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道路路口立交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42105发布日期:2022-05-07 14:54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道路路口立交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立交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道路路口立交桥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多,城市交通拥挤状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交叉路口的车辆调度更为重要,其中车辆左转更容易出现车辆之间相互干扰的现象,所以各个城市开始越来越多的建设立交桥,立交桥通过设置多层纵横交错的车道,实现各个方向上的车辆能够不受信号灯的限制即可快速通过的目的,现阶段立交桥在解决车辆左转的方式通常是:在路口附近当前道路先右转驶出主路,然后经过环形的匝道绕至左转道路上,为了避免出现较急的转弯,环形匝道的转弯半径通常设置的较大,因此该种结构的立交桥的空间占据面积较大,需要较大的城市规划占地面积,而且由于较大转弯半径的匝道,司机在驾车行驶的过程中要经历连续的方向变化,尤其是对于不熟悉路况的外地司机,容易出现方向感错乱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型道路路口立交桥结构,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道路路口立交桥结构,包括交叉设置的横向道和纵向道,横向道与纵向道之间设置有右转道,所述横向道包括车流方向相反的第一横道单元以及第二横道单元,第一横道单元包括第一架空段,第一架空段的两端均通过第一过渡段连接有第一平直段,第二横道单元包括第二架空段,第二架空段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过渡段连接有第二平直段,第一架空段两端的第一过渡段分别和对应端的第二过渡段交叉设置,以使两第一平直段和第二架空段位于同一侧,两第二平直段和第一架空段位于另同一侧,第一架空段和第二架空段并排设置以形成横向道的架空部,第一横道单元以及第二横道单元均包括横向直行道和横向左转道,纵向道包括纵向直行道以及分别设置于纵向直行道两侧的第一纵向左转道和第二纵向左转道,纵向直行道穿设于架空部的下方,横向左转道和第一纵向左转道连通以形成由横向道至纵向道的左转通路,第二纵向左转道和横向左转道连通以形成由纵向道至横向道的左转通路,第一纵向左转道和第二纵向左转道连通以形成纵向道上的掉头通路。
5.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左转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纵向左转道和第二纵向左转道的衔接道。
6.进一步的,所述右转道的一端和第二纵向左转道连接,右转道的另一端和横向道连接,以形成由纵向道至横向道的右转通路。
7.进一步的,所述右转道的一端和第一纵向左转道连接,右转道的另一端和横向道连接,以形成由横向道至纵向道的右转通路。
8.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直行道包括至少一个横向机动车道以及至少一个横向非机动
车道。
9.进一步的,所述横向非机动车道位于横向机动车道的与横向左转道相对的一侧,且第一架空段的横向非机动车道和第二架空段的横向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平台区,平台区和两侧的横向非机动车道分别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右转道包括至少一个右转机动车道以及至少一个右转非机动车道,横向道两侧的右转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连廊通道。
11.进一步的,所述连廊通道穿设于横向道的下方。
12.进一步的,所述横向非机动车道包括架空区段以及与连廊通道连通的平直区段,所述平直区段分别设置于架空区段的两端。
13.进一步的,所述平直区段和平台区之间设置有辅助通道。
14.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第一横道单元上的第一过渡段和第二横道单元上的第二过渡段交叉设置,使得第一架空段和第二架空段相互越位错开,横向左转道和第一纵向左转道形成由横向道至纵向道的左转通路,第二纵向左转道和横向左转道形成由纵向道至横向道的左转通路,避免转向车辆和直行车辆之间的干涉,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利于节省空间的占用,且行驶过程中不存在大角度的方向变化,避免司机出现方向感错乱的现象。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4.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型道路路口立交桥结构,包括横向道1和纵向道2,横向道1和纵向道2交叉设置,具体的,横向道1和纵向道2可以垂直交叉,也可以呈非90度角度交叉,更为具体的,横向道1和纵向道2可以均为直线型道路,也可以二者其中之一或者全部为非直线型道路。
25.本实施例中,以纵向道2和横向道1为垂直交叉,且二者均为直线型道路进行说明,具体的,纵向道2和横向道1之间设置有右转道3,右转道3设置有四个,分别连接于横向道1和纵向道2交叉口处的相邻两个侧面,右转道3可以经过横向道1和纵向道2的交叉口处,优选的,右转道3不经过横向道1和纵向道2的交叉口,于靠近交叉口处斜向连接横向道1和纵向道2的相邻两侧面,有效的避免右转车辆和其它车辆产生干涉。
26.更为具体的,如图1所示,横向道1包括第一横道单元4和第二横道单元5,第一横道单元4上的车流方向和第二横道单元5上的车流方向相反,第一横道单元4和第二横道单元5整体并排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横道单元4包括第一架空段6,第一架空段6的两端均通过第一过渡段7连接有第一平直段8,也即,第一架空段6位于两个第一平直段8之间,且第一架空段6朝着第二横道单元5的方向偏移,且第一架空段6越过第二横道单元5,第一架空段6整体架起地面,第一平直段8设置于地面上,或者第一平直段8部分设置在地面上部分架起地面,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平直段8设置在地面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过渡段7用于过渡连接第一平直段8和第一架空段6,车辆于第一过渡段7上爬升,第二横道单元5包括第二架空段9,第二架空段9的两端均通过第二过渡段10连接有第二平直段11,第二架空段9位于两第二平直段11之间,第二过渡段10用于过渡连接第二平直段11和第二架空段9,且第二架空段9朝着第一横道单元4的方向偏移,且第二架空段9越过第二横道单元5,第二平直段11可以设置在地面上,也可以其部分设置在地面上部分架起地面设置,本实施例以第二平直段11设置在地面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二架空段9整体架起地面设置。
27.更为具体的,第一架空段6两端的第一过渡段7分别和第二架空段9上对应端的第二过渡段10交叉设置,也即,以左右两组第一过渡段7和第二过渡段10的交叉点连线为分界线,两个第一平直段8和第二架空段9位于分界线的一侧,两个第二平直段11和第一架空段6位于分界线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架空段6和第二架空段9并排设置,二者整体形成横向道1的架空部17,本实施例中,两端的第一过渡段7和第二过渡段10的交叉方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可以是两端的第一过渡段7均位于第二过渡段10的上方,可以是两端的第二过渡段10均位于第一过渡段7的上方,或者是一端的第一过渡段7位于第二过渡段10的上方、另一端的第二过渡段10位于第一过渡段7的上方。
28.更具体的,第一横道单元4以及第二横道单元5均包括横向直行道12和横向左转道13,横向直行道12和横向左转道13并排设置,沿着车辆的行驶方向,横向左转道13设置于横向直行道12的左侧,进而以横向到和纵向道2的交叉为中心,使得第一架空段6的外侧以及第二架空段9的外侧均为横向左转道13,以便与对应侧的纵向道2适配,纵向道2包括纵向直行道14和分别设置于纵向直行道14两侧的第一纵向左转道15和第二纵向左转道16,更具体的,纵向直行道14包括至少一个上行道和至少一个下行道,各个上行道依次排列成一组,各个下行道依次排列成一组,一组上行道和一组下行道并排设置,沿着车辆驶向横向道1和纵向道2交叉口的方向,第一纵向左转道15位于纵向直行道14的左侧,第二纵向左转道16位于纵向直行道14的右侧,纵向直行道14于架空部17的下方穿过,第一纵向左转道15和第二纵向左转道16均爬升并和对应侧的架空部17处的横向左转道13连接,进而,横向左转道13和第一纵向左转道15连通,形成了由横向道1至该侧纵向道2的左转通路,纵向道2该侧的第二纵向左转道16和对应侧架空部17上的横向左转道13连通,形成了该侧纵向道2至横向道1的左转通路,更为具体的,每侧的第一纵向左转道15和第二纵向左转道16连通,形成了该侧纵
向道2上的掉头通路。
29.该实施例中,横向道1和纵向道2交叉口处的左转车辆和直行车辆有效的进行分流,且车辆直接通过第一纵向左转道15和第二纵向左转道16即可实现掉头,大大的减少了车辆之间的干涉,同时,本发明无需设置大转弯半径的匝道即可实现第一纵向左转道15以及第二纵向左转道16和横向左转道13的连通,第一纵向左转道15和横向左转道13之间、第二纵向左转道16和横向左转道13之间的连接方式近乎垂直连接,能够有效减少本发明的空间占用面积,且车辆在横向道1和纵向道2交叉口处左转时,无需大角度的绕行,没有行驶方向的大角度变化,避免出现司机方形错乱的现象。
30.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在架空部17处横向左转道13的外侧设置有衔接道18,该衔接道18同于连通对应侧的第一纵向左转道15和第二纵向左转道16,衔接道18上用于行驶掉头车辆,将掉头车辆和左转车辆进行分流,减少左转车辆和掉头车辆之间的干涉。
31.本实施例中,右转道3的一端和横向道1连通,具体的,右转道3的该端可以是汇入横向道1上的车道或者单独形成另一最外侧的车道,右转道3的另一端和纵向道2连通,右转道3的该端可以是汇入第一纵向左转道15或者第二纵向左转道16,也可以是单独形成的另一最外侧的车道。
32.更具体的,右转道3包括至少一个右转机动车道19以及至少一个右转非机动车道20,各个右转机动车道19依次并排设置,各个右转非机动车道20依次并排设置,右转非机动车道20位于右转机动车道19的外侧,本实施例中,位于横向道1两侧的两个右转非机动车道20之间设置有连廊通道21,方便非机动车或者行人通过,具体的,该连廊通道21可以设置在横向道1的下方,可以是低下通道或者设置在地面上,此外,连廊通道21还可以是越过横向道1的天桥。
33.更为具体的,横向直行道12包括至少一个横向机动车道22以及至少一个横向非机动车道23,横向非机动车道23位于横向机动车道22的与横向左转道13相对的一侧,也即,横向机动车道22位于横向非机动车道23和横向左转车道之间,于第一平直段8或者第二平直段11处,横向非机动车道23位于横向道1的外侧,于第一架空段6或者第二架空段9处,横向非机动车道23位于架空部17的内部,实现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分流的同时,保证非机动车辆的行驶安全,本实施例中,在架空部17的中部设置平台区24,平台区24位于第一架空段6的横向非机动车道23和第二架空段9的横向非机动车道23之间,平台区24和两侧的横向非机动车道23分别连通,使得非机动车或者行人能够进入该平台,该平台上可以设置电梯或者步行梯,电梯或者步行梯可到达地面或者到达地下商场、停车场或者车站等。
34.更为具体的,横向非机动车道23架空区段25以及分别位于架空区段25两端的平直区段26,且一端平直区段26和连廊通道21连接,另一端的平直区段26与平台区24过渡连接,平直区段26可以设置在地面上,且平直区段26通过步行梯或者电梯与连廊通道21连通,方便非机动车辆或者行人于平台区24和连廊通道21之间往来,更为具体的,还可以在平直区段26和平台区24之间设置辅助通道27,该辅助通道27的一端和平直区段26连接,另一端和平台区24上的电梯或者步行梯连接,实现电动车和行人的分流,方便行人通过此通路往来平台区24和连廊通道21,以及便于与地下商场、停车场或者车站之间的同行,连廊通道21内的电动车或者行人还可以通过平直区段26、辅助通道27到达平台区24的电梯或者步行梯处,该实施例中,辅助通道27上可以设置分隔线,如图4所示,以对电动车和行人进行分流,
此外,辅助通道27还可以单独和连廊通道21连接,如图5所示,使得辅助通道27用于行人通过,横向非机动车道23用于电动车通过。
35.更为具体的,本发明根据规划建设,若结构较为紧凑,纵向直行道14于架空部17下方穿过时,对于纵向道2方向上,若受限架空部17和纵向直行道14之间的高度,不便于超大型车辆的通过,该种情况下,第一横道单元4和第二横道单元5上各车道之间的间隔围栏设置为可移动式的,当需要经过紧急救援车辆、紧急防疫车辆或者其它超大型车辆时,可由相关交通部门管理人员将间隔围栏暂时移开,超大型车辆由一侧的第二纵向左转道16爬升至架空部17上并行驶至相对侧的第一纵向左转道15上,进而通过路口,然后相关交通部门管理人员将间隔围栏复位即可,方便超大型车辆的通过,对于横向道1方向上,若受限第一过渡段7和第二过渡段10之间的高度,可以将两端的第一过渡段7均设置在对应端的第二过渡段10的上方,或者两端的第二过渡段10均设置在对应端的第一过渡段7的上方,使得第一横道单元4整体位于第二横道单元5的上方,或者第二横道单元5整体的位于第一横道单元4的上方,超大型车辆由位于上方的第一横道单元4或者第二横道单元5经过即可。
36.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对于右转的车辆,通过右转道3即可实现横向道1与纵向道2之间的右转,对于直行的车辆,于横向直行道12、纵向直行道14上直行即可,对于左转的车辆,当由横向道1左转至纵向道2时,横向道1上的左转车辆提前驶入横向左转道13,然后由横向左转道13驶入横向道1的架空部17,继续行驶至对应侧纵向道2上的第一纵向左转道15处,驶入该第一纵向左转道15即可完成左转,当由纵向道2左转至横向道1时,纵向道2上的左转车辆提前驶入该侧的第二纵向左转道16,行驶至架空部17时,左转进入到该侧的横向左转道13,沿该横向左转道13继续行驶即可完成左转,对于纵向道2上的掉头车辆,掉头车辆提前驶入该侧的第二纵向左转道16,行驶至衔接道18,由衔接道18驶入该侧的第一纵向左转道15即可完成掉头。
37.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本发明还可以设置成丁字路口的形式,如图6所示,横向道1的一端抵在纵向道2上,横向道1延伸至纵向道2的较远侧,第一横道单元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架空段6、第一过渡段7和第一平直段8,第一架空段6架起地面设置,第一平直段8设置在地面上,车辆可于第一过渡段7上爬升,第二横道单元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架空段9、第二过渡段10和第二平直段11,第二架空段9架起地面设置,第二平直段11设置在地面上,车辆可于第二过渡段10上爬升,第一架空段6和第二架空段9并排设置以形成横向道1,使得横向道1整体呈翘起设置,第一过渡段7和第二过渡段10交叉设置,第一横道单元4和第二横道单元5均包括横向直行道12和横向左转道13,沿车辆的行驶方向,横向直行道12位于横向左转道13的右侧,平台区24同于贯通架空部17处第一横道单元4上的横向直行道12和第二横道单元5上的横向直行道12,本实施例中,当纵向道2上的车辆向横向道1左转时,于对应侧的第二纵向左转道16行驶至对应侧架空部17的横向左转道13上,然后顺着横向左转道13继续行驶即可,当横向道1上的车辆向纵向道2左转时,车辆先驶入横向左转道13上,然后行驶至架空部17后驶入纵向道2上的第一纵向左转道15,即可完成左转,更为具体的,如图7所示,还可以在纵向道2的最外侧设置电动车车道29,也即,于纵向道2上与横向道1相对的一侧设置电动车车道29,方便电动车直接通过路口,通行更加方便。
38.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
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