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子锁及旅行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163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智能电子锁及旅行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智能电子锁及旅行箱。



背景技术:

普通旅行箱锁大多采用数字组成的密码锁实现开锁功能,这种密码锁存在以下缺陷:

一、安全性低:由于密码锁大多采用3位数字,在不知密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多次试验的方式获取密码,实现开锁;

二、设置繁琐:由于密码锁初始密码大多默认为“000”,若设置为其他数字,则时间长久比较容易遗忘,造成密码锁形同虚设;

三、功能单一:普通密码锁由于是机械方式实现开锁,故仅仅能满足开、合两种状态,无法进行其他功能的拓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电子锁及旅行箱,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密码锁存在的安全性低、设置繁琐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电子锁,包括由前壳及后壳围合形成的具有容纳腔的壳体、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锁芯组件,以及两固定组件,所述两固定组件分别对应位于所述后壳背部的上部与下部处,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其中一所述固定组件在上下方向上扣合的扣合结构,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另一所述固定组件在前后方向扣上锁紧的按键组件,与所述按键组件扣上锁紧的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前壳的面板上设有用于接收光控制信号的感应器,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将所述感应器接收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电路板组件,所述锁芯组件在所述电路板组件控制作用下移动以便按动所述按键组件时另一所述固定组件在前后方向推动所述按键组件与之解锁。

可选地,所述锁芯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电磁铁、设于所述电磁铁顶部或底部且能够在所述电磁铁推动下于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竖直推杆、设置于所述竖直推杆的顶部或底部的水平推杆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水平推杆的一端通过斜面与所述竖直推杆的顶端或底端贴靠,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水平推杆的另一端以便于所述水平推杆复位。

可选地,所述按键组件包括按键、位于所述按键内侧且能够在所述按键推动下移动的推动件以及设于所述推动件上且抵顶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二弹性件,所述推动件上设有第一卡钩,所述按键内侧向内凸伸有内推杆,所述水平推杆上设有避空槽,上锁状态时所述推动件上的第一卡钩与一所述固定组件扣上锁紧,所述内推杆的端部抵顶于所述水平推杆,开锁时所述水平推杆在所述竖直推杆作用下移动,所述按键被按动时所述内推杆的端部伸入所述避空槽内且所述按键推动所述推动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卡钩与所述固定组件脱离。

可选地,所述内推杆为两个,两个所述内推杆平行设置于所述按键内侧,所述按键内侧还设有两顶柱,两所述顶柱分别位于两所述内推杆外侧,所述推动件为两个,分别对应位于两所述顶柱的内侧。

可选地,两所述推动件朝向所述按键的表面具有呈台阶状的第一配合面,两所述顶柱朝向所述推动件的表面具有呈台阶状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的台阶与所述第二配合面上的台阶交错咬合。

可选地,与所述按键组件扣上锁紧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片、转动设置于所述固定片内侧的驱动件以及扭簧,所述驱动件远离所述固定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固定片内侧设有可与所述按键组件扣合的第二卡钩。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水平固定于所述固定片内侧的转轴以及相对设置的两支撑臂,两所述支撑臂的顶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转轴的两端,两所述支撑臂的底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扭簧的一端抵顶于所述固定片内侧,所述扭簧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后壳。

可选地,所述容纳腔内具有凸伸出所述后壳外侧的两安装片,两所述支撑臂上分别通过固定销与两所述安装片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扣合结构为设有所述后壳上的两卡槽,与所述扣合结构扣合的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固定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分别插于两所述卡槽内的两凸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旅行箱,包括箱体及箱盖,所述箱体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上述的智能电子锁。

本实用新型中的智能电子锁,自由手动上锁,利用光控制信号开锁,方便用户使用,避免长期未使用而出现密码遗忘的问题;同时,锁芯组件安装在锁体内,避免通过其他途径非法打开,安全性好;而且这种光控开锁方式新颖,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且锁芯组件采用电路控制,因此可利用电路进行其他功能的扩展,如加载GPS定位功能、弱电提醒功能等等,进一步增强智能电子锁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子锁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子锁的另一角度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键组件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侧视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电子锁上锁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电子锁上锁时的后视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电子锁开锁时的侧视剖面图一;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电子锁开锁时的侧视剖面图二;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电子锁开锁时的后视剖面图;

100-壳体; 110-容纳腔; 111-安装片;

120-前壳; 121-面板; 122-感应器;

130-后壳; 131-扣合结构; 132-安装空位;

200-锁芯组件; 210-电磁铁; 220-竖直推杆;

230-水平推杆; 231-避空槽; 240-第一弹性件;

250-斜面; 300-上固定组件; 310-固定件;

320-凸起; 311-安装孔; 400-下固定组件;

410-固定片; 411-第二卡钩; 412-安装部;

420-驱动件; 421-转轴; 422-支撑臂;

500-按键组件; 510-按键; 511-内推杆;

512-顶柱; 513-空隙; 520-推动件;

521-连接部; 522-卡接部; 523-第一卡钩;

524-第一配合面; 525-第二配合面; 526-第一固定柱;

112-第二固定柱; 530-第二弹性件; 600-固定销;

430-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电子锁,包括具有容纳腔110的壳体100、置于容纳腔110内的锁芯组件200以及两固定组件。其中,壳体100由前壳120与后壳130围合而成。两固定组件分别对应位于后壳130背部的上部与下部处。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中,将两固定组件分别命名为上固定组件300及下固定组件400。其中,后壳130上部对应设有与上固定组件300在上下方向上扣合的扣合结构131,而后壳130下部对应设有与下固定组件400在前后方向扣上锁紧的按键组件500,同时,下固定组件40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前壳120的面板121上设有用于接收光控制信号的感应器122,容纳腔110内设有用于将感应器122接收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电路板组件(图中未示出),锁芯组件200在电路板组件控制作用下移动,以便按动按键组件500时,下固定组件400在前后方向上推动按键组件500,使得下固定组件400与按键组件500之间的锁定状态解除。本实施例中,容纳腔110位于前壳120内,开口朝后,而后壳130呈板状结构,且后壳130的板状结构不完全密封容纳腔110的开口,结合图8,后壳130的下部具有安装空位132以供按键组件500安装,向上按动按键组件500进行解锁。当智能电子锁应用于旅行箱等其他箱式结构时,上固定组件300与下固定组件400分别固定于箱盖及箱体上,同时,下固定组件400又与壳体100固定连接。箱盖上的上固定组件300用于与壳体100的扣合结构131初步扣合,而箱体上的下固定组件400与按键组件500用于将壳体100与箱体锁紧即进一步使箱盖上的上固定组件300与壳体100的扣合结构131无法脱离,即最终使箱盖与箱体牢固锁紧;当下固定组件400与按键组件500解锁后,扣合结构131与上固定组件300之间脱离这种加强锁紧后,可以轻松打开,即上固定组件300与壳体100的扣合结构131打开,从而使得箱盖与箱体之间无约束呈打开状态。

较佳的,而本实用新型中的感应器122接收来自手机闪光灯的光信号,手机闪光灯通过手机APP软件的控制,通过闪烁发光的方式发出带有解锁信号的光信号。

当然,本实施例中,扣合结构131与上固定组件300的配合结构也可以设置于壳体100的下部,而将按键组件500与下固定组件400的配合结构设于壳体100的上部,当位置互换后,按键组件500向下按动解锁。

本实施例中的智能电子锁,自由手动上锁,利用手机APP光控开锁,方便用户使用,避免长期未使用而出现密码遗忘的问题;同时,锁芯组件200安装在锁体内,避免通过其他途径非法打开,安全性好;而且这种光控开锁方式新颖,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锁芯组件200采用电路控制,因此可利用电路进行其他功能的扩展,如加载GPS定位功能、弱电提醒功能等等,进一步增强智能电子锁的使用性能。

本实施例中,智能电子锁主要由锁芯组件200、按键组件500、上固定组件300及下固定组件400这几大组成部分组成,以下对上述各组成部分详细叙述。

参照图3,锁芯组件200设于容纳腔110内,主要用于实现电子锁的开合。锁芯组件200包括竖直设置的电磁铁210、设于电磁铁210底部的竖直推杆220、设于竖直推杆220底部的水平推杆230以及第一弹性件240,水平推杆230的一端通过斜面250与竖直推杆220的底端贴靠,第一弹性件240设于水平推杆230的另一端以便于水平推杆230复位。当电磁铁210通电后,电磁铁210在向下运动,对竖直推杆220施以向下的推力,而由于竖直推杆220与水平推杆230之间以斜面250贴靠,竖直推杆220在向下运动时,利用斜面250推动水平推杆230在水平方向运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240;当电磁铁210断电后,电磁铁210对竖直推杆220的推力消除,第一弹性件240复位推动水平推杆230水平移动,再次利用斜面250推动竖直推杆220向上运动。

按键组件500位于水平推杆230下方。结合图4、图5,按键组件500包括按键510、位于按键510内侧可在按键510推动下移动的推动件520以及设于推动件520上的第二弹性件530。按键510的内侧向内平行凸伸两内推杆511,在两内推杆511的外侧还分别设有一顶柱512,推动件520对应为两个,两推动件520对应位于两顶柱512内侧。

推动件520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接部521及卡接部522,连接部521对应与顶柱512对准,而卡接部522位于顶柱512与内推杆511之间。由于顶柱512与内推杆511之间具有空隙513,卡接部522位于空隙513处,结合图9,各推动件520的卡接部522朝向下固定组件400的边缘向下凸伸形成第一卡钩523,下固定组件400中的卡接结构由空隙513处伸入并与第一卡钩523卡接。连接部521朝向按键510的表面具有呈台阶状的第一配合面524,两顶柱512朝向推动件520的表面具有呈台阶状的第二配合面525,第一配合面524的台阶与第二配合面525上的台阶交错咬合。本实施例中,由于按键510与推动件520为两个独立的部件,设置这种台阶状的配合面结构,能保证按键510在移动时能精准推动推动件520。连接部521远离按键510的表面设有第一固定柱526,第二弹性件530为弹簧,弹簧的一端套设于第一固定柱526上,结合图11,弹簧的另一端抵顶于容纳腔110内的第二固定柱112上。

结合图2、图6,本实施例中,与按键组件500扣上锁紧的下固定组件400包括固定片410、转动设置于固定片410内侧的驱动件420以及扭簧430。固定片410的内侧底部向内凸伸两个可与两第一卡钩523卡接的第二卡钩411,固定片410的内侧顶部相对设置两安装部412,驱动件420包括转轴421以及相对设置的两支撑臂422。转轴421水平放置,转轴421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两安装部412上。两支撑臂422倾斜放置,两支撑臂422的顶端分别固定于转轴421的两端,两支撑臂422的底端分别固定于壳体100上。具体地,容纳腔110内具有凸伸出后壳130外侧的两安装片111,两支撑臂422的底端分别通过固定销600与两安装片111固定连接。而扭簧430套设于转轴421上,扭簧430的一端抵顶于固定片410内侧,扭簧430的另一端抵顶于后壳130上。

结合图1、图2及图7,后壳130上的扣合结构131为设有后壳130顶部的两卡槽,两卡槽开口均朝下,而上固定组件300包括固定件310以及设于固定件310上的两凸起320,两凸起320向上凸出。当然,当扣合结构131与按键组件500位置互换后,即扣合结构131设置于后壳130底部时,卡槽的开口方向相应调整为朝上,而固定件310上的两凸起320的朝向则相应调整为向下。固定件310上设有安装孔311,当智能电子锁应用于旅行箱时,固定件310通过穿设于安装孔311的螺钉固定于箱盖上。

参照图8,设于前壳120面板121上的感应器122为一感应镜片,可接收手机APP发出的光。

参照图9,在上锁时,首先,向下按动壳体100,使后壳130上的两卡槽与上固定组件300中的两凸起320扣合,实现壳体100与箱盖的初步扣合,然后向内按动壳体100的下部,使与壳体100下部对应的下固定组件400中的第二卡钩411在压力作用下向前移动伸入按键510内的空隙513处沿第二卡钩411与第一卡钩523的配合面向上抵顶推动件520,使第二弹性件530被压缩,而使得第二卡钩411滑入第一卡钩523内侧并与第一卡钩523反向卡接,第二弹性件530回弹,向下抵顶推动件520,保证第一卡钩523与第二卡钩411牢固卡接,此时下固定组件400的扭簧430两端分别抵顶于固定片410内侧及后壳130。此时,智能电子锁完成上锁,参照图10,在此过程中,锁芯组件200中水平推杆230及第一弹性件240未受外力作用而保持原位置,且水平推杆230上设有避空槽231,在上锁状态时,避空槽231与按键510的内推杆511的端部错位,内推杆511的端部抵顶于水平推杆230上,从而无法打开电子锁。

参照图11、12,开锁时,通过手机APP发出的光向感应器122发出光信号,通过电路板组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锁芯组件200的电磁铁210接收到电信号后向下运动,推动竖直推杆220向下运动,同时,结合图13,水平推杆230在竖直推杆220的推动下水平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240,当水平推杆230上的避空槽231移动至与内推杆511位置对应时,水平推杆230停止移动,此时,向上按动按键组件500,按键510推动推动件520及第二弹性件530向上运动,按键510内的内推杆511向内伸入避空槽231内,从而保证按键510具有足够的位移来使推动推动件520,当推动件520的第一卡钩523与下固定组件400的第二卡钩411脱离时,在扭簧430弹力的推动作用下,将壳体100向前推动,下固定组件400与按键组件500分开解锁,最后,再向上扳动壳体100,使后壳130顶部的卡槽与上固定组件300上凸起320脱离,从而将壳体100与上固定组件300彻底分开,实现箱盖与箱体的开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旅行箱,包括箱体与箱盖,所述箱体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上述的智能电子锁。如上所述,在安装时,将智能电子锁的上固定组件300固定于箱盖边缘,将下固定组件400固定于箱体边缘,同时将壳体100及内部各部件与下固定组件400固定连接。由于设置上述的智能电子锁,用户利用手机APP即可方便、快速地实现开锁,避免长期未使用而出现密码遗忘的问题;同时,锁芯组件200安装在锁体内,避免通过其他途径非法打开,安全性好;而且这种光控开锁方式新颖,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同时锁芯组件200采用电路控制,因此可利用电路进行其他功能的扩展,如加载GPS定位功能、弱电提醒功能等等,进一步提升旅行箱的功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