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带扣组件的个人保护装置条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2358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连接带扣组件的个人保护装置条带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用于选择性地连接条带的带扣。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用于选择性地连接个人保护装置的条带,例如在佩戴时位于使用者头部后面的条带的带扣组件。



背景技术:

个人保护装置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条带,用以将装置固定在围绕使用者的适当位置。设置有个人保护装置的条带(以及其它固定装置)的特定格式和构造通常是装置本身的功能以及装置预期布置在使用者身上并固定到适当位置的方式。提供旨在位于使用者面部上的主体的许多个人保护装置将包括旨在围绕使用者的头部和/或颈部延伸或佩戴的一个或多个条带。例如,覆盖使用者的鼻子和嘴巴的呼吸保护装置通常包括围绕使用者的头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条带。为了保持期望的贴合性,条带可以是弹性的或可调节到适合于特定使用者的长度。已经提供了各种条带保持装置和带扣,它们可允许手动调节条带的长度或张力。

无论是否设置用于调节条带的长度或张力,使用者都可能发现将条带适当地定位在他或她的头部/颈部周围的过程是相当令人沮丧的。例如,一些个人保护装置包括连续的弹性条带,其在任一端附接到旨在位于使用者面部上(例如,覆盖使用者的嘴巴、鼻子等)的主体;该弹性条带简单地围绕使用者的头部拉伸。遗憾的是,当使用者试图围绕头部拉伸条带时(以及当试图移除个人保护装置时),单个弹性条带可能“卡住”使用者的头发或其它地方。另外,连续的弹性条带可能不能为所佩戴的个人保护装置提供足够的坚固的支撑(例如,在个人保护装置相对较重的情况下)。

在提供旨在位于使用者面部上的主体的其它装置(例如,呼吸保护装置)的情况下,条带从主体的相反侧延伸。为了佩戴该装置,使用者必须在使用者的头部后面将这些条带的松散端彼此连接。在最基本的形式中,可能要求使用者将条带彼此打结。

另选地,机械连接机构可设置有条带,诸如机械紧固件。通常,机械连接机构是可逆的,并且需要由一个条带携带的凸构件以及由第二条带携带的对应凹构件。条带通过将凸构件附接到凹构件而彼此连接。常规机械连接机构的示例包括金属搭锁、钩环等。

无论连接机构的形式如何,在许多情况下,使用者需要通过在条带位于使用者的头部和/或颈部后面时相对于彼此处理和操纵条带而完成附接。这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需要使用者在有点尴尬的位置实现盲连接。使用者不能在视觉上确认凸构件和凹构件是否正确地对准,因此可能不确定是否已实现适当的附接。另外,使用者将不知道不经意间位于凸构件和凹构件之间的头发或皮肤,从而当凸构件和凹构件被推压在一起时导致疼痛的挤压。另外,当试图将条带彼此断开连接时,再次需要使用者盲目地操纵连接机构;虽然被构造成提供坚固连接的连接机构无疑有利于将个人保护装置牢固地固定在适当位置,但是这种坚固的连接可能使得凸构件和凹构件从使用者的头部或颈部后面断开连接的任务相当困难。此外,虽然已经做出努力来提供当位于颈部后面时易于使用的格式的连接机构,但是条带的大部分通常保持暴露并且直接接触使用者的颈部和/或头部。当条带由弹性材料形成时,暴露的材料可能导致皮肤刺激,特别是在使用者在砂砾或潮湿环境中工作的情况下。

鉴于以上内容,需要一种用于个人保护护装置的条带连接组件,其有利于简单的颈部后或颈部后条带的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些方面涉及一种用于选择性地连接个人保护装置的第一条带和第二条带的带扣组件。该带扣组件包括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接收器构件被构造用于联接到第一条带,并且包括平台、头部和释放臂。平台限定接收表面和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头部设置在接收表面上方,并且限定面向第二端部的捕获表面。就这一点而言,头部与接收表面是间隔开的,使得头部和接收表面共同限定槽的至少一部分。释放臂与第二端部相邻地枢转连接到头部。释放臂在接收表面上方延伸并且在与捕获表面间隔开的致动器表面处终止。闩锁构件被构造用于联接到第二条带,并且包括基部和闩锁片。基部限定与后端相反的前端,并且还限定孔。闩锁片与前端相邻地枢转连接到基部,其中闩锁片在孔内延伸并且在闩锁面处终止。该带扣组件被构造成用于提供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闩锁构件设置在槽内并且闩锁面与捕获表面接合。锁定状态还包括设置在闩锁片的一部分上的释放臂。该带扣组件还被构造成由使用者从锁定状态转变到释放状态,在释放状态下,响应于施加到致动器表面的致动力,闩锁面从捕获表面脱开。利用这种构造,使用者可通过简单地挤压释放臂的致动器表面以致使闩锁片脱开而容易且快速地释放带扣组件。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包括促进闩锁构件容易地插入到接收器构件中的各种互补的引导表面。在其它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相对较大并且提供在佩戴时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的平滑内部表面,从而限制条带至皮肤的接合水平。

本公开的其它方面涉及一种个人保护装置,其包括面罩主体、第一条带和第二条带以及带扣组件。面罩主体适于佩戴在使用者的面部上。第一条带和第二条带从面罩主体的相反侧延伸。带扣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并且分别联接到第一条带和第二条带。利用这种构造,条带能够围绕使用者的颈部延伸,其中带扣组件在位于使用者的颈部后面时容易被锁定/解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由使用者佩戴并包括带扣组件的个人保护装置的简化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并且可用于图1的个人保护装置的带扣组件连同两个条带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3A是图2的带扣组件的接收器构件的透视图;

图3B是图3A的接收器构件的纵向剖面图;

图3C是沿线3C-3C截取的图3B的接收器构件的剖视图;

图4A是图2的带扣组件的闩锁构件的透视图;

图4B是图4A的闩锁构件的纵向剖面图;

图4C是图4A的闩锁构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4D是图4A的闩锁构件的侧视图;

图5A和图5B是图2的带扣组件的一部分的纵向剖面图,并且示出了闩锁构件相对于接收器构件的插入过程的初始阶段;

图6A和图6B是图2的带扣组件的一部分的横截面图,并且示出了闩锁构件相对于接收器构件的插入过程的阶段;

图7是处于锁定状态的图2的带扣组件的纵向剖面图;

图8A-8C是处于锁定状态并沿不同平面截取的图2的带扣组件的剖视图;

图9是处于锁定状态的图2的带扣组件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并且可用于图1的个人保护装置的另一个带扣组件的透视图;

图11是处于锁定状态的图10的带扣组件的侧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原理并且可用于图1的个人保护装置的另一个带扣组件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2的带扣组件的接收器元件的纵向剖面图;

图14是图12的带扣组件的闩锁元件的纵向剖面图;

图15A是处于锁定状态的图12的带扣组件的透视图;并且

图15B是图15A的带扣组件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选择性地连接个人保护装置的条带的带扣组件。该带扣组件包括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所述闩锁构件被构造成在锁定状态下选择性地彼此接合。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各自被构造用于联接到包括在个人保护装置内的单独条带,并且用于选择性地将条带彼此连接。本公开的示例性带扣组件易于由使用者连接和释放,否则在使用者的头部或颈部后面“盲目地”操纵构件。本公开的示例性带扣组件在整个连接/释放过程中促进使用者的双手保持与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的连续接触。

本公开的带扣组件可用于多种不同的个人保护装置形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包括带扣组件12的个人保护装置10的一个非限制性示例。在图1的实施方案的情况下,个人保护装置10是包括面罩主体20、条带22和任选的带具组件24的呼吸保护装置。面罩主体20可包括刚性或半刚性部分26和面部接触部分28。面部接触部分28可由柔软或柔顺材料形成,该材料提供舒适的贴合性并且能够抵靠佩戴者30的面部进行密封以阻止外部空气的侵入。条带22(连同带具组件24)有助于将呼吸保护装置10固定在佩戴者30的鼻子和嘴巴上的使用位置。图1反映出带扣组件12与条带22相关联。应当理解,条带22包括两个离散的单独的条带(其中一个在图1中可见),它们各自附接到面罩主体20的相反侧。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带扣组件12在佩戴者30的头部或颈部的后部或后部区域32(一般性提及)处选择性地将条带22彼此连接。

本公开的示例性带扣组件12同样可用于仅通过条带22固定到佩戴者30的个人保护装置。然而,在图1的非限制性实施方案的情况下,还提供带具组件24,并且带具组件24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条带,诸如束带34,用以将呼吸保护装置10固定在佩戴者30的鼻子和嘴巴上的使用位置。每个束带34可与相应的一个条带22组合,以成为穿过面罩主体20的环或附接元件的单个连续一体条带的部分,或者可以是离散的单独的条带,每个条带附接到面罩主体20。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带具组件22还包括条带支撑件36,所述条带支撑件36被构造成大体围绕佩戴者30的头部的冠部贴合。条带支撑件36可由任何合适的材料制成,并且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是头罩,诸如便帽、安全帽、风帽、无檐帽、网布或其它合适的条带支撑件。束带34(其中一个在图1中可见)各自通过条带保持装置38连接到条带支撑件3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条带保持装置38可类似于带扣组件12。无论如何,条带22和/或束带34可被适当地张紧,使得面罩主体20的面部接触部分28被充分地抵靠佩戴者30的面部定位和/或密封。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原理的带扣组件50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带扣组件50可与两个条带22a、22b的一部分结合来用作带扣组件12(图1)。带扣组件50包括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各种部件的详细介绍见下文。然而,一般来讲,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各自被构造用于联接到条带22a、22b中的相应一个。另外,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包括互补特征结构,这些互补特征结构有利于使用者将带扣组件50从图2的分离状态(在分离状态下,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彼此分离)转变到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闩锁构件54被锁定或闩锁到接收器构件52,从而连接第一条带22a和第二条带22b。另外,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包括互补特征结构,这些互补特征结构有利于带扣组件50从锁定状态转变到释放状态,在释放状态下,闩锁构件54可从接收器构件52去除或抽出(和/或反之亦然),从而使条带22a、22b断开连接。

接收器构件52在图3A和图3B中更详细地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52是限定或形成平台60、头部62、释放臂64、任选的框架66(一般性提及)和条带保持装置68的一体化形成的同质体。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在平台60、头部62和任选地框架66之间限定用于接收闩锁构件54(图2)的对应部件的导槽70。释放臂64被定位并构造成用于在插入到导槽70中时与闩锁构件54接合。最后,条带保持装置68可呈现通常被构造成用于选择性地保持条带(例如图2的带22a)的广泛多种形式。

平台60限定相反的第一端部80和第二端部82,以及与接触表面86相反的接收表面84。作为参考点,第一端部80用作接收器构件52的入口侧,在该入口侧处,闩锁构件54被插入到接收器构件52中,如图2所反映的。条带保持装置68例如在任选的活动铰链88处连接到第二端部8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表面84是基本上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并且被构造成用于可滑动地接收闩锁构件54,如下所述。接触表面86也可以是基本上平面的,并且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是基本上平滑的以便以最小的刺激接触佩戴者的皮肤。

平台60可具有多种形状,并且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限定与第一端部80相邻的鼻部区域90。在第一端部80处的鼻部区域90的周边边缘92可具有弯曲形状,如图所示,原因在下文阐明。利用该示例性构造,鼻部区域90在朝向第二端部82的方向上以第一端部80的延伸形式在宽度上扩展。平台60还限定从鼻部区域90延伸到第二端部82的中间区域9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平台60成形为使得中间区域94的宽度从鼻部区域90到第二端部82渐缩。

头部62设置在接收表面84上方,并且与接收表面84间隔开。头部62包括或限定相反的支撑段100、102和引导段104。支撑段100、102通过框架66直接连接到平台60,如下所述,并且通常相对于平台60支撑引导段104。支撑段100、102通常从与第二端部82对准或相邻的位置在朝向第一端部80的方向上延伸。支撑段100、102在尺寸和形状上可以是相同或基本上相同的,并且通过凹口106彼此横向分开。凹口106的尺寸和形状通常与如下所述的闩锁构件54(图2)的特征结构相对应。另外,每个支撑构件100、102的内部表面108(否则其面向接收表面84)可以是基本上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如图3B大体所反映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引导段104不直接连接到平台60,并且限定引导表面110和捕获表面112。如图3B最佳地示出,引导表面110面向接收表面84,并且在限定导槽70的一部分时,相对于接收表面84以角度方式从支撑构件100、102(其中的一个在图3B中可见)延伸到尖端114。就这一点而言,引导表面110相对于接收表面84的角度布置使得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导槽70的高度(即,接收表面84和引导表面110之间的距离)从尖端114在朝向捕获表面112的方向上渐缩。该任选的渐缩高度促进将闩锁构件54(图2)容易地插入到导槽70中。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导槽70的渐缩高度可通过以下方式产生:引导表面110是基本上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其中引导表面110的主平面和接收表面84的主平面组合以限定在5°–45°范围内、或者在10°–30°范围内的夹角。其它几何形状也是可接受的,并且在其它实施方案中,接收表面84和引导表面110基本上平行。无论如何,引导段104可与平台60相关地布置,使得头部62的尖端114从平台60的第一端部80在朝向第二端部82的方向上纵向偏移。利用该任选的构造,平台60的鼻部区域90相对于头部62是“暴露的”,并且提供用于闩锁构件52的初始放置的容易定位的表面。

参考图3A和图3B,捕获表面112通常被构造成用于选择性地接合如下所述的闩锁构件54(图2)的对应特征结构,并且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作凹口106的终端边缘。捕获表面112被定位成与尖端114相反,并且面向平台60的第二端部84。捕获表面112的尺寸和形状可根据闩锁构件54的互补部件的尺寸和形状而变化,并且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是基本上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另外,并且如图3B最佳地反映,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至少在捕获表面112覆盖接收表面84的区域中,捕获表面112的主平面基本上垂直于接收表面84的主平面(例如,在真正垂直关系的10度内)。

释放臂64通常位于支撑段100、102之间,并且限定枢转端120和自由端122。枢转端120相对于头部62与第二端部82相邻地枢转连接(例如,枢转连接到框架66)。释放臂64从第二端部82在朝向第一端部80的方向上延伸,在自由端122处终止。释放臂6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凹口106内(例如,释放臂64的宽度小于凹口106的宽度),并且自由端122与捕获表面112通过间隙124纵向间隔开。间隙124的尺寸(例如,自由端122和捕获表面112之间的纵向距离)与闩锁构件54(图2)的特征结构相对应,原因在下文阐明。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释放臂64还形成或限定接合表面130。如图3B最佳地反映,释放臂64被布置成使得接合表面130面向平台60的接收表面84,但是与平台60的接收表面84横向间隔开,以限定接合槽132。接合表面130通常被构造成用于与如下所述的闩锁构件54(图2)的对应特征结构接合,并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是基本上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如上文所指出的,虽然释放臂64可相对于平台60和头部62枢转(例如,围绕枢转端120枢转),但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52被构造成用于提供在释放臂64相对于平台60和头部62的视图中示出的中性或正常状态。释放臂64可响应于如下所述的使用者施加的致动力从中性状态被操纵,但是在致动力去除时,释放臂64将自然地自动返回或自动恢复到中性状态。考虑到这一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收器构件52被构造成使得在中性状态下,接合表面130相对于接收表面84以一定角度(例如,非平行)布置,由此使得接合槽132的高度从自由端122到枢转端120渐缩。例例如,接合表面130的主平面和接收表面84的主平面可组合以限定在5°–25°范围内的夹角。接合槽132的锥形形状可与闩锁构件54的几何形状相对应,原因在下文阐明。无论如何,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接合槽130的高度小于导槽70的高度(即,接合表面130和接收表面84之间的距离小于引导段104的内部表面108和接收表面84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合槽132在枢转端120以及自由端122处是开放的。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释放臂64包括协助使用者施加致动力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结构。例如,释放臂64可形成或限定致动器表面134。致动器表面134被定位成与枢转端120相反(即,与自由端122相邻),并且因此表示使用者施加力用来实现释放臂64的枢转运动的适当位置。致动器表面134被限定为与接合表面130相反,并且可包括促进其触觉识别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结构。例如,致动器表面134可包括由沟槽分开的相反肋。肋表示致动器表面134中的向外突出部,并且沟槽的尺寸和形状通常被设定成以符合人体工程学方式接收成人指尖或拇指。于是,利用该示例性构造,当使用者“感觉到”肋和沟槽时,向使用者提供他或她的手指/拇指位于致动器表面134处的触觉确认。致动器表面134可呈现其它形式,并且在其它实施方案中,省略了触觉相关的特征结构。

框架66可呈现适合于相对于平台60支撑头部62和释放臂54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多种形式。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框架66可包括从平台的接收表面84突出的相反壁150、152。图3C的剖视图更详细地示出了壁150、152的一个实施方案,并且反映出壁150、15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基本上相同。壁150、152中d每个与内表面158一起形成或限定与出口端156相反的入口端154。出口端156与平台60的第二端部82相邻定位,同时壁150、152在朝向第一端部80的方向上延伸。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终端入口端154从第一端部80(在朝向第二端部82的方向上)纵向偏移,与捕获表面112(图3B)大致在空间上对准。壁150、152的内表面158之间的间距限定了导槽70的宽度(其中图3B反映出导槽70在入口端154之外进一步由头部62界定)。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壁150、152被布置成使得导槽70的宽度从入口端154到出口端156渐缩,其中导槽70的尺寸和形状(在宽度方向上)与闩锁构件54(图2)的特征结构相对应。如下所述,闩锁构件54与接收器构件52的联接包括闩锁构件54插入在壁150、152的入口端154并沿着壁150、152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内表面158滑动。考虑到这一点,示例性实施方案任选地包括每个壁150、152的内表面158,内表面158在对应的入口端154处限定凹陷部160。凹陷部160(如果设置的话)可在其插入壁150、152之间时协助将闩锁构件54自引导到导槽70中。无论如何,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壁150、152中的每个的内表面158可以是基本上平坦或平滑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以内),以便更好地促进与闩锁构件54的滑动接合。

返回到图3A和图3B,条带保持装置68可呈现多种不同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与或可以不与附图相关,并且适合于与条带22a(图2)联接。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方案中,条带保持装置68可包括或限定框架170和舌状物172。框架170通常限定尺寸设定成接收条带22a的孔174。舌状物172从框架170突出,并且被构造成用于选择性地将条带22a固定在孔174内。例如,舌状物172可枢转连接到框架170,并且形成选择性地与框架170中的通道178接合的齿状物176。过多的其它条带保持装置构造同样是可接受的。

闩锁构件54在图4A和图4B中更详细地示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闩锁构件54是限定或形成基部200、闩锁片202和条带保持装置204的一体化形成的同质体。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基部200被构造用于插入到接收器构件52(图2)中。闩锁片202枢转连接到基部200,并且被构造成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接收器构件52的对应特征结构。最后,条带保持装置204可呈现上文相对于条带保持装置68(图3A)所述的任何形式,并且通常被构造成用于选择性地保持条带(诸如图2的条带22b)。

基部200限定与后端212相反的前端210。作为参考点,前端210用作闩锁构件54的插入侧,在该插入侧处,闩锁构件54初始被插入到接收器构件52中(如图2所反映的)。条带保持装置204例如在任选的活动铰链214处连接到后端212。基部200的总体尺寸和形状与接收器构件52的各种几何形状相对应,并且可由肩部220、相反的臂222、224和底座226共同限定。臂222、224在肩部220和底座226之间延伸,任选地限定孔228。

肩部220限定前端210,并且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提供弯曲的前缘240。肩部220被构造成用于促进容易地插入到接收器构件52(图3B)的导槽70和接合槽132(图3B)中,包括具有小于导槽70或接合槽132中任一者的最小宽度的宽度。另外,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肩部220的高度在从臂222、224到前缘240的延伸范围内略微渐缩,如图4B最佳地反映。例如,肩部220限定相反的上表面242和下表面244,它们可在朝向前缘240的方向上朝向彼此会聚。虽然下表面244任选地是基本上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但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下表面244相对于基部200的其它下表面是非平面的,原因在下文阐明。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臂222、224可以是相同的,并且共同地限定基部200以在朝向后端212的方向上具有增加的宽度。臂222、224中的每个限定内侧250和外侧252。臂222、224被布置成使得内侧250彼此面对以限定孔228的宽度。臂222、224中的一者或两者任选地包括促进使用者沿着外侧252操纵闩锁构件54的特征结构。例如,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臂222、224各自包括沿着在后端212处或与后端212相邻的对应外侧252的锯齿状抓持区域254(例如,与闩锁片202纵向间隔开)。锯齿状抓持区域254可呈现有利于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和/或拇指以符合人体工程学方式进行抓持的各种形式,诸如所示出的间隔的脊。在其它实施方案中,可从臂222、224中的一个或两个省略可识别的抓持特征结构。

在图4C的视图中进一步示出了由臂222、224共同限定的基部200的宽度,并且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基部200的宽度被选择成与接收器构件导槽70(图3B)的几何形状相对应。就这一点而言,基底200的宽度可以参考前区260和后区262来描述。前区260由臂222、224从肩部220在朝向后端212的方向上的延伸范围限定,并且大体上遵循沿着肩部220限定的扩展宽度。沿着前区260的宽度小于接收器构件导槽70(图3C)的对应最大宽度。后区262从前区260延伸,并且在朝向后端212的方向上还具有增加的宽度。然而,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与前区260相比,沿着后区262的增加宽度较不明显。例如,由臂222、224的外侧252沿着后区262限定的夹角小于由外侧252沿着前区260限定的夹角。其它几何形状也是可接受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基部200被构造成使得在从前区260到后区262的过渡点处或附近,基部200的宽度变得大于导槽70的最大宽度。利用这种构造,并且如下文所阐明的,闩锁构件54可适当地接合到接收器构件52(图2),并且增大宽度的后区262突出超过接收器构件52,以提供能够容易地由使用者抓握和操纵的增强的或扩大的表面区域(例如,锯齿状抓持区域254)。

返回到图4A和图4B,臂222、224各自还限定与下表面272相反的上表面270,其中臂222、224中的每个的高度被限定在两个面之间。针对图4D中的第一臂222来识别由上表面270和下表面272提供的任选的几何形状。上表面270可包括或限定插入区域274、阶梯区域276、过渡区域278和停止区域280。下表面272可包括或限定引导区域282和支承区域284。一般来讲,上表面270的插入区域274和下表面272的引导区域282分别延续肩部220的上表面242和下表面244的空间取向。阶梯区域276以不平行的方式从插入区域274向上(相对于图4D的取向)延伸,相对于下表面272限定更明显的角取向(例如,与肩部220和插入区域274相比,臂222的高度增加沿着阶梯区域276更加明显)。过渡区域278以不平行的方式(相对于阶梯区域276的平面)从阶梯区域276延伸,例如限定与下表面272的对应支承区域284的平面基本上平行的平面(例如,上表面270的沿着过渡区域278的平面和下表面272的沿着支承区域284的平面在真正平行关系的10度内)。最后,停止区域280从过渡区域278向上(相对于图4D的取向)延伸,与下表面272结合以在朝向后端212的方向上限定增加的高度。如下所述,停止区域28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是基本上平坦的或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并且被构造用于与接收构件52的对应表面邻接接合。

如图4D所反映,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沿着引导区域282的下表面272的平面与沿着支承区域284的下表面272的平面不平行。相对于图4D的竖直取向,在图4D中支承区域284是水平的,引导区域282可具有向上的角度布置。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引导区域282和支承区域284之间的这种任选的角度关系促进了闩锁构件54到接收构件52(图2)的简化的初始插入,其中支承表面284决定相应的臂222、224在最终或完全插入时相对于接收构件52的期望位置。

返回到图4A和图4B,底座226在臂222、224之间延伸并将臂222、224互连。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底座226限定与后端212相反的接收边缘290。接收边缘290可具有凹形或弯曲形状(在图4C中最佳地示出),并且限定孔228的端部。接收边缘290的形状可以模拟或匹配接收器构件52(图2)的对应特征结构的形状,其中底座226从臂222、224的下表面272横向偏移(例如,相对于图4B的竖直取向,底座226的下表面292位于臂224的下表面272的平面“下方”),原因在下文阐明。

闩锁片202限定固定端300和自由端302并在它们之间延伸。固定端300连接到肩部220,其中闩锁片202被布置成从肩部220朝向后端222的方向在孔228内延伸。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闩锁片202可例如响应于与自由端302相邻地沿着闩锁片202的长度施加的力,在固定端300处相对于肩部220(并且因此相对于基部200)枢转。利用这些和其它相关的实施方案,闩锁构件54被构造成使得闩锁片202自然地呈现在中性或正常状态下的视图中反映的空间取向;在移除否则导致闩锁片202相对于基部200进行关节运动或枢转的力时,闩锁片202将自然地自动恢复或自动转变回到所示出的中性状态。

闩锁片202任选地在自由端302处或与其相邻地形成闩锁主体310。闩锁主体310可表示闩锁片202相对于其剩余部分的增大的尺寸或高度,并且限定闩锁面3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闩锁片202在闩锁面312处终止,其中闩锁面312被构造成接合接收器构件52(图2)的对应表面,如下所述。闩锁面312位于前端210和后端212之间,并且在朝向前端210的方向上与底座226的接收边缘290纵向间隔开。在相关的实施方案中,扩大的闩锁主体310限定相反的上表面314和下表面316。上表面314可以是基本上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并且在正常条件下在空间上布置成与臂222、224的下表面272的支承区域284不平行(例如,在中性状态下,闩锁主体上表面314的平面在朝向后端212的方向上远离支承区域284的平面突出),原因在下文阐明。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闩锁主体310的下表面316也可以是基本上平面的。还设想了用于闩锁片202的其它几何形状。

返回到图2,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中的一者或两者可由具有合适特性的材料形成,以允许在正常弯曲和挠曲的范围内的弹性变形,同时表现出释放臂64和闩锁片202分别自然地返回到上述中性状态的能力。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由聚丙烯制成,诸如可从堪萨斯州威奇托市的弗林特希尔斯资源公司(Flint Hills Resources of Wichita,Kansas)获得的具有商品名P5M4K-046的材料。其它合适的材料包括塑料、聚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金属、弹簧钢、本领域中已知的其它合适的材料,以及此类材料的合适组合。

首先可以参考图2的分离状态来描述带扣组件50在选择性地连接条带22a、22b时的使用或操作,图2的分离状态另外反映出接收器构件52随时准备接收闩锁构件54(应当理解,在使用期间,第一条带22a与接收器构件52的条带保持装置68接合,并且第二条带22b与闩锁构件54的条带保持装置204接合)。使用者一只手抓握接收器构件52,并且另一只手抓握闩锁构件54。将回想到,在许多最终使用应用中,使用者在使用者的头部或颈部后面的位置处操纵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在这些情况下,使用者不太可能看到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然而,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提供用于处理的扩大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便表面,其中闩锁构件54任选地提供有利于使用者抓持的锯齿状抓持区域254。

闩锁构件54由使用者朝向接收器构件52(和/或反之亦然)导向,其中接收器构件52被构造成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将闩锁构件基部200的前端210引导成期望的对准。例如,图5A的剖视图示出了部分地插入到接收器构件52的导槽70中的闩锁构件54的前端210。如图所示,导槽70沿着头部62的引导段104的高度基本上大于肩部220的高度,从而允许前端210容易地插入到导槽70中。值得注意的是,平台60突出超过引导段64,其中接收表面84为前端210提供了充足的、容易识别的承坐面(例如,使用者可容易地“感觉到”被放置成与接收表面84接触的前端210,并且向使用者提供闩锁构件54与接收器构件52大体正确地对准的肯定触觉反馈)。当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被导向成进一步接合(例如,引导构件52向右移动和/或闩锁构件54相对于图5A的取向向左移动)时,在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的表面之间的各种可能界面自然地导向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进入正确对准,而不需要使用者的任何视觉确认。例如,如果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相对于彼此从图5A的取向水平倾斜和/或横向偏移,那么闩锁构件54的一个或多个表面(例如,如上所述的肩部220和/或臂222、224的上表面)可以与接收器构件52的引导表面110接触,如图5B所示。在这些情况下,引导表面110相对于接收表面84的成角度取向与闩锁构件54接合,以便在导槽70内自然地引导或导向闩锁构件54。在闩锁构件54和接收表面84之间进行接触时提供类似的、自然的引导或导向。

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的其它表面之间的界面在插入过程期间也可以自然地影响期望的横向对准。例如,图6A的剖视图反映出当前端210最初指向接收器构件52时,闩锁构件54与导槽70横向不对准。如上所述,在壁150、152的入口端154处导槽70的宽度实质上大于在前端210处闩锁构件54的宽度,由此使得闩锁构件54容易地插入到导槽70中。闩锁构件54仅需要由使用者相对于接收器构件52大致对准;在图6A的情况下,前端210沿着第二壁152的内表面158接触倾斜凹陷部160。随着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朝向彼此的进一步移动(即,接收器构件52向右移动和/或闩锁构件54相对于图6A的取向向左移动),闩锁构件54的表面(例如,第二臂224的外侧252)与倾斜凹陷部160(和/或第二壁152的内表面158的其它部分)滑动地接合,其中第二壁152因此自然地引导或导向闩锁构件54与导槽70横向对准。图6B示出了在插入的稍后阶段这个相同的引导界面,示出了闩锁构件54与第一壁150的内表面158可滑动地接合,并且因此被自然地引导或导向成与导槽70对准。

在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之间的上述滑动界面使得带扣组件50高度有利于在头部或颈部后面的操作。使用者可在插入的初始阶段期间容易地实现构件52、54之间的大体的、正确的对准,而不需要直接观察带扣组件50。

随着闩锁构件54进一步被引导插入到导槽70中,前端210进入接合槽132,如图7的剖视图所示。如上所述,在闩锁片202的自由端302处接合槽132的高度实质上大于在前端210处闩锁构件54的高度,由此使得闩锁构件54容易地进入接合槽132。在图7的插入阶段,闩锁构件臂222、224(一个在图7中可见)的下表面272可以例如沿着支承区域284可滑动地与接收器构件52的接收表面84接合。无论如何,闩锁构件54在空间上被构造成使得随着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朝向彼此的进一步移动(即,接收器构件52向右的运动和/或闩锁构件54相对于图7的取向向左的移动),闩锁主体310的上表面314将开始抵靠接收器构件引导段64的引导表面110。当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已经被充分地操纵以使闩锁主体上表面314和闩锁构件下表面272分别与接收器构件引导表面110和接收表面84同时接触时,接收器构件52将压缩力施加到闩锁片202上(例如,在闩锁主体上表面314处),使得闩锁片202偏转,同时在固定端300处有效地枢转。

当闩锁主体上表面314沿着锥形引导表面110滑动时,随着闩锁构件54进一步插入到导槽70中(从图7的布置来看),发生闩锁片202的增加的偏转。一旦闩锁构件54已经被充分插入以使闩锁片202超出头部62的捕获表面112,由接收器构件52施加到闩锁片202上的压缩力就会去除,并且闩锁片202自然地恢复到中性状态。换句话说,一旦闩锁面312超过捕获表面110,闩锁片202就自由地自动恢复到中性状态。图8A的剖视图示出处于中性状态的闩锁片202,并反映出带扣组件50的锁定状态。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带扣组件50被构造为使得当闩锁片202自动恢复到中性状态时,产生可听到的噪声或“咔嗒声”(例如,当恢复到中性状态时闩锁片202中的存储能量释放时,产生噪声;当自动恢复到中性状态时闩锁主体310与头部62的表面摩擦地接合,并且产生噪声;等等)。此外或另选地,否则保持闩锁构件54的使用者能够“感觉到”闩锁片202自动恢复到中性状态。然后,利用这些任选的实施方案,向使用者提供已经成功地实现锁定状态的可听到和/或可触知的确认。另外,锁定状态可由使用者在始终保持与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接触的同时实现;使用者用一只手简单地抓握接收器构件52,并且用另一只手在任选的锯齿状抓持区域254(图2)处抓握闩锁构件54,并且以单次运动将闩锁构件54引导到接收器构件52中。

在锁定状态下,闩锁面312与捕获表面112接合或仅略微间隔开。因此,闩锁面312和捕获表面112之间的邻接界面阻止闩锁主体54被无意地从接收器构件52拉出(例如,相对于图8A的取向,闩锁面312和捕获表面112之间的界面阻止闩锁构件54相对于接收器构件52明显地向右移动)。闩锁构件臂222、224(其中的一个在图8A中可见)的下表面272,并且具体地支承区域284,邻接或抵靠接收器构件接收表面84。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的对应几何形状将闩锁构件臂222、224的上表面270,并且具体地停止区域280,定位成与接收器构件52的引导表面110齐平,其中这个界面阻碍或阻止闩锁构件54相对于接收器构件52的进一步向前(即,相对于图8A的取向向左)移动。图8A进一步反映出,在带扣组件50(包括处于中性状态的闩锁片202)的锁定状态下,释放臂64的自由端122和捕获表面112之间的间隙124的尺寸设定成足以自由地接收闩锁主体310。另外,接收器构件52的释放臂64在闩锁片202上延伸,其中接合表面130在闩锁片202的对应部分上方略微间隔开。这种关系在图8B的剖视图中进一步示出。如图所示,在锁定状态下,闩锁片202驻留在接合槽132内,而闩锁构件52的相反臂222、224位于接合槽132的外部,并且在导槽70内、限定在接收器构件支撑段100、102和平台60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的另外的互补特征结构促进了完全插入到锁定状态的容易性。例如,图8A示出了在闩锁构件54的下表面支承区域284邻接接收器构件52的接收表面84的情况下,闩锁构件54的前端210被提升远离接收表面84(由于例如下表面272的引导区域282和支承区域284的成角度关系),从而阻止前端210抵靠接收器构件52无意地“卡住”。另外,前端210的尺寸和形状被设定成容易延伸穿过或超过接合槽132。此外,图8C的剖视图示出了在锁定状态下,闩锁构件54的渐缩宽度大体与导槽70的宽度相对应,从而允许臂222、224容易地沿着/相对于对应的接收器构件壁150、152滑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的几何形状使得在锁定状态下,臂222、224中的每一个的后区262可接触或抵靠对应壁150、152的内表面,从而进一步阻止闩锁构件54的过度插入。图8C还反映出,在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周边边缘92的凸形形状基本上匹配闩锁构件接收边缘290的凹形形状,从而在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之间提供基本上平滑或连续的表面。这种任选的关系通过图8A进一步阐明,在图8A中,由于底座226相对于臂222、224的偏移布置,底座226的下表面292基本上与接收器构件平台60的接触表面86对齐或接续。当由使用者佩戴时,由下表面292和接触表面86的组合实现的平滑、连续的表面可舒适地接触并且不可能刺激使用者的皮肤。

图9的透视图提供了处于锁定状态的带扣装置50的更完整图示(为了便于说明,视图中省略了条带22a、22b(图2))。当使用者期望使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分离时,使用者再次用一只手抓握闩锁构件54。就这一点而言,并且回想起带扣组件50可以经常位于使用者的头部或颈部后面,任选的锯齿状抓持区域254(否则其位于完全超过接收器构件52的位置)提供容易识别的表面,以便使用者固有地“知道”在何处抓握闩锁构件54而不需要视觉确认。接收器构件52由使用者的另一只手抓握,并且释放臂64被致动以将带扣组件50转变到释放状态。更具体地,并且另外参考图8A,由释放臂64的致动器表面134提供的触觉感觉自然地引导使用者将他或她的手指(或拇指)放置在致动器表面134上,而不需要视觉确认。使用者然后将致动(例如,挤压)力施加到致动器表面134上,使得释放臂64朝向闩锁片202偏转(并且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释放臂64在枢转端120处枢转)。当释放臂64与闩锁片202接触时,释放臂64上的致动力的继续施加被传递到闩锁片202,从而导致闩锁片202如上所述那样偏转。随着闩锁片202的进一步偏转,闩锁面312最终被操纵超过捕获表面112,由此使得闩锁主体310现在“脱离”捕获表面112。在该释放状态下,闩锁面312不再接合捕获表面112,从而允许闩锁构件54被拉离接收器构件52(和/或反之亦然),并且回到图2的分离状态。然后,利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自然地鼓励使用者快速且正确地执行释放操作,而不必查看带扣组件50,并且不必操纵闩锁构件54的任何部件或使它们进行关节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原理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带扣组件400在图10中示出。带扣组件400可高度类似于上述带扣组件50(图2),并且包括接收器构件402和闩锁构件404。在许多方面,接收器构件402可与接收器构件52(图2)相同,并且闩锁构件404可与闩锁构件404(图2)相同,包括上述的任何或所有特征以用于从图10的分离状态到图11的锁定状态(并且反之亦然)的简单的、使用者提示的连接。此外,示例性接收器构件402和闩锁构件404任选地提供增强的表面区域(分别与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相比),以用于与使用者的皮肤接合(当带扣组件400例如沿着使用者颈部的背部佩戴或处置时)。

接收器构件402包括如上所述的平台60、头部62、释放臂64、框架66和条带保持装置68中的一个或多个。此外,接收器构件402在平台60和条带保持装置68之间形成或提供延伸主体410。例如,并且与上述接收器构件52(图2)相比,延伸主体410在平台60和活动铰链88之间提供增强的或扩大的表面区域。如图11最佳地示出,延伸主体410的底部表面412与平台60的接触表面86是连续的,但是限定相对于接触表面86的平面的曲率或弯曲度。

相似地,闩锁构件404与闩锁构件54(图2)不同,并且包括如上所述的基部200、闩锁片202和条带保持装置204中的一个或多个。此外,闩锁构件404在基部200和条带保持装置204之间形成或提供延伸主体420。例如,并且与上述闩锁主体54相比,延伸主体420在基部200和活动铰链214之间提供增强的或扩大的表面区域。如图11最佳地示出,延伸主体420的下表面422与基部200的下表面292是连续的,但是限定相对于下表面292的平面的曲率或弯曲度。

利用以上构造并且在图11的锁定状态下,与带扣组件50(图2)相比,延伸主体410、420提供与使用者皮肤的增强接触区域,其中条带(未示出,但类似于图2的条带22a、22b)较短,并且因此在佩戴时接触较少的使用者皮肤。通过由塑料材料形成接收器构件402和闩锁构件404,底部表面412和下表面422可变得高度平滑,并且因此与弹性(或其它材料)条带相比对使用者皮肤的刺激更小。另外,延伸主体410、420相对于对应的平台60和基部200的曲率更容易符合使用者颈部的自然形状,因此还可能改善佩戴时的舒适性。

图12示出了本公开的带扣组件500(处于分离状态)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带扣组件500被构造用于选择性地连接设置有个人保护装置的条带(例如图2的条带22a、22b),并且包括接收器构件502和闩锁构件504。各种部件的详细介绍见下文。然而,一般来讲,接收器构件502和闩锁构件504各自被构造用于联接到条带中的相应一个。另外,接收器构件502和闩锁构件504包括互补特征结构,这些互补特征结构有利于使用者将带扣组件500从图12的分离状态(在分离状态下,接收器构件502和闩锁构件504彼此分离)转变到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闩锁构件504被锁定或闩锁到接收器构件502,从而连接相应的条带。另外,接收器构件502和闩锁构件504包括互补特征结构,这些互补特征结构有利于带扣组件500从锁定状态转变到释放状态,在释放状态下,闩锁构件504可从接收器构件502去除或抽出(和/或反之亦然)。

另外参考图13的剖视图,接收器构件502可以是形成或限定平台510、头部512、框架514和条带保持装置516的一体的同质体。平台510、头部512和任选地框架514组合以限定尺寸设定成接收闩锁构件504的槽518。

平台510限定相反的第一端部530和第二端部532以及接收表面53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表面534可以是基本上平坦的或平面的(例如,在真正平坦表面的10%内)。头部512通过框架514在接收表面534上方间隔开,并且包括或限定相反的支撑段540、542和引导段544。支撑段540、542以间隔开的方式从第二端部532延伸以限定凹口546。引导段544在支撑段540、542之间延伸,并且限定引导表面548和捕获表面550。引导表面548可相对于接收表面534的平面在空间上进行布置,如图所示,从而限定槽518以便在朝向第二端部532的方向上具有渐缩高度。捕获表面550被布置成面向第二端部532的方向。如图所示,平台510可以突出超过引导段544延伸到第一端部530。

条带保持装置516可呈现适合于连接到条带的多种形式。在图12和图13的非限制性示例的情况下,条带保持装置516包括或提供柱560,柱560被构造成用于保持另外可用于连接到条带的附接设备(未示出)。

参考图12以及图14的剖视图,闩锁构件504可以是形成或限定基部570、闩锁片572和条带保持装置574的一体的同质体。基部570限定相反的前端580和后端582,并且包括或形成肩部584、相反的臂586、588和底座590。臂586、588在肩部584和底座590之间以间隔开的方式延伸以限定孔592。

闩锁片572在固定端600处连接到肩部584,并且朝向后端582的方向延伸到自由端602。闩锁片572从肩部584的延伸可包括向上的分量(相对于图14的取向),由此使得闩锁片572任选地突出到臂586、588上方。闩锁构件504被构造成使得闩锁片572能够从图12和图14的中性状态选择性地偏转或进行关节运动,从而有效地在固定端600处枢转。最后,闩锁片572形成或限定布置成面向后端582的闩锁面604(例如,闩锁面604形成在自由端602处)。

条带保持装置574可呈现适合于连接到条带的任何形式,包括上述任何构造。

交叉参考图12-14,接收器构件502和闩锁构件504的各种几何形状可类似于上文相对于接收器构件52和闩锁构件54(图2)所描述的几何形状,并且另外有利于闩锁构件504到接收器构件502的槽518中的简化的引导插入。例如,闩锁构件504的前端580容易地在引导段544处插入到扩大的槽518中,其中引导表面548和接收器构件502的其它表面自然地引导或导向闩锁构件504进入与接收器构件502的对准,如上所述。在插入阶段,由此闩锁片572可滑动地接触引导表面544(并且基部570同时与接收表面534滑动接触),接收器构件502将压缩力施加到闩锁片572上,使得闩锁片572随着连续插入而偏转。闩锁片572的强制偏转继续,直到闩锁面604脱离引导段544,并且具体地已经前进超过捕获表面550。这时,闩锁片572自然地自动恢复到中性状态,从而将带扣组件500转变到图15A和图15B的锁定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在闩锁构件504相对于接收器构件502(和/或反之亦然)无意地拉动的情况下,闩锁面604接合或可接合捕获表面550。接收器构件502和闩锁构件504的下表面610、612任选地在连接点处是基本上接续的,从而提供用于接触使用者皮肤的相对连续的平滑表面。

为了将闩锁构件504从接收器构件502分离,通过使用者在闩锁片572处施加的致动(例如,挤压)来将带扣组件500转变到释放状态。闩锁片572响应于这个力而偏转,从而在固定端600处枢转。一旦闩锁片572已充分偏转以操纵闩锁面604远离或脱离捕获表面550(即,释放状态),闩锁构件502就可从接收器构件502被拉动或抽出。

本公开的带扣组件提供优于先前设计的显著改善。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的对应几何形状设置有当盲目地(例如,在头部或颈部后面)工作时容易找到的大的特征结构,从而使得带扣组件容易连接。任选地,在高度和宽度(X和Y)两者上都具有显著的导入角,以“帮助”闩锁构件容易地找到接收器构件,将闩锁构件引导到适当位置。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收器构件包括释放臂,该释放臂具有产生良好的触觉反馈的特征结构,这使得当盲目地工作时容易进行定位。挤压释放臂推动闩锁构件的闩锁片,导致闩锁片释放。另外,闩锁构件任选地包括在每一侧上的锯齿状抓持特征结构,以便在锁定或解锁带扣组件时改善在逻辑位置的抓持。接收器构件和闩锁构件任选地被设计成使得使用者的手在整个锁定/解锁过程中与每个部件保持在一起。这使得带扣组件与常规设计相比更容易使用,因为使用者在任何时间都不会失去与活动部分的接触,从而使得更易于在头部后面定位和使用带扣组件。作为参考点,当闩锁机构的部件在操作期间滑过或越过使用者的手指时,这对以下情况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锁定/解锁过程是否已正确地完成和/或由于使用者手指中断了移动流而与初始承坐面失去接触。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仅为清楚理解本发明而给出。上述详细说明和实施例不应理解为是不必要的限制。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实施例作出许多改变。相对于上述任何实施例描述的任何特征或特性可被单独地结合或者与任何其它特征或特性组合,并且仅为清楚起见而按照上述顺序和组合来呈现。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应限于本文所述的精确细节和结构,而是应当由权利要求的文字所描述的结构和那些结构的等同物进行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