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式救生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655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动式救生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从高处跳下时用的主动式救生设备,属于高空逃生技术。



背景技术:

当人们在较高的位置身处险境需要逃生时,例如高楼,往往只能冒险向下逃,或向上逃到更高的位置等待救援。另外,还能够通过云梯、绳索甚至直升飞机实现逃生。通过直升飞机逃生通常都不太现实,一是救援成本过高,二是受救援环境许可限制,并且每次能够救援的人数较少。如果采用云梯的方式救援,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云梯的高度有限,现有的楼房往往超过百米,云梯的高度升不到较高的楼层,二是云梯的通行能力有限,救援速度较慢,三还会受到架设进出场地的限制,四是反应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最简单实用的是用绳索来逃生,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绳索固定困难,二是攀爬的过程难度较大,通常人们都没有受过类似的攀爬的专业训练,容易失手摔下,三是火灾的火苗蹿出楼外时,还可能烧断绳索或烧伤逃生人员。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虽然受困,只能选择被动地等待救援。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当人被困在高处时能够主动逃生的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人被困在高处时能够主动逃生的工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主动式救生设备,主要由中空的球形气囊和一个以上的充气设备组成,所述的气囊包括外壳1和内壳2,外壳和内壳为同心球体,在外壳和内壳的相同位置上设有开口,在开口周围的外壳和内壳之间设有密封片3,将外壳与内壳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一个充气空间和一个进出空间;在外壳的开口上设有外拉链,在内壳的开口上设有内拉链,外拉链和内拉链选用具有双面拉手的拉链,使气囊从外部和内部都能够拉开或锁紧;充气设备安置在充气空间内,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4穿过内壳壁设在内壳内;在充气空间内设有均匀分布的多块分隔片5,所述的分隔片采用软性的网格片,分隔片的四周边缘设有加强筋51,分隔片通过其边缘的加强筋,一边固定在外壳上,相对的另一边固定在内壳上。

所述的分隔片的加强筋缝制或粘贴在外壳或内壳上。

在密封片上设有与充气设备数量对应的两端开口的充气桶31,将充气设备从外壳的开口处插进充气桶,将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从充气桶朝向充气空间的开口引进充气空间,再穿过内壳进入内壳内,在充气桶朝向开口的一端盖上充气盖。

所述的充气设备选用爆炸式充气桶,爆炸式充气桶3内充填制氮剂或制氦剂。

位于开口两侧的密封片上的充气桶3对置设置。

在气囊上设有穿过进出空间的吸气管6,吸气管的一端开口设在外壳外表面,另一端开口位于内壳内;吸气管位于内壳内的部分长度大于30cm。

在内壳内壁设有拉手7,在与拉手相对的内壳内壁上设有腰托8,在腰托两侧设有安全带。

在腰托上方设有头罩。

有益效果

1、设置中空的球形气囊,气囊由外壳和内壳组成,在气囊上设有开口,围绕开口四周设置分隔片,将外壳与内壳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一个充气空间和一个进出空间,在外壳和内壳的相同位置设置能够从外面和里面拉开的拉链,人进去后分别拉上内外拉链,然后再启动充气设备充气,使人被充满气的球状空间包围,从高空坠下时就能够使藏在球内的人受到保护,不会受到严重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个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到图8所示,一种主动式救生设备,主要由中空的球形气囊和一个以上的充气设备组成,所述的气囊包括外壳1和内壳2,外壳和内壳为同心球体,在外壳和内壳的相同位置上设有开口,在开口周围的外壳和内壳之间设有密封片3,将外壳与内壳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一个充气空间和一个进出空间。进出空间较为狭窄。

在外壳的开口上设有外拉链,在内壳的开口上设有内拉链,外拉链和内拉链选用具有双面拉手的拉链,使气囊从外部和内部都能够拉开或锁紧;充气设备安置在充气空间内,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4穿过内壳壁设在内壳内;在充气空间内设有均匀分布的多块分隔片5,所述的分隔片采用软性的网格片,分隔片的四周边缘设有加强筋51,分隔片通过其边缘的加强筋,一边固定在外壳上,相对的另一边固定在内壳上。分隔片采用网格片,在充气时,既能够保证气流不受阻碍能够顺畅的在充气空间内流动,又能够限定外壳与内壳之间的距离,防止在下落或滚动的过程中,充气空间内的大量气流涌向与碰击一侧相对的另一侧而导致撞击一侧的充气空间厚度变薄,有助于保护人体的安全。撞击发生时,充气空间内的气流受压向相对的另一侧涌动,由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距离受分隔片的限位影响,当外壳向外移动时,通过分隔片也牵引内壳及内壳里的人一起向外移动,有助于减轻撞击对人体的影响。

所述的分隔片的加强筋缝制或粘贴在外壳或内壳上。

在密封片上设有与充气设备数量对应的两端开口的充气桶,将充气设备从外壳的开口处插进充气桶,将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从充气桶朝向充气空间的开口引进充气空间,再穿过内壳进入内壳内,在充气桶朝向开口的一端盖上充气盖。充气时,气囊内的人启动控制开关,让充气设备给充气空间充气。在实际的应用中,当气囊的体积较小时,充气设备的数量较少,例如给小孩用的,可以在每块密封片上只设一到两个充气桶,当气囊的体积较大时,充气设备的数量较多,例如在一块密封片上设置三个以上的充气桶。

人们通过进出空间对充气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或更换。

所述的充气设备2选用爆炸式充气桶3,爆炸式充气桶内充填制氮剂或制氦剂。

位于开口两侧的密封片上的充气桶3对置设置,充气时能够互相抵销掉一些反向力量。

在气囊上设有穿过进出空间的吸气管,当充气设备给气囊充气时,强劲的气流快速地在充气空间膨胀,由于吸气管位于进出空间,不会受到充气的影响。吸气管的一端开口设在外壳外表面,另一端开口位于内壳内,在内壳与外壳之间的吸气管紧贴分隔片设置,或者,将这部分吸管直接固定在分隔片上;吸气管位于内壳内的部分长度大于30cm。由于高空逃生器的内部空间有限,储存的空气量有限,因此,藏在里面的人能够通过吸气管吸入外界的空气,避免窒息。吸气时,人能够将吸气管位于内壳内的一端放到口中实现主动式呼吸。

在高空逃生器坠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翻滚,为避免藏在里面的人完全被动地跟着翻滚,在内壳内壁设有拉手,在与拉手相对的内壳内壁上设有腰托,在腰托两侧设有安全带。跌落过程中,人双手抓紧拉手,背部托紧腰托,腰上系好安全带,翻滚相对受控,还能够增加安全感。

在腰托上方设有头罩,坐好后,将头罩戴在头上,头罩采用软性材料加厚制作,对头部起到保护的作用。

所述的开口的长度小于圆周的一半。

在外壳和/或内壳上设有能够用于排气和充气的阀门。有时爆炸式充气桶产生的气量不够时,还能够通过自主或借助外人帮忙往气蠹的充气空间打气。当高空逃生器坠落到地面后,人从里面拉开内拉链,双手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推开开口两侧的密封片,再拉开外拉链,使人能够从开口走出气囊。或者依靠外人帮忙,从外拉开外拉链,再掰开密封片,拉开内拉链,使气囊内的人能够走出来。或者先通过阀门将充气空间的气排出,再拉开拉链。

当需要逃生时,先找到适合从高空跳下的地方,例如开阔的阳台或楼顶,人先从开口进入内壳,然后依次拉上外拉链和内拉链,将吸气管含在嘴里保证呼吸正常,一只手先抓紧拉手,另一只手操作充气设备的控制开关启动充气设备充气,然后双手都抓紧拉手。充好气后,藏在里面的向要跳下的方向滚动,使高空逃生器坠下,从而实现逃生,或在外人的协助下从高处坠下逃生。如果没有外人的帮助,就要依靠自己滚动实现高空坠下,因此,如果有阻碍就难以实现,必须事前做些准备,例如将较高的桌子搬到阳台,桌面的高度要接近阳台栏杆的高度,将高空逃生器放在桌面,人进入后进行充气,充完气后朝阳台外的方向滚动就能够实现坠下。或者,在建楼时就设有折叠式逃生滑板,平时将滑板收起来,发生灾难时,将滑板放下,滑板长度超过两米并从楼上向外突出,人走到滑板上先进入气囊,再充气,充好气后顺着滑板滚动即可从高楼跳下逃生。

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解释本发明的用途,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替代,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