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楼火灾及地震紧急撤离用管道滑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5859发布日期:2018-06-12 19:0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楼火灾及地震紧急撤离用管道滑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楼火灾及地震紧急撤离用管道滑床。



背景技术: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其蔓延迅速,产生的浓烟容易造成窒息使人休克死亡,后果较严重。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可能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因此,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工程。

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物高度较大,人口密度较高,一旦产生警情,依靠建筑物自身的电梯、楼道已不能满足紧急情况的人员撤离。尤其火灾、地震等严重的灾害情况下,使用电梯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因此会加重楼道的通行负担,遇到险情时,时常出现居民被困建筑物中的情况,因此,寻找其他途径撤离建筑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楼火灾及地震紧急撤离用管道滑床,结构简单,高楼内的避难者可在没有协助的情况下,快速、及时逃离灾难现场,大大的节省了脱险时间,降低因等待救援而造成的避难者伤亡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楼火灾及地震紧急撤离用管道滑床,包括设置在建筑墙体外侧的逃生管道以及设置在逃生管道内的滑床;所述逃生管道设置在从建筑墙体延伸出来的横梁上,所述逃生管道由弧形管道、缓冲管道和若干直通管道前后对接而成,并使得所述逃生管道可绕建筑墙体四周自地面到顶层呈坡度60°的螺旋式布置;所述横梁从第二层至顶层的建筑物地板所在的位置延伸出去,弧形管道、缓冲管道以及直通管道在横梁上对接并形成拼接缝,每一节所述直通管道对应一层楼,所述弧形管道设置在建筑墙体的竖直边棱处,所述缓冲管道设置在第一层楼的建筑墙体外侧;所述直通管道上对应于每一层楼的安全出口门开设有适配的管道入口;所述滑床设置在弧形管道、缓冲管道和直通管道内的下方,并布满整条弧形管道、缓冲管道和直通管道;所述滑床为U字形,U字形开口的两侧设置向外延展的外沿;所述逃生管道内的下方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的上端的两侧所在的逃生管道的内侧壁上设置管壁加厚层,所述滑床通过外沿架设在管壁加厚层上并通过连接件加以固定;在打开安全出入口门后,即可通过管道入口进入逃生管道内的滑床上。

达到的效果:

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时,楼内的避难者可通过该管道滑床快速、及时逃离灾难现场,无需消防人员的协助,大大的节省了脱险时间,降低因等待救援而造成的避难者伤亡率。

直通管道对应的每一个楼层都设置有安全出口门,避难者打开安全出口门后,从管道入口进入逃生管道内的滑床,即可沿滑床滑行至地面,使用简单,各类人群都能自行操作。

逃生管道内侧离避难者较近的区域设置隔热层,防止避难者在逃生管道内发生烫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滑床结构简单,整体设置在建筑墙体的外侧,占用空间少;逃生管道通过弧形管道、缓冲管道和若干直通管道拼接而成,可以通过先预制后安装从而完成逃生管道的制作,节省总工期,并且能达到减少高空作业时间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管道、缓冲管道以及直通管道的对接处形成的拼接缝上覆盖拼接板,所述拼接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相邻的弧形管道与直通管道之间、直通管道与直通管道之间、或直通管道与缓冲管道之间,并进行密封处理。

对接处间隙较小,通过拼接板进行简单遮挡即可,防止雨水灰尘进入逃生管道内;拼接板结构简单,制作安装快速。

进一步的,所述拼接板上固定设置换气管,所述换气管的开口朝下,并在换气管的开口处设置过滤网,换气管与拼接板的连接处密封处理。

设置换气管后,可有效改善逃生管道内的空气,增加逃生管道内的通气性能,防止逃生管道内缺氧。

进一步的,所述拼接板采用透光材料制成。

采用透光材料制作的拼接板,提高逃生管道内的采光,有利于观察逃生管道内的情况,适时进入逃生管道,减少不必要的碰撞伤害;同时,一定的光线还能减少逃生者在逃生管道内滑行时的恐惧感。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管道入口下部的踩脚板。

设置踩脚板后,站立在踩脚板上进入滑床,更安全、快捷。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管道入口侧面的手拉杆。

设置手拉杆后,抓住手拉杆,站立在踩脚板上,向后倒入滑床内,使用更顺畅,跳入滑床时定位更精准,安全系数较高。

进一步的,所述直通管道沿长度方向的纵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锐角为60°,直通管道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宽度1.3m,长度3m~3.5m;所述弧形管道安装后的中段的坡度为15°~30°,弧形管道的下方设置用于加强承托能力的加固梁;所述缓冲管道安装后的中段呈水平设置,尾端呈平滑的拱形结构,缓冲管道的末端出口呈下倾状。

直通管道的宽度和高度尺寸适宜,避难者进入逃生管道后,空间较大,舒适性较高,可缓解避难者进入密闭空间产生的恐惧感。

将弧形管道中段的坡度减缓到15°~30°,避难者在克服滑床阻力后可顺利滑行,同时,可减缓避难者的滑行速度,使避难者到达缓冲管道时的速度不至于过高;在通过缓冲管道之后,将避难者的滑行速度降低至接近0km/h,有效的保证了避难者的使用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截面形状为倾斜的凸字形,由夹角为60°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一体成型,横梁整体呈60°下倾安装,使得安装后的横梁的上下两侧水平;所述弧形管道和直通管道的下端搭设在横梁上侧的低位处,弧形管道、缓冲管道和直通管道的上端开设一与横梁的凸起部位适配的缺口并搭设在横梁的凸起部位和横梁下侧的低位处;横梁的凸出部位的高度小于逃生管道的管壁厚度,在凸出部位的上方的拼接缝填充隔热的防火材料,并使得防火材料的顶部与滑床内侧的底部齐平。

横梁的结构简单,可依靠建筑物本身承重,承载能力较好;通过横梁中间的凸出部位对逃生管道进行限位,结构牢固可靠,安全性能高。安装后的横梁的上下侧为水平,安装逃生管道时更方便快捷,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管壁加厚层与逃生管道一体成型。

一体成型的结构,在加工制作时更省时,成型效果更好,管壁加厚层与逃生管道之间的衔接处更牢固可靠,强度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逃生管道和管壁加厚层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提前预制,再进行吊装作业,一方面,预制过程可以和其他工作同时进行,缩短加工工期;另一方面,可有效减少高空作业的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直通管道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逃生管道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直通管道之间、弧形管道与直通管道之间、直通管道与缓冲管道之间的拼接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去除拼接板的示意图;

图6为横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逃生管道;11-弧形管道;12-直通管道;13-缓冲管道;14-隔热层;15-管壁加厚层;16-拼接缝;121-管道入口;122-踩脚板;123-手拉杆;2-滑床;21-外沿;22-螺栓;3-横梁;31-低位处;32-凸出部位;4-拼接板;41-换气管;5-加固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高楼火灾及地震紧急撤离用管道滑床,包括设置在建筑墙体外侧的逃生管道1以及设置在逃生管道1内的滑床2;所述逃生管道1设置在从建筑墙体延伸出来的横梁3上,所述逃生管道1由弧形管道11、缓冲管道13和若干直通管道12前后对接而成,并使得所述逃生管道1可绕建筑墙体四周自地面到顶层呈坡度60°的螺旋式布置;所述横梁3从第二层至顶层的建筑物地板所在的位置延伸出去,弧形管道11、缓冲管道13以及直通管道12在横梁3上对接并形成拼接缝16,每一节所述直通管道12对应一层楼,所述弧形管道11设置在建筑墙体的竖直边棱或拐角处,所述缓冲管道13设置在第一层楼的建筑墙体外侧;所述直通管道12上对应于每一层楼的安全出口门开设有适配的管道入口121;所述滑床2设置在弧形管道11、缓冲管道13和直通管道12内的下方,并布满整条弧形管道11、缓冲管道13和直通管道12;所述滑床2为U字形,U字形开口的两侧设置向外延展的外沿21;所述逃生管道1内的下方设置有隔热层14,隔热层14的上端的两侧所在的逃生管道1的内侧壁上设置管壁加厚层15,所述滑床2通过外沿21架设在管壁加厚层15上并通过连接件加以固定;在打开安全出入口门后,即可通过管道入口121进入逃生管道1内的滑床2上并沿滑床2滑至地面,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采用螺栓22。位于顶层的直通管道12的上端封口,并在该直通管道的侧面设置一透气窗。

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时,楼内的避难者可通过该管道滑床快速、及时逃离灾难现场,无需消防人员的协助,大大的节省了脱险时间,降低因等待救援而造成的避难者伤亡率。直通管道12对应的每一个楼层都设置有安全出口门,避难者打开安全出口门后,从管道入口121进入逃生管道1内的滑床2,即可沿滑床2滑行至地面,使用简单,各类人群都能自行操作。逃生管道1内侧离避难者滑行时较近的区域设置隔热层14,防止避难者在逃生管道1内发生烫伤。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管道滑床结构简单,整体设置在建筑墙体的外侧,占用空间少;逃生管道1通过弧形管道11、缓冲管道13和若干直通管道12拼接而成,可以通过先预制后安装从而完成逃生管道1的制作,节省总工期,并且能达到减少高空作业时间的作用。

实施时,参见图4,所述弧形管道11、缓冲管道13以及直通管道12的对接处形成的拼接缝16上覆盖拼接板4,所述拼接板4通过螺栓22连接固定在相邻的弧形管道11与直通管道12之间、直通管道12与直通管道12之间、或直通管道12与缓冲管道13之间,并进行密封处理。

对接处间隙较小,通过拼接板4进行简单遮挡即可,防止雨水灰尘进入逃生管道1内;拼接板4结构简单,制作安装快速。

实施时,所述拼接板4上固定设置换气管41,换气管41的一端位于拼接缝16所在的位置,换气管41的开口朝下,并在换气管41的开口处设置过滤网,换气管41与拼接板4的连接处密封处理。

设置换气管41后,可有效改善逃生管道1内的空气,增加逃生管道1内的通气性能,防止逃生管道1内缺氧。

实施时,所述拼接板4采用透光材料制成。

采用透光材料制作的拼接板4,提高逃生管道1内的采光,有利于观察逃生管道1内的情况,适时进入逃生管道1,减少不必要的碰撞伤害;同时,一定的光线还能减少逃生者在逃生管道1内滑行时的恐惧感。

实施时,参见图2,还包括设置在管道入口121下部的踩脚板122。

设置踩脚板122后,站立在踩脚板122上进入滑床2,更安全、快捷。

实施时,参见图2,还包括设置在管道入口121侧面的手拉杆123。

设置手拉杆123后,抓住手拉杆123,站立在踩脚板122上,向后倒入滑床2内,使用更顺畅,跳入滑床2时定位更精准,安全系数较高。

实施时,所述直通管道12沿长度方向的纵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锐角为60°,直通管道12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宽度1.3m,长度3m~3.5m;所述弧形管道11安装好后,其中段的坡度为15°~30°,弧形管道11的下方设置用于加强承托能力的加固梁5,加固梁5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建筑墙体上;所述缓冲管道13安装好后,其中段呈水平设置,尾端呈平滑的拱形结构,缓冲管道13的末端出口呈下倾状。

直通管道12的宽度和高度尺寸适宜,避难者进入逃生管道1后,空间较大,舒适性较高,可缓解避难者进入密闭空间产生的恐惧感。

将弧形管道11中段的坡度减缓到15°~30°,避难者在克服滑床2阻力后可顺利滑行,同时,可减缓避难者的滑行速度,使避难者到达缓冲管道13时的速度不至于过高;在通过缓冲管道13之后,将避难者的滑行速度降低至接近0km/h,有效的保证了避难者的使用安全。

实施时,参见图5,所述横梁3的截面形状为倾斜的凸字形,由夹角为60°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一体成型,横梁3整体呈60°下倾安装,使得安装后的横梁3的上下两侧水平;所述弧形管道11和直通管道12的下端搭设在横梁3上侧的低位处31,弧形管道11、缓冲管道13和直通管道12的上端开设一与横梁3的凸起部位32适配的缺口并搭设在横梁3的凸起部位32和横梁3下侧的低位处31;横梁3的凸出部位32的高度小于逃生管道的管壁厚度,在凸出部位的上方的拼接缝16填充隔热的防火材料,并使得防火材料的顶部与滑床内侧的底部齐平。

横梁3的结构简单,可依靠建筑物本身承重,承载能力较好;通过横梁3中间的凸出部位32对逃生管道1进行限位,结构牢固可靠,安全性能高。安装后的横梁3的上下侧为水平,安装逃生管道1时更方便快捷,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时,所述管壁加厚层15与逃生管道1一体成型。

一体成型的结构,在加工制作时更省时,成型效果更好,管壁加厚层15与逃生管道1之间的衔接处更牢固可靠,强度更好。

实施时,所述逃生管道1和管壁加厚层15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提前预制,再进行吊装作业,一方面,预制过程可以和其他工作同时进行,缩短加工工期;另一方面,可有效减少高空作业的时间。显然,为了提高逃生管道的可靠性,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将逃生管道固定在横梁、加固梁以及建筑墙体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避难者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