗设置于所述导向板的前方并低于所述导向板的顶端,所述垃圾输送管延伸至所述垃圾储放箱的前侧壁上部,所述垃圾储放箱的前侧壁上部开设有与所述垃圾输送管相连通的垃圾进口,所述驱动车体上设有使所述垃圾输送管与所述垃圾储放箱的前侧壁相抵接的压缩弹簧;

所述驱动车体上铰接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垃圾储放箱的底壁铰接,所述伸缩杆包括与所述驱动车体相铰接的内杆和套设于所述内杆外并与所述垃圾储放箱的底壁相铰接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的内侧壁底部设有挡环,所述内杆的顶端外凸设有与所述挡环相配合的凸环,所述限位伸缩杆伸长至最长时,所述垃圾输送管仍与所述垃圾储放箱的前侧壁相抵接;

所述电池组为所述传输电机供电,所述控制面板控制所述传输电机的启闭。

进一步的:所述清扫腔的上部开口处盖合有清扫腔上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车体的前部两侧设有盘刷以及带动所述盘刷转动的盘刷电机,所述电池组为所述盘刷电机供电,所述控制面板控制所述盘刷电机的启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储放箱转动设置在驱动车体上,方便进行垃圾倾倒。在使用时,可以随时将垃圾暂存腔内的垃圾通过垃圾储放箱的垃圾投放口转移至垃圾储放箱内,可以有效增大道路清扫车的持续作业时间及作业范围,同时垃圾储放箱内的垃圾能很方便的倾倒下来,垃圾卸车方便,快捷。

清扫腔后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的底部均设有向下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设有隔板柔性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清扫车的清扫滚刷会与地面发生摩擦并将底面上的垃圾扫入垃圾暂存腔内,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扬起较多的尘土,本设计的隔板能起到很好的隔绝作用,后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上的隔板与导向板共同围城一个密闭的空间,将清扫滚刷与外界隔绝,能有效的防止在清扫时,尘土的飞散。隔板柔性部能保证隔板与地面有效的接触,减小两者之间的空隙。

在垃圾暂存腔内设有垃圾暂存簸箕,清扫车在工作时,会将清扫的垃圾扫入垃圾暂存腔内的垃圾暂存簸箕中,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将垃圾暂存腔内的垃圾通过垃圾暂存簸箕直接通过垃圾投放口转移至垃圾储放箱内,方便、快捷。

为了减少工作人员将垃圾暂存腔内的垃圾转移至垃圾储放箱内的工作,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垃圾传输机构,通过此垃圾传输机构可以在清扫车工作的过程中,即可将垃圾暂存腔内的垃圾及时的运输至垃圾储放箱内进行储放,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有效的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在清扫腔的上部开口处盖合设置了清扫腔上挡板,此上挡板在清扫车工作时,起到了一定的隔绝作用,防止清扫腔内的尘土从清扫腔上部开口处散出。

盘刷的设计可以对垃圾起到一定的聚集作用,便于对垃圾进行收集,防止垃圾从清扫滚刷的两端跑出,而不能有效的进行收集。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所示为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第二个实施例中垃圾传输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驱动车体,11、电池组,12、控制面板,13、清扫腔,131、隔板,1311、隔板柔性部,132、清扫腔上挡板,14、垃圾暂存腔,141、暂存腔口门,15、伸缩杆,151、内杆,152、外套筒;2、垃圾储放箱,21、倾倒门,22、投放门;31、支撑横杆,32、清扫滚刷,33、清扫滚刷电机;4、导向板;41、导向板柔性部;5、垃圾暂存簸箕;61、垃圾收集桶,611、收集滚刷轴,612、收集滚刷,62、垃圾收集斗,63、垃圾输送管,631、刮板传送带,64、传输电机;7、压缩弹簧;81、盘刷,82、盘刷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至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一种道路清扫车,包括驱动车体1,设置于所述驱动车体1上的清扫机构和转动设置于所述驱动车体1上的垃圾储放箱2;

所述驱动车体1上设有为整个清扫车供电的电池组11,控制清扫车工作的控制面板12,上下开口的清扫腔13和设置于所述清扫腔13前部并与所述清扫腔13相连通的垃圾暂存腔14;

所述清扫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清扫腔13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的支撑横杆31,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杆31上的清扫滚刷32和控制所述清扫滚刷32转动的清扫滚刷电机33;所述清扫腔13的前侧壁底部设有导向板4,所述导向板4的底部设有导向板柔性部41;所述清扫滚刷32转动时将垃圾沿所述导向板4扫入所述垃圾暂存腔14内的;所述垃圾暂存腔14的侧壁上开设有暂存腔口,所述暂存腔口处设有暂存腔口门141;

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底壁后端与所述驱动车体1铰接,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后侧壁上开设有垃圾倾倒口,所述垃圾倾倒口处设有倾倒门21,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顶部开设有垃圾投放口,所述垃圾投放口处设有投放门22;

所述电池组11为所述驱动车体1及所述清扫滚刷电机33供电,所述控制面板12控制所述清扫滚刷电机33的启闭。

进一步的,所述清扫腔13后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的底部均设有向下延伸的隔板131,所述隔板131的底部设有隔板柔性部1311。

进一步的:所述垃圾暂存腔14内设有储放垃圾的垃圾暂存簸箕5,所述垃圾暂存簸箕5的开口朝向所述清扫腔13。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所述清扫腔13的上部开口处盖合有清扫腔上挡板132。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所述驱动车体1的前部两侧设有盘刷81以及带动所述盘刷81转动的盘刷电机82,所述电池组11为所述盘刷电机82供电,所述控制面板12控制所述盘刷电机82的启闭。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为:启动驱动车体1,电池组11为驱动车体1供电,驱动车体1向前行进,此原理与市场上常用的电动车及电动三轮车相同,不做具体赘述。

当需要清扫时,通过控制面板12控制盘刷电机82及清扫滚刷电机33工作,电池组11为盘刷电机82及清扫滚刷电机33供电,在驱动车体1向前行进的同时,盘刷电机82带动盘刷81转动,两侧的盘刷81将垃圾向行进方向的中间聚集。在实际的清扫车设计上,本实施例的盘刷81是可以进行升降的,当工作时盘刷81下降并与底面接触,当不工作时,盘刷81升起,并脱离地面,盘刷81的升降控制机构采用手动控制或电动油缸控制,这两种控制方式是机械领域常用的方式,不做具体结构的赘述以及限制,同时为了减少在清扫过程中尘土的飞扬,往往在驱动车体1放有水箱并通过水管将水箱内的水引致盘刷81上方进行喷水,为了保证喷水的均匀性,常常采用吸水电机进行吸水。

在驱动车体1向前行进的过程中,清扫滚刷电机33带动清扫滚刷32转动,清扫滚刷32与地面接触并将垃圾沿着导向板4扫入垃圾暂存腔14内,垃圾进入垃圾暂存簸箕5中。导向板4底部的导向板柔性部41刚好与底面接触又不会带动垃圾为宜。同时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扬起较多的尘土,在清扫腔13后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的底部设有隔板131,且隔板131的底部设有隔板柔性部1311,隔板131能起到很好的隔绝作用,后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上的隔板131与导向板4共同围城一个密闭的空间,将清扫滚刷32与外界隔绝,能有效的防止在清扫时,尘土的飞散。隔板柔性部1311能保证隔板131与地面有效的接触,减小两者之间的空隙。

当垃圾暂存簸箕5内的垃圾较多时,可以打开暂存腔口门141将垃圾暂存簸箕5取出,并将垃圾通过垃圾倾倒口倒入垃圾储放箱2内,当垃圾储放箱2内垃圾过多时,则可打开倾倒门21,将垃圾储放箱2的前端向上抬起,将垃圾储放箱2内的垃圾从垃圾倾倒口倾倒出来。垃圾储放箱2的设计一方面增加的整个清扫车的垃圾储放量,增大了清扫车连续作业的时间及作业区域;另一方面整个垃圾储放箱2可以倾斜倾倒垃圾,方便、迅速。

图3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垃圾暂存腔14内不再设有垃圾暂存簸箕5,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垃圾传输机构,所述垃圾传输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垃圾暂存腔14内的中空的圆柱形垃圾收集桶61,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桶61侧壁上并与垃圾收集桶61内部相连通的垃圾收集斗62,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桶61侧壁上并与垃圾收集桶61内部相连通的垃圾输送管63,转动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桶61内部的收集滚刷轴611,固定设置于所述收集滚刷轴611上的收集滚刷612,设置于所述垃圾输送管63内的刮板传送带631和带动所述收集滚刷轴611及所述刮板传送带631工作的传输电机64;

所述垃圾收集斗62设置于所述导向板4的前方并低于所述导向板4的顶端,所述垃圾输送管63延伸至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前侧壁上部,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前侧壁上部开设有与所述垃圾输送管63相连通的垃圾进口,所述驱动车体1上设有使所述垃圾输送管63与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前侧壁相抵接的压缩弹簧7;

所述驱动车体1上铰接设有伸缩杆15,所述伸缩杆15的另一端与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底壁铰接,所述伸缩杆15包括与所述驱动车体1相铰接的内杆151和套设于所述内杆151外并与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底壁相铰接的外套筒152,所述外套筒152的内侧壁底部设有挡环,所述内杆151的顶端外凸设有与所述挡环相配合的凸环,所述限位伸缩杆15伸长至最长时,所述垃圾输送管63仍与所述垃圾储放箱2的前侧壁相抵接;

所述电池组11为所述传输电机64供电,所述控制面板12控制所述传输电机64的启闭。

本实施例中的垃圾传输机构工作的原理为:在清扫车进行清扫作业时,清扫滚刷32将垃圾沿着导向板4扫入垃圾暂存腔14会直接进入垃圾收集斗62中,垃圾收集斗62为缩口设计,进入垃圾收集斗62中的垃圾会汇聚到垃圾收集桶61中。通过控制面板12控制传输电机64工作,传输电机64带动收集滚刷轴611及刮板传送带631转动,收集滚刷轴611带动收集滚刷612转动,收集滚刷612在转动的过程中会使垃圾收集斗62内的垃圾沿着垃圾收集斗62的侧壁向上运动,并最终落在刮板传送带631上,刮板传送带631带动垃圾向上运动并通过垃圾储放箱2上的垃圾进口落入垃圾储放箱2内。本实施例省去了人工从垃圾暂存腔14向垃圾储放箱2转移垃圾的过程,大大节省人力及物力。当垃圾储放箱2内的垃圾量较多时,将垃圾储放箱2倾斜进行倾倒,伸缩杆15的设计对垃圾储放箱2的最大倾斜角度起到了限制作用,当内杆151上的凸环与外套筒152上的挡环相抵接时,垃圾储放箱2达到最大倾斜角度,此时垃圾输送管63仍与垃圾储放箱2的前侧壁相抵接。当垃圾倾倒完成后,将垃圾储放箱2复原即可。垃圾收集桶61铰接设置在垃圾暂存腔14内,并且压缩弹簧7使得垃圾输送管63与垃圾储放箱2的前侧壁始终相抵接,这样随着垃圾储放箱2的倾斜及复原过程,整个垃圾传输机构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动,并保证垃圾输送管63始终与垃圾储放箱2的前侧壁相抵接。这样在垃圾倾倒的过程中不需要另外的人力来控制垃圾传输机构,其即可自动随垃圾储放箱2的倾斜及复原而自动转动,保证整个清扫车正常的工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