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打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0266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击打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通过使前端工具进行往返运动而产生击打的击打工具,特别是涉及具备使击打时产生的冲击力衰减的机构的击打工具。



背景技术:

当使用电锤或电钻等击打工具时,击打的反作用力会经由把手传递给使用者。因此,可能会对使用者造成振动疲劳或引发关节损伤。

因此,提出了将使击打时产生的振动降低的机构设于击打工具来衰减击打时的冲击力的工具。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握持部在延伸方向的一端侧经由转动轴相对转动自如地连接于作业工具主体,且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经由弹性体及振动衰减部连接于作业工具主体。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握持部的相对转动,能够起到振动吸收作用,并且能够利用弹性体吸收其位移差。另外,通过弹性体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吸收作用和振动衰减部的衰减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振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610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这种击打工具的重心配置于偏离前端工具的轴向的位置。因此,当前端工具被击打的反作用力推回时,推回前端工具的反作用力不会直接作用,而是会作为以重心位置附近为中心欲使击打工具旋转的力发挥作用。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结构中,未考虑吸收欲使击打工具旋转的力,故而不能充分衰减冲击力。即,对于产生欲使击打工具旋转的力,不仅在前端工具的轴向上,在与前端工具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也有力作用,但上述那样的现有的结构只着眼在吸收在前端工具的轴向上作用的力,而未考虑吸收在与前端工具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作用的力。因此,在力作用于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时,没有吸收该力的装置,故而,不能充分衰减击打时产生的冲击力。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击打工具,不仅能够降低在前端工具的轴向上产生的冲击力,而且还能够降低在与前端工具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产生的冲击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其特征如下。

(1)一种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击打前端工具的机构部;

内置所述机构部的主体壳体;及

与所述主体壳体的后部连接设置的把手壳体,

所述把手壳体的一端部经由弹性部件以能够位移的方式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并且所述把手壳体的另一端部经由回转接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

在所述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上观察时,所述回转接头的中心配置于比所述弹性部件的中心靠所述击打工具的前端侧。

(2)一种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击打前端工具的机构部;

内置所述机构部的主体壳体;及

与所述主体壳体的后部连接设置的把手壳体,

所述把手壳体的一端部经由弹性部件以能够位移的方式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并且所述把手壳体的另一端部经由回转接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主体壳体连接,

在所述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上观察时,所述回转接头的中心配置于比使所述机构部工作的电动机的中心靠所述击打工具的前端侧。

(3)根据(1)或(2)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弹簧常数设为K、将击打工具的击打频率设为f、并将把手的质量设为m时,以满足K<m(2πf)^2的方式设定所述弹性部件的弹簧常数。

(4)根据(1)~(3)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使所述机构部工作的扳机,

所述扳机配置于在所述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上投影时与击打工具的重心位置重合的位置。

(5)根据(1)~(4)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壳体与所述把手壳体之间具备支撑所述弹性部件的弹簧座部件。

(6)根据(1)~(5)所述的击打工具,其特征在于,

以插通所述主体壳体的销卡合部的孔的方式构成的销固定于所述把手壳体。

发明效果

根据(1)所记载的发明如上所述,把手壳体的一端部经由弹性部件以能够位移的方式与主体壳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经由回转接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主体壳体连接,在前端工具的轴向(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上观察时,所述回转接头的中心配置于比弹性部件的中心靠 前端工具的前端侧(击打工具的前端侧)。即,通过将回转接头的中心配置于接近机构部的位置,而将回转接头配置于接近击打工具的重心位置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即使欲使击打工具旋转的力作用时,也难以沿与前端工具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对回转接头作用力。即,当进行击打时,击打工具欲以重心位置附近为中心而旋转,但由于回转接头的中心在前端工具的轴向上观察而配置于接近击打工具的重心位置的位置,因此,难以对回转接头作用朝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力。换言之,主要对回转接头作用前端工具的轴向分量的力,但这种力能够由弹性部件充分吸收。通过这种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在前端工具的轴向(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上产生的冲击力,而且还能够降低在与前端工具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产生的冲击力。

另外,根据(2)所记载的发明如上所述,把手壳体的一端部经由弹性部件以能够位移的方式与主体壳体连接,并且另一端部经由回转接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主体壳体连接,在前端工具的轴向(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上观察时,所述回转接头的中心配置于比使机构部工作的电动机的中心靠前端工具的前端侧(击打工具的前端侧)。该结构中,也与(1)所记载的发明同样,通过将回转接头的中心配置于接近机构部的位置,能够将回转接头配置于接近击打工具的重心位置的位置,并能够得到与(1)所记载的发明同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3)所记载的发明如上所述,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弹簧常数设为K、将击打工具的击打频率设为f、并将把手的质量设为m时,以满足K<m(2πf)^2的方式设定所述弹性部件的弹簧常数。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考虑振动的衰减特性而得到稳定的减振效果。

另外,根据(4)所记载的发明如上所述,具备用于使所述机构部工作的扳机,所述扳机配置于在所述前端工具的轴向(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上投影时与击打工具的重心位置重合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 即使欲使击打工具旋转的力作用时,也难以对把持扳机的作业者的手作用前端工具的轴向(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的振动。即,当进行击打时,击打工具要以重心位置附近为中心而旋转,但由于扳机配置于在前端工具的轴向上观察与击打工具的重心位置重合的位置,因此,在扳机附近难以作用沿前端工具的轴向(击打工具的击打方向)的力。换言之,由于在扳机附近主要作用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分量的力,因此,能够减小对把持把手的作业者的胳膊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使内部结构局部露出的击打工具的侧视图的图。

图2是击打工具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安装把手壳体的情形的击打工具的外观图。

图4是用于说明弹性部件的安装方向的击打工具的分解图。

图5是表示击打工具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进行了击打时对击打工具作用的力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击打工具10是通过使前端工具往返运动而产生击打的工具。在该击打工具10的前端部设有可拆装钻头或钻刀等前端工具(未图示)的前端工具安装部10a。在该前端工具安装部10a安装了前端工具后,将前端工具按压在混凝土或石材等对象物上并驱动击打工具10时,能够利用前端工具进行穿孔或粉碎。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以电钻为例进行说明,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电锤等其它种类的击打工具。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击打工具10具备:电动机11、机构部12、风扇20、控制基板22、扳机23、蓄电池24及壳体30。

电动机11在击打工具10的后方收容于壳体30的内部。该电动机11的输出轴11a与后述的机构部12的中间轴13啮合。通过输出轴11a与中间轴13啮合,而将电动机11的旋转力传递到机构部12。

机构部12以电动机11为驱动力进行工作,其配置于电动机11的前方并收容于壳体30的内部。该机构部12以电动机11为驱动力进行工作,而击打前端工具。此外,虽然详情省略,但该机构部12构成为,具备前端工具一边旋转一边击打的旋转/击打模式、前端工具不旋转而仅执行击打的击打模式以及前端工具不击打而仅执行旋转的旋转模式,并能够切换模式进行使用。

如图2所示,该机构部12具备:与电动机11的输出轴11a啮合的中间轴13、安装于中间轴13外周的旋转体14、安装于旋转体14且向外径方向延伸的摆动杆15、与摆动杆15的前端部连接的活塞16、随着活塞16的前后往返运动而进行工作的击打件17及用于将击打件17的冲击力传递到前端工具的中间部件18。

中间轴13与电动机11的输出轴11a啮合,在电动机11旋转时,随着输出轴11a进行旋转。

旋转体14固定于中间轴13上,而与中间轴13一体旋转。在该旋转体14的外周设有使后述的摆动杆15的轴承卡合的周槽,该周槽相对于中间轴13的轴倾斜地设置。因此,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旋转体14旋转时,轴承的倾斜度改变,且摆动杆15进行摆动。

摆动杆15经由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旋转体14上。该摆动杆15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撑于击打工具10。如上所述,当旋转体14旋转时,该旋转被转换成摆动杆15的前后方向的摆动运动。

活塞16是与摆动杆15的摆动运动连动而进行前后往返运动的筒状活塞。在该活塞16向前方移动时,设于活塞16前方的空气室S内的空气被压缩,经由该空气室S的空气压变动(空气弹簧)向后述的击打件17传递冲击力。

击打件17在击打工具10的内部前后滑动自如地配置。该击打件17如上述那样,与通过活塞16的前后往返运动产生的空气室S的空气压变动连动而进行击打运动。

中间部件18配置在击打件17与前端工具之间,用于在从后方碰撞击打件17时将该击打力传递到前端工具。

该机构部12如下述那样作用。首先,通过电动机11旋转,将电动机11的旋转力传递到中间轴13。通过中间轴13进行旋转,使旋转体14进行旋转,且通过旋转体14的旋转,使摆动杆15向前后方向摆动。在摆动杆15摆动时,活塞16进行往返运动,且击打件17后方的空气室S的空气压变动。通过空气室S的空气压进行变动,使击打件17执行击打运动,并对中间部件18赋予冲击力。于是,经由中间部件18对前端工具传递冲击力,并利用按压在混凝土或石材等对象物上的前端工具进行穿孔或粉碎。

风扇20用于将用于冷却电动机11及控制基板22的空气输入到壳体30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其配置在电动机11与机构部12之间。该风扇20与电动机11的输出轴11a连接,在电动机11旋转时风扇20同时旋转。由此,从在壳体30的侧部开设的进气窗31吸入外部的空气,并将吸入的空气从开设于壳体30侧部的排气口32向外部排出。

控制基板22用于控制电动机11的工作等。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22以与前端工具的轴向D1(即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平行的方 式配置于机构部12的下方且蓄电池24的上方。

扳机23是用于使电动机11工作的操作部,在握持击打工具10的把手时,食指正好配设在该位置。通过拉动操作该扳机23,电动机11开始旋转。

蓄电池24是向电动机11及控制基板22供给电力而成为机构部12的动力源的二次电池。该蓄电池24是能够安装于壳体30的拆装式蓄电池24,能够从壳体30卸下来进行充电。

壳体30内置电动机11及机构部12并覆盖击打工具10的整体。本实施方式的壳体30具备内置机构部12的主体壳体35和与主体壳体35的后部连接设置的把手壳体36。

如图3及图4所示,主体壳体35具备:收容机构部12的机构收容部35a、与机构收容部35a的后方连接设置且收容电动机11的电动机收容部35b、形成于面向把手壳体36的面的卡合部35c、从电动机收容部35b的端部突出的销卡合部35d及设于电动机收容部35b的基部的板状的卡定突起35e。

机构收容部35a是收容机构部12、风扇20、电动机11前端部的一部分的长筒状的部位。在该机构收容部35a的前端部设有用于构成前端工具安装部10a的开口。

电动机收容部35b以从机构收容部35a的后端面突出设置并从后方覆盖电动机11的方式形成。该电动机收容部35b的内部与机构收容部35a的内部连通,电动机收容部35b和机构收容部35a一体形成收容空间。

卡合部35c是形成于机构收容部35a后端面的凹部,用于安装后 述的弹簧座部件42。

销卡合部35d用于在主体壳体35上安装把手壳体36。本实施方式的销卡合部35d环状突出地形成于电动机收容部35b的后部,且具备用于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后述的销37的长孔。

卡定突起35e是用于钩挂安装后述的接合罩41的板状突起。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电动机收容部35b的基部的一侧面上设有卡定突起35e。详细而言,从后述的弹簧座部件42观察,仅在夹持电动机收容部35b的相反侧设有卡定突起35e。

如图3及图4所示,把手壳体36具备:以覆盖主体壳体35的电动机收容部35b的方式安装的电动机包围部36c、向电动机包围部36c的下方延伸的杆部36d、从杆部36d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的连结部36e、形成于面向主体壳体35的面的弹簧支撑部36a、贯通形成于电动机包围部36c侧面的销孔36b及设于电动机包围部36c的前端部附近的凸缘部36f。

电动机包围部36c是使前方开放的笼状部位。该电动机包围部36c以从后方覆盖主体壳体35的电动机收容部35b的方式安装。

杆部36d是构成击打工具10的把手的部位。在该杆部36d配设有扳机23。

连结部36e从杆部36d的下端部大致直角地向前方突出。该连结部36e的前端部经由回转接头4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主体壳体35连结。

弹簧支撑部36a是形成于电动机包围部36c的开口缘的凸部,用于安装后述的弹性部件40的端部。

销孔36b用于将把手壳体36安装于主体壳体35。通过使贯通该销孔36b的销37与上述的销卡合部35d卡合,把手壳体36以能够位移的方式与主体壳体35结合。

凸缘部36f是用于钩挂安装后述的接合罩41的板状突起。

上述的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按照如下方式连接。

首先,把手壳体36的一端部(电动机包围部36c附近)经由弹性部件40以能够位移的方式与主体壳体35连接。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之间配设有弹性部件40、接合罩41和弹簧座部件42,经由这些部件,将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连接起来。

弹性部件40是压缩配置于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之间的压缩弹簧。该弹性部件40在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相互相对移动时通过弹性变形而起到吸收振动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机收容部35b的上方,左右配置有两个弹性部件40。通过这样左右对称地配置偶数个弹性部件40,能够抑制左右晃动。

此外,在将弹簧常数设为K、将击打工具10的击打频率设为f、并将把手的质量设为m时,该弹性部件40优选以满足“K<m(2πf)^2”的方式设定弹簧常数。通过设定这种弹簧常数,能够考虑振动的衰减特性而得到稳定的减振效果。

接合罩41是蛇腹状的筒状部件,由可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或橡胶等形成。该接合罩41通过覆盖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的连接部,防止粉尘等侵入连接部或污染等。另外,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相互相对移动时,与上述的弹性部件40一起起到吸收振动的作用。该 接合罩41使用设于两端部的卡定槽41a而安装在主体壳体35及把手壳体36上。即,前端部的卡定槽41a与主体壳体35的卡定突起35e及弹簧座部件42的钩挂部42c(后述)卡合。后端部的卡定槽41a与把手壳体36的凸缘部36f卡合。

弹簧座部件42是安装弹性部件40时使用的部件。如图4所示,该弹簧座部件42具备:形成于面向主体壳体35的面上的凸部42a、形成于面向把手壳体36的面上的弹簧座部42b、凸缘状地形成于凸部42a与弹簧座部42b之间的外周的钩挂部42c。

凸部42a是插入到主体壳体35的卡合部35c的部位,通过将该凸部42a插入到主体壳体35的卡合部35c,而将弹簧座部件42固定于主体壳体35。

弹簧座部42b是用于支撑弹性部件40的端部的凹部。使该弹簧座部42b支撑弹性部件40的一端部,且使把手壳体36的弹簧支撑部36a支撑弹性部件40的另一端部,由此,在弹簧座部件42(主体壳体35)与把手壳体36之间,在相互背离的方向上作用预定弹簧力。

此外,通过在弹性部件40的安装中使用上述那样的弹簧座部件42,能够使弹性部件40的弹簧行程稳定,并且能够实现模型的简化、产品的小型化。即,通过设置弹簧座部件42作为相对壳体30独立的部件,能够在将对金属模具的影响降到最小限度的基础上自由地设定弹簧座部件42的形状。因此,能够得到如下效果:设置用于使弹性部件40的弹簧行程稳定的引导形状(较深地形成的弹簧座部42b)而使弹簧行程稳定,或设置用于安装接合罩41的钩挂部42c而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但是,由于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在原样的状态下会受到弹性部件40的弹力而脱离,因此,利用由钢材形成的销37限制移动范 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将从把手壳体36的销孔36b贯通的销37插通于主体壳体35的销卡合部35d的孔。利用螺栓38和螺母(未图示)将该销37固定以防止其从销孔36b脱出。于是,如图5所示,销37与销卡合部35d卡合,阻止弹性部件40的弹力。换言之,通过销37与销卡合部35d卡合,限制主体壳体35与把手壳体36的背离移动。此外,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时,由于销37沿着销卡合部35d移动,因此,该移动不会被销37及销卡合部35d妨碍。因此,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能够相互接近,直到把手壳体36与弹簧座部件42抵接。

此外,通过上述那样利用钢材的销37限制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的背离移动,确保了用于承受负荷的强度。例如,通过向下挪动工具的前端,即使主体壳体35由于工具自身的重量而欲与把手壳体36背离时,也能够利用钢材的销37限制该背离移动。另外,在穿孔作业结束后,将前端工具从孔拔出时,即使前端工具和孔相互干扰而牵引,主体壳体35欲与把手壳体36背离时,也能够利用钢材的销37限制该背离移动。

另外,通过利用销37将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连结起来,由于在组装主体壳体35和把手壳体36时,同时也将把手壳体36的左右分割片结合了起来,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如上所述,钩挂部42c是用于钩挂安装接合罩41的板状突起。

另一方面,把手壳体36的另一端部(连结部36e附近)经由回转接头4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主体壳体35连接。

如图6所示,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时,该回转接头43的中心配置于比弹性部件40的中心靠前端工具的前端侧(击打工具10的前端侧)。换言之,在前端工具的轴向 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到的回转接头43的中心线C1配置于比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到的弹性部件40的中心线C2靠前端工具的前端侧(击打工具10的前端侧)。

另外,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时,该回转接头43的中心配置于比电动机11的中心(电动机11的定子的中心)靠前端工具的前端侧(击打工具10的前端侧)。换言之,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到的回转接头43的中心线C1配置于比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到的电动机11的中心线C3靠前端工具的前端侧(击打工具10的前端侧)。进一步而言,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到的回转接头43的中心线C1配置于比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到的电动机11的前端部靠前端工具的前端侧(击打工具10的前端侧)。

通过这样将回转接头43的中心配置于接近机构部12的位置,将回转接头43配置于接近击打工具10的重心位置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在击打时难以沿与前端工具的轴向(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正交的方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对回转接头43作用力,因此,不易产生不能被弹性部件40吸收的振动分量,从而能够提高冲击力的降低效果。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当前端工具被击打的反作用力推回时(附图标记P0),击打工具10欲以重心位置(附图标记G)附近为中心而旋转(附图标记P1)。即使这种欲使击打工具10旋转的力作用时,由于将回转接头43的中心配置于接近击打工具10的重心位置(附图标记G)的位置,因此,主要对回转接头43作用朝向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的力(附图标记P2)。换言之,难以对回转接头43作用朝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D2的力。因此,由于仅是能 够由弹性部件40充分吸收的振动分量作用于回转接头43,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弹性部件40的振动吸收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机构收容部35a的后端面突出地设置主体壳体35的电动机收容部35b,且利用把手壳体36的电动机包围部36c覆盖该电动机收容部35b。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将把手壳体36与电动机11重叠配置,且尽可能向后方配置机械的重心位置。而且,由于在把手壳体36的连结部36e的前端部设有回转接头43,因此,回转接头43成为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向前方配置回转接头43的中心。这样,通过向后方配置机械的重心位置,且向前方配置回转接头43,能够使回转接头43接近击打工具10的重心位置进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扳机23配置于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投影时与击打工具10的重心位置(附图标记G)重合的位置。如果设为这种配置,则即使欲使击打工具10旋转的力作用时,也难以对把持扳机23的作业者的手作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的振动。即,当进行击打时,击打工具10欲以重心位置(附图标记G)附近为中心而旋转,但由于在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上观察,扳机23配置于与击打工具10的重心位置(附图标记G)重合的位置,因此,在扳机23附近,主要是作用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D2分量的力(附图标记P3)。换言之,在扳机23附近难以作用朝向前端工具的轴向D1(击打工具10的击打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与振动吸收效果一起进一步缩小对把持把手的作业者的胳膊的负担。另外,由于以上击打等的方式将前端工具的轴朝向垂直方向时,不会对把手的把持部作用力矩,因此,也能够减轻保持击打工具10时的负担。

附图标记说明

10 击打工具

10a 前端工具安装部

11 电动机

11a 输出轴

12 机构部

13 中间轴

14 旋转体

15 摆动杆

16 活塞

17 击打件

18 中间部件

20 风扇

22 控制基板

23 扳机

24 蓄电池

30 壳体

31 进气窗

32 排气口

35 主体壳体

35a 机构收容部

35b 电动机收容部

35c 卡合部

35d 销卡合部

35e 卡定突起

36 把手壳体

36a 弹簧支撑部

36b 销孔

36c 电动机包围部

36d 杆部

36e 连结部

36f 凸缘部

37 销

38 螺栓

40 弹性部件

41 接合罩

41a 卡定槽

42 弹簧座部件

42a 凸部

42b 弹簧座部

42c 钩挂部

43 回转接头

S 空气室

D1 前端工具的轴向

D2 与前端工具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把手的延伸设置方向)

C1 在前端工具的轴向上观察到的回转接头的中心线

C2 在前端工具的轴向上观察到的弹性部件的中心线

C3 在前端工具的轴向上观察到的电动机的中心线

G 击打工具的重心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