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05253阅读:1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面,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城市内涝成为城市规划的难点,许多城市在下雨天经常出现道路积水的情况,短时间内的大量降水已经超出了路面的排水能力,雨水在路面集聚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另一方面雨水在路面上形成的径流也加大了雨水的污染。
[0003]透水混凝土的出现给道路透水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由于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低,目前还只能用于人行道等一些受力较小的地方。
[0004]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适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以缓解下雨天道路积水,确保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该透水路面适用于车行道,能缓解下雨天道路积水,确保行车安全。
[0006]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包括置于路基上的混凝土框架,所述混凝土框架内设有混凝土填充物;
[0008]所述混凝土框架包括底板、位于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交叉布置的横隔板和纵隔板,横隔板和纵隔板将底板和侧板形成的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所述侧板外侧设有加劲肋;
[0009]所述混凝土填充物为透水混凝土。
[0010]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混凝土填充物包括上透水混凝土层和下透水混凝土层,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的密实度大于下透水混凝土层的密实度。
[0011]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的厚度从中部向两侧逐渐缩小,使上透水混凝土层表面呈斜面结构(使路面形成横坡);所述下透水混凝土层的上表面齐平。
[0012]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10°。
[0013]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和下透水混凝土层的中部高于两侧,呈斜面结构(使路面形成横坡)。
[0014]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10°。
[0015]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侧板为斜板,且所述侧板高出混凝土填充物的最高点,在路面上形成排水盲沟。
[0016]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横隔板和纵隔板的宽度为10cm,横隔板间的间距为lm,纵隔板间的间距为lm,横隔板和纵隔板的高度略小于侧板的高度。
[0017]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底板上设有供水流出的通孔,该通孔通过管道与道路雨水管相连通。
[0018]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上透水混凝土层较为密实,粘结剂较多;下透水混凝土层较为疏松,粘接剂少。
[0019]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混凝土框架,提高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使透水混凝土可适用于车行道,透水混凝土的使用可有效缓解路面积水情况,提高行车安全性;路面的中间部分高于两侧,能有效减少雨水的路面径流,减少水污染。
【附图说明】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1]图1是实施例1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实施例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实施例1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4I图4是实施例2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侧板,2、底板,3、纵隔板,4、加劲肋,5、上透水混凝土层,6、下透水混凝土层,7、通孔,8、横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7]实施例1
[0028]参见图1-图3,一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包括置于路基上的混凝土框架,所述混凝土框架内设有由透水混凝土组成的混凝土填充物;
[0029]所述混凝土框架包括底板2、位于底板2两侧的侧板I,所述底板2上设有交叉布置的横隔板8和纵隔板3,横隔板8和纵隔板3将底板2和侧板I形成的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栅格);为了便于制作,可使用宽度为1cm的横隔板8和纵隔板3,且将横隔板8间的间距设置成lm,将纵隔板3间的间距设置成lm,当然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间距;所述底板2上设有供水流出的通孔7(每个小空间都对应设置有通孔7),该通孔7通过管道与道路雨水管相连通,当路面有积水时,积水通过透水混凝土流至底板2上,然后通过底板2上的通孔7流经管道,最后流入道路雨水管排走;雨水在降下时直接从通孔7流向雨水管,减少了路面径流,可以提高行车安全和较少雨水污染,另一方面,雨水在路面停留时间减少,可以减少路面积水的发生,减少城市内涝的出现;为了提高侧板I的强度和使混凝土框架与地基之间更好的结合,可以在侧板I的外侧设加劲肋4;
[0030]所述混凝土填充物包括上透水混凝土层5和下透水混凝土层6,上透水混凝土层5较为密实,粘结剂较多,密实的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较高;下透水混凝土层6较为疏松,粘接剂少,有利于雨水的快速排出;上透水混凝土层5的密实度大于下透水混凝土层5的密实度,这样可以提高透水性和增强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0031]为了减少雨水的路面径流,减少水污染,可以将路面的中间部分设计成高于两侧,即上透水混凝土层5的厚度从中部向两侧逐渐缩小,使上透水混凝土层5表面呈斜面结构(使路面形成横坡),下透水混凝土层6的上表面齐平;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10°,选择5°夹角最佳。
[0032]为了便于设置加劲肋4,可以将侧板I设计为斜板;为了便于积水的排除,将侧板I设计成高出混凝土填充物的最高点,这样在路面上可形成排水盲沟。
[0033]为了使透水混凝土中的横隔板8和纵隔板3不影响车辆行驶,将横隔板8和纵隔板3的高度设计成略小于侧板I的高度。
[0034]实施例2,参见图4,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5和下透水混凝土层6的中部高于两侧,呈斜面结构(使路面形成横坡);上透水混凝土层5为等厚度面层。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10°。
[0035]实施例3,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如果城市雨水管网不够完善,也可不设置通孔7,混凝土框架本身也是储水容器,在雨水降下时雨水可以储存在混凝土框架内,在降雨结束之后,混凝土框架内的雨水可以通过蒸发回到大气,这样相当于在城市内添加了一条条的“河流”,对大气调节能力增强。
[0036]本实用新型中的混凝土框架可以选择在现场浇筑,也可以在工厂预制后再在现场安放在路基上。
[0037]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置于路基上的混凝土框架,所述混凝土框架内设有混凝土填充物; 所述混凝土框架包括底板、位于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交叉布置的横隔板和纵隔板;所述侧板外侧设有加劲肋; 所述混凝土填充物为透水混凝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填充物包括上透水混凝土层和下透水混凝土层,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的密实度大于下透水混凝土层的密实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的厚度从中部向两侧逐渐缩小,使上透水混凝土层表面呈斜面结构;所述下透水混凝土层的上表面齐平。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10°。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和下透水混凝土层的中部高于两侧,呈斜面结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10°。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为斜板,且所述侧板高出混凝土填充物的最高点,在路面上形成排水盲沟。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隔板和纵隔板的宽度为10cm,横隔板间的间距为lm,纵隔板间的间距为lm。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有供水流出的通孔,该通孔通过管道与道路雨水管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用于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包括置于路基上的混凝土框架,所述混凝土框架内设有混凝土填充物;所述混凝土框架包括底板、位于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交叉布置的横隔板和纵隔板,横隔板和纵隔板将底板和侧板形成的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所述底板上设有供水流出的通孔,该通孔通过管道与道路雨水管相连通;所述侧板外侧设有加劲肋;所述混凝土填充物为透水混凝土。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混凝土框架,提高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使透水混凝土可适用于车行道,透水混凝土的使用可有效缓解路面积水情况,提高行车安全性。
【IPC分类】E01C11/22
【公开号】CN205115951
【申请号】CN201520790987
【发明人】康俊涛, 张亚州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