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圈压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9228发布日期:2019-01-08 21:01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圈压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挡圈压装工装。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很多轴承均安装有挡圈21,挡圈21的如图4所示,很多都呈圆环形,且圆环的一侧开设有一个缺口22。这样当挡圈21安装于轴承对应的挡圈21槽时,先使挡圈21收缩,然后将挡圈21卡入对应的挡圈21槽内,即挡圈21卡入挡圈21槽内时,挡圈21的外径小于挡圈21自由状态的外径。

现有的挡圈压装工装如图5所示,包括挡圈压套1、挡圈压杆3,挡圈压套1固定于轴承上端面且位于对应挡圈21槽正上方,并且挡圈压套1内设置有供挡圈21滑入挡圈21槽内的挡圈通道2,所示挡圈压杆3穿设于所述挡圈通道2并推动所述挡圈21朝向挡圈21槽移动。

当挡圈压杆推动挡圈移动时,挡圈受挡圈通道的挤压变形后,容易呈螺旋形状态,这样当挡圈压杆推动挡圈移入挡圈槽内时,不易将挡圈完全压入挡圈槽内,导致部分挡圈位于挡圈槽外侧。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圈压装工装,能够确保挡圈完全压入轴承的挡圈槽内,并避免挡圈被压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挡圈压装工装,包括挡圈压套、挡圈压杆,所述挡圈压套内设置有供挡圈滑移并压缩挡圈的挡圈通道,所述挡圈通道呈竖直设置,所述挡圈通道直径小于挡圈外径,所述挡圈压套上端面设置有方便挡圈滑入所述挡圈通道的倾斜面,所述挡圈压杆包括穿设于所述挡圈通道的挡圈压杆外套、若干固定连接于所述挡圈压杆外套下端面并抵接于挡圈上表面的第一抵接块、穿设且滑动连接于所述挡圈压杆外套并将挡圈压平整的挡圈压杆内套、固定连接于所述挡圈压杆内套下端面并抵接于挡圈的第二抵接块,第一抵接块与第二抵接块呈间隔排列,并且若干个第一抵接块的下端面呈螺旋形设置,所述第二抵接块下端面呈水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挡圈压入轴承挡圈槽内时,先将轴承安装于挡圈压套下端面,同时将挡圈放置于挡圈压套上端面,轴承、挡圈通道及挡圈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位置,然后驱动挡圈压杆外套及挡圈压杆内套向下移动,通过第一抵接块抵接于挡圈并推动挡圈沿挡圈通道向下移动,使挡圈部分抵接于轴承的挡圈槽底面,并且第一抵接块推动挡圈移动时,挡圈产生弹性形变,并形变呈螺旋形;然后驱动挡圈压杆内套继续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二抵接块下端面突出于第一抵接块下端面,这样通过第二抵接块抵接于挡圈,并将挡圈压入轴承的挡圈槽内,并将挡圈压平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圈压杆还设置有驱动挡圈压杆外套及所述挡圈压杆内套向下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挡圈压杆外套上端面的弹簧下座、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弹簧下座并推动所述挡圈压杆内套向下移动的内套压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套压杆并位于所述弹簧下座正上方的弹簧上座、设置于所述弹簧上座与所述弹簧下座之间并推动所述弹簧下座向下移动的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挡圈向下移动时,驱动弹簧上座向下移动,弹簧上座通过内套压杆推动挡圈压杆内套向下移动的同时,通过弹性件同步带动弹簧下座及挡圈压杆外套向下移动,第一抵接块抵接于挡圈并驱动挡圈向下移动并抵接于轴承的挡圈槽底面,从而限制第一抵接块及挡圈压杆外套向下移动,同时弹簧上座驱动内套压杆向下移动,并使弹性件压缩,使挡圈压杆内套相对于当圈压杆外套向下移动,使第二抵接块突出于第一抵接块并将挡圈完全压入轴承的挡圈槽内,并将挡圈压平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圈压套上端面开设有挡圈放置位识别槽,所述挡圈放置位识别槽位于最长的第一抵接块与最短的第一抵接块之间,挡圈放置于所述挡圈通道内时,挡圈的缺口朝向挡圈放置位识别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圈放置位识别槽方便工人将挡圈放置于挡圈压套上时,方便控制挡圈的缺口放置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圈压杆外套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所述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位于最长的第一抵接块与最短的第一抵接块之间,所述挡圈压套侧壁开设有第二安装方位识别槽,所述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第二安装方位识别槽与所述挡圈放置位识别槽位于同一直线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挡圈压杆及挡圈压套安装于冲压设备时,通过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第二安装方位识别槽位于同一直线位置,确定最长的第一抵接块与最短的第一抵接块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簧下座法兰连接于所述挡圈压杆外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保挡圈压杆外套与弹簧下座位于同一直线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弹簧上座下端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内套压杆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方便将内套压杆与弹簧上座固定住,并方便调节内套压杆与弹簧上座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有锁紧螺钉,所述锁紧螺钉位于所述内套压杆上方,所述锁紧螺钉与所述内套压杆之间设置有弹簧垫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簧垫圈抵接于锁紧螺钉及内套压杆,可以有效固定住内套压杆,并防止内套压杆相对于弹簧上座移动,同时通过拧动锁紧螺钉,并使锁紧螺钉移动至螺纹孔不同位置,可以有效调节内套压杆的行程,进而调节第二抵接块的分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圈压杆内套侧壁固定连接有内套限位销钉,所述挡圈压杆外套侧壁开设有供所述内套限位销钉穿设的滑槽,所述滑槽长度方向呈竖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销钉滑动连接于滑槽,可以确保挡圈压杆内套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挡圈压杆外套,并防止挡圈压杆内套相对于挡圈压杆外套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需要将挡圈压入轴承挡圈槽内时,先将轴承安装与挡圈压套下端面,同时将挡圈放置于挡圈压套上端面,并使挡圈的缺口与挡圈放置位识别槽对齐,然后驱动弹簧上座向下移动,弹簧上座通过内套压杆推动挡圈压杆内套向下移动的同时,通过弹性件同步带动弹簧下座及挡圈压杆外套向下移动,第一抵接块抵接于挡圈并驱动挡圈向下移动并抵接于轴承的挡圈槽底面,从而限制第一抵接块及挡圈压杆外套向下移动,同时弹簧上座驱动内套压杆向下移动,并使弹性件压缩,使挡圈压杆内套相对于当圈压杆外套向下移动,使第二抵接块突出于第一抵接块并将挡圈完全压入轴承的挡圈槽内,并将挡圈压平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隐去挡圈压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挡圈示意图;

图5为现有的挡圈压装工装的剖视图。

图中:1、挡圈压套;2、挡圈通道;3、挡圈压杆;4、倾斜面;5、挡圈压杆外套;6、第一抵接块;7、挡圈压杆内套;8、第二抵接块;9、弹簧下座;10、内套压杆;11、弹簧上座;12、螺纹孔;13、弹性件;14、挡圈放置位识别槽;15、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16、第二安装方位识别槽;17、限位销钉;18、滑槽;19、锁紧螺钉;20、弹簧垫圈;21、挡圈;22、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挡圈压装工装,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挡圈压套1及挡圈压杆3,挡圈压套1开设有供挡圈21竖直滑移的挡圈通道2,挡圈通道2呈竖直设置,并且挡圈通道2的直径小于挡圈21外径,并且挡圈压套1上端面设置有方便挡圈21滑入挡圈通道2的倾斜面4。这样通过挡圈压杆3将推动挡圈21向下移动,并且由于挡圈通道2直径小于挡圈21的外径,当挡圈21向下移动时,挡圈21产生形变,并形变呈螺旋形。

如图1和图3所示,挡圈压杆3包括穿设于挡圈通道2的挡圈压杆外套5,挡圈压杆外套5呈圆管形设置,挡圈压杆外套5下端面一体成型有若干个第一抵接块6,若干个第一抵接块6环绕挡圈压杆外套5均匀分布,并且若干个第一抵接块6的下端面呈螺旋形设置,即若干个第一抵接块6依次变长,并且最长的第一抵接块6与最短的第一抵接块6相邻,第一抵接块6下端面可抵接于挡圈21上端面;挡圈压杆外套5内穿设有挡圈压杆内套7,挡圈压杆内套7呈圆柱形设置,并且挡圈压杆内套7下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抵接块8,若干个第二抵接块8与若干个第一抵接块6呈间隔排列,若干个第二抵接块8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并且第二抵接块8下端面抵接于挡圈21上端面并将挡圈21压入轴承挡圈21槽内,并将挡圈21压平整。这样当需要将挡圈21压入轴承挡圈21槽内时,先将轴承安装于挡圈压套1下端面,同时将挡圈21放置于挡圈压套1上端面,轴承、挡圈通道2及挡圈21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位置,然后驱动挡圈压杆外套5及挡圈压杆内套7向下移动,通过第一抵接块6抵接于挡圈21并推动挡圈21沿挡圈通道2向下移动,使挡圈21部分抵接于轴承的挡圈21槽底面,并且第一抵接块6推动挡圈21移动时,挡圈21产生弹性形变,并形变呈螺旋形;然后驱动挡圈压杆内套7继续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二抵接块8下端面突出于第一抵接块6下端面,这样通过第二抵接块8抵接于挡圈21,并将挡圈21压入轴承的挡圈21槽内,并将挡圈21压平整。

为了方便驱动挡圈压杆外套5及挡圈压杆内套7向下移动,如图1所示,挡圈压杆3还设置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挡圈压杆外套5上端面的弹簧下座9,弹簧下座9与挡圈压杆外套5法兰连接,这样确保挡圈压杆外套5与弹簧下座9位于同一直线位置;弹簧下座9穿设有内套压杆10,内套压杆10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弹簧下座9,并且内套压杆10下端面抵接于挡圈压杆内套7,并且内套压杆10连接有弹簧上座11,弹簧上座11下端面开设有螺纹孔12,内套压杆10螺纹连接于螺纹孔12,并且弹簧上座11与弹簧下座9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3,弹性件13可以为弹簧,弹性件13套设于内套压杆10,并且弹性件13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于弹簧上座11及弹簧下座9。这样当驱动挡圈21向下移动时,驱动弹簧上座11向下移动,弹簧上座11通过内套压杆10推动挡圈压杆内套7向下移动的同时,通过弹性件13同步带动弹簧下座9及挡圈压杆外套5向下移动,第一抵接块6抵接于挡圈21并驱动挡圈21向下移动并抵接于轴承的挡圈21槽底面,从而限制第一抵接块6及挡圈压杆外套5向下移动,同时弹簧上座11驱动内套压杆10向下移动,并使弹性件13压缩,使挡圈压杆内套相对于当圈压杆外套向下移动,使第二抵接块8突出于第一抵接块6并将挡圈21完全压入轴承的挡圈21槽内,并将挡圈21压平整。

为了确保挡圈21放置于挡圈压套1时,挡圈21缺口22位置位于最长的第一抵接块6与最短的第一抵接块6之间,并通过若干个第一抵接块6驱动挡圈21向下移动时,挡圈21呈螺旋形。如图1和图2所示,挡圈压套1上端面开设有挡圈放置位识别槽14,挡圈放置位识别槽14位于最长的第一抵接块6与最短的第一抵接块6之间;并且挡圈压杆外套5侧壁开设有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15,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15位于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15位于最长的第一抵接块6与最短的第一抵接块6之间,挡圈压套1侧壁开设有第二安装方位识别槽16,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15、第二安装方位识别槽16与所述挡圈放置位识别槽14位于同一直线位置。这样当挡圈压杆3及挡圈压套1安装于冲压设备时,通过第一安装方位识别槽15、第二安装方位识别槽16位于同一直线位置,确定最长的第一抵接块6与最短的第一抵接块6的位置,同时通过挡圈放置位识别槽14方便工人将挡圈21放置于挡圈压套1上时,方便控制挡圈21的缺口22放置位置。

如图1所示,挡圈压杆内套7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销钉17,并且挡圈压杆外套5侧壁开设有供限位销钉17沿竖直方向滑移的滑槽18,滑槽18长度方向呈竖直设置。这样通过限位销钉17滑动连接于滑槽18,可以确保挡圈压杆内套7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挡圈压杆外套5,并防止挡圈压杆内套7相对于挡圈压杆外套5转动。

为了防止内套压杆10相对于弹簧上座11螺旋移动,螺纹孔12还螺纹连接有锁紧螺钉19,锁紧螺钉19位于内套压杆10上方,并且锁紧螺钉19与内套压杆10之间安装有弹簧垫圈20,并且弹簧垫圈20抵接于锁紧螺钉19及内套压杆10。这样通过弹簧垫圈20抵接于锁紧螺钉19及内套压杆10,可以有效固定住内套压杆10,并防止内套压杆10相对于弹簧上座11移动,同时通过拧动锁紧螺钉19,并使锁紧螺钉19移动至螺纹孔12不同位置,可以有效调节内套压杆10的行程,进而调节第二抵接块8的分流力。

当需要将挡圈21压入轴承挡圈21槽内时,先将轴承安装与挡圈压套1下端面,同时将挡圈21放置于挡圈压套1上端面,并使挡圈21的缺口22与挡圈放置位识别槽14对齐,然后驱动弹簧上座11向下移动,弹簧上座11通过内套压杆10推动挡圈压杆内套7向下移动的同时,通过弹性件13同步带动弹簧下座9及挡圈压杆外套5向下移动,第一抵接块6抵接于挡圈21并驱动挡圈21向下移动并抵接于轴承的挡圈21槽底面,从而限制第一抵接块6及挡圈压杆外套5向下移动,同时弹簧上座11驱动内套压杆10向下移动,并使弹性件13压缩,使挡圈压杆内套7相对于当圈压杆外套向下移动,使第二抵接块8突出于第一抵接块6并将挡圈21完全压入轴承的挡圈21槽内,并将挡圈21压平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