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嵌件管件扭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4210发布日期:2018-08-21 17:55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带金属嵌件管件扭力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嵌件管件扭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扭力测试主要是为了检测样品的紧固程度以及其样品某些部件的抗扭性能,以确定样品是否符合扭力要求。带嵌件管件的扭力测试主要目的是为了测量嵌件与管件之间的紧密性,其扭矩值是否符合检测标准是带嵌件管件是否合格的一种重要参数指标。

目前已公知带嵌件塑料管件的检测尚无国家标准,尚无专门的检测设备;企业生产中尚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合适的设备来检测管件生产质量、管件安装过程中抗安装负载是多少;多大扭矩合适管件实际安装拧紧,确保密封又不至损坏管件;嵌件与塑料体之间能承受多大拧紧扭矩不损坏,嵌件与塑料体之间能承受多大拧紧扭矩会使其密封面打滑破坏,各种规格管件实际安装过程中最佳指导拧紧扭矩参数无从知晓,避免管件安装过程中受到隐性损坏,以上是目前带嵌件塑料管件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传统的检测方式是,将待检样品固定于台虎钳上,再结合带数显或指针式扭力扳手完成扭矩数值的检测,其是否符合检测标准;然而,利用台虎钳固定样品,样品外侧壁受到向内的挤压力,导致嵌件与管件之间在检测时是处于挤压受力状态,影响检测数据,导致其检测结果粗糙,精确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测量嵌件和管件之间紧密性的一种测试装置。

一种带嵌件管件扭力测试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固定模与活动模,所述固定模与活动模的相对面配合形成用于嵌合管件的管件镶嵌型腔,所述管件的嵌件内设有螺纹孔腔,每个螺纹孔腔对接一个承接件,所述承接件下端与嵌件的螺纹孔腔紧固,上端与扭力扳手对接,所述固定模通过螺钉与基座台面紧固安装,所述活动模与丝杠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基座台面上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设有与丝杠配合的丝杠通孔,所述丝杠贯穿固定座上的丝杠通孔且可以相对固定座来回活动。

所述管件为双通件或三通件,相应地所述管件镶嵌型腔为双通型或三通型。

所述丝杠的另一端设有转动手轮。

所述固定座通过螺钉固定在基座的台面上。

所述管件镶嵌型腔由固定模镶嵌型腔和活动模镶嵌型腔组合构成。

所述固定模镶嵌型腔和活动模镶嵌型腔为相同结构镜像排布。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产品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带嵌件管件的扭力,检测结果精确,机器的生产成本不高,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模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合模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通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三通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双通型管件镶嵌型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三通型管件镶嵌型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承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座;2、固定模;3、活动模;4、管件;5、管件镶嵌型腔;6、螺纹孔腔;7、承接件;8、丝杠;9、固定座;10、转动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然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如图1-8所示,一种带嵌件管件扭力测试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固定模2与活动模3,固定模2固定在基座1台面的左侧部,活动模3设置在固定模2的右侧,所述固定模2与活动模3的相对面配合形成用于嵌合管件4的管件镶嵌型腔5,管件镶嵌型腔5由固定模镶嵌型腔和活动模镶嵌型腔组合构成,固定模镶嵌型腔和活动模镶嵌型腔为相同结构镜像排布,管件镶嵌型腔5的空间形状与被测管件4配合,即管件4为双通件或三通件,相应地所述管件镶嵌型腔5为双通型或三通型,管件4的嵌件内设有螺纹孔腔6,每个螺纹孔腔6对接一个承接件7,所述承接件7下端与嵌件的螺纹孔腔6紧固,上端与扭力扳手对接,所述固定模2通过螺钉与基座1台面紧固安装,所述活动模3与丝杠8的一端固定连接,丝杠8的另一端设有转动手轮10,基座1台面上设有固定座9,固定座9通过螺钉固定在基座1的台面上,固定座9内设有与丝杠8配合的丝杠通孔,丝杠8贯穿固定座9上的丝杠通孔且可以相对固定座9来回活动,同时活动模3在丝杠8的带动下也来回活动。

工作时,首先将管件4放置在固定模2侧壁的管件镶嵌型腔5内,拨动转动手轮11,丝杠8前进,活动模3利用丝杆8的推动,完成与固定模2的合模,从而将管件4嵌合在管件镶嵌型腔5内,形成固定,管件4完成位置固定,同时处于无受力状态,管件4的嵌件内设有螺纹孔腔6,对接一个承接件7,承接件7下端与管件的嵌件内的螺纹孔腔6紧固,上端用于与扭力扳手对接安装,通过扭力扳手转动,实现对管件嵌件的扭力检测。

本实用新型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原理的前提下,本装置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应当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