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门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7316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新型门吸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吸,所述门吸是一种能够依靠磁吸力把处于打开状态的门扇进行定位的装置,从而防止所述门扇被风吹或碰触后而意外关闭。



背景技术:

门吸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常见的结构可以参见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120229119.8,专利201120229119.8披露了一种节能环保型门吸。所述门吸包括两个磁吸组合,即主体1和吸座2,其中,所述主体1包括螺杆8、安装板9、底座10和球体3,所述安装板9固连在所述螺杆8的一端。安装时,先通过螺钉把所述主体1的安装板9固定在门扇上或墙体上,然后,所述螺杆8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底座10和立柱11螺纹旋接所述球体3。所述吸座2包括壳体4、设置在所述壳体4内的橡胶件5,以及与所述壳体4螺纹旋接的安装连接板6。安装时,先通过螺钉把所述安装连接板6固定在墙体上或门扇上,然后把安装有所述橡胶件5的壳体4螺纹旋接到所述安装连接板6上。这样,在打开门扇后,依靠所述主体1和吸座2相互之间的磁吸作用对门扇进行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201120229119.8中所披露的门吸结构属于传统结构,这种结构中的磁吸组合自身的连接强度并不理想,所述吸座2的所述壳体4和所述安装连接板6之间仅仅依靠螺纹旋接,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所述吸座2多次承受所述主体1施加的撞击力后会削弱所述壳体4和所述安装连接板6之间连接强度而使它们之间出现松动,进而导致所述壳体4具有从所述安装连接板6上脱落下来的风险,严重地影响到产品的使用效果。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对所述门吸的结构进行改进,使所述门吸中的磁吸组合内部具有更为之理想的连接强度。鉴于此,新型门吸,包括吸座以及能够安装到第一基体上的包含磁畴的第一吸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座包括外壳体和能够安装到第二基体上的底座,在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能够磁吸到所述第一吸块上并包含磁畴的第二吸块;所述外壳体具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基体的下开口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能够伸入到所述外壳体内的安装凸台,在所述安装凸台的左侧设置有定位凹坑,而右侧设置有上挡块;在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定位凹坑横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横向通孔,紧定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一横向通孔紧压到所述定位凹坑内;在所述外壳体上还设置有能够伸入到所述上挡块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的下挡块。

其中,所述门吸,包括吸座以及能够安装到第一基体上的包含磁畴的第一吸块,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门吸的组成部分,所述门吸包括吸座和第一吸块两个磁吸组合。

其中,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是指建筑物的墙体、地面等建筑构造体或建筑物上的门扇,又或者是其他固定在墙体、地面等建筑构造体上的构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所述吸座和所述第一吸块中其中一个可以安装在门扇上,而另一个安装在墙体、地面等建筑构造体上。

其中,所谓磁畴,也称原磁体,是指铁磁体材料在自发磁化的过程中为降低静磁能而产生分化的方向各异的小型磁化区域,每个区域内部包含大量原子,这些原子的磁矩都像一个个小磁铁那样整齐排列,但相邻的不同区域之间原子磁矩排列的方向不同。宏观物体例如所述第一吸块或所述第二吸块一般总是具有很多磁畴,这样,磁畴的磁矩方向各不相同,结果相互抵消,矢量和为零,整个物体的磁矩为零,它也就不能吸引其它磁性材料,只有当磁性材料被磁化内部的磁畴呈规则排列状态时,它才能对外显示出磁性,也就是说这种磁体在没有外磁场的情况下对外并不显示磁性,这种磁体一般称之为软磁体,例如常见的能够被磁化的普通铁金属或不锈铁金属;如果这种规则排列的状态能够长时间自我保持的磁体一般称之为硬磁体,例如常见的永磁铁。

其中,所述第一吸块包含有磁畴,主要定义了所述第一吸块的材料特性,可以是所述第一吸块本身就是一种软磁体或硬磁体,或者是所述第一吸块中包容有软磁体或硬磁体。另外,还定义了所述第一吸块的功能,所述第一吸块具有磁吸能力。其次,所述第二吸块包含有磁畴也是具有类似的含义。为此从直观的角度,所述第一吸块或所述第二吸块包含有磁畴,就是能够磁吸其它磁体件或能够被其它磁体件所磁吸。

其中,所述外壳体具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基体的下开口部,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下开口部的设置位置,所述下开口部是设置在所述外壳体朝向所述第二基体的一侧,即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面上。

其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能够伸入到所述外壳体内的安装凸台,在所述安装凸台的左侧设置有定位凹坑,而右侧设置有上挡块,上述特征首先定义了所述安装凸台与所述外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安装凸台穿过所述下开口部可以完全或者部分伸入到所述外壳体内。另外还定义了所述安装凸台的结构,在所述安装凸台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凹坑和上挡块,所述定位凹坑和上挡块是形成于所述安装凸台上的构造体。

其中,在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定位凹坑横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横向通孔,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第一横向通孔的设置位置,所述第一横向通孔是对应所述定位凹坑设置的,另外,上述特征还定义了所述第一横向通孔的结构特点,所述第一横向通孔是沿横向方向延伸而贯通所述外壳体的内、外空间。

另外,需要特殊说明的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把垂直于所述第二基体的方向定义为竖向(竖直方向),而与所述竖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横向,同时垂直于所述横向和竖向的方向定义为纵向。其中在竖向方向上,把相对靠近所述第二基体的一侧定义为下侧,相反的一侧定义为了上侧。在横向方向上,把沿相反方向设置的两侧分别定义为左侧和右侧。在纵向方向上,把沿相反方向设置的两侧分别定义为前侧和后侧。至于面部的定义,以所述外壳体为例作说明,把布置在所述外壳体上侧的面部定义为顶面,布置在所述外壳体下侧的面部定义为底面,布置在所述外壳体左侧、右侧、前侧和后侧的面部分别定义为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统称侧面。在没有作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下面论述到的方位以及面部采用上述相同的含义。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所述安装凸台的左侧设置有定位凹坑,而右侧设置有上挡块;在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定位凹坑横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横向通孔,紧定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一横向通孔紧压到所述定位凹坑内;在所述外壳体上还设置有能够伸入到所述上挡块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的下挡块,因此,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外壳体的下挡块伸入到所述安装凸台的上挡块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以及所述紧定螺钉穿过所述第一横向通孔紧压到所述定位凹坑内后能够使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底座稳固的结合一起而不容易出现松脱现象。另外,由于所述紧定螺钉是穿设在所述第一横向通孔内,当把所述第一横向通孔朝向使用者不容易观察的方位,例如朝向墙体,或者在所述第一横向通孔内塞入装饰塞后,能够减少所述紧盯螺钉对所述门吸外观的影响。其次,由于所述外壳体的下挡块伸入到所述安装凸台的上挡块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也就是说所述下挡块和上挡块都收藏到所述外壳体内并不会外露出来影响所述门吸的外观。综上所述,所述吸座所具有的上述结构特征不仅优化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还能够优化所述吸座的外观效果。

当所述第二吸块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侧面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吸块横向碰撞所述第二吸块所产生的横向撞击力将传递到所述外壳体上,为了能够进一步优化所述外壳体承受横向撞击力的强度,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吸块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横向通孔、所述下挡块和所述第二吸块的中轴线基本位于同一个平直基面上。

其中,所述第二吸块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侧面上,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第二吸块的布局位置,所述第二吸块可以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上。

其中,所述第二吸块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横向通孔、所述下挡块和所述第二吸块的中轴线基本位于同一个平直基面上,是指所述第一横向通孔、所述下挡块和所述第二吸块它们三者的中轴线位于同一个平直基面上,或者它们三者的中轴线位置不位于同一个平直基面上而稍微偏离所述平直基面。所述第一横向通孔和所述下挡块实质上基本上是沿所述第一吸块横向碰撞所述第二吸块所产生的横向撞击力的方向布置,这样,能够借助穿套在所述第一横向通孔的紧定螺钉与所述定位凹坑的结合结构,以及所述上挡块与所述下挡块的结合结构协同抵抗、抵消所述横向撞击力,使所述外壳体不容易由于所述第一吸块的多次碰撞而从所述底座上松脱出来。

为了能够进一步缓冲所述第一吸块碰撞所述第二吸块所产生的撞击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横向延伸的第二横向通孔,所述第二吸块可伸缩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通孔内,在所述第二横向通孔内还穿设有盖体,所述盖体罩盖在所述第二吸块外侧,在所述第二吸块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软胶块;所述软胶块的内端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凹凸定位结构,所述软胶块的外端紧插到所述盖体内。

其中,所述盖体是独立于所述外壳体并穿设在所述第二横向通孔内并外露在所述外壳体外的构件,所述盖体随所述第二吸块一并伸缩移动。所述盖体罩盖在所述第二吸块的外侧,因此所述盖体能够起到保护所述第二吸块以及优化所述门吸外观的作用。

其中,在所述第二吸块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软胶块;所述软胶块的内端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凹凸定位结构,所述软胶块的外端紧插到所述盖体内,上述特征主要是定义了所述软胶块的定位结构,所述凹凸定位结构是指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软胶块上并能够相互适配的凹、凸构造体,例如在所述软胶块的内端设置横向凸块,而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横向凸块适配的凹坑,这样,依靠所述横向凸块和所述凹坑的结合对所述软胶块的内端进行定位。至于所述软胶块的外端紧插到所述盖体内,是指所述软胶块的外端插接到所述盖体内并与所述盖体进行紧配合。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先把所述盖体穿设在所述第二横向通孔内并依靠所述盖体端部的外翻边防止所述盖体完全穿越所述第二横向通孔而脱离所述外壳体,然后把所述第二吸块穿过所述下开口部放置到所述盖体内,再后把所述软胶块穿过所述下开口部放置到所述第二吸块和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软胶块的内端通过所述凹凸定位结构定位到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软胶块的外端紧插到所述盖体内。这样,依靠所述软胶块所具有的弹性把所述第二吸块顶压在所述盖体内,同时也把所述盖体定位到所述外壳体上。也就是说,在把所述软胶块初步定位到所述外壳体的同时实质上也把所述第二吸块和盖体定位到所述外壳体上组装成壳体组合件。这样,在后期能够非常便捷地进行所述壳体组合件与所述底座的组装,而在此过程中,所述软胶块、第二吸块和盖体不容易从所述外壳体上松脱出来而影响安装。另外,所述第一吸块碰撞所述第二吸块所产生的撞击力能够通过所述软胶块进行缓冲。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安装凸台之间设置有能够避让后退的所述盖体的避让间隙。这样,所述避让间隙的设置大大地减少了在所述盖体承受所述第一吸块的碰撞后向所述外壳体的内腔方向后退而碰撞到所述安装凸台上的机率,能够减少所述盖体与所述安装凸台相互碰撞而造成损坏。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安装凸台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第一竖向通孔,第一紧固定位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竖向通孔把所述底座固定到所述第二基体上;在所述软胶块上设置有避让所述第一紧固定位件的避让凹陷腔4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紧固定位件为拉爆螺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安装凸台上还设置有竖向延伸的一对第二竖向通孔,一对所述第二竖向通孔分置在所述第一竖向通孔的两侧,一对第二紧固定位件能够分别通过一对所述第二竖向通孔把所述底座固定到所述第二基体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紧固定位件为连接螺钉。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可以通过所述拉爆螺栓或所述连接螺钉进行固定,或者同时通过所述拉爆螺栓和所述连接螺钉进行固定,所述底座至少具有了两种不同的定位方案,提高了所述门吸的适用范围。

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门吸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门吸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吸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外壳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B-B方向剖切所述外壳体所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所述软胶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门吸,所述门吸包括两个磁吸组合,分别为吸座2以及能够安装到第一基体A上的包含磁畴的第一吸块1。其中,所述吸座2包括外壳体3和能够安装到第二基体B上的底座7,在所述外壳体3上设置有能够磁吸到所述第一吸块1上并包含磁畴的第二吸块5;所述外壳体3具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基体B的下开口部32,所述底座7上设置有能够伸入到所述外壳体3内的安装凸台70,在所述安装凸台70的左侧设置有定位凹坑72,而右侧设置有上挡块73;在所述外壳体3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定位凹坑72横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横向通孔33,紧定螺钉8能够穿过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紧压到所述定位凹坑72内;在所述外壳体3上还设置有能够伸入到所述上挡块73与所述第二基体B之间的下挡块34。

其中,所述第一基体A和第二基体B是指建筑物的墙体、地面等建筑构造体或建筑物上的门扇,又或者是其他固定在墙体、地面等建筑构造体上的构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A为门扇,所述第一吸块1通过紧固件11安装到门扇上。而所述第二基体B为建筑物的地面。

其中,所谓磁畴,也称原磁体,是指铁磁体材料在自发磁化的过程中为降低静磁能而产生分化的方向各异的小型磁化区域,每个区域内部包含大量原子,这些原子的磁矩都像一个个小磁铁那样整齐排列,但相邻的不同区域之间原子磁矩排列的方向不同。宏观物体例如所述第一吸块1或所述第二吸块5一般总是具有很多磁畴,这样,磁畴的磁矩方向各不相同,结果相互抵消,矢量和为零,整个物体的磁矩为零,它也就不能吸引其它磁性材料,只有当磁性材料被磁化内部的磁畴呈规则排列状态时,它才能对外显示出磁性,也就是说这种磁体在没有外磁场的情况下对外并不显示磁性,这种磁体一般称之为软磁体,例如常见的能够被磁化的普通铁金属或不锈铁金属;如果这种规则排列的状态能够长时间自我保持的磁体一般称之为硬磁体,例如常见的永磁铁。

其中,所述第一吸块1包含有磁畴,主要定义了所述第一吸块1的材料特性,可以是所述第一吸块1本身就是一种软磁体或硬磁体,或者是所述第一吸块1中包容有软磁体或硬磁体。另外,还定义了所述第一吸块1的功能,所述第一吸块1具有磁吸能力。其次,所述第二吸块5包含有磁畴也是具有类似的含义。为此从直观的角度,所述第一吸块1或所述第二吸块5包含有磁畴,就是能够磁吸其它磁体件或能够被其它磁体件所磁吸。

另外,需要特殊说明的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把垂直于所述第二基体B的方向定义为竖向(竖直方向)即图1中Y轴的方向,而与所述竖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横向,即图1中X轴的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横向和竖向的方向定义为纵向,即垂直图1所示纸面的方向。其中在竖向方向上,把相对靠近所述第二基体B的一侧定义为下侧,相反的一侧定义为了上侧。在横向方向上,把沿相反方向设置的两侧分别定义为左侧和右侧。在纵向方向上,把沿相反方向设置的两侧分别定义为前侧和后侧。至于面部的定义,以所述外壳体3为例作说明,把布置在所述外壳体3上侧的面部定义为顶面,布置在所述外壳体3下侧的面部定义为底面,布置在所述外壳体3左侧、右侧、前侧和后侧的面部分别定义为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统称侧面。在没有作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下面论述到的方位以及面部采用上述相同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门吸,特别是所述吸座2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底座7设置有安装底板71以及能够伸入到所述外壳体3内的安装凸台70,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安装凸台70穿过所述外壳体3的下开口部32可以完全或者部分伸入到所述外壳体3内。在所述安装凸台70的左侧设置有定位凹坑72,而右侧设置有上挡块73,所述定位凹坑72和上挡块73是形成于所述安装凸台70上的构造体。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壳体3是具有内腔的壳体件并具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基体B的下开口部32,所述下开口部32是设置在所述外壳体3朝向所述第二基体B的一侧,即设置在所述外壳体3的底面上。为了使所述外壳体3能够与所述底座7连接一起,在所述外壳体3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定位凹坑72横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横向通孔33,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的设置位置,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是对应所述定位凹坑72设置的,另外,上述特征还定义了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的结构特点,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是沿横向方向(X轴方向)延伸而贯通所述外壳体3的内、外空间。这样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外壳体3的下挡块34伸入到所述安装凸台70的上挡块73与所述第二基体B之间,以及所述紧定螺钉8穿过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紧压到所述定位凹坑72内后能够使所述外壳体3和所述底座7稳固的结合一起而不容易出现松脱现象。另外,由于所述紧定螺钉8是穿设在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内,当把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朝向使用者不容易观察的方位,例如朝向墙体,或者在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内塞入装饰塞后,能够减少所述紧盯螺钉对所述门吸外观的影响。其次,由于所述外壳体3的下挡块34伸入到所述安装凸台70的上挡块73与所述第二基体B之间,也就是说所述下挡块34和上挡块73都收藏到所述外壳体3内并不会外露出来影响所述门吸的外观。综上所述,所述吸座2所具有的上述结构特征不仅优化所述外壳体3和所述底座7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还能够优化所述吸座2的外观效果。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吸块5设置在所述外壳体3的右侧面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吸块1横向碰撞所述第二吸块5所产生的横向撞击力F将传递到所述外壳体3上,为了能够进一步优化所述外壳体承受横向撞击力的强度,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所述下挡块34和所述第二吸块5的中轴线基本位于同一个平直基面上。

其中,所述第二吸块5设置在所述外壳体3的侧面上,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所述下挡块34和所述第二吸块5的中轴线基本位于同一个平直基面上,是指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所述下挡块34和所述第二吸块5它们三者的中轴线位于同一个平直基面上,又或者它们三者的中轴线位置不位于同一个平直基面上而稍微偏离所述平直基面。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和所述下挡块34实质上基本上是沿所述第一吸块1横向碰撞所述第二吸块5所产生的横向撞击力F的方向布置,这样,能够借助穿套在所述第一横向通孔33的紧定螺钉8与所述定位凹坑72的结合结构,以及所述上挡块73与所述下挡块34的结合结构协同抵抗、抵消所述横向撞击力F,使所述外壳体3不容易由于所述第一吸块1的多次碰撞而从所述底座7上松脱出来。

为了能够减缓所述第一吸块1碰撞到所述第一吸块5上时传动到所述外壳体3上的撞击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和图6所示,在所述外壳体3上设置有横向延伸的第二横向通孔30,所述第二吸块5可伸缩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通孔30内,在所述第二横向通孔30内还穿设有盖体6,所述盖体6罩盖在所述第二吸块5外侧,在所述第二吸块5与所述外壳体3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软胶块4;所述软胶块4的内端与所述外壳体3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凹凸定位结构,所述软胶块4的外端紧插到所述盖体6内。

其中,所述盖体6是独立于所述外壳体3并穿设在所述第二横向通孔30内并外露在所述外壳体3外的构件,所述盖体6随所述第二吸块5一并伸缩移动。所述盖体6罩盖在所述第二吸块5外侧,因此所述盖体6能够起到保护所述第二吸块5以及优化所述门吸外观的作用。

其中,在所述第二吸块5与所述外壳体3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软胶块4;所述软胶块4的内端与所述外壳体3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凹凸定位结构,所述软胶块4的外端紧插到所述盖体6内,上述特征主要是定义了所述软胶块4的定位结构,所述凹凸定位结构是指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体3与所述软胶块4上并能够相互适配的凹、凸构造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软胶块4的内端设置横向凸块41,而在所述外壳体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横向凸块41适配的凹坑31,这样,依靠所述横向凸块41和所述凹坑31的结合对所述软胶块4的内端进行定位。至于所述软胶块4的外端紧插到所述盖体6内,是指所述软胶块4的外端插接到所述盖体6内并与所述盖体6进行紧配合。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先把所述盖体6穿设在所述第二横向通孔30内并依靠所述盖体6端部的外翻边61防止所述盖体6完全穿越所述第二横向通孔30而脱离所述外壳体3,然后把所述第二吸块5穿过所述下开口部32放置到所述盖体6内,再后把所述软胶块4穿过所述下开口部32放置到所述第二吸块5和所述外壳体3的内侧壁之间,所述软胶块5的内端通过所述凹凸定位结构定位到所述外壳体3的内侧壁上,所述软胶块4的外端紧插到所述盖体6内。这样,依靠所述软胶块4所具有的弹性把所述第二吸块5顶压在所述盖体6内,同时也把所述盖体6定位到所述外壳体3上。也就是说,在把所述软胶块4初步定位到所述外壳体3的同时实质上也把所述第二吸块5和盖体6定位到所述外壳体3上从而组装成壳体组合件。这样,在后期能够非常便捷地进行所述壳体组合件与所述底座7的组装,而在此过程中,所述软胶块4、第二吸块5和盖体6不容易从所述外壳体3上松脱出来而影响安装。所述壳体组合件与所述底座7的组装,所述软胶块4搁置到所述安装凸台70上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软胶块4的安装稳定性。另外,所述第一吸块1碰撞所述第二吸块5所产生的撞击力能够通过所述软胶块4进行缓冲。

在所述盖体6与所述安装凸台70之间设置有能够避让后退的所述盖体6的避让间隙L。这样,所述避让间隙L的设置大大地减少了在所述盖体6承受所述第一吸块1的碰撞后向所述外壳体3的内腔方向后退而碰撞到所述安装凸台70上的机率,能够减少所述盖体6与所述安装凸台70相互碰撞而造成损坏。

为了能够把所述底座7安装到所述第二基体B上,如图1所示,在所述安装凸台70上设置有竖向延伸的第一竖向通孔74,第一紧固定位件9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竖向通孔74把所述底座7固定到所述第二基体B上。在所述软胶块4上设置有避让所述第一紧固定位件9的避让凹陷腔4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紧固定位件9为拉爆螺栓。

在所述安装凸台70上还设置有竖向延伸的一对第二竖向通孔(75、74),一对所述第二竖向通孔(75、74)分置在所述第一竖向通孔74的两侧,一对第二紧固定位件(图中未画出)能够分别通过一对所述第二竖向通孔(75、74)把所述底座7固定到所述第二基体B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紧固定位件为连接螺钉。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7可以通过所述拉爆螺栓或所述连接螺钉进行固定,或者同时通过所述拉爆螺栓和所述连接螺钉进行固定,所述底座7至少具有了两种不同的定位方案,提高了所述门吸的适用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