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机丝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433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造纸机丝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用于纸张形成区的造纸机丝网,具有 一纸
侧和一机器侧,包括
-纸侧的第一种绵线,和
-机器侧的第二种绵线,
-它们与至少一种经线交织,其中
-始终相邻两条经线形成对,这些对交替地在纸侧形成一平紋组
织,
-在一组织循环内分别产生至少一个第一种交叉部位和一个第二 种交叉部位,
-在一 (组织)循环内在形成至少两种不同的交叉部位的情况下 它们交换到机器侧,以及
-第二种炜线的一部分被在一(组织)循环内的至少两条经线交叉。
背景技术
在造纸方法中通过过滤使纤维材料悬浮液脱水是一个重要过程。 人们把由木纤维或纤维素纤维、填料、化学辅料和大量水组成的混合 物称作纤维材料悬浮液。常常也称为纸张形成的这个过滤过程在造纸 机湿区的纸张形成部分内进行。
为了能够制造尽可能均匀的纸张,在纸张即将形成前需要将纤维 材料悬浮液内的水量提高到约99%,在纸张形成过程中这个份量通过 过滤降低到约80%。纸纤维及填料和辅料作为纤维网留在造纸机丝网 上。
以前脱水主要通过造纸才几丝网用纵网才几进行,而现在越来越多地 采用双网机,尤其是所谓的间隙(Gap)或缝隙成形机。后者的特征
是,将纤维材料悬浮液喷入一缝隙内,它由两个造纸机丝网构成。这 时脱水同时通过两个丝网进行,由此可以使过滤过程,从而也使造纸 机的生产速度显著加速,目前存在用于卫生纸领域的具有超过
2000m/min速度的造纸机。
造纸机内的这种极端条件要求为此特殊设计的纸张形成丝网,它 们在尽管高的牢固性和开放性的情况下提供高的纤维支承力。特别是 对于绘图纸领域额外地要求织物的印记倾向小,亦即织物的均匀性高。
在DE 10030650C1中介绍了 一种织物或造纸机丝网,它非常符合 这种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改善已知造纸机丝网的工作性能。具有 权利要求1特征的造纸机丝网在其总体方面实现上述目的。
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经线在机器侧上在机器侧的一 个组织循环内分别与两条第二种綷线交叉(einbinden ),得到对于经 线的交替部位或交叉部位更好的分布,使得在待制造的纸上尽可能避 免印记。对于所述綷线的上述交叉借助于经线进行,而它们在交叉的 绊线对之间不变换到纸侧。在纸侧的丝线系统与在机器侧的丝线系统 的要求保护的炜丝比造成在很大程度上封闭的下侧或机器侧,然而具 有更好的脱水效率,因此避免有害的工作噪声以及由于机器侧炜线强 烈的摩擦而造成的磨损。
此外通过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以减小在机器侧辟线的直径,使得 不会引起形成所谓的拖水;如果丝网在离开纸张形成区后通过脱水元 件不能或者不能充分排空并且在造纸机转向辊上的残留水通过形成的 离心力从织物中甩出,那么便会引起这种现象。除了造成不舒服的雾 外,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拖带的水滴掉在纸幅上并在那里产生孔, 这便导致不可使用的纸质量。本发明的织物特别适合于运转非常快的 造纸机和在要求非常高的加工质量的绘图纸领域中的造纸。
尤其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减小上织物,亦即丝网的纸侧的印记倾向, 即减少经线相对于所用的第一种綷线形式的上綷丝数量的交替部位或
交叉部位的数量,或者提高在相互邻接的经丝交替部位之间的第一种 纬钱形式的上炜丝的数量。其次存在在织物结构方面减小印记倾向的 可能性,即,使两个相邻经丝对之间经丝交替部位的位置相互离得更 远。
在本发明造纸机丝网的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规定,通过这 样的方法使其机器侧均匀化,即通过改变炜丝比在组织循环内加入较 大数量的横截面略微薄一些的机器侧的第二种绵线。由此也可以减小 丝网厚度,这减小了不希望的脱水的危险。要求保护的丝网还允许提 高渗透性,因此在丝网上侧或纸侧上绊丝数量类似的情况下提高脱水 效率,这通过机器侧第二种綷线形式的綷丝的交叉的特殊布局产生。
本发明造纸机丝网方案的其他优良的实施形式是其他从属权利要 求的内容。


下面借助于按附图的一个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方案。其中以
原理图表示
图1 在按DE 10030650C1的现有技术中一种丝网方案的两条经 丝的分布;
图2 对于本发明关于组织循环的方案的相应于图1的经丝分布
图3 对于按本发明的组织的整个循环的经丝分布; 图4对于纸侧的整个组织循环,其中为了更好地看清楚去除了 机器侧的绰丝,
图5 从上方相应地观察图2中的A-A剖视图,机器侧的整个组 织循环。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应该借助于图l和2用类似经丝的分布表示按图l的已知实 施形式与按图2的本发明结构之间的区别。其次在这里首先说明,在 以下说明中经丝也称为机器方向丝(MD-丝),以及按数据称为经线或 按标记称为下经丝和上经丝。同样炜丝可以按数据称为机器横向丝
(CMD-丝)、绰线或下炜丝和上绵丝。为了能够建立比较,按图l和 2的两个附图具有相同数量的24条纸侧炜丝或者说CMD-丝1至24。 这里可以看到以下的重要区别
-经丝交替部位的距离从原来8条上綷丝增加到在本发明方案中 的12条。因此在纸侧丝线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较少出现有妨碍的交替部 位。
-在本发明方案中增加下绵丝数量。在机器侧材料填充密度相同 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较小的直径,由此减小厚度。
-下绵丝之间的距离变小,其中距离之和保持不变(相同材料填 充密度)。因此在按本发明的(织物)组织中提高了下侧的均匀性。
-在两个经丝交替部位之间,位于下织物中的经丝与两条下绵丝 结合。在与第二条下经丝连接时下织物组织在本发明方案中这样实现, 使得达到高的开放性,亦即本发明的丝网具有更好的脱水效率。
在图3中表示经丝分布或者说MD-丝分布形式的本发明结构的整 体组织循环。图3a至3h的剖面沿图4中的每个经丝对从左面开始并 排排列,此外图3a相应于按图2的视图。
由上述附图已经得到特殊类型的下织物组织。如果考察下经丝41' 那么它结合在下绊丝25和28下面。作为第四条经线的在织物内的经 丝44也和同样的下炜丝结合。通过在同一綷丝上离得不远的共同交叉 使两条经丝在这个区域内相互靠近,因此分别位于属于一对的在上织 物内的经丝42和43的下方。
在图4中表示本发明织物的纸侧。为了使视图更简单,在图4中 未画出下绵丝。和在按图1的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一样,上织物由一平 紋组织组成,它由两条经丝(经线41至56 )交替构成。但是与按图1 的已知方案不同,在綷丝2、 5、 8、 11、 14、 17、 20和23下方交替部 位之间始终有两条上绰丝1、 3、 4、 6、 7、 9、 IO等等,在它们下面始 终不发生交替。
此外图5表示从上方看的下织物,亦即沿图2中A-A线的剖面。 这里看到下绵丝交叉的特殊结构,它做成这样,即两个经丝对的两条
外经丝共同与两条下绵丝交叉,在其之间两条绵丝同样不被交叉。由 此达到,将位于下织物内的经丝向位于上织物内经丝下方拉,从而形
成对于良好脱水效率的开放区。就此而言,经丝41和42构成用来建 立纸侧的经线对(参见图3a)。如果经丝41连接在机器侧上,那么经 丝42便位于在它上面的纸侧上和倒过来。相邻的经丝对43和44 (参 见图3b)完成同样的任务,但是沿观察方向看在它右旁。其中经丝41 始终放置在经丝42左面,经丝43始终在经丝44左面。也就是说这样 丝线41和44在这两对内便是外经丝。
但正是这两条经丝共同与作为在机器侧的第二种绊线的下綷丝 25和28交叉,亦即因此分布在这些机器侧的綷丝的下方(参见图3a、 b和图5)。通过下炜丝的巻曲,两条经丝被拉向织物组织(Einbindung) 中心,该中心位于两条内经丝42和43下方。因此事实上从上侧不再 能看到经丝41和44,这使开放区的分布在上面的经丝42和43的左 右开放。
权利要求
1.特别是用于纸张形成区的造纸机丝网,具有一纸侧和一机器侧,包括-纸侧的第一种纬线(1至24),-机器侧的第二种纬线(25至40),-它们和至少一种经线(41至56)交织,其中-相邻两条经线(41,44;47,50;53,56)始终组成对,这些对交替地在纸侧构成一平纹组织,-在一组织循环内分别至少产生一第一种交叉部位和一第二种交叉部位,以及-在一循环内在形成至少两个不同的交叉部位的情况下它们变换到机器侧,-第二种纬线的一部分被在一循环内的至少两条经线交叉,其特征为经线(41至56)在机器侧上在机器侧的一个组织循环内分别与两条第二种纬线(25,28;31,34;37,40)交叉。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丝网,其特征为在两个相邻经线 对(41, 44)内始终是两条外经线(42, 43)进行对于第二种绵线(25 至40)的一部分(25, 28; 31, 34)的交叉。
3. 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造纸机丝网,其特征为沿丝网横向 看,在两个相邻交叉部位之间,在纸侧设置至少三条经线,它们在循 环内不与机器侧产生其他交替部位或交叉部位。
4. 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造纸机丝网,其特征为沿丝网纵向 看,在两个相邻交叉部位之间,在纸侧设置至少两条绵线,它们在循 环内不与机器侧产生其他交替部位或交叉部位。
5. 按权利要求1至4之任一项所述的造纸机丝网,其特征为在 纸侧上在两个相邻设置的交叉部位之间分布12条第一种绵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用于纸张形成区的造纸机丝网,具有一纸侧和一流动侧,其中包括纸侧的第一种纬线和机器侧的第二种纬线(25至40),它们与至少一种经线(41至56)交织。通过在机器侧上在机器侧的组织循环内经线(41至56)分别与两条第二种纬线(25,28;31,34;37,40)交叉,得到对于经线的交替部位或交叉部位的更好分布,使得在待制造的纸上尽可能避免印记。
文档编号D21F1/00GK101351592SQ200680050243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1日
发明者K·菲希特, W·黑格尔 申请人:安德烈亚斯·库费拉特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