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锡林针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0930发布日期:2019-01-15 23:42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锡林针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梳棉机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型锡林针布。



背景技术:

在梳棉机锡林与盖板主梳理区内自由纤维量的多少和自由纤维不被握持的时间长短,影响着棉结的多少和梳理是否充分。自由纤维是在两针齿之间不被握持的相对短纤维。锡林针布的握持和释放其实是一对矛盾。我们总想锡林针齿把纤维束握持牢固进行分梳,又想在适当时候,让针齿把纤维释放给盖板进行转移分梳,并且在与道夫进行纤维转移时轻松一些。锡林针齿工作角无论多么大,它总是不能握持住所有的纤维。而且,锡林针齿工作角过大还会带来释放困难,影响了纤维的转移分梳,进而造成纤维损伤加剧。锡林针齿最容易握持住的纤维是长度较长的纤维,而相对较短的纤维会成为自由纤维的一部分,这部分纤维在两针面之间浮游会带来棉结、短绒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锡林针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锡林针布,包括基部和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部包括主齿、第一辅齿和第二辅齿,所述主齿、第一辅齿和第二辅齿依次排列,工作角逐渐减小,所述基部和齿部总高h1为1.8mm-2.0mm,所述主齿的齿高h2为0.4mm-0.5mm,所述第一辅齿和第二辅齿的齿高h3为0.15mm-0.2mm,所述主齿的工作角β1为35°-40°、齿尖角α1为35°,所述第一辅齿的工作角β2为15°-30°、齿尖角α2为35°-45°,所述第二辅齿的工作角β3为10°-30°、齿尖角α3为35° -45°。

优选的,所述主齿、第一辅齿和第二辅齿的齿尖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主齿齿尖到第二辅齿齿尖的间距P3为1.0mm-1.6mm,所述主齿齿尖到第一辅齿齿尖的间距P1为0.5mm-1.0mm,所述第一辅齿齿尖到第二辅齿齿尖的间距P2为0.5mm-1.0mm,相邻两主齿齿距P4为1.8mm-3.0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可以有效减少工作角过大对纤维的损伤,对没有握持的纤维可以起到良好的阻梳作用,通过第一辅齿和第二辅齿进行补充式拉拽、梳理,起到辅助梳理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锡林针布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锡林针布实用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基部,2、齿部,3、主齿,4、第一辅齿,5、第二辅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结合附图,一种新型锡林针布,包括基部1和齿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齿部2包括主齿3、第一辅齿4和第二辅齿5,所述主齿3、第一辅齿4和第二辅齿5依次排列,工作角逐渐减小,所述基部1和齿部2总高h1为1.8mm-2.0mm,所述主齿3的齿高h2为0.4mm-0.5mm,所述第一辅齿4和第二辅齿5的齿高h3为0.15mm-0.2mm,所述主齿3的工作角β1为35°-40°、齿尖角α1为35°,所述第一辅齿4的工作角β2为15°-30°、齿尖角α2为35°-45°,所述第二辅齿5的工作角β3为10°-30°、齿尖角α 3为35°-45°。

所述主齿3、第一辅齿4和第二辅齿5的齿尖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主齿3齿尖到第二辅齿5齿尖的间距P3为1.0mm-1.6mm,所述主齿3齿尖到第一辅齿4齿尖的间距P1为0.5mm-1.0mm,所述第一辅齿4齿尖到第二辅齿5齿尖的间距P2为0.5mm-1.0mm,相邻两主齿3齿距P4为1.8mm-3.0mm。

本实用新型的主齿,起到主要的握持与梳理作用。第一辅齿和第二辅齿是对主齿起到辅助、补充梳理作用,此两齿工作角较小,强调基本不对纤维产生握持,只起一定的拉拽式的一次性阻梳作用。主齿没有有效握持的纤维会在第一辅齿和第二辅齿受到不同程度的补充式拉拽、梳理。第一辅齿和第二辅齿也不强调梳理所有不被主齿握持的自由纤维。能梳理多少就梳理多少,只起到辅助梳理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辅齿数量也不仅限于2个齿,也可以是1个辅齿。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