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5884发布日期:2021-03-19 10:5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面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



背景技术:

在医疗工作中为了确保医护人员的健康,常需要采用防护面具来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

然而现有的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在佩戴时容易发生松动,且进入到面具内部的气体多是采用单口喷射,使得进入到面具内部的气体喷射不够均匀,降低面具内部呼吸的流畅性,无法有效避免面具内水雾的产生,降低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其次,现有的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在更换滤网时需要将装置进行整体的拆卸,反复拆装使得面具使用较为不便,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来解决现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解决了现有的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在佩戴时容易发生松动,且进入到面具内部的气体多是采用单口喷射,使得进入到面具内部的气体喷射不够均匀,降低面具内部呼吸的流畅性,无法有效避免面具内水雾的产生,降低使用者的工作效率,以及现有的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在更换滤网时需要将装置进行整体的拆卸,反复拆装使得面具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包括罩体、进气盒、喷气主管以及喷气支管,所述罩体一侧壁中部粘接有透明布,所述罩体上远离所述透明布下方粘接有排气盒,所述排气盒内设置有空气滤网二,所述罩体上与所述排气盒相对的侧壁上粘接有所述进气盒,所述进气盒内底端通过卡压的方式固定有蓄电池,所述进气盒内上端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风扇,所述风扇一侧设置有活性炭滤网,所述活性炭滤网一侧设置有空气滤网一,所述进气盒上端中部插接有进气管,所述罩体上靠近所述进气管处缝制连接有护套,所述进气管一端通过热熔的方式连接有所述喷气主管,所述喷气主管底端设置有所述喷气支管,所述罩体内与所述透明布相对的侧壁上粘接有海绵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喷气主管、所述喷气支管、所述海绵垫、所述进气管、所述进气盒以及所述排气盒,不仅能够在实现所述罩体内呼吸循环的同时使得所述罩体能够可靠佩戴于使用者头部,有效避免面罩在佩戴时的松动,而且通过弧形喷射的方式,使得所述罩体内呼吸的更加的流畅,有效避免了呼吸时水雾的产生,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滤网一以及所述空气滤网二均为与现有技术中的杀菌空气滤网用材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确保所述空气滤网一以及所述空气滤网二的正常杀菌过滤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喷气主管采用弧形结构,且所述喷气主管的尺寸与所述透明布的尺寸相匹配,所述喷气支管与所述喷气主管通过热熔的方式相连,所述喷气主管采用医用塑胶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确保进入到所述罩体内空气的均匀喷射,并在佩戴时实现所述罩体的可靠佩戴。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滤网二上端成型有提板,所述提板上端中部粘接有提环,所述提板与所述空气滤网相连部位粘接有卡固垫,所述卡固垫采用橡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盒上靠近所述提板处成型有安装槽,所述排气盒上靠近所述卡固垫处成型有卡固槽,所述空气滤网二通过所述卡固垫与所述排气盒密封卡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所述空气滤网一的便捷拆装。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滤网一的安装结构以及所述活性炭滤网的安装结构均与所述空气滤网二的安装结构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可分别单独拆卸的所述空气滤网一、所述空气滤网二以及所述活性炭滤网,使得该防护面具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滤网的定期更换,有效避免了该防护面具在更换滤网时的反复拆卸,提高了该防护面具使用的便捷性,实用性好。

进一步的,所述罩体底端外围缝制连接有松紧带,所述松紧带底端缝制连接有披肩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使用者颈部的全面防护。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为解决现有的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在佩戴时容易发生松动,且进入到面具内部的气体多是采用单口喷射,使得进入到面具内部的气体喷射不够均匀,降低面具内部呼吸的流畅性,无法有效避免面具内水雾的产生,降低使用者的工作效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吊通过喷气主管、喷气支管、海绵垫、进气管、进气盒以及排气盒,不仅能够在实现罩体内呼吸循环的同时使得罩体能够可靠佩戴于使用者头部,有效避免面罩在佩戴时的松动,而且通过弧形喷射的方式,使得罩体内呼吸的更加的流畅,有效避免了呼吸时水雾的产生,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2、为解决现有的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在更换滤网时需要将装置进行整体的拆卸,反复拆装使得面具使用较为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可分别单独拆卸的空气滤网一、空气滤网二以及活性炭滤网,使得该防护面具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滤网的定期更换,有效避免了该防护面具在更换滤网时的反复拆卸,提高了该防护面具使用的便捷性,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中罩体、进气盒以及排气盒的主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中空气滤网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罩体;2、透明布;3、排气盒;4、披肩布;5、松紧带;6、进气盒;7、护套;8、进气管;9、喷气主管;10、喷气支管;11、空气滤网二;12、蓄电池;13、风扇;14、活性炭滤网;15、空气滤网一;16、海绵垫;17、提环;18、提板;19、卡固垫;20、安装槽;21、卡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呼吸循环的防护面具,包括罩体1、进气盒6、喷气主管9以及喷气支管10,罩体1一侧壁中部粘接有透明布2,罩体1上远离透明布2下方粘接有排气盒3,排气盒3内设置有空气滤网二11,罩体1上与排气盒3相对的侧壁上粘接有进气盒6,进气盒6内底端通过卡压的方式固定有蓄电池12,进气盒6内上端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风扇13,风扇13一侧设置有活性炭滤网14,活性炭滤网14一侧设置有空气滤网一15,进气盒6上端中部插接有进气管8,罩体1上靠近进气管8处缝制连接有护套7,进气管8一端通过热熔的方式连接有喷气主管9,喷气主管9底端设置有喷气支管10,罩体1内与透明布2相对的侧壁上粘接有海绵垫16,通过喷气主管9、喷气支管10、海绵垫16、进气管8、进气盒6以及排气盒3,不仅能够在实现罩体1内呼吸循环的同时使得罩体1能够可靠佩戴于使用者头部,有效避免面罩在佩戴时的松动,而且通过弧形喷射的方式,使得罩体1内呼吸的更加的流畅,有效避免了呼吸时水雾的产生,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空气滤网一15以及空气滤网二11均为与现有技术中的杀菌空气滤网用材相同,能够确保空气滤网一15以及空气滤网二11的正常杀菌过滤功能,喷气主管9采用弧形结构,且喷气主管9的尺寸与透明布2的尺寸相匹配,喷气支管10与喷气主管9通过热熔的方式相连,喷气主管9采用医用塑胶制成,能够确保进入到罩体1内空气的均匀喷射,并在佩戴时实现罩体1的可靠佩戴,罩体1底端外围缝制连接有松紧带5,松紧带5底端缝制连接有披肩布4,能够实现使用者颈部的全面防护。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空气滤网二11上端成型有提板18,提板18上端中部粘接有提环17,提板18与空气滤网相连部位粘接有卡固垫19,卡固垫19采用橡胶制成,排气盒3上靠近提板18处成型有安装槽20,排气盒3上靠近卡固垫19处成型有卡固槽21,空气滤网二11通过卡固垫19与排气盒3密封卡合,能够实现空气滤网一15的便捷拆装,空气滤网一15的安装结构以及活性炭滤网14的安装结构均与空气滤网二11的安装结构相同,通过可分别单独拆卸的空气滤网一15、空气滤网二11以及活性炭滤网14,使得该防护面具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滤网的定期更换,有效避免了该防护面具在更换滤网时的反复拆卸,提高了该防护面具使用的便捷性,实用性好。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使用时首先将罩体1佩戴于使用者头部,并使透明布2一侧位于使用者面部一侧,此时喷气主管9与使用者额头贴合,海绵垫16与使用者头部贴合,松紧带5贴合与使用者颈部,然后只需按下进气盒6上自带的开关即可使得风扇13启动,风扇13启动后可将外部的空气抽入进气盒6内,进入到进气盒6内的空气会先经过活性炭滤网14除掉空气中的灰尘,然后再经过空气滤网一15进行杀菌过滤后进入到进气管8内,进入进气管8内的空气最终会进入到喷气主管9内,并通过喷气支管10喷射到罩体1内,进入到罩体1内的空气可供使用者呼吸使用,使用者呼出的气体经过空气滤网二11过滤后,会由排气盒3排出,从而完成罩体1内部的呼吸循环,通过喷气主管9、喷气支管10、海绵垫16、进气管8、进气盒6以及排气盒3,不仅能够在实现罩体1内呼吸循环的同时使得罩体1能够可靠佩戴于使用者头部,有效避免面罩在佩戴时的松动,而且通过弧形喷射的方式,使得罩体1内呼吸的更加的流畅,有效避免了呼吸时水雾的产生,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通过可分别单独拆卸的空气滤网一15、空气滤网二11以及活性炭滤网14,使得该防护面具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实现滤网的定期更换,有效避免了该防护面具在更换滤网时的反复拆卸,提高了该防护面具使用的便捷性,实用性好。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