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新型渗水铺面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6058发布日期:2020-05-26 18:24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新型渗水铺面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新型渗水铺面砖的砖体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水体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水体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水体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而作为海绵城市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路面砖,其要求路面铺设的砖体在狂风暴雨来临时,能够将水体瞬吸、渗透到下水道排出,而不再是利用每个道路上隔一段才有一个的下水道口或者从井盖处渗水。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透水砖是利用砖体内部所布满的透水孔洞,将水体通过砖体中的微小透水孔洞引流向地下的排水管道。

然而,上述透水砖的缺点在于,在长期使用后,其周遭环境的粉尘或泥土容易落入透水砖表面的微小透水孔,并经过时间积累而硬化,将透水砖表面的微小透水孔洞堵塞,会大大降低单块透水砖的渗透能力。同时,上述透水砖的铺设一般较为紧密,故两块透水砖砖体拼接处的缝隙也极易被粉尘、泥土或其他杂物所堵塞。这样就会导致整体的路面的渗水性大大降低。而如果要保持水体在其所述透水砖表面及透水砖拼接处的通过性,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对路面进行清洁、养护。如果是城市里的大面积铺设应用,其困难程度及成本耗费是巨大且难以承受的。

现有技术中在砖体内部或砖体之间也会设置不少于一个的贯穿式的直线导流水道,可是一旦某个导流水道的入口堵塞,那么该导流水道即整体失去作用,水流只能流向其他导流水道。一旦这样的导流水道被堵塞过多,则会极大降低整体的渗水效率。

另外,现有技术的渗水砖或透水砖经过铺设后,仅砖体顶面的微小空洞作为渗透入口,而砖体的四周侧面的微小空洞因为砖体之间的紧密铺设而无法作为渗透入口使用。一旦砖体顶面的微小空洞因粉尘和泥土的堆积导致其堵塞,则整块砖体的唯一渗水面失去渗水功能,整个砖体也无法实现渗水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渗水铺面砖,通过结构上的创新,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产品能够在不需要频繁维护、甚至不维护的情况下,长期保存其所铺设路面的整体渗水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作为第一方面,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新型渗水铺面砖,包括砖体1,所述砖体1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砖体1的任意一个侧面上设置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2,所述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2在其所设置的侧面上的排列列数为至少一列且排列行数为至少一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何情况下的第一种情况为,所述砖体1的任意一个宽端的侧面上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2。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何情况下的第二种情况为,所述砖体1的任意一个长端的侧斜面上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2。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何情况下的第三种情况为,所述砖体1的任意一个长端的侧斜面及任意一个宽端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2。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何情况下的第四种情况为,所述砖体1的任意三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2。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可能的任何情况下的第五种情况为,所述砖体1的四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导流块2。

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一方面可能的任何情况下的第一种至第五种情况,作为第六种情况进一步进行限定,其所述侧面上设置的导流块2排列的行数不少于2行且相邻两行的导流块2为错列放置。

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一方面可能的任何情况下的第一种至第五种情况及上述第六种情况,作为第七种情况进一步进行限定,所述导流块2为横截面为圆形的柱状体。

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一方面可能的任何情况下的第一种至第五种情况及上述第六种情况,作为第八种情况进一步进行限定,所述导流块2为横截面为菱形的柱状体。

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的第一种至第八种情况进一步进行限定,所述砖体1为渗水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砖体的横截面为斜坡形设计,并且通过砖体侧面设置的导流块,能够在相邻砖体之间形成一个斜向空隙,可便于水体快速通过该斜向空间排泄至砖体底部。

2)砖体侧面上设置的导流块为多行多列,且相邻两行间的导流块是相对错列的。因此,通过两块砖体的两个相邻侧面及该两个相邻侧面之间的导流块,创造出一个多导向的分流水道结构,可将砖体表面的水体通过该分流水道流至砖体底部。若某一个砖体表面的入水口被堵塞,水体会通过其余入水口进入该多导向的分流水道结构,并充分利用被堵入水口下方的其他分流水道,从而保证以最大的分流量对水体进行分流。

3)所述砖体为透水砖,则通过上述斜向空隙,可以利用所述砖体的侧面作为渗水面,增大单块砖体的渗水面积。即便砖体顶面的微小空洞因粉尘和泥土的堆积导致其堵塞,其砖体的四周侧面也可以作为渗水面,让水体通过该砖体内部的渗透结构,使水体继续通过该砖体渗透至底下,从而保证整个砖体渗水功能依旧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的长端的一个侧斜面设置有导流块的砖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砖体铺设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宽端的一个侧面设置有导流块的砖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砖体铺设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的长端的一个侧斜面及宽端的一个侧面设置有导流块的砖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的砖体铺设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4的贯穿式透水砖的导流图;

图8为实施例4的本发明渗水铺面砖的导流图。

图中标注说明:1-砖体、2-导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本发明中砖体1侧面的导流块2的列数及行数可以根据砖体尺寸及环境因素进行放置,下述实施例仅采用其中一种的三行多列的放置方法,具体为:长端侧面的导流块2分为三行,上、下两行分别设置7个导流块2,中间一行设置6个导流块2,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2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2相互错列放置;宽端侧面的导流块2分为三行,上、下两行分别设置4个导流块2,中间一行设置3个导流块2,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2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2相互错列放置。该放置方法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放置方法。本发明中砖体1侧面的导流块2的形状可为各式各样,只要便于水体的分流下落均可适用于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仅采用其中一种的菱形导流块2,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导流块2的形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所述砖体1为一个横截面为梯形的块体,由图可见该砖体1的长端的一个侧斜面设置有上、中、下三行导流块2,其中上、下两行分别设置7个导流块2,中间一行设置6个导流块2,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2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2相互错列放置,即上行的7个导流块2与中行的6个导流块2及中行的6个导流块2与下行的7个导流块分别错列放置。每行导流块之间的错列放置及砖体1的斜面的组合,形成一种斜向分流结构,这样有利于水体的快速分流、排出。

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砖体的铺设为正、反方向铺设,即相邻两块砖体1的斜面相对贴合铺设在一起,这样铺设可保证铺设面的整体承压性和稳固性。其次,依照上述铺设方法铺设的相邻两块砖体1的斜面之间因设置的导流块2而形成一片空隙区域,可保证水体快速渗透、排出。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所述砖体1为一个横截面为梯形的块体,由图可见该砖体1的宽端的一个侧面设置有上、中、下三行导流块2,其中上、下两行分别设置4个导流块2,中间一行设置3个导流块2,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2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2相互错列放置,即上行的4个导流块2与中行的3个导流块2及中行的3个导流块2与下行的4个导流块分别错列放置。每行导流块之间的错列放置及砖体1的垂面的组合,形成一种垂向分流结构,这样有利于水体的快速分流、排出。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砖体的铺设为正、反方向铺设,即相邻两块砖体1的斜面相对贴合铺设在一起,这样铺设可保证铺设面的整体承压性和稳固性。其次,依照上述铺设方法铺设的相邻两块砖体1的垂面之间因设置的导流块2而形成一片空隙区域,可保证水体快速渗透、排出。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所述砖体1为一个横截面为梯形的块体,由图可见该砖体1的长端的一个侧斜面及宽端的一个侧面均设置有上、中、下三行导流块2。其中,长端的一个侧斜面的上、下两行分别设置7个导流块2,中间一行设置6个导流块2,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2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2相互错列放置,即上行的7个导流块2与中行的6个导流块2及中行的6个导流块2与下行的7个导流块分别错列放置;宽端的一个侧面的上、下两行分别设置4个导流块2,中间一行设置3个导流块2,且上、下两行的导流块2与中间一行的导流块2相互错列放置,即上行的4个导流块2与中行的3个导流块2及中行的3个导流块2与下行的4个导流块分别错列放置。每行导流块之间的错列放置及砖体1的垂面或斜面的组合,形成一种斜向或垂向分流结构,这样有利于水体的快速分流、排出。

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砖体的铺设为正、反方向铺设,即相邻两块砖体1的斜面相对贴合铺设在一起,这样铺设可保证铺设面的整体承压性和稳固性。其次,依照上述铺设方法铺设的相邻两块砖体1的斜面或垂面之间因设置的导流块2而形成一片空隙区域,可保证水体快速渗透、排出。

实施例4:

现有技术中,有些铺面砖之间或者铺面砖的砖体上会设置一些贯穿的渗水孔道。如若渗水孔道如果设计太宽,虽然可以提高渗水效率,但是不适合行人在上行走或骑车。而且一旦堵塞容易形成积水,也会对行人的经过造成影响;如若渗水孔道如果设计过窄,则渗水孔道一旦被碎石、泥土等堵住,就会如图7所示,该渗水孔道整体丧失了排水的功能,如果是大面积堵塞,那么整个铺设路面就无法及时排出积水。

而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在侧面设置多行错列的导流块2,可以将传统的直线导流结构转换成分向导流结构。如图8所示,即便表面的个别的同行的两个相邻导流块形成的渗透入口被堵塞,水体也可通过其他渗透入口流入两砖体间的空隙区域内,然后通过所述分向导流结构,将水引导至该被堵塞的渗透入口下方的分向导流结构,从而减轻未被堵塞的渗透入口的排水压力。

尤其当砖体本身为带有微小孔道的渗水砖,则其砖体的顶面及四周侧面均可接触水体并对水体进行引导、排出。而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在砖体的侧面之间形成了具有导流、排水功能的空隙区域,从而利用渗水砖的侧面进行渗水,从而大大增加了单块砖体的渗水面积,提高了整个铺设面的渗水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指出所述砖体1的单个宽端侧面、单个长端侧面、宽端侧面及长端侧面上设置导流块2的三个实施例。但是并不代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本发明还可在砖体1的两个宽端侧面、两个长端侧面、一个宽端侧面及两个长端侧面、两个宽端侧面及一个长端侧面、两个宽端侧面及两个长端侧面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相关技术领域人员结合实施例1-3以及公知常识和惯用手段,可以清楚理解、掌握上述实施例。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砖体1优选渗水砖。所述导流块2可以同所述砖体1一同压制而成,也可将所述导流块2单独制作,套至且紧固于所述砖体1上进行使用,其导流块2可通过铁制品、塑胶制品、水泥制品、陶瓷制品等材料制作,其制作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是该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的现有技术、公知常识、惯用手段。每块砖体1选用几个侧面放置导流块,以及导流块放置的行数及列数,均可根据实际铺设需求进行选择,实施例1-3所选用的为最佳或较为通用的行数及列数,但是其行数或列数的设置值最少为1。砖体的形状除实施例1-3所示,还可为方形、多边形、及不规则图形。其导流块2的设置只需在不同砖体之间的接触面上即可,对砖体本身的形状无具体要求。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为在阅读本发明的内容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和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