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弹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1918发布日期:2018-11-02 21:30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灭火弹或其类似的消防器具的改良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包覆灭火材料的壳体和引线的配置,来提高消防器具的应用范围和爆破效能的新型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消防装置涉及许多的限制因素,例如系统的配置、安装成本、安装区域的涵盖范围(或安装盲区)、水的供给、泵和管路的维修等;为了补偿或减少这些限制条件,加压的化学消防器(或灭火器)系被广泛而大量使用。但是,这些灭火器因为容许加压的因素而具有相当的重量(大约3~4公斤),对于一般妇女或孩童在紧急时使用或提行是很大的负担。

特别是,灭火器的操作系需要经过训练和练习;并且化学药剂的喷射流的导向是需要判断和预先设想,因此火场中的使用者因烟、热、神经紧张、恐慌,而导致判断不足或无法迅速反应适当的使用灭火器,都使灭火器的效用大大降低。

为了改善上述的情形,现有技艺已揭示一种应用球状容器填装灭火材料或粉末,并且配置引线和爆破火药等,共同组装成一灭火球的手段。例如,中国台湾第93200211号“灭火球”、US6796382B2“FIRE EXTINGUISING BALL”专利案等,系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这类灭火球包括一填充有灭火材料的壳体,在壳体两端的开孔分别供两段引线穿入壳体内,然后组合一填装有爆破火药的塑胶管(或称雷管)。应用在火场时,当引线被火场的火苗点燃后,致动塑胶管的火药爆破,使壳体内的灭火材料飞散泄出,来扑灭火焰。它们具有操作容易,可以直接抛入火场、重量轻、容易安装、保养、可配置在任何地方或位置等优点。

一个有关这类灭火球或灭火弹在应用方面的课题是,这类灭火球的引线配置结构在某些场合的使用中,并未立即接触火场火苗而产生引燃爆破火药的情形;例如,火场的火苗最先(或第一时间)只接触到占有较大体积或面积的壳体。因此,如何提高引线被火场火苗点燃的机率,以利于加速引线点燃爆破火药,及时使灭火材料飞散扑灭火焰,尽速阻止火场扩大,达到提供理想的灭火效果等作用,是必须被特别加以考量的。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有关灭火球(或灭火弹)、引线和爆破火药相关组合结构的设计技艺;如果重行设计考量灭火球和引线的组合结构,使其构造不同于现有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旧法;实质上,也会增加它的应用范围。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显示或揭示。



技术实现要素: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灭火弹的改良结构,提高引线被点燃的机率,提供理想的灭火效果、爆破效能和爆破作动更及时等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灭火弹的改良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一成几何形轮廓的壳体,壳体界定有内部腔室,用以填装灭火材料;

通过腔室的至少第一引线,第一引线定义有组合爆破火药的第一区、连接第一区的中间区和连接中间区的第二区;第一区能够从壳体的一孔洞凸出于壳体外,使中间区沿壳体的轮廓配置延伸;以及,

第二引线,定义有第一区、连接第一区的中间区和连接中间区的第二区;第二引线沿壳体轮廓配置,至少局部区域触接第一引线,而使第一引线、第二引线构成环绕壳体的结构型态。

其中:该壳体设有装填孔,并且装填灭火材料;壳体形成球体结构和扁平盒体结构的其中之一;

壳体设有第一槽道、第二槽道,分别收容第一引线、第二引线。

其中:该第一引线形成绕设壳体至少150度的结构,第二引线形成绕设壳体至少150度的结构,而共同构成绕设壳体至少600度的型态;

第一引线、第二引线有局部区域形成交叉型态。

其中:该第一引线分为第一主引线、第一副引线,第二引线分为第二主引线、第二副引线;该第一主引线、第一副引线、第二主引线、第二副引线分别具有第一区、中间区以及第二区;

孔洞包括第一主孔洞、第一副孔洞,分别配置在壳体相对位置上;

第一主引线的第一区从第一主孔洞凸出,使第一主引线的中间区沿壳体轮廓配置延伸,绕设在壳体上至少150度;第一副引线的第一区从第一副孔洞凸出,使第一副引线的中间区沿壳体轮廓配置延伸,绕设在壳体上至少150度;第一主引线、第一副引线共同绕设壳体至少300度的结构型态;

第二主引线的第一区连接第一主引线的中间区,第二主引线沿壳体轮廓配置延伸,绕设在壳体上至少150度;第二副引线的第一区连接第一副引线,并且使第二副引线沿壳体轮廓配置延伸,绕设在壳体上至少150度,而使第二主引线、第二副引线共同绕设壳体至少300度的结构型态。

其中:该孔洞又包括第二主孔洞、第二副孔洞;

第一主引线的第一区、第一副引线的第一区、第二主引线的第一区、第二副引线的第一区分别连接组合爆破火药,并且第一主引线的第一区、第一副引线的第一区、第二主引线的第一区、第二副引线的第一区分别通过第一主孔洞、第一副孔洞、第二主孔洞、第二副孔洞,使第一主引线的中间区、第一副引线的中间区、第二主引线的中间区、第二副引线的中间区、第一主引线的第二区、第一副引线的第二区、第二主引线的第二区、第二副引线的第二区设置在壳体上。

其中:该第一引线、第二引线使用复数条支线形成相互交错卷绕结构,并且包覆防潮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1.该壳体和至少第一引线、第二引线的相关配合结构已被重行设计考量,而不同于现有结构,也改变了它的使用、操作型态,而有别于旧法。

2.特别是,该壳体和第一引线、第二引线的配置结构,有助于提高第一引线、第二引线被火场火苗点燃的机率,以利于加速点燃爆破火药,及时使灭火材料飞散扑灭火焰,尽速阻止火场扩大,达到提供理想的灭火效果等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描绘了壳体、第一引线、第二引线等部分的结构组合情形。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描绘了壳体、第一引线、第二引线、爆破火药等部分的结构情形。

图3是图1的一结构剖视示意图;显示了壳体和第一引线的结构组合配置情形。

图4是图1的另一结构剖视示意图;描绘了壳体和第二引线的结构组合配置情形。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衍生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描绘了第一引线、第二引线分别通过腔室,组合爆破火药的结构组合情形。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显示了第一引线(或第二引线)的结构情形。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显示了第一引线(或第二引线)的结构情形。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修正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一结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引线;10a第一主引线;10b第一副引线;11、21 第一区;12、22第二区;13、23中间区;20第二引线;20a第二主引线;20b 第二副引线;60孔洞;61第一主孔洞;62第一副孔洞;68第二主孔洞;69第二副孔洞;70爆破火药;75防潮层;80灭火材料;90壳体;91腔室;92装填孔;93第一槽道;94第二槽道;X支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用于灭火弹的改良结构包括一形成几何形状或轮廓的壳体,概以参考编号90表示的。壳体90可选择形成两对称型态的半球体,或非对称型态的结构,来相对组合,并且经粘胶或胶带粘合成一整体型态。以及,壳体90界定有一(内部)腔室91,用以装填粉状物或灭火材料80;例如,图1显示了壳体90设有装填孔92,提供装填灭火材料80的机制。

图中也显示了壳体90设置有至少第一引线10、第二引线20的结构;并且,第一引线10(及/或第二引线20)有部分区域通过腔室91,组合爆破火药70。实质上,第一引线10定义有组合爆破火药70的第一区11、连接第一区11的中间区13和连接中间区13的第二区12;第二引线20定义有第一区21、连接第一区21的中间区23和连接中间区23的第二区22。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壳体90依据第一引线10(或第二引线20)的布置,设有至少一个孔洞60(装填灭火材料80),以容许第一引线10的第一区11凸出于壳体90外,使中间区13沿壳体90的轮廓配置延伸;并且,使第二区12 可选择性的触接第一区11(例如,图中假想线部分所描绘的情形),使第一引线10形成绕设壳体90约360度(或至少300度)的型态。

以及,第二引线20沿壳体90轮廓绕设在壳体90上,至少使第二引线20 触接第一引线10,使第二引线20形成绕设壳体90约360度(或至少300度) 的型态;或使第一引线10、第二引线20有局部区域形成交叉或相交的型态,而建立第一引线10、第二引线20分别/共同构成环绕壳体90的结构型态,以提高引线被点燃的机率,提供理想的灭火效果、爆破效能和爆破作动更及时等作用。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该壳体90设置有至少第一槽道93、第二槽道94,分别收容或辅助定位该第一引线10、第二引线20。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假设第一引线10区分为第一主引线10a、第一副引线10b,第二引线20区分为第二主引线20a、第二副引线20b。以及,上述的孔洞60至少分为第一主孔洞61、第一副孔洞62,而分别配置在壳体90相对位置上。

图中描绘了第一主引线10a的第一区11从第一主孔洞61凸出,使其中间区13沿壳体90轮廓配置延伸,绕设在壳体90上约180度(或至少150度)的结构型态;例如,图3所描绘的情形。第一副引线10b的第一区11从第一副孔洞62凸出,可选择性触接或不触接第一主引线10a的第二区12;并且,使第一副引线10b的中间区13沿壳体90轮廓配置延伸,绕设在壳体上约180度(或至少150度)的结构型态,使第一副引线第二区12接近或到达第一主孔洞61 的位置,而选择性触接或不触接第一主引线10a的第一区11;使第一主引线10a、第一副引线10b共同绕设壳体90约360度(或至少300度)的结构型态;例如,图3所描绘的情形。

图4描绘了第二主引线20a的第一区21连接第一主引线10a的中间区13,使第二主引线20a沿壳体90轮廓配置延伸,绕设在壳体90上约180度(或至少150度)的结构型态,使其第二区22接近或连接第一副引线10b(或其中间区13)。第二副引线20b的第一区21连接第一副引线10b,并且使第二副引线 20b沿壳体90轮廓配置延伸,绕设在壳体90上约180度(或至少150度)的结构型态,使第二副引线第二区22接近或触接第一主引线10a的型态,而使第二主引线20a、第二副引线20b共同绕设壳体90约360度(或至少300度)的结构型态。

因此,第一引线10(或第一主引线10a、第一副引线10b)和第二引线20 (或第二主引线20a、第二副引线20b)共同构成720度(或至少600度)绕设壳体90的结构型态。

请参考图5,揭示了一个衍生的实施例。图中显示了孔洞60又包括了第二主孔洞68、第二副孔洞69;第一主引线10a第一区11、第一副引线10b第一区 11、第二主引线20a第一区21、第二副引线20b第一区21,分别连接组合爆破火药70,并且第一区11、21分别通过第一主孔洞61、第一副孔洞62、第二主孔洞68、第二副孔洞69,使中间区13、23、第二区12、22设置在壳体90上的结构情形。

请参阅图6、图7,该第一引线10(及/或第二引线20)可应用奇数或偶数的多条支线X形成相互交错卷绕或编织的型态,并且包覆防潮层75;防潮层75 可选择防潮纸或其类似物构成。

请参考图8、图9及图10,在一个修正的实施例中,壳体90形成一扁平状的盒体结构。以及,壳体90设有第一槽道93、第二槽道94,分别收容或辅助定位第一引线10、第二引线20。壳体90也设置有复数个孔洞60,以容许第一引线10(及/或第二引线20)从孔洞60凸出,沿壳体90轮廓配置延伸,配合第二引线20共同构成720度绕设壳体90的结构型态。

须加以说明的是,图8、图9及图10描绘的实施例,有利于它贴附固定在车辆油箱附近区域或引擎盖内部的作用。因此,当外力撞击或其他因素造成油箱或引擎起火燃烧时,将可及时爆破散泄出灭火材料80,将火苗扑灭;像现有瞬间形成大火燃烧,对人员造成危险的情形,将被尽可能的降到最低。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型态设计不仅可应用在一般场合;并且,可提供作为车辆或运输工具的安全性配备,提供及时爆破灭火的作用;相对地,也提高了灭火弹的应用范围。

可了解的是,依据上述实施例使壳体90配置第三引线、第四引线……,将是可行的实施例。

代表性的来说,这灭火弹的改良结构在符合操作简便的条件下,相较于旧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量和优点:

1.该壳体90和至少第一引线10、第二引线20的相关配合结构已被重行设计考量,而不同于现有结构,也改变了它的使用、操作型态,而有别于旧法。

2.特别是,该壳体90和第一引线10、第二引线20的配置结构,有助于提高第一引线10、第二引线20被火场火苗点燃的机率,以利于加速点燃爆破火药,及时使灭火材料80飞散扑灭火焰,尽速阻止火场扩大,达到提供理想的灭火效果等作用。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