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5697发布日期:2021-01-26 15:56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紧急救援,指在对待突发事件时,应尽可能的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将受害者的伤害降到最低的行动,根据紧急事件的不同类型,分为卫生应急、交通应急、消防应急、地震应急、厂矿应急、家庭应急等领域的应急救援。
[0003]
但是现有的保险扣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0004]
1、现有的保险扣装置,很难根据被救者手腕的粗细进行最合理的调试,从而在施救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脱离,进而导致施救失败,还有就是固定的时候,对手腕保护较差,很容易产生刮伤现象;
[0005]
2、现有的保险扣装置,救援人员手臂与被救人员手臂很难得到快速固定,救援人员容易劳累,可能会发生救援人员手臂与被救人员手臂脱落的情况,进而导致意外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解决了现有的保险扣装置,很难根据被救者手腕的粗细进行最合理的调试、对手腕保护较差和救援人员手臂与被救人员手臂很难得到快速固定的问题。
[0008]
(二)技术方案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包括第一手臂固定环和第二手臂固定环,所述第一手臂固定环和第二手臂固定环的设计完全相同,所述第一手臂固定环和第二手臂固定环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扣合环,所述扣合环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导向杆,所述扣合环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第一手臂固定环的内壁和导向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内护环,所述内护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胶环,所述弹性胶环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所述第一手臂固定环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块,所述第二手臂固定环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杆。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接杆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凹型槽,所述凹型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卡块,所述插接块的一端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侧壁开设有通孔。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扣合环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衔接块,所述衔接块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异型卡杆,所述第一手臂固定环和第二手臂固定环的表面均开设有空心槽,所述空心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固定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拉动把手。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纹杆的一端通过轴承与一个所述内护环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杆通过滑孔与扣合环滑动连接,所述螺纹杆通过螺纹孔与
扣合环螺纹连接。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弧形卡块与通孔的设计尺寸相互适配,所述插接杆的一端与插槽插设连接。
[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空心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套杆的一侧固定连接。
[0015]
(三)有益效果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
1、该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通过设置内护环,内护环配合着导向杆和螺纹杆达到空间的调节,以此达到更为稳定的固定,避免了固定不紧导致的脱离,再通过设置弹性胶环,使得固定后可以对手腕处进行保护,防止刮伤事件,再者通过弹性胶环表面开设的防滑槽,使得二次稳固连接。
[0018]
2、该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通过设置插接块和插接杆,然后配合着第一弹簧、弧形卡块、插槽和通孔,达到对第一手臂固定环和第二手臂固定环的快速连接,从而加强了救援人员手臂与被救人员手臂的拉动持久性,再通过设置异型卡杆,异型卡杆配合着套杆达到对第一手臂固定环和扣合环以及第二手臂固定环和扣合环的快速扣合。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接块与插接杆的连接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23]
图中:1、第一手臂固定环;2、第二手臂固定环;3、扣合环;4、导向杆;5、螺纹杆;6、内护环;7、弹性胶环;8、防滑槽;9、插接块;10、插接杆;11、凹型槽;12、第一弹簧;13、弧形卡块;14、插槽;15、通孔;16、衔接块;17、异型卡杆;18、空心槽;19、固定杆;20、第二弹簧;21、套杆;22、拉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0025]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应急救援保险扣装置,包括第一手臂固定环1和第二手臂固定环2,第一手臂固定环1和第二手臂固定环2的设计完全相同,第一手臂固定环1和第二手臂固定环2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扣合环3,扣合环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导向杆4,扣合环3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5,第一手臂固定环1的内壁和导向杆4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内护环6,内护环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弹性胶环7,弹性胶环7的表面
开设有防滑槽8,第一手臂固定环1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块9,第二手臂固定环2的后表面固定连接有插接杆10。
[0026]
本实施方案中,旋转螺纹杆5,使螺纹杆5带动内护环6在导向杆4的配合下进行收紧,使弹性胶环7紧紧的与被施救者的手腕进行贴合,避免了后期的脱离,然后快速将第二手臂固定环2和扣合环3以同样的方式扣合在救援者的手腕处,然后将插接杆10对准插接块9进行插设。
[0027]
具体的,插接杆10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凹型槽11,凹型槽1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卡块13,插接块9的一端开设有插槽14,插槽14的侧壁开设有通孔15。
[0028]
本实施例中,插接杆10会逐渐向插槽14的内壁插入,在插入的同时,弧形卡块13会受到挤压,进而在第一弹簧12的配合下产生回收,当弧形卡块13移至通孔15的正下方时,将不再受到挤压力,会在第一弹簧12的反弹作用力下复位,从而达到弧形卡块13与通孔15的卡合,达到第一手臂固定环1与扣合环3和第二手臂固定环2与扣合环3的快速连接,进而避免了救援者体力不支导致的救援失败。
[0029]
具体的,扣合环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衔接块16,衔接块16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异型卡杆17,第一手臂固定环1和第二手臂固定环2的表面均开设有空心槽18,空心槽1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9,固定杆19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20,固定杆19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套杆21,套杆2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拉动把手22。
[0030]
本实施例中,拉动拉动把手22,使套杆21产生移动,然后旋动异型卡杆17,此时再松开拉动把手22,使套杆21在第二弹簧20的反弹作用力下复位,进而达到对异型卡杆17的固定,使第一手臂固定环1和扣合环3达到紧紧的固定。
[0031]
具体的,螺纹杆5的一端通过轴承与一个内护环6的一侧转动连接,导向杆4通过滑孔与扣合环3滑动连接,螺纹杆5通过螺纹孔与扣合环3螺纹连接。
[0032]
本实施例中,螺纹杆5的一端通过轴承与一个内护环6的一侧转动连接,当旋转螺纹杆5的时候,可以推动内护环6在导向杆4的导向作用下进行位移。
[0033]
具体的,弧形卡块13与通孔15的设计尺寸相互适配,插接杆10的一端与插槽14插设连接。
[0034]
本实施例中,弧形卡块13的设计直径小于通孔15的开设直径,进而确保了弧形卡块13与通孔15更为适配,达到更好的卡固效果。
[0035]
具体的,第二弹簧20的一端与空心槽18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20的另一端与套杆21的一侧固定连接。
[0036]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20的两端分别与空心槽18的内侧壁和套杆21的一侧固定连接,以此确保了第二弹簧20在中间可以起到复位作用。
[003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施展救援的时候,首先将第一手臂固定环1和扣合环3分开,然后将其环扣在被救援着的手腕处,随后拉动拉动把手22,使套杆21产生移动,然后旋动异型卡杆17,此时再松开拉动把手22,使套杆21在第二弹簧20的反弹作用力下复位,进而达到对异型卡杆17的固定,使第一手臂固定环1和扣合环3达到紧紧的固定,于此同时,旋转螺纹杆5,使螺纹杆5带动内护环6在导向杆4的配合下进行收紧,使弹性胶环7紧紧的与被施救者的手腕进行贴合,避免了后期的脱离,然后快速将第二手臂固定环2和扣
合环3以同样的方式扣合在救援者的手腕处,然后将插接杆10对准插接块9进行插设,此时的插接杆10会逐渐向插槽14的内壁插入,在插入的同时,弧形卡块13会受到挤压,进而在第一弹簧12的配合下产生回收,当弧形卡块13移至通孔15的正下方时,将不再受到挤压力,会在第一弹簧12的反弹作用力下复位,从而达到弧形卡块13与通孔15的卡合,达到第一手臂固定环1与扣合环3和第二手臂固定环2与扣合环3的快速连接,进而避免了救援者体力不支导致的救援失败。
[003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