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44489发布日期:2021-02-23 18:0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呼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罩杯形口罩,若跟脸面可以密合,罩杯内留有很多呼出废气,会有罩杯内湿热空气覆盖脸面的不舒适感,并使吸入的新鲜空气含量受到稀释,而造成吸不到氧气的闷热感。
[0003]
参阅图1,以中国台湾专利号第m258752号专利案所公开的一种具有隔层的面体1,主要包含可透气的一个本体11,及设置在所述本体11的内表面且抵靠在脸面的一个隔板12。所述隔板12与所述本体11、脸面共同界定出上、下分离不相连通且相对鼻部的一个上内侧空间121与相对口部的一个下内侧空间122。借此,提供鼻部和口部两个独立呼吸的空间。惟,所述隔板12虽然改善了前述一般罩杯形口罩缺点,却仍存有以下缺点:
[0004]
1、由于所述本体11内的空间被所述隔板12区隔成两半,因此,单就鼻子或嘴巴呼吸而言,都会因为透气面积减为一半,而引起呼吸阻抗升高,使呼吸费力。
[0005]
2、另外,重要的是,所述隔板12会因为与所述本体11的结合不稳定性,而影响与脸面的密合效果,且与所述本体11固定连结的隔板12,无法通用不同脸型的使用者,而影响密合与隔离效果。
[0006]
另,一种用于改善口罩闷热感的单向阀,如中国专利号第cn102695549号专利案所公开的包括单向阀的过滤面罩,主要是通过单向阀只能单向排气的作用,允许气流由过滤面罩内部快速且大量的向外排气,而能减少呼气阻抗。
[0007]
惟,由于单向阀只准气体流出不准流进,因此,单向阀在过滤面罩上所占据的面积,即是过滤面罩所减损的透气面积,所以,还是会使吸气阻抗升高,尤其是前述单向阀被安装在有隔板的口罩时,不管安装在那个位置,都会因为过滤面积已经减半,所以,致使吸气阻抗升高的程度越发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升空间效益与吸气时的进气量,及减少呼吸阻抗与闷热感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
[0009]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适用于安装在呼吸防护具,所述呼吸防护具包括面体,所述面体具有反向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及贯穿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内表面的孔洞,所述呼气装置包含:呼气阀,及隔板单元。
[0010]
所述呼气阀用于控制气流单向从所述面体的内部流向外界,并包括阀座,所述阀座相对所述面体的孔洞接合于所述面体,并具有朝向所述面体的内部的内板面、反向于所述内板面的外板面,及贯穿所述外板面与所述内板面且连通于所述面体的内部的阀口。
[0011]
所述隔板单元连接于所述呼气阀的内板面,及由横隔在所述阀口间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面体界定出上、下分离且适用于相对脸面的鼻部的上气室与适用于相
对脸面的口部的下气室,及控制气流单向从所述下气室流向所述上气室。
[0012]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呼气阀还包括与所述阀座相互对合且界定出空腔的阀盖,及第一阀瓣,所述阀盖具有连通于所述空腔与外界的至少一个排气口,所述第一阀瓣相对所述阀座的阀口覆盖在所述阀座的外板面。
[0013]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座还具有相对于所述面体的孔洞沿左右方向横隔在所述阀口间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阀瓣具有相对所述第一定位部固定不动的固定部,及形成在上、下两个端部的两个活动部,所述活动部用于被气流推动而开放所述阀口,使气流从所述面体的内部单向通过所述阀口进入所述空腔后,由所述排气口向外排气。
[0014]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适用于安装在呼吸防护具,所述呼吸防护具包括面体,所述面体具有反向的外表面与内表面,及贯穿所述外表面与所述内表面的孔洞,所述呼气装置包含:呼气阀,及隔板单元。
[0015]
所述呼气阀用于控制气流单向从所述面体的内部流向外界,并包括阀座,所述阀座相对所述面体的孔洞接合于所述面体,并具有朝向所述面体的内部的内板面、反向于所述内板面的外板面,及贯穿所述外板面与所述内板面且连通于所述面体的内部的阀口。
[0016]
所述隔板单元连接于所述呼气阀的内板面,及由所述阀口下方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面体界定出上、下分离且适用于相对脸面的鼻部的上气室与适用于相对脸面的口部的下气室,及控制气流单向从所述下气室流向所述上气室。
[0017]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呼气阀还包括与所述阀座相互对合且界定出空腔的阀盖,及第一阀瓣,所述阀盖具有连通于所述空腔与外界的排气口,所述第一阀瓣相对所述阀座的阀口覆盖在所述阀座的外板面。
[0018]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座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外板面且位于所述阀口下方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阀瓣上下方向延伸,并具有形成在一端部且相对所述阀座的第一定位部固定不动的固定部,及形成另一端部且能够被气流推动而开放所述阀口的活动部,使气流从所述面体的内部单向通过所述阀口进入所述空腔后,由所述排气口向外排气。
[0019]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座还具有围绕所述阀口且与所述第一阀瓣接触的密封墙,所述密封墙具有上下相隔一间距的两个端部,及由所述端部凹陷的弧形凹陷部,使所述第一阀瓣依循所述弧形凹陷部覆盖在所述密封墙上,且封闭所述阀口。
[0020]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座还具有围绕所述密封墙的环壁,及由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左、右两侧向所述环壁延伸而形成在所述环壁与所述密封墙间的两个隔肋。
[0021]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盖还具有围绕壁、邻接所述围绕壁一端的顶壁,及由所述顶壁相对所述阀座延伸且迫抵所述第一阀瓣的第二定位部,所述围绕壁与所述阀座对合,并具有朝向下方,及左、右两侧的多个排气口。
[0022]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盖的第二定位部的左、右端部与所述围绕壁界定出两个间隙。
[0023]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座还具有受接部,所述隔板单元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具有施接部,所述施接部可卸离地连接与所述受接部。
[0024]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座的受接部为凹槽,所述隔板的施接部为凸块。
[0025]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隔板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隔板的第二阀瓣,所述第二阀瓣允许气流单向由所述下气室朝所述上气室流动。
[0026]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隔板还具有与所述面体的内表面抵靠的两个抵罩缘、连接于所述抵罩缘的一端且用于与脸面接触的抵脸缘,及连接于所述抵罩缘的另一端且抵靠于所述阀座的内板面的抵靠缘。
[0027]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座还具有由左、右两侧依循所述面体的内表面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支撑部,每一支撑部具有上下相隔间隙且界定出导轨的两个夹持壁,及抵靠在所述面体的内表面且由所述夹持壁向上及向下延伸的两个肋条,所述隔板的抵靠缘还抵靠于所述导轨。
[0028]
本发明的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所述阀座还具有由所述受接部沿所述内板面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轨槽,所述隔板的抵靠缘还抵靠于所述轨槽。
[002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以所述呼气阀结合所述隔板单元的特殊设计,能够简化组装元件及与所述面体的结合时的方便性,并提升空间效益,且以所述隔板单元能够使气流由所述下气室流向所述上气室的作用,结合所述呼气阀能够快速且大量向外排气的作用,还能够提升吸气时的进气量,及减少呼吸阻抗与闷热感。
附图说明
[0030]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0031]
图1是剖视图,说明中国台湾专利号第m258752号专利案所公开的一种具有隔层的面体;
[0032]
图2是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发明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安装在一个呼吸防护具;
[0033]
图3是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呼吸防护具的立体图;
[0034]
图4是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一个呼气阀与一个隔板单元;
[0035]
图5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0036]
图6是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呼吸防护具的前视图;
[0037]
图7是沿着图6中的线
ⅶ-ⅶ
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一个第二阀瓣开启两个气口;
[0038]
图8是沿着图7中的线
ⅷ-ⅷ
所截取的剖视图;
[0039]
图9是类似于图7的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一个第一阀瓣开放一个阀口;
[0040]
图10是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发明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安装在一个呼吸防护具;
[0041]
图11是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呼吸防护具的前视图;
[0042]
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
ⅹⅹ-ⅹⅹ
所截取的剖视图;
[0043]
图13是类似于图12的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中的一个第一阀瓣开放一个阀口;
[0044]
图14是本发明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安装在一个呼吸防护具的立体分解图;
[0045]
图15是所述第三实施例与所述呼吸防护具的立体图;及
[0046]
图16是前述实施例中一个隔板的变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0048]
参阅图2与图3、图4,本发明兼具分隔效果的呼气装置的一个第一实施例,适用于安装在一个呼吸防护具2。所述呼吸防护具2适用于配戴在脸面,并包括一个面体21。所述面体21具有反向的一个外表面211与一个内表面212,及贯穿所述外表面211与所述内表面212的一个孔洞213。值得说明的是,所述面体21可以是一种可透气的过滤面体,或是不透气的面体、不透气的框架外加过滤单元。在以下的说明中,是以可透气的面体21为例。
[0049]
所述呼气装置包含一个呼气阀,及一个隔板单元。所述呼气阀由一个阀座3、一个阀盖4、一个第一阀瓣5组成。所述隔板单元由一个隔板6,及一个第二阀瓣7组成。
[0050]
所述阀座3相对所述面体21的孔洞213接合于所述面体21,并包括朝向所述面体21内部的一个内板面31、反向于所述内板面31的一个外板面32、贯穿所述内板面31与所述外板面32且相对于所述面体21的孔洞213而连通于所述面体21内部的一个阀口33、相对于所述面体21的孔洞213沿左右方向横隔在所述阀口33间的一个第一定位部34、围绕所述阀口33的一个密封墙35、围绕所述阀口33与所述密封墙35的一个环壁36、由所述第一定位部34的左、右两侧向所述环壁36延伸而形成在所述环壁36与所述密封墙35间的两个隔肋37、对应于所述第一定位部34形成在所述内板面31的一个受接部38,及由所述受接部38沿所述内板面3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轨槽39。所述阀口33以所述第一定位部34为中心,区分为在所述第一定位部34上方的一个上半部331,及在所述第一定位部34下方的一个下半部332。如图7所示,所述上半部331沿上下方向的一个最大长度h1不小于所述下半部332沿上下方向的一个最大长度h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受接部38为开口朝向所述面体21内部的一个凹槽。所述密封墙35具有上下相隔一个间距的两个端部351,及由所述端部351凹陷的一个弧形凹陷部352。
[0051]
所述阀盖4与所述阀座3相互对合且界定出一个空腔40,并包括与所述阀座3的环壁36嵌合的一个围绕壁41、邻接所述围绕壁41一端的一个顶壁42,及由所述顶壁42相对所述第一定位部34延伸的一个第二定位部43。所述空腔40连通于所述面体21内部与所述阀座3的阀口33。所述围绕壁41具有连通于所述空腔40与外界且朝向下方,及左、右两侧的多个排气口411。所述第二定位部43的左、右端部与所述围绕壁41界定出两个间隙44。
[0052]
参阅图5与图2、图7,所述第一阀瓣5为一个弹性膜片,且依循所述密封墙35的弧形凹陷部352弧度覆盖在所述密封墙35上,并包括被迫抵在所述阀座3的第一定位部34与所述阀盖4的第二定位部43间的一个固定部51,及形成在上、下两个端部的两个活动部52、53。所述活动部52、53接触于所述密封墙35且对应所述弧形凹陷部352产生弯曲力矩,而封闭所述阀口33的上半部331与下半部332,且能够被气流吹动,而脱离所述密封墙35并开放所述阀口33。且配合所述阀口33的上半部331的最大长度h1,与所述阀口33的下半部332的最大长
度h2,所述活动部52沿上下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活动部53沿上下方向的长度,而形成较长的力臂。
[005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6由横隔在所述阀口33间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而适用于设置在所述面体21的内表面212,且与所述面体21界定出上、下分离且适用于相对脸面的鼻部与所述阀口33的上半部331的一个上气室601与适用于相对脸面的口部与所述阀口33的下半部332的一个下气室602,并包括抵靠于所述面体21的内表面212的两个抵罩缘60、连接于所述抵罩缘60的一端且用于与脸面接触的一个抵脸缘61、连接于所述抵罩缘60的另一端且部分抵靠于所述阀座3的轨槽39的一个抵靠缘62、形成在所述抵靠缘62的一个施接部63、朝向上方的一个上板面64、朝向下方的一个下板面65、贯穿所述上板面64与所述下板面65且左、右相隔一个间距的两个气口66,及形成在所述上板面64且位于所述气口66间的一个套定部6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施接部63为一个凸块,且可卸离地卡合于所述阀座3的受接部38。
[0054]
参阅图8与图2、图5,所述第二阀瓣7为一个弹性膜片,且相对所述气口66覆盖在所述隔板6的上板面64,并具有界定出一个穿孔70的一个定位部71,及由所述定位部71朝左、右两侧延伸的两个摆动部72。所述穿孔70供所述套定部67穿套,使所述定位部71定位于所述套定部67上。所述摆动部72接触于所述隔板6的上板面64而封闭所述气口66,且能够被气流吹动,而脱离所述上板面64并开放所述气口66。
[0055]
参阅图7与图5,当人以口部或鼻部吸气时,外界的气体会通过所述面体21,而被所述隔板6区隔形成两股分流。
[0056]
其中一股分流,由所述面体21进入所述下气室602,除了可以提供人的口部吸气所需外,且随着鼻部的吸气动作,或所述上气室601因为吸气所产生的负压,推动所述第二阀瓣7的两个摆动部72,使所述第二阀瓣7的两个摆动部72远离所述隔板6的上板面64朝反向于所述下气室602的方向活动,而开放所述气口66。借此,使所述下气室602内的部分气流朝所述隔板6的所述气口66流动,而允许气体单向进入所述上气室601。
[0057]
另一股分流,则直接由所述面体21进入所述上气室601,而与由所述下气室602进入所述上气室601的气流汇集,而扩增所述上气室601的进气量,提供人的鼻部吸气所需。借此,对于鼻部的吸气动作而言,仍然可以获得足够的进气量,并不会因为所述上气室601的过滤面积较小,或因为所述面体21有部分面积被所述呼气阀占据,而有吸气阻抗产生。
[0058]
值得说明的是,在人以口部或鼻部吸气的过程中,所述呼气阀的第一阀瓣5的两个活动部52、53,会因为吸气动作产生的负压,在受阻于所述阀座3的密封墙35的情形下,紧贴于所述密封墙35且封闭所述阀口33的上半部331与下半部332,使外界气流无法通过所述呼气阀进入所述面体21内部。
[0059]
参阅图9与图5,当人通过鼻部呼出废气时,呼出的气体会因为受阻于所述隔板6与所述第二阀瓣7,使所述气流无法流入所述下气室602,而局限在所述上气室601内。
[0060]
此时,气流除了会通过所述面体21而排出外界外,所述上气室601还会因为呼气所产生的正压,而推动所述第一阀瓣5的活动部52,使所述活动部52朝反向于所述阀口33的方向在所述空腔40内活动,且开放所述阀口33的上半部331。借此,使所述上气室601内的废气单向通过所述阀口33的上半部331进入所述空腔40后,由所述阀盖4朝向下方及左、右两侧的所述排气口411向外排气,而减低排气压力。
[0061]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阀瓣5的活动部52的长度较长,能够形成较长的力臂,因此,即使由鼻部呼出的气体的气压较小,也能够轻易地推送所述活动部52。且当所述第一阀瓣5的活动部52开放所述阀口33的上半部331时,由所述上气室601通过所述阀口33上半部331进入所述空腔40的气流,会朝所述阀盖4的方向窜流,至受到所述阀盖4的顶壁42阻挡后,往下方及左、右两侧的所述排气口411向外排气,而所述间隙44有利于气流往下方流动。由于受到所述顶壁42阻挡的气流,相对于所述第一阀瓣5的活动部53而言,会受到所述隔肋37的阻隔,且所述活动部53会贴紧所述密封墙35,主要是因为前述弧形凹陷部352的设计,使由所述上气室601排出的气体不会掀起第一阀瓣5的活动部53,而不会使外部空气通过所述活动部53进入所述下气室602。
[0062]
当人通过口部呼出废气时,呼出的气体会进入所述下气室602,除了会通过所述面体21而排出外界外,且会被所述隔板6区隔形成两股分流。
[0063]
其中一股分流,推动所述第二阀瓣7的两个摆动部72,使所述第二阀瓣7的两个摆动部72远离所述隔板6的上板面64朝反向于所述下气室602的方向活动,而开放所述气口66。借此,使所述下气室602内的部分气流朝所述隔板6的所述气口66流动,而允许气体单向进入所述上气室601,然后如前文叙述的方式排出外界。
[0064]
另一股在所述下气室602内的分流,会因为呼气时所产生的正压,而直接推动所述第一阀瓣5的活动部53,使所述活动部53朝反向于所述阀口33的方向在所述空腔40内活动,且开放所述阀口33的下半部332。借此,使所述下气室602内的废气单向通过所述阀口33的下半部332进入所述空腔40后,由所述阀盖4直接朝向下方及左、右两侧的所述排气口411向外排气,减低排气压力。
[0065]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大部分由所述口部呼出的废气,可以由所述下气室602经所述阀口33的下半部332,快速且大量地排出外界,少部分的废气也会通过所述第二阀瓣7,由所述上气室601经所述阀口33的上半部331排出外界。借此,对于所述上气室601而言,由于只进入少部分由口部呼出的废气,且同样会排出外界,因此,可以大幅减少进入所述上气室601中废气的厌恶成分与口沫。
[0066]
参阅图12与图10、图11,是本发明一个第二实施例,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
[0067]
所述阀座3具有形成在所述外板面32与所述内板面31且位于所述阀口33下方的一个第一定位部34’与一个受接部38’。
[0068]
所述隔板单元的隔板6由所述阀口33下方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面体21界定出上、下分离且适用于相对脸面的鼻部与所述阀口33的所述上气室601与适用于相对脸面的口部的所述下气室602。
[0069]
所述第一阀瓣5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具有形成在一端部且相对所述阀座3的第一定位部34’固定不动的一个固定部54,及形成另一端部且能够被气流推动而开放所述阀口33的一个活动部55。
[0070]
当人以口部或鼻部吸气时,与如前的叙述类同,于此不再赘述。
[0071]
如图13所示,当人通过鼻部呼出废气时,呼出的气体除了会通过所述面体21而排出外界外,同样会因为受阻于所述隔板6与所述第二阀瓣7,使所述气流无法流入所述下气室602,而局限在所述上气室601内。
[0072]
此时,所述上气室601内的废气,除了会通过所述面体21而排出外界外,且会因为呼气所产生的正压,而推动所述第一阀瓣5的活动部55,使所述活动部55朝反向于所述阀口33的方向在所述空腔40内活动,且开放所述阀口33。借此,使所述上气室601内的废气单向通过所述阀口33进入所述空腔40后,由所述阀盖4朝向下方及左、右两侧的所述排气口411向外排气,且所述间隙44有利于气流往下流动。
[0073]
当人通过口部呼出废气时,呼出的气体会进入所述下气室602,除了会通过所述面体21而排出外界外,且会推动所述第二阀瓣7的两个摆动部72,使所述第二阀瓣7的两个摆动部72远离所述隔板6的上板面64朝反向于所述下气室602的方向活动,而开放所述气口66。借此,使所述下气室602内的部分气流朝所述隔板6的所述气口66流动,而允许气体单向进入所述上气室601,然后以如前叙述的方式排出外界,而同样能够减低排气压力。
[0074]
参阅图14、图15,是本发明一个第三实施例,其与所述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
[0075]
所述阀座3还包括由左、右两侧依循所述面体21的内表面212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支撑部30。每一个支撑部30具有上下相隔一个间隙且界定出一个导轨301的两个夹持壁302,及抵靠在所述面体21的内表面212且由所述导轨301向上及向下延伸的两个肋条303。
[0076]
所述隔板6的抵靠缘62抵靠于所述面体21的内表面212与所述阀座3的导轨301。
[0077]
借此,以所述支撑部30撑张所述面体21,而保持所述隔板6与所述面体21、所述脸面的相对位置,进一步以所述肋条303提升隔离效果,避免所述第二阀瓣7的摆动部72摆动时受到所述面体21干涉,及提升配戴的舒适性。由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
[0078]
另外,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也可以配合不透气的面体21使用。所述面体21为不透气面体时,所述面体21上会另外设置过滤单元,但同样可通过本发明的呼气装置达到能够快速且大量向外排气的作用,还能够提升吸气时的进气量,及减少呼吸阻抗与闷热感。且前述实施例的导轨也可以设置在所述面体21,而进一步提升所述呼气阀、所述隔板单元与所述面体21结合时的稳固性。
[0079]
如图16所示,所述隔板6还包括一个内延段68,及一个上延段69。所述内延段68由所述抵靠缘62向内延伸,然后转折向上成为所述上延段69,再转折向内成为所述上板面64的主要部分。当所述隔板6抵靠在脸面的鼻下唇上位置时,在缺少所述上延段69的情形下,所述阀座3会安装在所述面体21的偏上位置。借此,只需变化所述上延段69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就可以调整所述阀座3至所述面体21偏中位置。通过所述内延段68与所述上延段69、所述阀座3的内板面31三者包围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开放空间,前述开放空间容许所述上气室601的气体流向所述阀孔33的上半部331,进而解决遮阻所述阀孔33的上半部331的困扰。或可以变化所述上板面64与下板面65相对所述抵靠缘62的角度,就可以改变所述隔板6相对于所述阀座3的仰倾角度,进而调整所述隔板6的抵脸缘61相对于脸面的抵靠位置,进而提升配载舒适度。
[0080]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前述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0081]
1、通过本发明以所述呼气阀的阀座3结合所述隔板单元的隔板6的特殊设计,能够简化与所述面体21组装时的元件,及与所述面体21的结合时的方便性,并提升空间效益。
[0082]
2、以所述隔板单元的设计,本发明能够使鼻部呼出的废气局限在所述上气室601
内,减少呼出的废气体覆盖脸面的面积,不但能减轻闷热感,减少呼出废气容留量,提升吸气时新鲜空气含量,且能够通过所述呼气阀快速地将废气排出外界,减轻呼气阻抗。
[0083]
3、而口部呼出的废气除了会通过所述面体21而排出外界外,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还能够分别由所述上气室601、所述下气室602经所述呼气阀快速且大量的排出外界,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由所述上气室601经所述呼气阀排出外界,减少呼气阻抗,及提高使用意愿。
[0084]
4、如前所述,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大部分由所述口部呼出的废气,可以由所述下气室602经所述阀口33的下半部332,快速且大量地排出外界,对于所述上气室601而言,由于只进入少部分由口部呼出的废气,且同样会排出外界,因此,可以大幅减少进入所述上气室601中废气的厌恶成分与口沫。
[0085]
5、通过所述隔板6可卸离式的设计,及与所述阀座3的连结关系,除了可以适用不同脸型或不同脸面大小的使用者外,还能以第三实施例的所述支撑部30撑张所述面体21,而保持所述隔板6与所述面体21、所述脸面的相对位置,进一步提升隔离效果,及配戴的舒适性。
[0086]
6、相较于口部呼出的废气,鼻部呼出的废气的气压通常较小,而本发明通过所述第一阀瓣5的活动部52的长度大于所述活动部53的长度的设计,可以通过力臂作用,使鼻部呼出的废气,能轻易的推动所述活动部52,而使鼻部有较低的呼气阻抗。
[0087]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