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漂浮桥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427987发布日期:2021-06-11 21:4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拦漂浮桥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拦漂浮桥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很多水电站未考虑设置进水口拦漂设施,特别是一些处于大江边上的水电站来草量很大,在汛期经常出现机组进水口拦污栅前杂草堆积现象,严重时堆积的漂浮物造成拦污栅形成2m以上栅差,电站装设的清污机根本来不及清除,严重影响水电站发电,特别严重的,某些电站的机组在淤积严重时只能带60%负荷甚至更低,并且,经常出现在来水流量适合电站全部机组满发时却不得不停机捞草的情况,极大限制了电站丰水期发电能力,对电站的发电量造成不小的损失。

少数有设计拦漂设施的水电站,因为拦漂设施没有较强的防洪设计,没有设计避洪系统或者避洪系统设计的较差,经常出现在汛期出现超限洪水时拦漂设施被冲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问题;或者拦漂设施的避洪系统较为繁琐,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

还有少数有设计拦漂设施的水电站,因为拦漂设施没有浮动式设计或浮动式设计不合理,拦漂设施不能正常随水位升降,拦漂设施在洪水期之外的正常发电期间不能正常随水位升降或浮动,使拦漂设施两端固定装置受力过大或疲劳破坏,造成浮桥损坏,不能正常发挥拦漂功能。

因此需要研发出一种既可以阻挡漂浮物又可以适应电站发电时水位变化还具备较强的避洪系统的拦漂浮桥及其使用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拦漂浮桥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拦漂浮桥,安装在防波护提和导流提之间,包括:

浮桥;

第一绞轮;

第二绞轮;

第三绞轮;

第四绞轮;

第一锚柱;

第二锚柱;

第三锚柱;

第四锚柱;

第五锚柱;

第六锚柱;

沿着水流向,在防波护堤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锚柱、第一绞轮、第六锚柱、第五锚柱、第三绞轮、第三锚柱、第四锚柱、第四绞轮,在导流堤上依次设置有第二锚柱、第二绞轮;

其中,在浮桥拦漂时,浮桥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绕过第六锚柱后与第一锚柱连接,浮桥第一端还通过连接绳与第五锚柱连接;浮桥的第二端一部分伸出导流堤置于主河道内,浮桥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二锚柱连接;浮桥的第一端与防波护堤接触并上下自由滑动,浮桥的第二端与导流堤贴紧并上下自由滑动;浮桥第一端、第二端、防波护堤、导流堤与浮桥两端的软性连接钢丝绳一起实现浮桥的浮动式设计。

在浮桥收回第一步时,浮桥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绕过第六锚柱后与第一绞轮连接,浮桥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三绞轮连接,浮桥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二绞轮连接;解开浮桥的第二端与第二锚柱的连接绳;通过第一绞轮拉动浮桥朝向水流来的方向移动,浮桥的第二端脱离与导流堤的贴紧状态进入到水电站进水口前池;

在浮桥收回第二步时,解开浮桥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锚柱、第五锚柱的连接绳;浮桥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绞轮拉动,同时浮桥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绞轮松出,第三绞轮配合;让浮桥第二端到达第二绞轮位置;

在浮桥收回第三步时,浮桥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四绞轮连接,解开浮桥的第二端与第二绞轮的连接绳,浮桥的第一端通过第三绞轮拉动,浮桥的第二端通过第四绞轮拉动,让浮桥到达前池安全位置;解开浮桥的第一端与第一绞轮连接绳;

在浮桥收回第四步时,浮桥的第一端还通过连接绳与第三锚柱连接,浮桥的第二端还通过连接绳与第四锚柱连接。

拦漂浮桥的使用方法,包括:

在浮桥拦漂时,将浮桥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绕过第六锚柱后与第一锚柱连接,将浮桥第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五锚柱连接;将浮桥的第二端一部分伸出导流堤置于主河道内,将浮桥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二锚柱连接;浮桥的第一端与防波护堤接触并上下自由滑动,浮桥的第二端与导流堤贴紧并上下自由滑动;当电站正常发电水位下降时,浮桥第一端通过头部滑道装置,在防波护堤面板、导流堤端部立面和连接绳的作用下,浮桥随水位下降的同时,略微向上游移动;当电站正常发电水位上升时,浮桥第一端通过头部滑道装置,在防波护堤面板、导流堤端部立面和连接钢绳的作用下,浮桥随水位上升的同时,略微向下游移动;

在浮桥收回第一步时,将浮桥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绕过第六锚柱后与第一绞轮连接,将浮桥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三绞轮连接,将浮桥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二绞轮连接;解开浮桥的第二端与第二锚柱的连接绳;通过第一绞轮拉动浮桥朝向水流来的方向移动,让浮桥的第二端脱离与导流堤的贴紧状态进入到水电站进水口前池;

在浮桥收回第二步时,解开浮桥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锚柱、第五锚柱的连接绳;将浮桥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绞轮拉动,同时将浮桥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绞轮松出,第三绞轮配合;让浮桥第二端达到第二绞轮位置;

在浮桥收回第三步时,将浮桥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四绞轮连接,解开浮桥的第二端与第二绞轮的连接绳,将浮桥的第一端通过第三绞轮拉动,将浮桥的第二端通过第四绞轮拉动,让浮桥到达前池安全位置;解开浮桥的第一端与第一绞轮连接绳;

在浮桥收回第四步时,将浮桥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三锚柱连接,将浮桥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四锚柱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通过多个绞轮、多个锚柱在不同时间点通过连接绳与浮桥的连接设计,以及对浮桥的移动方法实现了对浮桥在汛期超限洪水到来之前的收回,实现拆除浮桥移至安全位置避洪的功能,且浮桥的收回较为便捷,需要耗费的人力较小;本申请通过头部滑道装置和浮桥两端的软性连接绳,在防波护堤、导流堤作用下,实现浮桥整体的浮动式设计,且该方法简单可靠,经济实用;本申请还通过桁架、桥面板、桥护栏实现桥式设计,方便作业人员安全地在浮桥上开展检修、维护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正常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浮桥移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浮桥移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浮桥移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本申请中浮桥的纵向截面图;

图6是本申请中浮桥的主视图;

图中:11-第一绞轮;12-第二绞轮;13-第三绞轮;14-第四绞轮;21-第一锚柱;22-第二锚柱;23-第三锚柱;24-第四锚柱;25-第五锚柱;26-第六锚柱;3-梯子;4-防波护提;5-导流提;6-浮桥;61-浮箱;62-桥面板;63-桥护栏;64-上弦;65-下弦;66-桁架;67-拦污栅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拦漂浮桥6,安装在防波护提4和导流提5上,包括:浮桥6、第一绞轮11、第二绞轮12、第三绞轮13、第四绞轮14、第一锚柱21、第二锚柱22、第三锚柱23、第四锚柱24、第五锚柱25、第六锚柱26;沿着水流向,在防波护堤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锚柱21、第一绞轮11、第六锚柱26、第五锚柱25、第三绞轮13、第三锚柱23、第四锚柱24、第四绞轮14,在导流堤5上依次设置有第二锚柱22、第二绞轮12;

其中,在浮桥6拦漂时,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绕过第六锚柱26后与第一锚柱21连接,浮桥6第一端还通过连接绳与第五锚柱25连接;浮桥6的第二端一部分伸出导流堤5置于主河道内,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二锚柱22连接;浮桥6的第一端与防波护堤接触并上下自由滑动,浮桥6的第二端与导流堤贴紧并上下自由滑动;

在浮桥6收回第一步时,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绕过第六锚柱26后与第一绞轮11连接,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三绞轮13连接,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二绞轮12连接;解开浮桥6的第二端与第二锚柱22的连接绳;通过第一绞轮11拉动浮桥6朝向水流来的方向移动,浮桥6的第二端脱离与导流堤的贴紧状态进入到水电站进水口前池;

在浮桥6收回第二步时,解开浮桥6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锚柱21、第五锚柱25的连接绳;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绞轮12拉动,同时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绞轮11松出,第三绞轮13配合;让浮桥6第二端到达第二绞轮12位置;

在浮桥6收回第三步时,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四绞轮14连接,解开浮桥6的第二端与第二绞轮12的连接绳,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第三绞轮13拉动,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第四绞轮14拉动,让浮桥6到达前池安全位置;解开浮桥6的第一端与第一绞轮11连接绳;

在浮桥6收回第四步时,浮桥6的第一端还通过连接绳与第三锚柱23连接,浮桥6的第二端还通过连接绳与第四锚柱24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拦漂浮桥6还包括头部滑道装置,头部滑道装置包括滚轮机构和滑道面板,滚轮机构安装在浮桥6的第一端,滑道面板安装在防波护堤上;浮桥6拦漂时,随水位的变化,滚轮机构和滑道面板滑动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滚轮机构为至少两个的滚轮,滚轮的设计把浮桥6与防波护提4的滑动摩擦变化为了滚轮摩擦,浮桥的浮动更加可靠并减少对浮桥6或者防波护提4进行磨损;

如图5和图6所示,浮桥6包括桁架系统、浮箱61、桥面板52、桥护栏63,浮箱置于桁架系统内,桥面板52平铺安装在桁架系统的顶部,桥护栏63竖向安装在桁架系统的顶部,且位于桥面板52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桁架系统包括两根上弦64、两根下弦65、多套桁架66,两根上弦64、两根下弦65、多套桁架66连接组合成了桁架系统。其中迎水面上弦和下弦的总质量要小于出水面上弦和下弦的总质量,这样的设计目的,一是为增加其抗拉强度,防止漂浮物和水的冲击力使其破坏折断;二是增加了出水边的重量,在带上漂浮物或受水冲击时,避免倾斜侧翻而损坏。

如图6所示,浮箱61包括多个子箱体,相邻两个子箱体之间的空隙处安装有拦污栅格67。拦污栅格67的作用是拦截漂浮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拦漂浮桥6还包括多个拉力报警装置,拉力报警装置用于检测所有连接锚绳的拉力,并用于在连接锚绳的拉力超过设定阈值后进行报警。

如图1-4所示,拦漂浮桥6的使用方法,包括:

在浮桥6拦漂时,将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绕过第六锚柱26后与第一锚柱21连接,将浮桥6第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五锚柱25连接;将浮桥6的第二端一部分伸出导流堤置于主河道内,将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二锚柱22连接;浮桥6的第一端与防波护堤接触并上下自由滑动,浮桥6的第二端与导流堤贴紧并上下自由滑动;

在浮桥6收回第一步时,将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绕过第六锚柱26后与第一绞轮11连接,将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三绞轮13连接,将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二绞轮12连接;解开浮桥6的第二端与第二锚柱22的连接绳;通过第一绞轮11拉动浮桥6朝向水流来的方向移动,让浮桥6的第二端脱离与导流堤的贴紧状态进入到水电站进水口前池;

在浮桥6收回第二步时,解开浮桥6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锚柱21、第五锚柱25的连接绳;将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绞轮12拉动,同时将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绞轮11松出,第三绞轮13配合;让浮桥6第二端达到第二绞轮12位置;

在浮桥6收回第三步时,将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四绞轮14连接,解开浮桥6的第二端与第二绞轮12的连接绳,将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第三绞轮13拉动,将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第四绞轮14拉动,让浮桥6到达前池安全位置;解开浮桥6的第一端与第一绞轮11连接绳;

在浮桥6收回第四步时,将浮桥6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第三锚柱23连接,将浮桥6的第二端通过连接绳与第四锚柱24连接。在水位下降时派专人值守,及时操作绞轮下放浮桥6,防止浮桥6置于防波护提4使浮桥6变形损坏和连接绳不能承受浮桥6重量折断。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绳一般选用为钢丝绳;第一绞轮11、第二绞轮12、第三绞轮13、第四绞轮14均可选用手动绞轮或电动绞轮,本申请不做限定;绞轮安装完成后进行防腐,用镀锌板在滚轮上装一防雨罩,不使用时解开与浮桥6连接钢绳收入防雨罩内,拆装浮桥6时放出连上浮桥6即可使用。桁架及浮箱仍采用船舶的有效防腐方式:桐油涂抹外敷防水沥青的方式可有效防止水生物及氧化锈蚀。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浮桥6总体重量约为47t,浮桥6设计吃水深度h=0.39m,满足稳定性和有效拦漂的要求。本申请中还设置了梯子3,梯子的作用是便于人员下到浮桥6位置进行浮桥6与连接绳的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