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6871阅读:1069来源:国知局
高空逃生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空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空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高空作业是指作业人员在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作业,常见于油田、电力、建筑或其他领域。在高空作业时,突发的紧急情况例如井喷、火灾或大风等,给高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出现突发紧急情况时,遇险人员应快速安全的从高空落到地面逃离危险区。

现有技术中突发井喷或火灾等紧急情况逃生时,高空作业人员采用固定位置安装的逃生装置滑落到地面,例如滑梯,每次只能一个人下滑,并且下滑装置一般都设置在离地面较近的固定高处,高空作业人员必须先到达下滑装置的安装位置,才能使用下滑装置,导致最佳的逃生时间错失,同时高空作业人员由高处滑下时,由于下滑速度太快,落地瞬间有可能导致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空逃生装置,以解决油田钻井、修井及其他高空作业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逃生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空逃生装置,包括:承重绳、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滑轮和导向绳;

所述承重绳和所述滑轮固定在工作平台上,所述承重绳的两端固定在地面上;

所述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与所述承重绳滑动连接;

所述导向绳绕过所述滑轮,所述导向绳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上,所述导向绳的第二端与所述承重绳滑动连接,所述导向绳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承重绳长度的一半。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所述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与所述承重绳滑动连接,所述导向绳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上。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安全带和第二安全带,所述第一安全带固定在所述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上,所述第二安全带固定在所述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上。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两个缓冲气垫,所述两个缓冲气垫分别放置在高空作业人员预期落地点。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地锚和第二地锚,所述第一地锚和所述第二地锚设置在地面上,所述承重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地锚上,所述承重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地锚上。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基墩和第二基墩,所述第一基墩和第二基墩设置在地面上,所述承重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墩上,所述承重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墩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逃生装置,包括:承重绳、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滑轮和导向绳,承重绳和滑轮固定在工作平台上,承重绳的两端固定在地面上,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与承重绳滑动连接,导向绳绕过滑轮,导向绳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上,导向绳的第二端与承重绳滑动连接,导向绳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承重绳长度的一半。由于该高空逃生装置设置在高空作业人员的工作平台上,高空作业人员无需再到固定的逃生出口,节省了高空作业人员的逃离时间,并且通过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可以减小高空作业人员下滑速度,使其平稳着地,防止下滑速度太快导致落地的瞬间受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逃生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逃生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逃生装置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承重绳;

2: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

3:滑轮;

4:导向绳;

5:工作平台;

6:固定装置;

7: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

8:第一安全带;

9:第二安全带;

10:缓冲气垫;

11:第一地锚;

12:第二地锚;

13:第一基墩;

14:第二基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逃生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包括:承重绳1、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滑轮3和导向绳4。承重绳1和滑轮3固定在工作平台5上,承重绳1的两端固定在地面上。

具体的,承重绳1可以通过固定装置6固定在工作平台5上,也可以是绕过工作平台5上某个牢固的杆或环等,滑轮3可以通过挂带,也可以是吊环等其他固定装置6固定在工作平台上,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工作平台5由实际的高空作业决定,例如,在油田钻井或修井的工作环境下,高空作业的工作平台5为井架,在建筑工作环境下,高空作业的工作平台5为建筑物。承重绳1可以是钢绳或钢索。

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与承重绳1滑动连接,导向绳4绕过滑轮3,导向绳4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上,导向绳4的第二端与承重绳1滑动连接,导向绳4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承重绳1长度的一半。

具体的,下滑的高空作业人员可以采用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的速度控制器手动的控制下滑速度,高空作业人员手握速度控制器下端的缓降滑带下滑,调节缓降滑带的拉力,可以改变下滑的速度,接近地面时,加大拉力,以减小下降速度,使得高空作业人员平稳着地,防止下滑速度太快导致落地的瞬间受伤。当上一个高空作业人员下滑到地面后,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也下滑到承重绳1的下端,当前预下滑的高空作业人员向上拉动导向绳4的第二端,使得固定在导向绳4的第一端的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可以重复使用。当导向绳4的第一端到达承重绳1的下端时,为了避免导向绳4的第二端滑过滑轮3,设置导向绳4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承重绳1长度的一半,从而使得当前预下滑的高空作业人员可以向上拉动导向绳4。

在高空作业突发紧急情况需要高空作业人员尽快落到地面逃离危险区时,通过本实施例的高空逃生装置,高空作业人员将滑轮3采用固定装置6牢固地固定在工作平台5上,承重绳1绕过滑轮3,地面上的作业人员将承重绳1的两端牢固地固定在地面上,高空作业人员沿着承重绳1下滑到地面,快速的逃离危险区。该高空逃生装置设置在高空作业人员的工作平台上,高空作业人员无需再到固定的逃生出口,节省了高空作业人员的逃离时间,并且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可以减小高空作业人员下滑速度,使其平稳着地,防止下滑速度太快导致落地的瞬间受伤。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逃生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图1所示高空逃生装置基础上,本实施例的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与承重绳1滑动连接,导向绳4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上。将导向绳4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上,当上一个高空作业人员下滑到承重绳1的下端时,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在承重绳1的下端,当前预下滑的高空作业人员可以使用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下滑,无需再向上拉动导向绳4的第二端。当上一个高空作业人员下滑到承重绳1的下端时,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在承重绳1的下端,下一个预下滑的高空作业人员可以使用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下滑,无需再向上拉动导向绳4的第一端。通过导向绳4两端的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和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高空作业人员可以手动的控制下滑速度,同时还可以使用承重绳1的两端交替往复的下滑,节省了所有高空作业人员的逃离时间。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安全带8和第二安全带9,第一安全带8固定在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上,第二安全带9固定在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上。第一安全带8和第二安全带9可以在高空作业人员没有抓牢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2或第二手动制动缓降器7时防止其坠落,保障下滑的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并且使用安全带可以使高空作业人员适度放松,缓解其逃生的恐惧感。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装置还可以包括:两个缓冲气垫10,两个缓冲气垫10分别放置在高空作业人员预期落地点。高空作业人员下滑落到缓冲气垫10上,缓冲气垫10可以进一步的缓冲高空作业人员落地瞬间的冲击力,避免高空作业人员受伤。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地锚11和第二地锚12,第一地锚11和第二地锚12设置在地面上,承重绳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地锚11上,承重绳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地锚12上。

承重绳1的两端固定在地面上,具体的,承重绳1的两端可以分别固定在设置于地面上的第一地锚11和第二地锚12上,地锚埋设深度越深,抗拔力越大,承重绳1的固定越牢固。第一地锚11和第二地锚12的埋设深度根据作业现场的土质来决定,一般的,第一地锚11和第二地锚12的埋设深度可以为1-1.5m。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空逃生装置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高空逃生装置与图2所示装置不同的是,承重绳1通过基墩设置在地面上,具体的,该高空逃生装置包括第一基墩13和第二基墩14,第一基墩13和第二基墩14设置在地面上,承重绳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基墩13上,承重绳1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基墩14上。当作业现场土质太软或者太硬不易埋设地锚时,可以采用基墩代替地锚,基墩越重,抗拉力越大,承重绳1的固定越牢固。一般的,基墩重量应该大于400kg。

本实施例提供高空逃生装置,包括:承重绳、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滑轮和导向绳,承重绳和滑轮固定在工作平台上,承重绳的两端固定在地面上,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与承重绳滑动连接,导向绳绕过滑轮,导向绳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上,导向绳的第二端与承重绳滑动连接,导向绳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承重绳长度的一半。由于该高空逃生装置设置在高空作业人员的工作平台上,高空作业人员无需再到固定的逃生出口,节省了高空作业人员的逃离时间,并且通过第一手动制动缓降器可以减小高空作业人员下滑速度,使其平稳着地,防止下滑速度太快导致落地的瞬间受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