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仪器组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4069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仪器组装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仪器组装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可调节仪器组装架。



背景技术:

仪器组装架是现场定向井技术服务过程中组装仪器时必须的设备,其作用是在仪器组装过程中能提供一个平稳固定的操作环境,但由于现场有些环境没有平坦的地面,而常规仪器组装架是高度固定的,给现场操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仪器组装架,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常规仪器组装架高度固定使得现场仪器组装操作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可调节仪器组装架,包括固定架、连接筒、调节杆和V型板,在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连接筒,在连接筒内设置有竖直的安装孔,在安装孔内安装有可以上下调节的调节杆,在连接筒的左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左支撑板,在连接筒的右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右支撑板,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平行设置,左支撑板上端的水平高度和右支撑板上端的水平高度均高于调节杆上端的水平高度,在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上设置有V型板,V型板的左侧翼靠在左支撑板的上端,V型板的右侧翼靠在右支撑板的上端,V型板的下部最低处座在调节杆的上端面上。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左支撑板的上端右侧呈斜向右下的斜面,右支撑板的上端左侧呈斜向左下的斜面,V型板的左侧翼靠在左支撑板上端的斜面上,V型板的右侧翼靠在右支撑板上端的斜面上。

上述调节杆为螺栓,螺栓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在安装孔内,螺栓的螺杆头位于连接筒的下方。

上述连接筒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为平面,左支撑板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连接筒左侧的平面上,右支撑板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连接筒右侧的平面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固定架、连接筒、调节杆和V型板的配合,使得V型板的高度可调,实现能够为仪器组装提供适宜高度的组装环境的目的,使得现场仪器组装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固定架,2为连接筒,3为安装孔,4为调节杆,5为左支撑板,6为右支撑板,7为V型板,8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可调节仪器组装架包括固定架1、连接筒2、调节杆4和V型板7,在固定架1上固定安装有连接筒2,在连接筒2内设置有竖直的安装孔3,在安装孔3内安装有可以上下调节的调节杆4,在连接筒2的左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左支撑板5,在连接筒2的右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右支撑板6,左支撑板5和右支撑板6平行设置,左支撑板5上端的水平高度和右支撑板6上端的水平高度均高于调节杆4上端的水平高度,在左支撑板5和右支撑板6上设置有V型板7,V型板7的左侧翼靠在左支撑板5的上端,V型板7的右侧翼靠在右支撑板6的上端,V型板7的下部最低处座在调节杆4的上端面上。

工作时,若地面高低不平,将本实用新型安置在仪器组装时相对应的地面上,先调节调节杆4的高度使得V型板7到合适的高度,然后将左支撑板5和右支撑板6固定安装在连接筒2的左右两侧使其能够支撑V型板7,达到为仪器组装提供适宜高度的组装环境的目的,使得现场仪器组装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可调节仪器组装架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左支撑板5的上端右侧呈斜向右下的斜面,右支撑板6的上端左侧呈斜向左下的斜面,V型板7的左侧翼靠在左支撑板5上端的斜面上,V型板7的右侧翼靠在右支撑板6上端的斜面上。左支撑板5的上端右侧呈斜向右下的斜面、右支撑板6的上端左侧呈斜向左下的斜面,使得左支撑板5和右支撑板6为V型板7提供更大接触面积,使得V型板7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

如附图1所示,调节杆4为螺栓,螺栓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在安装孔3内,螺栓的螺杆头位于连接筒2的下方。调节杆4采用螺栓并通过螺纹固定安装在安装孔3内,使得调节杆4的高度调节更加方便快捷易于控制,同时,通常螺栓的螺杆头为大头,螺栓的螺杆头位于连接筒2的下方,能够有效控制螺栓的旋进高度,使得螺栓不会过分上升。

如附图1、2所示,连接筒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为平面,左支撑板5通过螺钉8固定安装在连接筒2左侧的平面上,右支撑板6通过螺钉8固定安装在连接筒2右侧的平面上。连接筒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为平面,使得左支撑板5和右支撑板6能够更加稳定的固定安装在连接筒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