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0472发布日期:2020-12-04 14:1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



背景技术:

石油钻井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弃钻井泥浆,泥浆中的化学添加剂会造成codcr、石油类、色度等污染指标高。废弃钻井泥浆不能随意排放,若将大量的废弃钻井泥浆存放不但浪费场地,还会对石油井场带来环保隐患。

目前,常规的石油井场的场地是由水泥、沥青、石材等材料铺设的,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长途运输这些材料,二是增加了原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既解决了废弃钻井泥浆的存放与污染问题,又解决了现有石油井场场地原材料成本高、运输不方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包括地基、防渗膜、第一基层、第二基层、排水口和排水管;

所述地基的四周设置有边坡,在所述地基上铺设有防渗膜,所述防渗膜为2mm厚的高密度聚乙烯膜,所述防渗膜宽出所述地基30cm且宽出部分覆盖在所述边坡上;

所述第一基层位于所述防渗膜上,所述第一基层的厚度为10cm,所述第一基层的材料为石油钻井废弃泥浆;

所述第二基层位于所述第一基层上,所述第二基层的厚度为10cm,所述第二基层的材料为石油钻井废弃泥浆;

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基层内,所述排水口的周围高、中间低,便于汇集雨水;

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第一基层内,所述排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排水口相通,另一端通向蓄水池。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层的材料为石油钻井废弃泥浆与石灰的混合材料,所述石灰占所述混合材料的重量比的8%;

所述第二基层的材料为石油钻井废弃泥浆与石灰的混合材料,所述石灰占所述混合材料的重量比的12%。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包括地基和所述地基周围设置的边坡,还包括在所述地基上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防渗膜、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

所述防渗膜铺设于所述地基和所述边坡上;

所述第一基层铺设于所述防渗膜上;

所述第二基层铺设于所述第一基层上;

所述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均选用石油钻井废弃泥浆。这样,既解决了废弃钻井泥浆的存放与污染问题,又解决了现有石油井场场地原材料成本高、运输不方便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层和第二基层均选用石油钻井废弃泥浆和石灰的混合材料。

可选地,所述防渗膜选用高密度聚乙烯膜。高密度聚乙烯膜可耐酸、碱、有机溶剂等腐蚀,且具有良好的防渗性,可以防止石油钻井废弃泥浆与石灰的混合材料渗露影响土壤或地面。同时高密度聚乙烯膜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可以满足不同温度条件的使用。除此,高密度聚乙烯膜还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耐环境应力开裂与耐撕裂强度性能好。

可选地,所述防渗膜的厚度为2mm。过厚或过薄的防渗膜的厚度都会影响石油井场场地的使用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层和所述第二基层的厚度均为10cm。

可选地,所述边坡与所述地基之间的夹角为45°。即石油井场场地的边坡比为1:1,该边坡比能够保证石油井场场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可选地,还包括排水口和排水管,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层内,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层内;

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水口连接,另一端与蓄水池连接。

可选地,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基层的中心处。将排水口设置在第二基层的中心处,便于汇集雨水,同时可以通过排水管将汇集的雨水通入蓄水池,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层内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石油井场场地所受压力,了解石油井场场地的使用情况。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层上铺设有防滑层,所述防滑层为网状结构,所述防滑层选用纤维材质。防滑层可以避免车辆或人员经过或使用石油井场场地时发生侧滑或摔倒等情况。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由于采用石油钻井废弃泥浆与石灰的混合材料作为石油井场场地的基层,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石油钻井废弃泥浆,同时降低了石油井场场地的原材料成本,又解决了石油井场场地的原材料运输不方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石油井场场地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石油井场场地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地基;2:防渗膜;3:第一基层;4:第二基层;5:边坡;6:排水口;7:排水管;8:压力传感器;9:防滑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采用石油钻井废弃泥浆与石灰的混合材料作为石油井场场地的基层,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石油钻井废弃泥浆,同时降低了石油井场场地的原材料成本,又解决了石油井场场地的原材料运输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所述石油井场场地整体呈现为梯形体结构,包括地基1和地基1四周设置的边坡5,还包括在地基上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防渗膜2、第一基层3和第二基层4。

具体地,边坡5与地基1之间的夹角为45°,即石油井场场地的边坡比为1:1,该边坡比能够保证石油井场场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防渗膜2铺设于地基1和边坡5上,实现对地基1和边坡5的全覆盖。在防渗膜2上铺设10cm厚的第一基层3,在第一基层3上铺设10cm厚的第二基层4。

进一步地,第一基层3和第二基层4的材料为石油钻井废弃泥浆。石油钻井废弃泥浆为现有石油钻井过程中产生的现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防渗膜2为2mm厚的高密度聚乙烯膜(hdpe)。高密度聚乙烯膜可耐酸、碱、有机溶剂等腐蚀,且具有良好的防渗性,可以防止石油钻井废弃泥浆渗露影响土壤或地面。同时高密度聚乙烯膜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可以满足不同温度条件的使用。除此,高密度聚乙烯膜还具有较高的刚性和韧性,机械强度好,耐环境应力开裂与耐撕裂强度性能好。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排水口6和排水管7,排水口6设置在第二基层4的中心处,排水管7设置在第一基层3内。排水管7的一端与排水口6连接,另一端与蓄水池连接,排水管7上设有排水泵。优选地,排水口6可以设置有倒圆台体结构,便于汇集雨水。排水口6通过排水管7将汇集的雨水通入蓄水池,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层4内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8可以实时检测石油井场场地所受压力,了解石油井场场地的使用情况。

实施例2

参照图2,相较于实施例1提供的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层4上铺设有防滑层9。防滑层9为网状结构,选用纤维材质。防滑层9可以避免车辆或人员经过或使用石油井场场地时发生侧滑或摔倒等情况。

实施例3

相较于实施例1提供的石油钻井废弃泥浆铺设的石油井场场地,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基层3和第二基层4之间加入通风透气层。通风透气层可以确保石油井场场地的含水量保持在最佳范围,保证石油井场场地在任何环境下保持处在稳定状态。

实施例4

进一步地,第一基层3和第二基层4均选用石油钻井废弃泥浆和石灰的混合材料。其中,在第一基层3中,石灰占石油钻井废弃泥浆和石灰的混合材料的重量比的8%,该重量比使得第一基层3的硬度满足承载10吨载重车辆的碾压,且成本最低;在第二基层4中,石灰占石油钻井废弃泥浆和石灰的混合材料的重量比的12%,该重量比使得第二基层4的硬度满足承载10吨载重车辆的碾压。

实施例1至实施例4对石油井场场地进行改造:通过在地基和边坡上覆盖防渗膜,并在防渗膜上铺设石油钻井废弃泥浆或者石油钻井废弃泥浆与石灰的混合材料。通过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油井场场地的强度、硬度完全能满足石油井场道路的要求。同时,既解决了废弃钻井泥浆的存放与污染问题,又解决了现有石油井场场地原材料成本高、运输不方便的问题。

实施例5

将石油钻井废弃泥浆和石灰混合后集中拌和,可用于石油井场场地。石油钻井废弃泥浆和石灰的混合材料的松铺系数为1.65,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试验数据进行调整,最佳含水量为15.6%,压实度大于等于95%,7天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0.5mpa,在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及时养生,养生期不得少于7天。

其中,石灰符合ⅲ级标准以上技术要求,拌和与养生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9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