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29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门或窗自行开启或闭合的横向驱动结构。



背景技术:

某些门或窗是横拉的,大多利用一固定在墙壁的框架安装一扇门或两扇窗,顺着框架滑动完成开启或关闭的目的。

这些窗顺着框架交错运动。二窗之一有一可转动的钩件,另一个窗有一固定不动的扣片。在关闭期间,二窗顺着框架交错运动,以钩件卡住扣片,阻止二窗滑动而产生密闭作用。解除钩件与扣片的卡扣关系,方便任一窗开启,取得室内通风的效果。

然而,这种横拉模式的门或窗大多采用人力开启或关闭,没有自动启闭功能,故使用上非常不方便。尤其是,一些从事化学药剂调配、电焊、热熔、塑胶射出等作业的工作场所,因为没有自动开启门窗,没有注意到湿度、含氧量、气味浓度等室内环境的变化,所以工作人员可能吸入过多有害的气体,容易造成身体不适,甚至会酿造重大的工业安全灾害。

但是,要求工作人员起身开启或关闭门或窗,不仅容易影响工作效率与时间,而且繁忙时容易忘记关闭,使灰尘、杂物吹入室内,甚至于发生窃盗等憾事。

为了解决传统式门或窗以人力驱动的弊端,本案实用新型设计人提供一种电动横拉窗结构,申请并取得中国台湾第M400818号专利权在案可稽。然而,第M400818号专利案采用非对称设计,在安装横框时有方向性的限制,造成施工的不便。其次,第M400818号专利案没有安全措施,在过度负载期间,容易烧毁马达。

因此,如何让施工更加便利,避免电流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就成为本实用新型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案实用新型设计人提供一种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采用对称的结构设计,方便横向驱动结构的安装,兼具门或窗自动启闭的效能。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避免电流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缘于上述目的的达成,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横框,包括一衔接壁;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对称的与衔接壁设计成为一体;两条沟分别形成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上;两个卡合部分别形成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上,该卡合部与沟不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的同一面;

一连接座,其有一本体,该本体正面有一突出部,在本体背面形成一第一夹臂与一第二夹臂,该第一夹臂有一抵住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边缘的凸部和一凹凸配合沟的钩部,该第二夹臂有一扣住卡合部的扣部;

一第一端盖与一第二端盖,分别封闭横框相应的端部;

一螺杆,其置入横框中,该螺杆有一输入端与一连接第一端盖的枢接端;

一马达,其安装于横框而与第二端盖相邻,该马达连接该输入端且驱使螺杆在横框内部自转;

一支撑座,其有一可拆卸的主动件,该支撑座螺接于螺杆且相对横框位移,带动主动件在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边缘外同向运动。

所述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其中,该横框有一限制槽与一凹槽;两个连接件的二端分别插入限制槽与凹槽;一第一感测器与一第二感测器分别紧固于相应的连接件而能够检测支撑座的起点与终点。

所述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其中,该马达与螺杆的输入端之间连接一减速器与一连接器。

所述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其中,该马达、减速器与连接器被一防振片包住且置入横框中。

所述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其中,该马达电性连接一在电流过大时能够中断电路的安全结构。

所述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其中,该安全结构被第二端盖封在横框内。

所述电动门窗的横向驱动结构,其中,该安全结构是保险丝或熔断器。

如此,这些侧壁是对称的,允许连接座结合任一侧壁靠近边缘处,方便横 框二端转换且安装在预定位置上,兼具门或窗自动启闭的效能。

接着,基于图式详述相关的实施例,说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相信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的得一深刻而具体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横向驱动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横向驱动结构组合后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横向驱动结构与门的关系图。

图4是横向驱动结构关于马达的组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横向驱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横框10;边缘11;衔接壁12;卡合部13;第一侧壁14;内螺纹15;第二侧壁16;限制槽17;沟18;凹槽19;连接座20;凸部21;本体22;钩部23;突出部24;扣部25;第一夹臂26;第二夹臂28;第一端盖30;第二端盖31;贯穿孔32;紧固件33;孔34;固定孔35;螺杆40;减速器41;输入端42;马达43;枢接端44;防振片45;环体46;连接器48;支撑座50;主动件52;叉部54;第一感测器60;第二感测器62;连接件64;顶部66;底部68;门70;边框72;被动件74;摆动杆76;电线80;安全结构82。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4,阐明横向驱动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由一横框10、二连接座20、一螺杆40、一马达43及一支撑座50组成,用以驱动一门70自行开启或关闭。

该横框10是长的U形框,其内面有二组内螺纹15,每组内螺纹15分布在横框10内面靠近端部的四个角落。二组紧固件33,每组紧固件33穿过一第一端盖30或一第二端盖31设在角落的四个贯穿孔32,然后锁入相应的内螺纹15,使二端盖30、31分别封闭横框10相应的端部。

具体而言,该横框10区分为一衔接壁12、一第一侧壁14与一第二侧壁16,该衔接壁12与第一、第二侧壁14、16设计成为一体。该第一侧壁14与第二侧壁16是对称的。

所述的横框10还有两条沟18、两个卡合部13、一限制槽17与一凹槽19。其中,每道沟18沿横框10长度方向形成于第一或第二侧壁14、16的外表。每 个卡合部13也是沿横框10长度方向形成于相应的侧壁14、16上,却因卡合部13与沟18不在侧壁14、16的同一面,使两个卡合部13彼此相向且隔着一定的距离S。该限制槽17也沿横框10长度方向形成于第二侧壁16的内面,该凹槽19顺着横框10长度方向形成于衔接壁12内面,而且限制槽17与凹槽19的开口维持相向且错开状态。

两个连接件64分别紧固一第一感测器60与一第二感测器62。每个连接件64是弯折片,以弯折片顶部66插入衔接壁12的凹槽19,底部68插入第二侧壁16的限制槽17。该连接件64受力顺着横框10长度方向滑移,带动第一、第二感测器60、62来到预定的位置,用于检测支撑座50的起点与终点。

每个连接座20有一本体22,在本体22正面有一突出部24,背面形成一第一夹臂26与一第二夹臂28。该第一夹臂26大致平行于第二夹臂28,其面对第二夹臂28处隆起一凸部21和一钩部23。该第二夹臂28长度比第一夹臂26短,在第二夹臂28面对凸部21处形成一扣部25。

该第一夹臂26平贴于第一侧壁14外表,在凸部21抵住第一侧壁14的边缘11时,该钩部23与第一侧壁14的沟18凹凸配合(或称钩住)。此刻,该第二夹臂28的扣部25恰好扣住第一侧壁14边缘11下方的卡合部13,使连接座20不易脱离横框10。

用同样方式,该连接座20也能扣住第二侧壁16,但方向相反。

所述的螺杆40有一输入端42与一枢接端44。在螺杆40置入横框10时,该枢接端44穿过一环体46与一形成于第一端盖30的孔34,使螺杆40连接第一端盖30而可转动。

所述的马达43是指伺服马达,其与螺杆40之间连接一减速器41与一连接器42。该减速器41、连接器42与马达43被二防振片45包住且共同置入横框10中,除了马达43受阻于第二端盖31不得离开以外,还能用防振片45衰减马达43的振动幅度,避免影响到螺杆40的转动。

在第二端盖31形成一固定孔35,允许一条电源线通过固定孔35进入横框10中。该电源线依正、负极细分多条电线80,这些电线80连接马达43与感测器60、62。通电后,将马达43的扭矩经由减速器41与连接器42传递至螺杆40,使螺杆40在横框10自转。

一主动件52锁在支撑座50而可拆卸,该主动件52有一叉部54。在支撑座50螺接于螺杆40且置入横框10时,该主动件52在第二侧壁16的边缘11外面, 带动叉部54超出第二侧壁16。当马达43带动螺杆40在横框10自转,该支撑座50受阻于二侧壁14、16不得旋转,只能顺着横框10长度方向往复位移,带动主动件52同向运动。

使用时,二连接座20接触一边框72,以突出部24紧靠边框72下缘,使横框10与边框72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位置,再将本体22牢固于边框72,使横框10维持在悬空状态。

在边框72里面是一扇门70,门70的旁边紧固一被动件74,被动件74枢接一摆动杆76。该摆动杆76受力扳起且进入主动件52的叉部54,使门70与横向驱动结构产生动能传递关系。

通电后,该螺杆40搭配支撑座50的连接关系,将马达43的扭矩转换成主动件52的横向位能,带动门70顺着横框10长度方向来回移动,直到支撑座50触发第一或第二感测器60或62为止,达到自动开启或关闭的功能。

尤其是,该连接座20自第一侧壁14卸下,换到第二侧壁16使用,就能让横框10反过来使用,故安装上非常方便。

图5是横向驱动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其结构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例,差异处在于:首先,多了一安全结构82,如保险丝与熔断器。

所述的安全结构82焊接于任一电线80。倘若电流过大(通常是指螺杆不转动的情况),该安全结构82被高温熔断或中断电路,避免马达43等电器受到伤害

其次,该安全结构82被第二端盖31封在横框内,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