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翻盖结构的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3342发布日期:2018-11-23 18:4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锁,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翻盖结构的门锁。



背景技术:

按照开锁识别方式,锁具一般可以分为机械锁和电子锁。机械锁一般是通过锁胆与钥匙是否适配来识别使用者的身份。电子锁则一般使用信息采集装置例如IC卡采集头采集IC卡信息,又或者采用指纹信息采集头采集使用者的指纹信息,然后把采集的信息输送到识别中心进行身份识别。在传统的电子锁上,为了便于信息的采集,所述信息采集装置一般直接外露于锁具的面板上。但是这种外露的设置方式使得所述信息采集装置非常容易集聚灰尘、接触水汽而影响到采集精度,而且还非常容易遭受其他外物的碰撞而损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新一代的电子锁一般都安装有保护盖,例如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320210531.4中记载的一种锁胆盖装置。所述锁胆盖装置包括锁体基壳4和布置在所述锁体基壳4之上的锁体主装饰面板3。在所述锁体主装饰面板3上设置有面板方孔,在所述锁体基壳4上设置有壳体通孔,所述面板方孔和壳体通孔上下对应布置。在所述锁体基壳4的内侧设置有遮盖所述壳体通孔的可吸合片2。还包括有锁胆盖板1,所述锁胆盖板1由盖板装饰片11、锁胆盖板主体13以及两个永磁体12组成。所述盖板装饰片11覆盖在所述锁胆盖板主体13的上侧面上,在所述锁胆盖板主体13的下侧壁上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脚131和第二支撑脚132,两个永磁体12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支撑脚的端部。通过所述永磁体12与所述可吸合片2的吸合使得所述锁胆盖板1稳定的定位在所述锁体主装饰面板3的面板方孔内。所述锁胆盖板1与面向可吸合片2一侧边缘部位还可设有非闭合“U”状加强筋14。所述锁胆盖板1上不存在加强筋的部位与所述锁体基壳4之间存在空隙。需要打开所述锁胆盖板1时,在所述锁胆盖板1表面往不存在加强筋的部位A施加压力,所述锁胆盖板1即可往B方向翘起,此时即可以掀起并移开所述锁胆盖板1露出所述面板方孔。显然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的是所述锁胆盖板1与所述可吸合片2之间的磁吸式活动连接结构非常容易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丢失所述锁胆盖板1,而且还需要腾出手来握持所述锁胆盖板1,极其不便。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720007819.X中记载的一种指纹锁的保护盖,包括壳体和活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保护盖,在所述壳体内安装有指纹识别器,在所述壳体的正面设有一个用于露出所述指纹识别器的窗口,所述保护盖可绕转轴旋转而打开或关闭所述窗口。在所述保护盖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磁铁,在所述窗口的上边框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吸合的第二磁铁。当打开所述保护盖时,所述保护盖绕转轴向上翻转让所述第一磁铁靠近所述第二磁铁并磁吸一起从来固定所述保护盖。当关闭所述保护盖时,所述保护盖绕转轴向下翻转并让所述第二磁铁远离所述第一磁铁。最后所述保护盖翻转闭合所述窗口。虽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720007819.X中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盖体容易丢失的问题,但是由于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都处于外露状态,非常容易被外物碰撞而损坏。而且外露的磁铁也会破坏锁具的整体外观效果。另外,所述保护盖闭合在所述窗口上时是完全依靠自身重力定位在闭合状态的,在关闭门扇的过程中又或者在外力碰撞到门扇上或锁具上时,所述保护盖极有可能受力打开而在所述窗口和所述保护盖之间形成比较大的缝隙。灰尘或水汽即能够通过所述缝隙进入到所述窗口内进而污染所述指纹识别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发明目的之一旨在对翻盖结构进行改进,提高所述翻盖的使用便捷性,以及提升所述翻盖对安装在面板窗口内的锁体部件的保护作用。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翻盖结构的门锁,包括锁面板,在所述锁面板上设置有面板窗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设置有可拆卸的底座,至少部分所述底座位于所述窗口的投影区域内;还包括具有翻转轴的翻盖,所述翻盖容置在所述窗口内或遮盖住所述窗口并能够向所述锁面板的外侧方向翻转,所述翻盖的翻转轴位于所述翻盖上部左、右两侧并可转动地定位在轴腔中,所述轴腔形成在所述锁面板上、所述底座上或所述锁面板与所述底座之间;在位于所述翻转轴之轴线的上、下两侧的所述翻盖盖体上分别设置有翻盖上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在所述底座上分别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的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所述翻盖上磁吸极与底座上磁吸极组成上磁吸对,所述翻盖下磁吸极与底座下磁吸极组成下磁吸对;当所述翻盖绕其翻转轴线翻转起来时,所述上磁吸对相互吸引让所述翻盖稳定站立,露出所述底座,当所述翻盖绕其翻转轴线翻转下来时,所述下磁吸对相互吸引让所述翻盖稳定平躺,遮盖所述底座。

其中,所述锁面板的内侧和外侧是按照相对方位给予的定义。在把所述门锁安装到门扇上后,以所述锁面板为参考基准,朝向所述门扇的一侧定义为内侧,相对的一侧定义为外侧。所述底座可拆卸设置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即在把所述门锁安装到门扇上的状态下,所述底座布置在所述所面板和门扇之间。

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底座位于所述窗口的投影区域内。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底座和所述窗口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投影方向上,所述底座与所述窗口存在重叠区域,所述底座可以整体位于所述窗口的投影区域内,或者是部分位于所述窗口的投影区域内。如此通过所述窗口可以观察到所述底座。

其中,所述翻盖的翻转轴位于所述翻盖上部左、右两侧。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翻盖的翻转轴的布局位置。所述翻转轴在所述翻盖上是偏置的而不是位于所述翻盖的正中位置。这样,当所述翻盖绕所述翻转轴翻转时,有利于通过处于翻转状态的所述翻盖的下端部离开所述窗口而能够相对大面积地外露出所述窗口。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翻盖上部并不是指所述翻盖的上端面而是靠近上端面的一段区域。所述翻盖上部和下部同样是按照相对方位给予的定义,是所述翻盖上的相对方位上的两个部位,当把其中一个部位定义为上部时,相对的另一个部位则定义为下部。所述翻盖上部和下部可以是把所述门锁安装到门扇上后,所述翻盖上的上、下分置的两个部位,还可以是所述翻盖上的左、右分置的两个部位。另外,所述翻转轴之轴线把所述翻盖分为两部分,即分置于所述翻转轴线的上、下两侧的翻转上盖体和翻转下盖体。当所述翻盖绕所述翻转轴线翻转时,所述翻转上盖体和翻转下盖体具有相反的移动方向,即当所述翻转上盖体下沉移动时,所述翻转下盖体将上翘移动。

其中,在位于所述翻转轴之轴线的上、下两侧的所述翻盖盖体上分别设置有翻盖上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这样位于所述翻转轴之轴线的上、下两侧的所述翻盖盖体上都设置有磁吸极。至于所述磁吸极的具体布局方式有多种,例如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之间为分体结构,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布置在所述翻转轴线的上侧位置即所述翻转上盖体上,所述翻盖下磁吸极布置在所述翻转轴线的下侧位置即所述翻转下盖体上。又或者,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和和翻盖下磁吸极之间为一体结构。一体式的磁极体从所述翻盖上部向下延伸横跨所述翻转轴线延伸到所述翻盖下部,此时把布置在所述翻转轴线上侧并适配于所述底座上磁吸极的磁极部分定义为翻盖上磁吸极,把布置在所述翻转轴线下侧并适配于所述底座上磁吸极的磁极部分定义为翻盖上磁吸极。另外,当所述翻盖为软磁体板体例如常见的能够被磁化的普通铁金属板体或不锈铁金属板体时,位于所述翻转轴之轴线的上、下两侧的所述翻盖盖体中的分别适配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布置的盖体部分即为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此时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与所述翻盖一体成形。类似地,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也可以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形。

其中,在所述底座上分别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的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的布局位置,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且所述底座上磁吸极设置在能够磁吸所述翻盖上磁吸极的位置,所述底座下磁吸极设置在能够磁吸所述翻盖下磁吸极的位置。最为理想的布局位置是,在所述翻盖容置在所述窗口内或遮盖住所述窗口时,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翻盖上磁吸极上、下对应布置,所述底座下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上、下对应布置。

其中,所述翻盖上磁吸极与底座上磁吸极组成上磁吸对,可以解读为所述翻盖上磁吸极与所述底座上磁吸极能够通过磁力而磁吸一起。所述翻盖下磁吸极与底座下磁吸极组成下磁吸对,可以解读为所述翻盖下磁吸极与所述底座下磁吸极能够通过磁力而磁吸一起。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可以实现下列其中一个有益技术效果:

1.由于所述翻盖的翻转轴位于所述翻盖上部左、右两侧并可转动地定位在轴腔中。这样,所述翻盖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轴腔的结合而能够相对稳定地铰接在所述门锁上,不会轻易掉落丢失,并为所述翻盖提供了翻转的支撑点。当采用所述轴腔形成在所述锁面板与所述底座之间,即分别在所述锁面板和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能够组合成所述轴腔的开口腔体的结构时,大大简化了所述轴腔的制造结构,便于所述锁面板和所述底座的制造。而且还能够便于所述翻盖的安装,把所述翻盖的翻转轴放置在所述锁面板的开口腔体上,然后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安装所述底座让所述底座的开口腔体对齐所述锁面板的开口腔体即便捷地在所述锁面板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所述轴腔并把所述翻转轴定位在所述轴腔内。同理也就简化了所述翻盖的拆卸更换操作。

2.由于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这样当所述翻盖容置在所述窗口内或遮盖住所述窗口时,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处于收藏状态而不外露,从而可以借助所述翻盖保护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免受外物碰撞而损坏,同时也避免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和底座下磁吸极外露出来影响所述门锁的外观。

3.由于所述上磁吸对相互吸引让所述翻盖稳定站立,露出所述底座。这样,当需要对安装在所述窗口内的锁体部件进行观察或操作时,使用者并不需要腾出手来固定所述翻盖,提高所述翻盖的使用便捷性。由于当所述翻盖绕其翻转轴线翻转下来时,所述下磁吸对相互吸引让所述翻盖稳定平躺,遮盖所述底座。这样,在盖合状态下所述下磁吸能够给予所述翻盖适当的盖合力,在关闭门扇的过程中又或者在外力碰撞到门扇上或锁具上时,所述翻盖不会轻易被打开而在所述窗口和所述翻盖之间形成比较大的缝隙,稳定定位的所述翻盖能够对安装在所述窗口内的锁体部件给予更好的保护。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锁体部件安装孔,当所述翻盖绕其翻转轴翻转起来时,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暴露于所述面板窗口中。这样,所述锁体部件不仅可以定位在所述底座上,还可以通过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暴露于使用者的可视范围内。在具体的应用当中,按照所需要安装的锁体部件的类型设置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包括锁胆孔。又或者,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包括外接信号插座安装孔和按钮安装孔。又或者,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包括开锁信号采集装置安装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当所述翻盖容置在所述窗口内时,所述翻盖的外表面与所述锁面板的外表面基本平齐。这样在所述翻盖的外表面与所述锁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高低落差,在外观上,所述翻盖的外表面与所述锁面板的外表面能够很好地融为一体,不仅能够让所述锁面板具有浑然一体的外观,还能够防止侧向外力施加到所述翻盖上对所述翻盖造成损坏。

为了能够使所述翻盖上、下磁吸极分别与底座上、下磁吸极相互磁吸一起,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翻盖是非导磁板体,所述翻盖上磁吸极、翻盖下磁吸极是永磁体,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底座下磁吸极是与所述永磁体相吸的磁体。

为了能够使所述翻盖能够更稳定地停留在打开状态,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呈长条状并沿所述翻转轴之轴线方向延伸,一块以上的所述翻盖上磁吸极也沿所述翻转轴之轴线方向布置,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在所述翻转轴之轴线方向上延伸的长度与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在所述翻转轴之轴线方向上延伸的长度相当。这样,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和所述底座上磁吸极在所述翻转轴之轴线方向上具有相对大面幅的磁吸面从而能够在它们之间形成恰当大小的磁吸力支撑定位处于翻起状态的所述翻盖。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翻盖下磁吸极包括左翻盖下磁吸极和右翻盖下磁吸极,所述左翻盖下磁吸极和右翻盖下磁吸极左右分置在所述翻盖的内侧;所述底座下磁吸极是与所述永磁体相吸的铁螺钉包括左底座下磁吸极和右底座下磁吸极,所述左底座下磁吸极和右底座下磁吸极分别拧紧在所述底座上。这样,分置在所述翻盖内侧的所述左翻盖下磁吸极和右翻盖下磁吸极能够得到很好的收藏,从而在所述翻盖的盖合状态下不会外露出来破坏所述门锁的整体外观。另外,通过所述铁螺钉形成所述底座下磁吸极能够简化所述底座下磁吸极的定位结构,而且所述铁螺钉为在市面上比较容易采购的标准件,并不需要特别制造,从而可以降低所述底座下磁吸极的采购成本。其次,左右分置的左翻盖下磁吸极和右翻盖下磁吸极和左右分置的左底座下磁吸极和右底座下磁吸极能够为所述翻盖提供均匀分布的盖合力,使所述翻盖能够更稳定地磁吸在所述底座上。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门锁,特别是具有翻盖结构的门锁上。

附图说明

图1 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有翻盖结构的门锁100的正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翻盖3处于翻起状态;

图2 是所述门锁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为了简化视图,图中省略了所述锁面板1的显示;

图3 是图1的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 是所述翻盖3处于盖合状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 是所述翻盖上磁吸极和翻盖下磁吸极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6 是图1的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有翻盖结构的门锁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翻盖结构的门锁100,包括锁面板1,在所述锁面板1上设置有面板窗口10;在所述锁面板1的内侧设置有可拆卸的底座2,至少部分所述底座2位于所述窗口10的投影区域内;还包括具有翻转轴33的翻盖3,所述翻盖3容置在所述窗口10内或遮盖住所述窗口10并能够向所述锁面板1的外侧方向翻转,所述翻盖3的翻转轴33位于所述翻盖3上部左、右两侧并可转动地定位在轴腔4中,所述轴腔4形成在所述锁面板1上、所述底座2上或所述锁面板1与所述底座2之间;在位于所述翻转轴33之轴线O的上、下两侧的所述翻盖盖体上分别设置有翻盖上磁吸极31和翻盖下磁吸极32,在所述底座2上分别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和翻盖下磁吸极32的底座上磁吸极223和底座下磁吸极21,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与底座上磁吸极223组成上磁吸对,所述翻盖下磁吸极32与底座下磁吸极21组成下磁吸对;当所述翻盖3绕其翻转轴线O翻转起来时,所述上磁吸对相互吸引让所述翻盖3稳定站立,露出所述底座2,当所述翻盖3绕其翻转轴线O翻转下来时,所述下磁吸对相互吸引让所述翻盖3稳定平躺,遮盖所述底座2。

下面结合附图先对所述翻盖3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论述。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翻盖3是非导磁板体,在位于所述翻转轴33之轴线O的上、下两侧的所述翻盖盖体上分别设置有翻盖上磁吸极31和翻盖下磁吸极32,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翻盖下磁吸极32是永磁体。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包括沿所述翻转轴33之轴线O方向间隔布置的三个磁体(31a、31b、31c),三个所述磁体(31a、31b、31c)分置在所述翻盖3的内侧。所述翻盖下磁吸极32包括左翻盖下磁吸极32a和右翻盖下磁吸极32b。所述左翻盖下磁吸极32a和右翻盖下磁吸极32b左右分置在所述翻盖3的内侧。这样,分置在所述翻盖3内侧的所述左翻盖下磁吸极32a和右翻盖下磁吸极32b能够得到很好的收藏,从而在所述翻盖3的盖合状态下不会外露出来破坏所述门锁100的整体外观。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和翻盖下磁吸极32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布局方式。例如参考图5所示,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a’和翻盖下磁吸极32 a’之间为一体结构。一体式的磁极体从所述翻盖3上部向下延伸横跨所述翻转轴线O延伸到所述翻盖3下部,此时把布置在所述翻转轴线O上侧并适配于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的磁极部分定义为翻盖上磁吸极31 a’,把布置在所述翻转轴线O下侧并适配于所述底座下磁吸极21的磁极部分定义为翻盖下磁吸极32 a’。另外,当所述翻盖3为软磁体板体例如常见的能够被磁化的普通铁金属板体或不锈铁金属板体时,位于所述翻转轴33之轴线O的上、下两侧的所述翻盖盖体中的分别适配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和底座下磁吸极21布置的盖体部分即为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和翻盖下磁吸极32,此时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和翻盖下磁吸极32与所述翻盖3一体成形。

如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底座2包括基板体20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体20左、右两侧的连接翼(201、202),紧固螺钉通过所述连接翼(201、202)把所述底座2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锁面板1的内侧。所述底座2的基板体20位于所述窗口10的投影区域内并封盖所述窗口10。在所述基板体20的上部设置下沉式过渡腔23,所述下沉式过渡腔23由过渡腔底壁231和一对位于所述过渡腔底壁231左右两侧的过渡腔侧壁232围成。在所述底座2的内侧对应所述沉式过渡腔23的下部设置有一对左右分置的卡槽(29、291)。在所述卡槽(29、291)上卡接有金属磁吸件22。所述金属磁吸件22由能够被磁化的普通铁金属板冲压而成。所述金属磁吸件22包括一对左右分置的卡接脚(221、222)和位于一对左右分置的所述卡接脚(221、222)之间的呈倾斜状的凸起板部223。所述金属磁吸件22通过所述卡接脚(221、222)卡接到所述卡槽(29、291)上。所述金属磁吸件22的凸起板部223向所述下沉式过渡腔23内倾斜延伸形成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的倾斜设置便利了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与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相互贴合而磁吸一起。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呈长条状并沿所述翻转轴33之轴线O方向延伸,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在所述翻转轴33之轴线O方向上延伸的长度与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在所述翻转轴33之轴线O方向上延伸的长度相当。这样,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和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在所述翻转轴33之轴线O方向上具有相对大面幅的磁吸面从而能够在它们之间形成恰当大小的磁吸力支撑定位处于翻起状态的所述翻盖3。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实施方法中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还可以是其它能够与所述永磁体相吸的磁体。在一对所述过渡腔侧壁232上分别设置有下开口腔体233,在所述窗口周壁的内侧设置有一对分别对应所述下开口腔体233设置的上开口腔体11。所述下开口腔体233和上开口腔体11上下对合形成一对分别用于定位所述翻盖3的一对翻转轴33的轴腔4。安装时,把所述翻盖3的翻转轴33放置在所述锁面板1的上开口腔体11上,然后在所述锁面板1的内侧安装所述底座2让所述下开口腔体233对齐所述上开口腔体11即便捷地在所述锁面板1与所述底座2之间形成所述轴腔4并把所述翻转轴33定位到所述轴腔4内。所述翻盖3通过所述翻转轴33与所述轴腔4的结合而能够相对稳定地铰接在所述门锁100上,不会轻易掉落丢失,并为所述翻盖3提供了翻转的支撑点。上述结构大大简化了所述轴腔4的制造结构,便于所述锁面板1和所述底座2的制造。而且还能够便于所述翻盖3的安装和拆卸更换操作。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腔4还可以形成在所述锁面板1上或所述底座2上。

在所述基板体20的下部设置有底座下磁吸极21,所述底座下磁吸极21是能够与永磁体相吸的铁螺钉包括左底座下磁吸极21b和右底座下磁吸极21a,所述左底座下磁吸极21b和右底座下磁吸极21a分别拧紧在所述底座2的螺钉连接柱(27、28)上。通过所述铁螺钉形成的所述底座下磁吸极21能够简化所述底座下磁吸极21的定位结构,而且所述铁螺钉为在市面上比较容易采购的标准件,并不需要特别制造,从而可以降低所述底座下磁吸极21的采购成本。其次,左右分置的左翻盖下磁吸极32a和右翻盖下磁吸极32b和左右分置的左底座下磁吸极21b和右底座下磁吸极21a能够为所述翻盖3提供均匀分布的盖合力,使所述翻盖3能够更稳定地磁吸在所述底座2上。除此之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基板体20为由普通铁金属板体等软磁体板体制成时,所述底座上磁吸极223和底座下磁吸极21也可以与所述底座2一体成形。

如图1所示,在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锁体部件安装孔(24、25和26),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包括锁胆孔24、外接信号插座安装孔25和按钮安装孔26。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还可以包括开锁信号采集装置安装孔。当所述翻盖3绕其翻转轴33翻转起来时,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24、25和26)暴露于所述面板窗口10中。这样,所述锁体部件不仅可以定位在所述底座2上,还可以通过所述锁体部件安装孔(24、25和26)暴露于使用者的可视范围内。

如图3和图4所示,当需要对安装在所述窗口10内的锁体部件进行操作时,沿F方向下压所述翻盖3的上部,所述翻盖3绕其翻转轴线O翻转起来,所述翻盖3的上部下沉进入到所述下沉式过渡腔23,所述翻盖上磁吸极31与底座上磁吸极223相互吸引让所述翻盖3稳定站立,露出所述底座2。这样,使用者在对安装在所述底座2上的锁体部件操作时并不需要腾出手来固定所述翻盖3,提高所述翻盖3的使用便捷性。当需要盖合所述翻盖3时,轻轻用力向下扳动所述翻盖3的下部让所述翻盖3绕其翻转轴线O翻转下来,所述翻盖下磁吸极32与底座下磁吸极21相互吸引让所述翻盖3稳定平躺,遮盖所述底座2。这样,在盖合状态下所述下磁吸(32和21)能够给予所述翻盖3的适当的盖合力,在关闭门扇的过程中又或者在外力碰撞到门扇上或锁具上时,所述翻盖3不会轻易被打开而在所述窗口10和所述翻盖3之间形成比较大的缝隙,稳定定位的所述翻盖3能够对安装在所述窗口10内的锁体部件给予更好的保护。另外,翻转下来的所述翻盖3是容置在所述窗口10内的,所述翻盖3的外表面与所述锁面板1的外表面基本平齐。这样在所述翻盖3的外表面与所述锁面板1的外表面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高低落差,在外观上,所述翻盖3的外表面与所述锁面板1的外表面能够很好地融为一体,不仅能够让所述锁面板1具有浑然一体的外观,还能够防止侧向外力施加到所述翻盖3上对所述翻盖3造成损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