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准备机的辊子的锯齿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0119发布日期:2019-03-15 23:43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纺纱准备机的辊子的锯齿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纺纱准备机的辊子的锯齿线,所述纺纱准备机例如为梳理机,所述锯齿线尤其是用于锡林的锯齿线。



背景技术:

这种锯齿线通常制造为绳状材料,必要时卷收到输送罗拉上,并且用于螺旋线形或盘绕形地沿对应的辊、例如梳理机锡林的外周绷紧。这样形成的辊用于不同的目的。存在清洁辊,其设计用于将进入的纤维材料与污染物分离,污染物例如为棉铃材料。其它锯齿线又被构成为,使纤维松散和平行,如这例如在梳理机的锡林中情况如此。在暂存于加工链中的辊中,存在如下需求,必须将纤维材料从上游的部位取下并且在下游的部位输出,并且这以尽可能高的速度进行。例如,这在梳理机锡林的情况下是如下这样,梳理机锡林设置为将纤维材料从刺辊取下并且输出给道夫。在此已证明的是,在已知的锯齿线中,过多纤维材料朝向辊进入并且这样没有或仅不充足地输出给下游的部位。两个齿之间的最深区域,通常在锯齿线的齿排中的一个齿的齿面与接下来的齿的齿背(下文中称为齿间隙)之间的过渡区域,横向于锯齿线的纵向延伸看,当伸展时,距锯齿线在辊上的支承面具有距离,该距离足够小,以便能够将锯齿线弯曲,从而将其围绕相关的辊,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铺设并且就这样绷紧到辊上。在运行中,纤维易于积聚在该过渡区域中并且使得本身可用的纤维材料不再被进一步加工,即例如未从道夫取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减少该缺点。

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主题解决。本发明的有利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予以说明。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锯齿线,其构建为沿着辊的外周并且基本上横向于旋转轴线螺旋形地或盘绕地绷紧到纺纱准备机的辊上。锯齿线优选以已知的方式制备成绳状材料,例如,卷绕到输送罗拉上并且在绷紧时螺旋形或盘绕地绷紧在其外周上。锯齿线具有齿根,齿根具有支承边缘,该支承边缘沿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延伸。支承边缘用作以后的与辊相关的支承或接触部段,锯齿线要绷紧到所述辊上。此外,锯齿线具有齿排,其构成在齿根的与支承边缘相背离且相对置的齿侧。如果锯齿线拉伸,即既不卷收到输送罗拉上也不绷紧到辊上,那么所述锯齿线在理想情况下沿直线伸展。在这种状态下,齿排沿着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延伸并包括多个单个齿。所述多个齿沿着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相继地呈一排地设置,使得它们从齿侧基本上垂直于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突出。每个齿具有齿顶,该齿顶沿着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指向并且沿着与齿排的其它齿的齿顶所指向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指向。在此,该方向可以平行于齿侧或者与该齿侧夹有锐角,即背离齿侧。此外,每个齿具有齿面。该齿面从相应齿的相关的齿顶开始构成为,所述齿面在第一部段中以相对于齿侧的锐角朝向齿的相关的齿背延伸。第一部段过渡到与其远离齿顶的端部相连的凹状的第二部段中。第二部段的远离第一部段的端部以相对于齿侧的锐角指向齿侧并且背离相关的齿背。第二部段又过渡到与第二部段的远离第一部段的端部相连的第三部段中,该第三部段继续朝向齿侧并且同样远离相关的齿背地延伸。第三部段过渡到与第三部段远离第二部段的端部相连的凹状的第四部段,该第四端部的远离第三部段的端部沿着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且背离相关的齿背地指向。现在,第四部段过渡到随后设置在齿排中的齿的且与第四部段远离第三部段的端部相连的齿背中,即邻接于齿背。此外,在前述的第二部段中存在反转部位,在该反转部位处,在第二部段上所作的第二切线垂直于齿侧延伸。从反转部位到齿侧的切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沿着切线(横向于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看在相关的齿顶与齿侧之间的间距的一半。因此,切线长度限定了反转部位与齿侧之间的距离。由此,形成相对于整个齿的高度尺寸比较小的齿顶。这导致,当锯齿线被绷紧到相关的辊上时,即在锯齿线的绷紧状态中,借助齿处理(例如梳理)的纤维材料无法再如此轻易地到达齿间隙中并且保留在那里。尤其是,凹状的第四部段直接过渡到接下来的齿的齿背中的情况导致过渡部位非常小。这实现了,纤维几乎无法在那里聚集,而是由于相关辊的旋转速度近似立即朝向关于辊表面相当高地支承的第二部段引导。由此,与在传统锯齿线中情况那样相比,更多纤维材料被输送给进一步处理(例如呈伸张的形式)。废物减少并且伴随地次品减小,配备有这样的锯齿线的纺纱准备机的效率得以改善。结果,纤维相对于辊表面被更高地引导。

优选地,第二切线的长度(即反转部位距齿侧的距离)与上述的在齿顶和齿侧之间的距离之间的比例是4:5。由此,当具有齿顶的相应齿被引导超前经过纤维材料时,更多纤维材料进入上述的第三部段中并且从第三部段可以朝向靠近相关的齿顶的第二部段输送。

在上述众情况下,第二部段可以对应于椭圆的外周线的部段。由此,在该区域中形成无棱边且由此连续延伸的齿面。纤维在该齿面的该区域中夹持的危险被排除或至少大大降低。

优选地,椭圆是具有预定半径的圆。这是一种可特别容易制造的几何形状。

半径优选地小于第二切线的长度与上述的在齿顶和齿侧之间的距离之间的差。这使得可以将反转部位定位得非常靠近相关的齿顶,这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废料。

在所述两种情况下,半径优选为约0.07mm。这已证明为在齿面上的纤维容纳方面非常有利的值。在本发明的范围中,表述“约”是指相对于相应参考变量的因制造引起的公差。

上述的在齿顶与齿侧之间的距离在所有上述的锯齿线的情况下优选为约0.5mm。这是能够处理足够纤维的特别合适的值。

在上面给出的变型方案中,顶高度之间的比率,即在齿侧和齿顶之间且在横向于齿侧或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上的间距与沿着锯齿线的纵向延伸方向从齿排的一个齿的齿顶到直接相邻地设置的齿的齿顶的齿距离的比率可以为5:17。在此,产生了对于运行非常有利的、齿高(不包括齿根的高度)与两个紧邻地设置的锯齿线齿之间的距离的比例。

该齿距离在遵守或不遵守5:17的比例的情况下小于约2mm、优选小于约1.7mm或1.5mm。这些长度已证明对于要处理的纤维而言是特别有利的,尤其对于其长度而言是特别有利的。

第二切线和在第一部段上在相关齿顶的部位上所作的第一切线在所有上述的锯齿线中优选夹有预定的锐角。

该角度优选基本上为至少30°并且至多55°。该角度范围允许非常有效的纤维处理。

在每个上述的锯齿线中,齿的齿背优选地包括第五部段和第六部段。第五部段连接到齿排的分别设置在其之前的齿的第四部段上并且延伸远离该第四部段。第六部段现在又在其远离第四部段的端部处连接到第五部段并且朝向相关的齿的齿顶延伸。最后,第五和第六部段部段与齿侧相互夹有不同的最大锐角。也就是说,两个部段相对于齿侧具有朝向齿顶的不同陡峭程度的斜坡,并且这样实现一种中间容纳,但是至少实现纤维朝向相应直接在齿排中碰到齿背的齿面的第二部段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第五部段和齿侧之间的最大角度优选地小于第六部段和齿侧之间的最大角度。因此,与第五部段所允许的那样相比,容纳的纤维能够更慢地或完全不朝向齿侧地越过第六部段比。这样,与一个部段仅具一个斜坡部能实现的情况相比,纤维可以例如由于离心力被更好地置于处理过程中。

附加地或替代地,齿背还可包括第七部段,该第七部段在第六部段的远离第五部段的端部处连接到第六部段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七部段与齿侧夹有最大锐角,该最大锐角大于第六部段和齿侧之间的最大角度。因此在第七部段的区域中产生了一种阶梯部,即使它不一定平行于齿侧并且因此几乎水平地延伸。由此,相关齿的齿顶比第六部段更远离齿侧突出,并且由此可以针对纤维拉出来优化,而分别邻接于第六部段的齿面的第七部段和第二部段可以对于不期望的纤维的引导和导出进行优化。

优选地,齿背还包括第八部段,该第八部段在第七部段的远离第六部段的端部处邻接第七部段。该第八部段与齿侧夹有最大锐角,该最大锐角小于第七部段和齿侧之间的最大角度。由此,在齿顶和第七部段之间产生一种隆起部,其对于纤维具有与第六部段类似的效果。

在每个上述锯齿线中,在至少两个相互直接相邻的部段之间的过渡区域和/或在相应的第四部段和与其连接的齿背之间的过渡区域可以连续地构成。即,在极端情况下,在两个彼此紧邻设置的齿顶之间没有不连续的过渡部,不连续的过渡部可能会使纤维粘附或促使纤维粘附,并由此会不利地影响锯齿线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从如下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得到。在附图中:

图1以不同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锯齿线,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锯齿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锯齿线,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锯齿线,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锯齿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以侧视图示出了当锯齿线1拉伸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锯齿线1。图1b示出了沿图1a中的线a-a的锯齿线1的剖视图。图1c又示出了图1a中由四边形界定的区域的放大的局部。

锯齿线1在图1a和图1b中的下部区域中具有齿根2,在该齿根的上侧上构成齿排。该齿排基本上由多个齿3组成,这些齿相继地设置成一排。

齿根2具有下侧,该下侧用作用于未示出的辊的支承边缘4,锯齿线1绷紧到该辊上。齿根2的朝向3的侧形成齿侧5。如从图1b中可看到的那样,齿侧5构成为使得它构成为从齿根2的右边缘朝向齿3过渡到该齿中。

以已知的方式,齿3具有齿背10以及齿面20,其在一端碰到相应齿3的齿顶6,并且在另一端过渡到紧挨着设置在其之前的齿3的齿面20或紧挨着设置在其之后的齿3的齿背10中。

齿根2由如下材料形成,所述材料允许锯齿线1绷紧到相关的辊上。为此,所述齿根具有预定的高度hf。

相应的齿3的齿背10从相应设置在其之前、即在图1a中设置在其左侧的齿3的齿面20起以部段11开始,所述部段相对于齿侧5朝向齿顶6上升地构成。部段11以相对于齿侧5的锐角朝向齿顶6延伸。齿背10的部段12连接在该部段11上。部段12相对于齿侧5更平缓或甚至平行于此地延伸。部段12在其远离部段11的、在此为右侧的端部上过渡到接下来的部段13中,该部段比部段12更陡并且示例性地比部段11更平缓地构成。部段13在其远离部段12的端部上又通入齿背10的现在最后的部段14中。部段14的远离部段13的端部连同齿面20的与其相接的部段21形成齿顶6。

从齿顶6开始,部段21远离齿顶6地朝向同一齿3的齿侧5和齿背10延伸。基本直线形地延伸的部段21在其远离齿顶6的端部处过渡到部段22,该部段在所示的示例中遵循具有预定半径的圆的圆周线。半径示例性地约为0.07mm。部段21和22之间的过渡部优选连续地构成。这具有以下优点:位于那里的纤维可以没有夹持危险地运动经过齿面20。

部段22在远离部段21的下端部上过渡到随后的部段23。所述部段23在所示的示例中优选地类似于部段21地直线形地构成。它延伸到随后的齿3的齿侧5以及齿背10。因此得到相对于齿根2向下倾斜的区域。部段23在其远离部段22的端部处过渡到凹状的部段24中,该部段在其远离部段23的端部处邻接于紧随其后的齿3的齿背10。部段24距齿侧5具有相对于其它齿3最小的间距,该间距足以将锯齿线1围绕辊铺设。为此,需要将锯齿线1弯曲,使得在图1中直线形地延伸的支承边缘4在所有部位处紧贴在辊的外周上。该最小距离优选为0.1mm。

部段22在其在图1中左侧最远的部位上垂直于齿侧5具有距离或者高度hu,其例如为0.5mm。于是,该部位相对于齿侧5明显高于齿顶6距齿侧5的距离或高度hz的一半。因此,该距离对应于切线(垂直点划线)的长度,该切线与在该部位相切并且垂直于齿侧5延伸。

两个直接跟随的齿的齿顶6之间的齿顶间距az,即齿距,在所示的示例中小于约2mm,优选地小于约1.7mm或1.5mm,公差为+0.06mm至-0.03mm。

当锯齿线伸展时,相应的齿背10沿着锯齿线1的纵向延伸方向的、即沿着齿侧5的长度ir有利地为大于前述的齿顶间距az的一半。

在齿顶6的区域中与部段21相切的切线与垂直于齿侧5并且与齿顶6相交的线夹有预定的角度α。角度α在所示的示例中为55°并且因此刚好与该切线和上述与部段22的反转部位相切的切线之间的相对应的角度一样大。

当然,图1b中的齿根2也可以向左指向,使得锯齿线1在该图中沿竖直线镜像地构成。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锯齿线1。如可看到的那样,齿背10代替四个部段这里仅具有三个部段11至13。部段11至13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段11至13地构成,没有部段14。由此得到,在部段13上所作的与齿顶6相交的切线与齿侧5夹有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更大的锐角α。角度α示例性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锯齿线1。同样,对于齿背10仅存在三个部段11至13。部段11是凹状的部段,所述部段11在其远离之前的齿3的端部处过渡到部段12,所述部段12借助相对于齿侧5升高的平面形成。与其相连接的并且朝向这里未绘出的齿顶6延伸的部段13优选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段14地构成。即,这里没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存在的部段12。此外,部段21比第二实施方式更陡峭地延伸。由此,角度α相对较小并且在所示的示例中为40°。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锯齿线1。与第三实施例不同,部段13较短地构成。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锯齿线1。

这里,与之前的各实施方式相比构成得明显更长。这导致相应纤维在锯齿线1的上部区域中停留较长并且因此降低了纤维在区域11的区域中累积的风险。

附加地,部段24比之前的各实施方式更短地构成。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优选地,区段11至14、21至24,除了形成齿顶6的成对部段13、21和14、21之外,部分或全部连续地相互过渡到彼此,使得在相关的区域中没有不连续的过渡部,不连续的过渡部可能会促使或能够实现纤维的夹持或粘附。

齿面20和齿背10或也有其部段11至14、21至24的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任意方式彼此组合,或相互交换。

例如,第二和第五实施方式可以彼此组合,使得齿背10平台状地构成。

部段22处的前述半径也可以采用其它值。

部段22也可以对应于非圆形的椭圆的部分外周线。

结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锯齿线1,其尤其是适用于锡林并有效地避免纤维在下部区域中、即在两个彼此紧随的齿3的齿面20与齿被10之间的区域中积累。即,纤维在数量上明显更远离齿侧5并且更靠近相应齿顶6地保持。这有利地实现下述效果:纤维可以从锯齿线1由对应的辊取下。尤其是,在梳理时,纤维可以更好地输送给落纱辊,这改善了设有锯齿线1的纺纱准备机的效率。另一个优点是,纤维由于根据本发明的锯齿线可以更好地输送给其它与锯齿线相互作用的元件、如盖和条带。

附图标记表

1锯齿线

2齿根

3齿

4支承边缘

5齿侧

6齿顶

10齿背

11部段

12部段

13部段

14部段

20齿面

21部段

22部段

23部段

24部段

hu高度

az齿顶间距

hz齿顶高度

hf齿根高度

ir齿背长度

α角度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锯齿线(1),

·构成为,在纺纱准备机辊上沿着其外周和大致横向于其旋转轴线螺旋形地绷紧,

·具有:

-齿根(2),其具有支承边缘(4),所述支承边缘沿着锯齿线(1)的纵向延伸方向来延伸,以及

-齿排,其构成在齿根(2)的与支承边缘(4)相背离且相对置的齿侧(5),

·其中,在锯齿线(1)拉伸时,

-所述齿排沿着所述锯齿线(1)的纵向延伸方向延伸,

-所述齿排的齿(3)沿着锯齿线(1)的纵向延伸方向相继地呈一排地设置,使得它们从齿侧(5)基本上垂直于锯齿线(1)的纵向延伸方向突出,

-每个齿(3)

·具有齿顶(6),所述齿顶沿着锯齿线(1)的纵向延伸方向朝向与齿排的其它齿(3)的齿顶所指向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指向并且平行于齿侧(5)或与其夹有锐角,以及

·具有齿面(20),所述齿面从所述齿(3)的齿顶(6)开始构成为,所述齿面

°在第一部段(21)中以相对于齿侧(5)的锐角并且朝向所述齿(3)的相关的齿背(10)延伸,

°过渡到连接到第一部段(21)的远离齿顶(6)的端部上的凹状的第二部段(22)中,所述第二部段的远离第一部段(21)的端部相对于齿侧(5)以锐角朝向齿侧(5)并且背离于相关的齿背(10)指向,

°过渡到连接到第二部段(22)的远离第一部段(21)的端部上的第三部段(23)中,所述第三部段朝向齿侧(5)并且背离相关的齿背(10)延伸,

°过渡到连接到第三部段(23)的远离第二部段(22)的端部上的凹状的第四部段(24)中,所述第四部段的远离第三部段(23)的端部沿着锯齿线(1)的纵向延伸方向并且背离于相关的齿背(10)指向,以及

°第四部段(24)的远离第三端部(23)的端部邻接于随后设置在齿排中的齿(3)的齿背(10),以及

-在第二部段(22)中的反转部位,在所述反转部位处,在第二部段(22)上所作的第二切线垂直于齿侧(5)延伸,沿着第二切线看,其从反转部位距齿侧(5)的长度(hu)大于或等于在相关的齿顶(6)与齿侧(5)之间的间距(hz)的一半,并且

-所述第二切线的长度(hu)与所述间距(hz)的比例为4:5。

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所述第二部段(22)对应于椭圆形的外周线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锯齿线(3),

其中椭圆是具有预定半径的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锯齿线(4),

其中半径小于在第二切线的长度(hu)与所述间距(hz)之间的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半径基本上为0.07mm。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所述间距(hz)基本上为0.5mm。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沿着锯齿线(1)从齿排的齿(3)的齿顶(6)到齿排的直接相邻地设置的齿(3)的齿顶(6)的纵向延伸方向在所述间距(hz)与齿顶间距(az)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为5:17。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沿着锯齿线(1)从齿排的齿(3)的齿顶(6)到齿排的直接相邻地设置的齿(3)的齿顶(6)的纵向延伸方向的齿顶间距(az)小于2mm。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第二切线与在相关的齿顶(6)的部位处在第一部段(21)上所作的第一切线夹有预定的锐角(α)。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预定的角度(α)

·为大约30°,

·在30°到55°之间,或

·为大约55°。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锯齿线(1),其中

·齿(3)的齿背(10)

-包括第五部段(11),所述第五部段连接到齿排的相应设置在其之前的齿(3)的第四部段(24)上并且背离于第四部段(24)延伸,以及

-包括第六部段(12),所述第六部段在第五部段(11)的远离第四部段(24)的端部处连接到第五部段(11)上并且朝向齿(3)的齿顶(6)延伸,以及

·第五部段和第六部段(11,12)与齿侧(5)夹有锐角并且彼此间夹有不同的最大的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第五部段(11)和齿侧(5)之间的最大角度小于第六部段(12)和齿侧(5)之间的最大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齿(3)的齿背(10)还包括第七部段(13),所述第七部段在第六部段(12)的远离第五部段(11)的端部处连接到第六部段(12)上,以及

·所述第七部段(13)与齿侧(5)夹有最大锐角,所述最大锐角小于第六部段(12)和齿侧(5)之间的最大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锯齿线(1),其中

·齿背(10)还包括第八部段(14),所述第八部段在第七部段(13)的远离第六部段(12)的端部处连接到第七部段(13)上,以及

·第八部段(14)与齿侧(5)夹有最大锐角,所述最大锐角小于第七部段(13)和齿侧(5)之间的最大角度。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锯齿线(1),

其中在至少两个彼此直接邻接的部段(24,11;11,12;12,13;13,14;21,22;22,23;23,24)之间和/或在相应第四部段(14)与连接到其上的齿背(10)之间的过渡区域连续地设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