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315414阅读:来源:国知局
想表面,连结组件在从顶部到基部的方向上穿过调整部件。调整部件有助于将连结组件稳定地固定到连结区域。
[0029]此外,代替使用调整部件,连结区域的外表面可以具有包括与假想表面平行的底部表面的孔,该底部表面横跨连结组件所穿过的孔延伸。这种构造也有助于将连结组件稳定地固定到连结区域。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平面图,其中切割部件位于其闭合位置;
[0031]图2为图1中剪刀的平面图,其中切割部件位于其打开位置;
[0032]图3为图1中剪刀的侧视图;
[0033]图4为图1中剪刀的切割部件主体的平面图;
[0034]图5为图1中剪刀的平面图,其中切割部件打开约30°的角度;
[0035]图6为图1中剪刀的平面图,其中切割部件打开约10°的角度;
[0036]图7为图1中剪刀的切割部件主体的平面图,其中示出了对应于非接触部分的区域;
[0037]图8为图1中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0038]图9为图1中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0039]图10为图1中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0040]图11为图1中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0041]图12为横截面图,显示了图1中剪刀的连结组件的结构;
[0042]图13为横截面图,显示了图1中剪刀的连结组件的另一结构;
[0043]图14为横截面图,显示了图1中剪刀的连结组件的又一结构;
[0044]图15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0045]图16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0046]图17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
[0047]图18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刀片的横截面图;及
[0048]图19为根据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切割部件主体的平面图,其中示出了对应于非接触部分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49]本发明优选的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将参考附图详细进行描述。
[0050]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相同或者相似部件的详细说明可以省略。
[0051]《第一实施方式》
[0052]图1和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的平面图,其中下述的切割部件分别位于其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而图3是同一剪刀的侧视图。
[0053]剪刀具有两个切割部件100。
[0054]每个切割部件100包括位于其远侧的刀片110、连结区域120以及位于其近侧的手柄 130。
[0055]两个切割部件100在连结区域120中可枢转地连结在连结组件200处。换句话说,切割部件100可以在连结组件200上彼此抵靠地滑动。后面将描述使用连结组件200将两个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连结在一起的方式。
[0056]刀片110由比如金属制成。每个细长板状的刀片110包括刀刃111。刀刃111在刀片100的前侧上沿着刀片的整个长度延伸。位于图1和2中顶部的切割部件100的刀刃111被形成为在从后侧到前侧的方向上渐缩。虽然没有在图1和2中示出,但是另一个切割部件100的刀刃也以类似的方式形成。
[0057]连结区域120为与刀片110—体成型的板状部,用以连接刀片110和手柄130。连结区域120具有一定表面面积,使得两个切割部件100可以在连结区域120中使用连结组件200连结在一起。每个连结区域的内表面可以是平整的或者不平整的。切割部件100的连结区域120的相对内表面因此至少部分地相互接触或者相互抵接。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可以是平整的,或者可以定位在某个平面上。当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完全平整的时候,这些平整表面与后述的假想表面的延伸部平齐。另一方面,当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的接触区域不是平整的时候,连结区域120的与其对应部分接触的区域定位在某个平面上。连结区域120的这些接触部分与后述假想表面的延伸部平齐。尽管连结区域120的内表面可以如下所述的那样弯曲或者成一角度,但是由于内表面具有上述结构,两个连结区域120能够在没有任何侧隙的情况下可枢转地移动。
[0058]每个手柄130具有握把131,握把使得剪刀使用者可以握住剪刀。这个实施方式中的握把131具有环或圈的形状。当使用者使用剪刀的时候,他/她将拇指放置在一个握把131中,并且将食指和中指放置在另一个握把131中。每个握把131具有适合于此目的的尺寸及形状。这个实施方式中的两个握把131在尺寸和形状上是相同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0059]每个切割部件100的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被制造成单个部件。构成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的材料延伸到手柄130的握把131。切割部件100的刀片110、连结区域120以及延伸到握把131的部分彼此一体成型,如图4所示。图4中所示的单个部件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被称作切割部件主体101。
[0060]刀片110的刀刃111可以是直刀刃或者弯曲刀刃。
[0061]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刀片110的刀刃111是连续弯曲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这种弯曲的设计使得第一实施方式的剪刀的使用者利用较小的力就能够切割物品。
[0062]弯曲的形状以这样的方式确定:当两个切割部件100从角度为约30°的打开位置可枢转地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刀刃111形成从27°到43°的角度。
[0063]比如,图5示出了切割部件100打开约30°的角度的剪刀。这个角度由在连结组件200的中心和相应切割部件100的尖部之间延伸的假想线限定,在图5中以字母“a”表示。角度“a”被认为是切割部件100之间的角度。当角度“a”为图5所示的约30°时,这种情况可以被说成是切割部件100相对于彼此以约30°打开。在同一附图中所示出的另一角度“ α ”是位于两个切割部件100的刀刃111之间的角度。角度“ α ”由当切割部件100打开时,两个刀刃111在两个刀刃111相交的位置处的两条切线限定。刀刃角度“ α ”等于或者稍小于切割部件100之间的角度“a”。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角度“α ”为28°,但并不局限于此。
[0064]图6显示切割部件100打开约10°的角度的剪刀。更特别地,图6中的角度“b”约为10°。切割部件100的刀刃111之间的角度“ β ”明显大于切割部件100之间的角度。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角度“β ”等于30°。
[0065]切割部件100的每个刀刃111的曲率被确定为,不管切割部件100相对于彼此的位置处于0° (剪刀闭合)到30°之间的哪个角度,两个刀刃111之间的角度都落入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不管切割部件100的相对位置在0° (剪刀闭合)到30°中的任意哪个角度,两个刀刃111之间的角度可恒定保持在27°到43°之间的某一个角度。可替代地,当切割部件100在0°到30°之间的范围内彼此抵靠地移动的时候,两个刀刃111之间的角度可以是浮动的,但是该角度在上述27°到43°之间的范围内。
[0066]两个切割部件100在各个刀片110的相对内表面中具有非接触部分140。非接触部分140占刀片110的表面面积的至少80%。非接触部分140可以只设置在刀片110中。可替代地,非接触部分140可设置在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两者中。非接触部分140形成在刀刃111 “之后”,即形成在刀刃111和切割部件100的后侧之间。非接触部分140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它们不接触由刀刃111在两个切割部件100在连结组件200上可枢转地移动时的运动形成的假想表面。非接触部分140通常是形成在刀片110的内表面中的凹入凹部或者中空区域。然而,非接触部分140可以具有除凹入以外的轮廓,如下所述。
[0067]在这个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分140形成在图7中虚线所示的范围内。该非接触部分140延伸穿过跨越刀片110和连结区域120之间的范围。在这个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分140包括利用切割区域120中的连结组件200将两个切割部件100连结在一起的位置。
[0068]图8到11显示了刀片110以及其中形成的非接触部分140的横截面图的示例。更特别地,图8到11中每个图都是沿着一平面截取的放大横截面图,该平面垂直于切割部件100之间的角度的二等分线并且经过刀片110在切割部件100打开时相交的点。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刀片110相交的上述点位于刀片110的长度的大约一半处。每个横截面图显示了朝着切割部件100的枢转轴线径向观察的刀片110。连结区域120的横截面轮廓也以相似的方式限定。在图8到11中,假想表面以“S”表示。
[0069]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非接触部分140具有从紧接在刀刃111的尖部之后的位置跨越到刚好不到(just short of)刀片110的后侧的位置的宽度。非接触部分140为形成在刀片110的内表面中的凹部或者中空区域,并且其横截面具有朝向刀片110的外表面缓缓弯曲的轮廓。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刀刃111所在的区域,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是指切割部件主体101的连结区域120和刀片110的外表面;下文同此规定)平行于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是指切割部件主体101的连结区域120和刀片110的内表面;下文同此规定)。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外表面也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弯曲。更特别地,切割部件主体101的中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起,即沿着从切割部件主体101的内表面到外表面的方向突起。
[0070]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非接触部分140具有从紧接在刀刃111的尖部之后的位置跨越到刚好不到刀片110的后侧的位置的宽度。非接触部分140为形成在刀片110的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