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9337阅读:9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使墨辊在印刷过程中把油墨均匀地、适量地传递给印版表面,就要恰当地选择设计墨辊排列方案,同样水路也需要仔细设计,因为要获得较好的印刷品,水墨两者都要处理好。
目前胶印机制造行业,参照采用德国海得堡公司的胶印机水墨辊结构设计的很普遍,墨辊数都一般在16根以上,四开以上大幅面胶印机大多数采用4根着版墨辊,而四开以下的小胶印机着版墨辊大多数都采用2根。所以,彩色印刷被认为只有大胶印机能做。
一般说来,着版辊、匀墨辊多传墨效果、匀墨效果就较好,但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往往会出现打空后墨重的现象,而且还常牵涉到制造成本问题,因此在保证同样印刷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更少的水墨辊数量,或以较少的墨辊,并按科学的墨辊排列结构,获得较好的印刷效果,就成为各胶印机厂家努力探索的问题。
作为四开以下的小型胶印机来说,由于印版滚筒较小,理论上就限制了着版辊数量不能太多、直径不能太大,所以市面上小胶印机一般都采用二根着版墨辊,一根着版水辊设计。着版辊增多,设计制造难度都会大大提高。目前也有个别小胶印厂家采用出三墨二水或三墨一水水墨路设计,但由于墨路设计和制造中的问题,加之匀墨辊太多,墨头象墨辊搭成的积木,墨辊互相拥挤、墨路混乱不清,实际印刷效果反而还不如二墨一水,有的甚至产生很严重的印刷墨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能以较少的水墨辊数量,提供充足的、均匀的油墨量和润版液,从而使小型胶印机能做彩色印刷。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墨辊12根,水辊5根,其中墨辊包括出墨辊、摆墨辊、第一、第二、第三传墨辊、第一、第二、第三串墨辊、第一、第二、第三着版辊、压墨辊;水辊包括水斗辊、传水辊、串水辊、第一着版水辊、第二着版水辊;油墨在墨辊间的传递路径是出墨辊→摆墨辊→第一传墨辊→第二传墨辊→第一串墨辊→第三传墨辊→第二串墨辊,油墨传递到第二串墨辊后分二条路径向印版传递第一条路径是由第二串墨辊传递到第一着版辊,经压墨辊匀墨后与印版接触;第二条路径是由第二串墨辊传到第二着版墨辊,然后与印版接触,再从第二着版墨辊分出一条路径,经过第三串墨辊向第三着版辊传递,第三着版辊最后与印版接触。
上述的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串墨辊采用了不同的串墨结构,其中第二串墨辊的串动量最大,第一串墨辊次之,第三串墨辊有轻微串动。
上述的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着版辊采用偏心轴结构。
上述的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其中润版液传递路径分两条第一条路径为水斗辊→传水辊→串水辊→第一着版水辊;第二条路径为水斗辊→传水辊→串水辊→第二着版水辊。
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即采用墨辊为12根,水辊5根,其中着版墨辊3根,着版水辊2根,着版墨辊数相对于墨辊数比例高,结构十分紧凑,墨路十分清晰,水墨传递十分平稳,墨量容易控制。采用12根墨辊时,着版墨辊数占总墨辊数的百分数高达25%,均大大高于行业20%以下的水平。本实用新型将产生较高的着墨系数Rg,Rg为1.45~1.6,远高于行业1.3以下的平均水平。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即一种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包括墨辊12根,水辊5根,其中墨辊包括出墨辊1、摆墨辊2、第一、第二、第三传墨辊3、4、6、第一、第二、第三串墨辊5、7、10、第一、第二、第三着版辊8、9、11、压墨辊12;水辊包括水斗辊13、传水辊14、串水辊15、第一着版水辊16、第二着版水辊17。
油墨在墨辊间的传递路径是出墨辊1→摆墨辊2→第一传墨辊3→第二传墨辊4→第一串墨辊5→第三传墨辊6→第二串墨辊7,油墨传递到第二串墨辊7后分二条路径向印版传递第一条路径是由第二串墨辊7传递到第一着版辊8,然后与印版接触,增加的压墨辊12对第一着版辊8起到匀墨作用;第二条路径是由第二串墨辊7传到第二着版墨辊9,然后与印版接触,再从第二着版墨辊9分出一条路径,经过第三串墨辊10向第三着版辊11传递,第三着版辊11最后与印版接触。
为提高墨辊的传递油墨的均匀性,第一、第二、第三串墨辊5、7、10采用了不同的串墨结构,其中第二串墨辊7的串动量最大,第一串墨辊5次之,第三串墨辊10有轻微串动。
本实用新型除了出墨辊1和第三传墨辊6安装在胶印机墙版上不能随意取下外,其余10根墨辊都是活动式的,装拆十分方便。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着版辊8、9、11采用偏心轴结构,只是需要着版时与版滚筒接触,压墨辊12靠自重与第一着版辊8接触,可随辊第一着版辊8而上下浮动,第三串墨辊10靠弹力始终依靠在第二着版墨辊9和第三着版辊11上,当第二着版墨辊9和第三着版辊11随靠版机构动作时,第三串墨辊10也自适应动作。
此外,第三着版墨辊11的墨路是由第二着版墨辊9通过第三串墨辊10单向传递过来,因此第二着版墨辊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它是着版辊,起着版辊的作用,源源不断地向印版提供墨量,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向第三着版墨辊11提供墨源,起着第三根着版辊的匀墨辊作用,由于采用了这种巧妙结构设计,就决定了第三着版墨辊的墨色均匀性超过第二着版墨辊,从而可以更精确地对印版起到补墨和收墨作用,使印版墨色更加均匀。
本结构润版采用水墨分离方式,润版液传递路径分两条,第一条路径为水斗辊13→传水辊14→串水辊15→第一着版水辊16;第二条路径为水斗辊13→传水辊14→串水辊15→第二着版水辊17。
本实用新型的水墨头结构选择12根墨辊,其中三根是着版墨辊,着版墨辊数占总墨辊数的比例为25%,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下,各墨辊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墨辊利用率很高,有效防止了墨辊太多拥挤后造成的机械故障。墨辊数量少,设计者可以在面积不大的墨头墙板上轻易布置好各墨辊,墨头结构较为紧凑,同时又可为胶印机操作人员预留较大的操作空间,人机界面友好,远优于目前市面上三根着版墨辊的小胶印机。该机构的着版系数Rg较高,Rg的计算公式是Rg=πL∑Dg/M式中,L为墨辊长度,∑Dg为着版墨辊直径之和,M为印版面积。
采用本结构的四开和六开小型胶印机,三根着版墨辊的直径为50mm~62mm,有效着版长度为360~420mm,着版系数Rg为1.45~1.6,明显高于同行业1.3以下的水平。一般认为,着版系数Rg越大,着版辊对印版的均匀程度和给墨性就越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能以较少的水墨辊数量,提供充足的、较为均匀的油墨量和润版液,从而使小型胶印机能做彩色印刷。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就在于水墨辊少,一辊多用,水墨路简洁,路线清晰,较高的着墨系数,使小型胶印机也可以印出较理想的彩色印品。
权利要求1.一种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墨辊12根,水辊5根,其中墨辊包括出墨辊(1)、摆墨辊(2)、第一、第二、第三传墨辊(3、4、6)、第一、第二、第三串墨辊(5、7、10)、第一、第二、第三着版辊(8、9、11)、压墨辊(12);水辊包括水斗辊(13)、传水辊(14)、串水辊(15)、第一着版水辊(16)、第二着版水辊(17);油墨在墨辊间的传递路径是出墨辊(1)→摆墨辊(2)→第一传墨辊(3)→第二传墨辊(4)→第一串墨辊(5)→第三传墨辊(6)→第二串墨辊(7),油墨传递到第二串墨辊(7)后分二条路径向印版传递第一条路径是由第二串墨辊(7)传递到第一着版辊(8),经压墨辊(12)匀墨后与印版接触;第二条路径是由第二串墨辊(7)传到第二着版墨辊(9),然后与印版接触,再从第二着版墨辊(9)分出一条路径,经过第三串墨辊(10)向第三着版辊(11)传递,第三着版辊(11)最后与印版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第三串墨辊(5、7、10)采用了不同的串墨结构,其中第二串墨辊(7)的串动量最大,第一串墨辊(5)次之,第三串墨辊(10)有轻微串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着版辊(8、9、11)采用偏心轴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润版液传递路径分两条第一条路径为水斗辊(13)→传水辊(14)→串水辊(15)→第一着版水辊(16);第二条路径为水斗辊(13)→传水辊(14)→串水辊(15)→第二着版水辊(17)。
专利摘要一种胶印机的墨辊和水辊排列结构,包括墨辊12根,水辊5根,其中油墨在墨辊间的传递路径是辊(1)→辊(2)→辊(3)→辊(4)→辊(5)→辊(6)→辊(7),油墨传递到辊(7)后分二条路径向印版传递第一条路径是由辊(7)传递到辊(8),然后与印版接触,增加的辊(12)对辊(8)起到匀墨作用;第二条路径是由辊(7)传到辊(9),然后与印版接触,再从辊(9)分出一条路径,经过辊(10)向辊(11)传递,辊(11)最后与印版接触。本实用新型着版墨辊数相对于墨辊数比例高,着版墨辊数占总墨辊数的百分数高达25%,均高于行业20%以下的水平,结构十分紧凑,墨路十分清晰,水墨传递十分平稳,墨量容易控制。本实用新型将产生较高的着墨系数Rg,Rg为1.45~1.6,远高于行业1.3以下的平均水平。
文档编号B41F31/02GK2748266SQ200420110669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3日
发明者呼新华 申请人:上海青霞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