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08799阅读:7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口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口扳手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同时具有二种相异材质的开口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般开口扳手(wrench) 10以钢材一体成形制成,虽其头部11的扳口 111具有足够强度可螺锁/螺卸螺丝,其握部12也应有一定限度的强度以提供足够的扭力刚性,但整体重量不轻,特别是在对大型螺丝施工时,及在高空作业(如电信塔、钢桁架拱桥等)的携带、仓储、运送或使用时,并无法满足使用者轻量化的要求。尤其在钻油平台、风力发电、电塔、高楼、登山或山区型扳手等极须轻量化的要求领域,传统纯钢材扳手因较重而常被诟病但又无奈被迫接受之。另一个面对的问题是,若为轻量化而使该开口扳手10以轻合金制成时,其扳口要螺锁/螺卸钢制螺丝时的强度相对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提供一种以刚性较佳的材料作为头部、以刚性次佳的材料作为本体及握部的轻量化的开口板手的结构及制造方法。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先提供一本体,本体具有一头部及一握部,头部具有一缺口。再套接一材质异于本体的罩体于头部, 罩体包覆缺口,罩体对应于缺口的外侧表面形成一扳口以套入一螺丝头端而螺锁/螺卸该螺丝。所述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罩体与该本体的套接为胶合方式。所述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本体的该头部及该握部一体成形制成。所述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第一材质为铝、镁或铁,且该第二材质为模具钢、铬钼钢或铬钒钢。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以螺锁/螺卸一螺丝头的开口扳手,其包含一本体及一罩体。本体具有一头部及一握部,该头部具有一叉部和由该叉部的一内侧边所形成的一缺口。罩体具有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及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一第三板体,第三板体外侧表面形成可螺锁/螺卸螺丝的一扳口,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的外缘共同定义出一罩口,罩口穿入本体的叉部而使罩体包覆缺口,并使罩体与头部互嵌并胶合之。所述的开口扳手,其中,该罩体的材料强度及密度大于该本体的材料强度及密度。
所述的开口扳手,其中,该扳口的作业宽度大于或等于32mm。所述的开口扳手,其中,该叉部的相对于该内侧边的一外侧边部分露出于该罩体外。所述的开口扳手,其中,部分该第一板体及部分该第二板体延伸至该握部的一部
3分。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具有一头部;以及一罩体,以胶合方式套接于该头部,并形成有一扳口,其中该罩体的材料强度及密度大于该本体的材料强度及密度。本发明本体为轻合金材质制成,罩体为高强度钢材质所制成,利用轻量化的大体积的本体及高刚性强度的罩体,再利用胶合制程将罩体套入本体接合,可大为降低板手重量。本发明应用相异材质及接合接头的设计,巧妙保留原材质较佳特性,在异材结合后,可维持扳手工具的扳口的刚性,产生轻量化的优点。


图1绘示现有技术的开口板手立体图2绘示本发明的开口扳手一实施例的
图3绘示图2的立体组合图4绘示图2的正视图5绘示图3的正视图;以及
图6绘示本发明的开口扳手制造方法一
其中,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部分]
10开口板手
11头部
111扳口
12握部
[本发明部分]
20本体
21头部
211叉部
2111内侧边
2112外侧边
212缺口
22握部
221开口
30罩体
31第一板体
32第二板体
33第三板体
331扳口
34罩口
d作业宽度
s螺丝头步骤SlO 步骤S20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的步骤流程
具体实施例方式兹配合图式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如图2 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口扳手用以螺锁/螺卸一螺丝头s (如图5所示),该开口扳手的结构包含一本体20及一罩体30。本体20具有一头部21及与该头部 21连接的一握部22,头部21还具有一叉部211,该叉部211内侧边2111形成一类似U型的缺口 212。罩体30具有一第一板体31、一相对于该第一板体31的第二板体32以及连接该第一板体31和该第二板体32的一第三板体33,第三板体33外侧的表面弯曲而形成一扳口 331,该扳口 331用以螺锁/螺卸一螺丝头s (如图5所示),该第一板体31、该第二板体32 及该第三板体33的外缘轮廓共同定义出一罩口 34 (如图2、图4所示)。罩体30与本体20 的接合应用胶合工法,但不以此工法为限,该罩口 34穿入该本体20的该叉部211而使该罩体30的第三板体33对应于该缺口 212的位置,并包覆该缺口 212,而使该罩体30嵌合于该本体20的头部21并胶合(如图3、图5所示),使接触螺丝头s的该扳口 331及连接扳口 331的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为同一材料、一体成形制成。在上述一实施例中,该罩体30的材料强度及密度大于该本体20的材料强度,以应付螺锁/螺卸螺丝头s时所需的刚性强度。又,该罩体30的材料密度大于该本体20的材料密度,以达到开口扳手的轻量化优点。进一步言,如图5所示,上述一实施例中,若该扳口 331的作业宽度d(亦即扳口 331宽度)越大,则表示该开口扳手的相对体积越大,此时该开口扳手的轻量化越重要。例如该扳口 331的作业宽度d等于或大于32mm,则更能凸显出本实施例的复合异材的轻量化并维持扳口 331所需刚性的优点。上述一实施例中,该头部21的叉部211的相对于该内侧边2111的一外侧边2112 部分露出于该罩体30外,使形成该第一板体31及第二板体32夹置叉部211的态样。当然, 部分的该第一板体及部分的该第二板体可延伸至该握部22的一部分,以提供本体20更佳的扭转应力,且该握部22也可设有至少一开口 221 (或开槽),以减轻本体20的重量。续请参照图6,并同时参酙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步骤S10,提供一第一材质的本体20,本体20具有一头部21及一握部22,头部21具有一缺口 212。步骤S20,于头部21外,套接一第二材质的罩体30,并使该罩体30 包覆该缺口 212,该罩体30的对应于该缺口 212的外侧表面形成一扳口 331,该扳口 331用以螺锁/螺卸一螺丝头S。其中,该罩体30与该本体20的套接方式可应用胶合工法为之 (但不以此工法为限)。上述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中,该本体的该头部及该握部一体成形制成。上述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材质可为铝、镁或铁或其合金,而该第二材质可为模具钢、铬钼钢或铬钒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经由以上的设计,该本体20以第一材质(例如铝合金) 制成、该罩体30以第二材质(例如铬钼钢)制成,经实验后可通过德国工业标准DIN-3113 的板手规范商用扭力矩要求(643N-M),达743. 5 1141. 639N-M,其重量预期较纯钢板手减轻38 40%。本发明的特点在于,本发明的本体为轻合金材质制成,而罩体可应用模具钢、铬钼钢或高强度钢材质所制成,可利用轻量化的大体积的本体,及高刚性强度的罩体的扳口与螺丝工件接触并作用,再利用胶合制程,将罩体套入本体接合之,初估可大为降低板手重量。本发明应用相异材质及接合接头的设计,巧妙保留原材质所长,在异材结合后,可维持扳手扳口的刚性,产生轻量化的优点。综上所述,乃仅记载本发明为呈现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专利实施的范围。即凡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文义相符,或依本发明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专利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提供一第一材质的本体,该本体具有一头部及一握部,该头部具有一缺口 ;以及套接一第二材质的罩体于该头部,并使该罩体包覆该缺口,该罩体对应于该缺口的外侧表面形成一扳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罩体与该本体的套接为胶合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该头部及该握部一体成形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扳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材质为铝、镁或铁,且该第二材质为模具钢、铬钼钢或铬钒钢。
5.一种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其具有一头部及一握部,该头部具有一叉部和由该叉部的一内侧边所形成的一缺口 ;以及一罩体,其具有一第一板体、一相对于该第一板体的第二板体及连接该第一板体和该第二板体的一第三板体,该第三板体的外侧表面形成可框套于该螺丝的头部的一扳口,该第一板体、该第二板体及该第三板体的外缘共同定义出一罩口,该罩口穿入该本体的该叉部而使该罩体包覆该缺口,该罩体嵌于该头部并胶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罩体的材料强度及密度大于该本体的材料强度及密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扳口的作业宽度等于或大于32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叉部的相对于该内侧边的一外侧边部分露出于该罩体外。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部分该第一板体及部分该第二板体延伸至该握部的一部分。
10.一种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具有一头部;以及一罩体,以胶合方式套接于该头部,并形成有一扳口,其中该罩体的材料强度及密度大于该本体的材料强度及密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口扳手及其制造方法,其结构包含一本体及一罩体,本体具有一头部及一握部,头部具有一叉部和叉部内侧边形成的一缺口。罩体具有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及一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第三板体,第三板体的外侧表面形成一扳口,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的外缘定义出一罩口,罩口穿入叉部而使罩体包覆缺口,并使罩体与头部嵌合。本发明应用相异材质及接合接头的设计,巧妙保留原材质所长,在异材结合后,可维持扳手扳口的刚性,产生轻量化的优点。
文档编号B25B23/00GK102554834SQ20101059966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3日
发明者姜志华, 洪博煜 申请人: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