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电控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4831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密码电控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一种密码电控锁,属机械机电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流行各种弹子锁和智能锁。弹子锁能技术开锁,防盗性差。智能锁又太过简单,又可以仿制,有的与弹子锁互用。同样的防盗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这里提供一种密码电控锁,这种锁不保存密码,开锁不用人输入密码。密码存于钥匙内部和存于密码板内部,不能仿制。所以防盗性很强。

该发明是这样的:在一个密码板8上,有多个通电触点;第一个通电触点10、第三个通电触点12、第四个通电触点14、第五个通电触点13和第六个通电触点分别连接第一电池5的正电;第二通电触点空;第八个通电触点18连接到第一继电器3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5的负极;第九个通电触点17连接第二继电器4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个通电触点16连接到第三继电器2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一个通电触点15连接到第四继电器1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二个通电触点19连接到第五继电器7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二电池6的正极连接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三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四继电器的常开端,第四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五继电器的公共端,第五继电器的常闭端连接到电机30,再连回第二电池的负极;电机在支架28上;电机的转轴连接一套叉,套叉呈两股叉形,窄的一端套着叶轮30上的一个叶片,使一股叉贴在圆平面上,另一股叉刚好越过叶片29上端;有转轴从轮中心穿过并固定;轴的两端有支架28连接,使叶轮能旋转运动;叶轮的一个圆平面上,以轮中心向四周辐射固定等距离的叶片29;并且,每个叶片与轮面相互垂直,叶片接近圆心的那端稍矮,接近轮周边那端稍高;叶轮的缘边上固定一长方形的锁舌32一端,锁舌的另一端对应一个锁盒33,使当锁舌正反旋转时能转入或转出锁盒;关门装置的第一电池5的正极连接到一个长条形的通电触点,再从与之并排的长条形的通电触点接出来,接到第六继电器34的一个继电脚,再从另一个继电脚出来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两个长条形的通电触点互不通电,其上方对应一按钮的有导体片的一端;按钮的导体片上有一竖杆35,竖杆上有弹簧36;第六继电器的公共端接到第三电池37的正极;其常开端连接到第二电池的负极接到电机31的那个端子上,再从电机接出来接到第三电池的负极;与密码板相对应的是解码板9;解码板刚好能插入到密码板内,且解码板上的通电触点的大小,位置和距离都和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相对应;在解码板上,通电触点24、通电触点20、通电触点21和通电触点26相互连接;其中,通电触点24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5相对应;通电触点20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0相对应;通电触点21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1相对应;通电触点26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7相对应;在解码板上,通电触点22与通电触点27相连接;其中,通电触点22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2相对应;通电触点27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8相对应;在解码板上,通电触点23与通电触点25相对应;其中通电触点23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3相对应;通电触点25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6相对应。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0、通电触点20、通电触点24和通电触点15再经过继电器1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0、通电触点20、通电触点21通电触点26和通电触点17再经过继电器4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2、通电触点22、通电触点27和通电触点18再经过继电器3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3、通电触点23、通电触点25和通电触点16再经过继电器2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

使用时,密码板及电机电路及关锁装置放进一个盒内,并安装在门上,与锁舌相对应的锁盒,安装在门框上。开锁时,把解码板印在密码板上时,各个触点对应导通四个继电器: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0、通电触点20、通电触点24和通电触点15再经过继电器1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0、通电触点20、通电触点21通电触点26和通电触点17再经过继电器4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2、通电触点22、通电触点27和通电触点18再经过继电器3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3、通电触点23、通电触点25和通电触点16再经过继电器2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并且四个继电器同时导通。同时导通后,第二电池的的正极通过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和公共端、第二继电器常开端和公共端、第三继电器常开端和公共端和第四继电器常开端和公共端,再经过第五继电器的公共端、常闭端经电机回到第二电池的负极;电机通电,于是,电机推动套叉,套叉推动叶轮转动,因而使锁舌旋出锁盒,这样锁就开了。这个时候,因为密码板与解码板相对应,密码解开,负载工作;当解码板上的连接错误,使四个继电器中有一个继电器没有导通,或是第五继电器导通切断第二电池的通路,都不能使负载工作。密码板与解码板上的设置和排列,可以有不同的排列,应对实际需要。关锁时,按一下按钮上的竖杆,使两个长条形的通电触点接触到导体片而导通,这时,第一电池的正电经第六继电器的两个继电脚,回到第一电池的负极;同时第三电池的正极经第六继电器的公共端和常开端,经电机再回到第三电池的负极;这时,电机反转,推动套叉和叶轮,使锁舌旋进锁盒内。关好后,竖杆弹回原位置。必须说明的是,套叉和叶轮的组合,停动时套叉具有锁住叶轮不动的功能。

由于采用上述设置,使得密码存于密码板内部,不能仿制,防盗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密码板全图;图2是解码板图;图3是密码板电路图;图4是解码板电路图;图5关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 在一个密码板8上,有多个通电触点;第一个通电触点10、第三个通电触点12、第四个通电触点14、第五个通电触点13和第六个通电触点分别连接第一电池5的正电;第二通电触点空;第八个通电触点18连接到第一继电器3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5的负极;第九个通电触点17连接第二继电器4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个通电触点16连接到第三继电器2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一个通电触点15连接到第四继电器1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二个通电触点19连接到第五继电器7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二电池6的正极连接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三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四继电器的常开端,第四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五继电器的公共端,第五继电器的常闭端连接到电机30,再连回第二电池的负极;电机在支架28上;电机的转轴连接一套叉,套叉呈两股叉形,窄的一端套着叶轮30上的一个叶片,使一股叉贴在圆平面上,另一股叉刚好越过叶片29上端;有转轴从轮中心穿过并固定;轴的两端有支架28连接,使叶轮能旋转运动;叶轮的一个圆平面上,以轮中心向四周辐射固定等距离的叶片29;并且,每个叶片与轮面相互垂直,叶片接近圆心的那端稍矮,接近轮周边那端稍高;叶轮的缘边上固定一长方形的锁舌32一端,锁舌的另一端对应一个锁盒33,使当锁舌正反旋转时能转入或转出锁盒;关门装置的第一电池5的正极连接到一个长条形的通电触点,再从与之并排的长条形的通电触点接出来,接到第六继电器34的一个继电脚,再从另一个继电脚出来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两个长条形的通电触点互不通电,其上方对应一按钮的有导体片的一端;按钮的导体片上有一竖杆35,竖杆上有弹簧36;第六继电器的公共端接到第三电池37的正极;其常开端连接到第二电池的负极接到电机31的那个端子上,再从电机接出来接到第三电池的负极;与密码板相对应的是解码板9;解码板刚好能插入到密码板内,且解码板上的通电触点的大小,位置和距离都和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相对应。

在图2中,在解码板上,通电触点24、通电触点20、通电触点21和通电触点26相互连接;其中,通电触点24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5相对应;通电触点20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0相对应;通电触点21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1相对应;通电触点26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7相对应;在解码板上,通电触点22与通电触点27相连接;其中,通电触点22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2相对应;通电触点27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8相对应;在解码板上,通电触点23与通电触点25相对应;其中通电触点23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3相对应;通电触点25与密码板上的通电触点16相对应。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0、通电触点20、通电触点24和通电触点15再经过继电器1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0、通电触点20、通电触点21通电触点26和通电触点17再经过继电器4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2、通电触点22、通电触点27和通电触点18再经过继电器3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第一电池的正电通过通电触点13、通电触点23、通电触点25和通电触点16再经过继电器2的两个继电脚回到负极。

在图3中,第一个通电触点10、第三个通电触点12、第四个通电触点14、第五个通电触点13和第六个通电触点分别连接第一电池5的正电;第二通电触点空;第八个通电触点18连接到第一继电器3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5的负极;第九个通电触点17连接第二继电器4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个通电触点16连接到第三继电器2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一个通电触点15连接到第四继电器1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十二个通电触点19连接到第五继电器7的一个继电脚,其另一个继电脚连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第二电池6的正极连接到第一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一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二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二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三继电器的常开端,第三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四继电器的常开端,第四继电器的公共端连接到第五继电器的公共端,第五继电器的常闭端连接到电机30,再连回第二电池的负极。

在图4中,通电触点20、24、21、26相互连接,通电触点22、27相互连接,通电触点23、25相互连接。

在图5中,第一电池5的正极连接到一个长条形的通电触点,再从与之并排的长条形的通电触点接出来,接到第六继电器34的一个继电脚,再从另一个继电脚出来接到第一电池的负极;两个长条形的通电触点互不通电,第六继电器的公共端接到第三电池37的正极;其常开端连接到第二电池的负极接到电机31的那个端子上,再从电机接出来接到第三电池的负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