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0609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敏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敏打印机,其包括热敏打印头,在所述热敏打印头上布置多个加热元件,并且所述热敏打印机通过选择性地控制多个加热元件的每个加热元件的通电进行打印。
背景技术
传统上提出了各种设置有热敏打印头的热敏打印机,多个加热元件布置在热敏打印头上,并且热敏打印机配置为通过选择性地控制每个加热元件的通电进行打印。在热敏打印机中,根据打印数据选择性地控制是通电还是断电多个加热元件的每个加热元件,从而加热多个加热元件。为了根据打印数据进行打印,这种热敏打印机在加热元件上产生热量,从而将热敏感纸加热并在上面形成颜色,或者传递热熔化墨水。如上所述,热敏打印机通过在加热元件上产生热量进行打印;那么,随着打印进行,热敏打印头和加热元件逐渐储存热量。热敏打印机的打印周期由用于将加热元件加热的加热期间和用于将加热元件中的热量耗散的非加热期间组成,但是如果在热敏打印头或加热元件中储存的热量超过热敏打印头的耗散能力,就会不利地影响热敏感纸的敏感性或者墨水的熔化,导致太暗打印。此外,有时候这样会导致打印材料崩溃、拖尾或浓度不均,从而降低打印质量。已知有配置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热敏打印机,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7-89115 号中。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7-89115号中公开的热敏打印机基于热敏打印头周边的温度,通过控制施加给热敏打印头的通电脉冲的能量来避免在打印材料中出现浓度不均。在上述热敏打印机的技术领域中,希望通过高速打印减少打印时间。此外,即使为了应对高速打印而使打印周期变短,也应当保证有足够的能量用于打印。在像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7-89115号的热敏打印机那样控制通电脉冲的能量的情况下,必须在热敏打印头中使用电压-电阻部件或带有增大的电容的部件等等,这样提高了成本。如果打印周期缩短,则打印周期中加热期间的比例增加。因此,在高速打印时,打印周期中非加热期间缩短。结果,用于将热量从热敏打印头和加热元件耗散的时间段也缩短,因此热敏打印头变得容易储存热量,导致打印材料中的崩溃、拖尾或浓度不均,从而造成打印质量的严重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配置为通过通电热敏打印头进行打印的热敏打印机,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高打印质量、能处理高速打印的热敏打印机。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热敏打印机(1),包括热敏打印头(41),包括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多个加热元件(41A);以及控制装置(60),用于基于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加热元件(41A)的多个行数据阵列(5 的打印数据(50),控制所述多个加热元件GlA)的每个的通电,以选择性地加热所述多个加热元件GlA),以及在包括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C)的每个打印周期(T),将行数据阵列(5 作为基本单位,根据打印数据(50)的顺序进行打印,加热期间(H)用于通过通电所述多个加热元件(41A)进行加热, 非加热期间(C)用于通过断电所述多个加热元件(41A)将热量耗散,其中,当满足关于所述行数据阵列(5 的预定条件时,所述控制装置(60)将所述打印周期(T)中所述加热期间
(H)的开始关于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预定时间段。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以组成每个打印周期(T)的打印数据 (50)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 为单位,通过控制对成行布置在热敏打印头Gl)上的加热元件(41A)的通电,执行基于打印数据(50)的打印。打印周期⑴由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C)组成。然后,如果满足关于所述行数据阵列(55)的一定条件,则热敏打印机(1) 将当前打印周期(T)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当前打印周期(T)延迟。因此,热敏打印机
(I)能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即使在高速打印中,构造也不会改变,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敏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保存装置 (66),用于保存所述行数据阵列(55);以及加热点计数装置(60),用于根据所述行数据阵列(5 计数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其中,在针对所述行数据阵列(5 的打印周期(T)中,所述控制装置(60)与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所述加热期间(H), 并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所述非加热期间(C),以及其中,当其中通过所述加热点计数装置(60)计数的待加热的加热元件GlA)的数量超过预定数量的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55)连续时,并且同时,当在接着所述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55)、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 中,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小于预定数量时,所述控制装置(60)在针对连续的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55)中的最近的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 (T)中,将加热期间(H)设置为所述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预定延迟期间(L)的状态。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以组成每个打印周期(T)的打印数据 (50)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 的单位,通过控制对成行布置在热敏打印头Gl)上的加热元件(41A)的通电,执行基于打印数据(50)的打印。打印周期⑴由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C)组成,并且通常加热期间(H)与打印周期⑴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在打印周期⑴ 中,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H)。在热敏打印机(1)中,当其中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超过预定数量的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55)连续时,并且同时,当在接着所述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65)、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 中,待加热的加热元件 (41A)的数量小于预定数量时,在针对连续的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55)中的最近的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中,将加热期间(H)设置为所述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预定延迟期间(L)的状态。这里,如果存在至少两个连续的打印行数据阵列( ),在其每个中待加热的加热元件GlA)的数量等于或大于预定数量, 那么热敏打印头Gl)中的热量储存趋向于加速。关于这个问题,根据热敏打印机(1),在基于至少两个连续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中作为最近的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⑴中,将加热期间(H)设置为处于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打印周期⑴的开始延迟预定延迟期间(L)的状态,结果,在恰在当前行数据阵列(5 之前的行数据阵列(55) 中(也就是说,在至少两个连续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中的第二最近的行数据阵列(55)中),接着非加热期间(C)能够提供与非加热期间(C)相对应的加热延迟期间(L)。因此, 在非加热期间(C)和加热延迟期间(L)中,热敏打印头Gl)能够将通过在其每个中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等于或大于预定数量的至少两个打印行数据阵列(55)的连续而储存的热量耗散。因此,热敏打印机⑴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即使在高速打印中,构造也不会改变,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当在所述行数据阵列(5 的打印周期(T)中,将所述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时,在针对紧接着其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被延迟的行数据阵列(55)、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⑴中,所述控制装置(60)将加热期间(H)的开始设置为,相比于延迟预定延迟期间(L)的加热期间 (H)的开始,提早划分期间(La、Lb、Lc、Ld),其中所述划分期间通过将所述预定延迟期间 (L)划分为预定数量的阶段而获得。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如果在针对当前打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中,将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那么在针对紧接着其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被延迟的行数据阵列(55)、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中,将加热期间(H)的开始设置为以划分期间(La、Lb、Lc、Ld)为单位而提早,其中划分期间(La、Lb、Lc、Ld)是将所述预定延迟期间(L)划分为预定阶段而获得。也就是说, 如果打印周期(T)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相比于正常状态被延迟,则热敏打印机(1)根据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的进展逐渐返回正常状态(其中加热期间(H)与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的状态)。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基于加热期间(H)的开始的差异减少打印结果中的问题,并能够在打印结果中提供高质量打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当在所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中,将所述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时,如果所述加热点计数装置(60)根据紧接着其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被延迟的行数据阵列(55)、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 (55),将“0”计数为待加热的加热元件GlA)的数量,则所述控制装置(60)与针对所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所述加热期间(H),并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C)。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当在所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 (T)中,将所述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时,如果所述加热点计数装置(60)根据紧接着其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被延迟的行数据阵列(55)、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 ),将“0”计数为待加热的加热元件GlA)的数量,那么所述加热期间(H) 与针对所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并非加热期间(C)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由于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为“0”,所以即使加热期间(H)的开始与当前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步,那么在打印结果中也没有问题。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以正常状态设置加热期间(H)的开始,而不会在打印结果中引起任何问题; 因此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打印结果。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关于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5 的打印周期(T),在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⑴中,当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打印周期⑴的开始被延迟, 并且所述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55)中最近的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中的加热期间(H)的开始被设置为相比于恰在所述最近的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 之前、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提早划分期间(La、Lb、Lc、Ld),如果根据接着所述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55)、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 ),将“0”计数为待加热的加热元件GlA)的数量,则所述控制装置(60)与针对所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所述加热期间(H),并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C)。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关于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5 的打印周期(T),在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当加热期间的开始从打印周期的开始被延迟,并且所述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55)中最近的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 ⑴中的加热期间(H)的开始被设置为相比于恰在当前行数据阵列(55)之前、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提早划分期间(La、Lb、Lc、Ld), 如果根据接着所述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65)、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 ),将 “0”计数为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则所述热敏打印机(1)与针对所述行数据阵列 (55)的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所述加热期间(H),并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C)。也就是说,即使在逐渐恢复加热延迟期间(L)的中间,如果将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计数为“0”,则热敏打印机(1)与当前打印周期⑴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加热期间(H),并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C)。由于待加热的加热元件GlA)的数量为“0”,所以即使加热期间(H)的开始与当前打印周期⑴的开始同步,那么在打印结果中也没有问题。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以正常状态设置加热期间 (H)的开始,而不会在打印结果中引起任何问题,因此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打印结果。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控制装置(60)选择性地产生按第一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设定中,在所述打印周期(T)中,所述加热期间(H)靠近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以及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设定中,在所述打印周期(T)中,所述加热期间(H)靠近所述打印周期(T)的结束。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在每个打印周期(T)中,以组成打印数据 (50)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 为单位,控制对布置在热敏打印头Gl)上的加热元件(41A) 的通电,以执行基于打印数据(50)的打印。打印周期⑴由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 (C)组成。此外,热敏打印机(1)使用控制装置,选择性地产生基于第一期间设定而设置的打印周期(T)和基于第二期间设定而设置的打印周期(T)。这里,在打印周期(T)中,在第一期间设定中,加热期间(H)靠近所述打印周期(T)的开始;在第二期间设定中,加热期间 (H)靠近所述打印周期(T)的结束。因此,如果针对第二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接着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那么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非加热期间(C)和针对第二期间设定的非加热期间(C)连续。结果,热敏打印机(1)能够保证非加热期间(C)持续更长的时间段,因此存储在热敏打印头Gl)中的热量能够充分地耗散,使得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即使在高速打印中,构造也不会改变,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加热期间(H)包括持续通电期间(Ec),其中对于所述加热元件(41A)的通电持续预定时间段,所述加热元件(41A)被持续加热;以及断续通电期间(Ei),其中对于所述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和断电被连续转换,所述加热元件(41A)被
7间断加热,其中,在接着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的、按第一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中,所述控制装置(60)将包括在所述打印周期(T)中的加热期间(H)中的所述持续通电期间(Ec)缩短为预定时间段。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加热期间(H)包括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在以预定时间段接着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中,热敏打印机(1)缩短在打印周期(T)中的持续通电期间(Ec)。 这里,如果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接着针对第二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那么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加热期间(H)紧接着针对第二期间设定的加热期间(H)开始。在这种情况下,热敏打印机(1)缩短了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持续通电期间(Ec),因此能够缩短加热期间(H),并且能够延长非加热期间(C)。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将存储在热敏打印头Gl)中的热量充分地耗散,并且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热敏打印机(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此外,热敏打印机(1)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期间设定中产生的热量,因此即使第一期间设定中的加热期间(H)缩短,也能够实现出色的打印。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加热期间(H)包括持续通电期间(Ec),其中对于所述加热元件(41A)的通电持续预定时间段,所述加热元件(41A)被持续加热;以及断续通电期间(Ei),其中对于所述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和断电被连续转换,所述加热元件(41A)被间断加热,其中,在接着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的、按第一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中,所述控制装置(60)将包括在所述打印周期(T)中的加热期间(H)中的所述断续通电期间(Ei)缩短为预定时间段。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加热期间(H)包括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在以预定时间段接着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⑴中,热敏打印机⑴缩短在打印周期⑴中的断续通电期间(Ei)。 这里,如果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接着针对第二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那么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加热期间(H)紧接着针对第二期间设定的加热期间(H)开始。在这种情况下,热敏打印机(1)缩短了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断续通电期间(Ei),因此能够缩短加热期间(H),并且能够延长非加热期间(C)。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将存储在热敏打印头Gl)中的热量充分地耗散,并且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热敏打印机(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此外,热敏打印机(1)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期间设定中产生的热量,因此即使第一期间设定中的加热期间(H)缩短,也能够实现出色的打印。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了针对第七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其中,在接着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的、按第一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T)中,所述控制装置(60)将包括在所述打印周期⑴中的加热期间(H)中的所述断续通电期间(Ei)缩短为预定时间段。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热敏打印机(1),加热期间(H)包括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在以预定时间段接着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⑴中,热敏打印机⑴缩短在打印周期⑴中的断续通电期间(Ei)。 这里,如果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接着针对第二期间设定的打印周期(T),那么
8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加热期间(H)紧接着针对第二期间设定的加热期间(H)开始。在这种情况下,热敏打印机(1)缩短了针对第一期间设定的断续通电期间(Ei),因此能够缩短加热期间(H),并且能够延长非加热期间(C)。因此,热敏打印机(1)能够将存储在热敏打印头Gl)中的热量充分地耗散,并且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热敏打印机(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此外,热敏打印机(1)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期间设定中产生的热量,因此即使第一期间设定中的加热期间(H)缩短,也能够实现出色的打印。在所附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本发明的进一步扩展。


图1是针对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用于带式打印设备的盒支撑部周边的示意图;图3是用于带式打印设备的热敏打印头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打印数据的实例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带式打印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6是针对第一实施例的通电控制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针对第一实施例的打印周期中加热期间和非加热期间的构成的示意图;图8A至图8C是示出基于延迟恢复处理的打印周期的构成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打印周期与热敏打印头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10是针对第二实施例的通电控制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图11是针对第二实施例的奇数行通电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图12A至图12C是示出针对第二实施例的打印周期中加热期间和非加热期间的构成的示意图;以及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打印周期与热敏打印头的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将详细描述实施了针对本发明的热敏打印机的带式打印设备1,带式打印设备1在从带盒馈送的带上进行打印。首先,参照附图将描述针对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示意性结构。针对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利用热敏打印头41,在从带盒5(参照图2·)馈送的带上进行打印,带盒5容置在打印设备1的机壳内部。如图1所示,带式打印设备1在机壳上部包括键盘3和液晶显示器4。此外,以能开能关的方式在机壳的上表面设置壳护盖9。当壳护盖9闭合时,壳护盖9覆盖形成在机壳内部的盒支撑部8。盒支撑部8支撑带盒5,从上方观察时,带盒5的形状为矩形。控制板 (未示出)布置在键盘3下方。用于排出打印的带的带排出部10形成在盒支撑部8的左侧。此外,在带式打印设备1的右侧布置有连接接口(未示出)。连接接口用于以有线连接或者以无线连接的方式, 将带式打印设备1连接到外部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等等)。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打印出从外部设备传输的打印数据。键盘3包括多个操作键,诸如字符输入键3A、打印键:3B、指针键3C、电源键3D、设置键3E、返回键3R等等。字符输入键3A被操作用于输入产生构成文档数据的文本的字符。 打印键3B被操作用于给出命令,以打印出构成所产生文本等等的打印数据。指针键3C被操作用于将液晶显示器4中显示的指针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移动。电源键3D被操作用于接通或关断带式打印设备1的主体的电源。设置键3E被操作用于设置各种条件(打印浓度的设置等等)。返回键3R被操作用于执行换行指令或各种处理,以及用于从候选确定选择。液晶显示器4是用于在多个行中显示诸如字母等等的字符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4可显示通过键盘3产生的打印数据(参见图4)的内容、各种设置屏等等。如图2所示,带式打印设备1配置为使得可将带盒5装载在布置在带式打印设备1 内部的盒支撑部8中。此外,在带式打印设备1内部,布置有带驱动和打印机构16以及带切割机构。根据期望的打印数据,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通过带驱动和打印机构16,在从带盒 5馈送的带上进行打印。带切割机构包括切割器17,切割器17由固定刀片17A和旋转刀片17B组成。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通过构成带切割机构的切割器17来切割带的打印部分。如上所述, 如此切割的带的打印部分从带排出部10排出。在带式打印设备1内部,布置有盒支撑框架18。如图2所示,带盒5以可移动和可更换的方式装载在盒支撑框架18中。带盒5在其内部以旋转支撑的方式包括带卷轴32、色带馈送卷轴34、已用色带卷起卷轴35、基材片馈送卷轴37和接合辊39。表面带31缠绕在带卷轴32上。表面带31是由诸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等制成的透明带。墨水色带33缠绕在色带馈送卷轴34上。在墨水色带33上施加有墨水,当加热时该墨水熔化或升华。已经用于打印的那部分墨水色带33被卷起在已用色带卷起卷轴35中。双层带36缠绕在基材片馈送卷轴 37上。以与表面带31相同的宽度,通过将剥离带接合在双侧粘合带的一侧形成双层带36, 其中双侧粘合带在其两侧包括粘合剂层。双层带36缠绕在基材片馈送卷轴37上,以使得剥离带置于外部。接合辊39用于将双层带36与表面带31接合在一起。如图2所示,在盒支撑框架18中,臂20以枢转方式绕轴20A布置。压盘辊21和输送辊22可旋转地支撑在臂20的前缘。压盘辊21和输送辊22都采用由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柔性部件用于它们的表面。当臂20充分地顺时针摆动时,压盘辊21将表面带31和墨水色带33压在热敏打印头41 (下面将详细描述)上。同时,输送辊22将表面带31和双层带36压在接合辊39 上。板42布置为立设在盒支撑框架18内部。板42在其朝向压盘辊21的侧表面包括热敏打印头41。热敏打印头41由排列在表面带31和双层带36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例如1 或256个)加热元件41A组成。因此,加热元件41A的主要扫描方向与表面带31等等的宽度方向相同。当带盒5被放置在预定位置时,板42被安装在带盒5的凹部43。此外,色带卷起辊46和接合辊驱动辊47布置为立设在盒支撑框架18内部(参照图2)。当带盒5放置在预定位置时,色带卷起辊46和接合辊驱动辊47分别插入带盒5的已用色带卷起卷轴35和接合辊39中。在盒支撑框架18中,布置有带输送电机(未示出)。带输送电机的驱动力经由沿着盒支撑框架18布置的齿轮系而传输到压盘辊21、输送辊22、色带卷起辊46和接合辊驱动辊47等等。因此,当通过对带输送电机的电力供应而开始带输送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时,已用色带卷起卷轴35、接合辊39、压盘辊21和输送辊22的旋转与带输送电机的操作协同开始。因此,带盒5中的表面带31、墨水色带33和双层带36分别从带卷轴32、色带馈送卷轴34和基材片馈送卷轴37松开,并沿着下游方向(朝向带排出部10和已用色带卷起卷轴35)输送。之后,表面带31和墨水色带33在重叠状态下通过压盘辊21与热敏打印头41之间的通道。因此,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表面带31和墨水色带33在输送的同时受压盘辊21 和热敏打印头41挤压。根据打印数据(参照图4)和后面要描述的通电控制处理程序(图 6)等等,通过控制单元60(参照图幻选择性和间断性地通电排列在热敏打印头41上的相当数量的加热元件41A。通过键盘3上的操作或者经由连接接口通过外部设备来输入打印数据50。如图4 所示,打印数据50由一组点以及由多个打印行数据阵列55组成,其中每个点对应于一个加热元件41A。每个打印行数据阵列55由与排列在热敏打印头41上的加热元件41A相同数量的点形成,并限定在单个打印周期T中是通电还是断电每个加热元件41A。打印数据50 包括用于打印按照预定顺序布置在副扫描方向(即带输送方向)上的行的多个打印行数据阵列55。也就是说,以打印周期T为单位,按照预定顺序,通过处理每个打印行数据阵列55, 基于打印数据50,带式打印设备1在带上执行打印。每个加热元件41A通过电源被加热,并且熔化或升华施加在墨水色带33上的墨水。因此,墨水色带33上墨水层中的墨水以点为特定单位转印到表面带31上。因此,用户期望的基于打印数据的点图像作为镜像图像形成在表面带31上。在通过热敏打印头41以后,墨水色带33被色带卷起辊46卷起。另一方面,表面带31重叠在双层带36上,并在重叠状态下通过输送辊22与接合辊39之间的通道。同时, 由输送辊22和接合辊39将表面带31与双层带36压向彼此,从而形成层叠带38。对于层叠带38,表面带31的被提供以点打印的打印侧表面与双层带36紧密重叠在一起。因此,用户从表面带31的打印侧表面(即层叠带38的上侧)的相反侧能够看见打印图像的正常图像。之后,将层叠带38关于输送辊22进一步向下游输送,到达包括切割器17的带切割机构。带切割机构包括切割器17和带切割电机72(参照图5)。切割器17包括固定刀片 17A和旋转刀片17B。更具体而言,切割器17是剪刀式切割器,通过将旋转刀片17B相对于固定刀片17A旋转来切断待切断对象。旋转刀片17B布置为通过带切割电机72的帮助,能够关于其轴来回旋转。因此,随着带切割电机72的操作,用固定刀片17A和旋转刀片17B, 切断层叠带38。这样切断的层叠带38经由带排出部10排出带式打印设备1外部。通过将剥离纸从双层带36剥离,并暴露粘合剂层,可将层叠带38用作粘合标签,其可粘合在任何地方。下面,参照图5将描述带式打印设备1的控制配置。在带式打印设备1内部,布置有控制板(未示出),其上布置有控制单元60、打印头驱动电路68、带切割电机驱动电路69 和带输送电机驱动电路70。控制单元60 由 CPU 61、CG-ROM 62、EEPROM 63、ROM 64 和 RAM66 组成。此夕卜,控制单元60连接到计时器67、打印头驱动电路68、带切割电机驱动电路69和带输送电机驱动电路70。控制单元60还连接到液晶显示器4、盒传感器7、电热调节器73、键盘3和连接接□ 71。CPU 61是中央处理单元,对于带式打印设备1的各种系统控制起主要作用。因此, CPU 61根据来自键盘3等等的输入信号以及各种控制程序(包括后面要描述的通电控制处理程序)控制各种外设。CG-ROM 62是字符发生器存储器,其中待打印字母和标记的图像数据与代码数据相关联并存储为点图案。EEPROM 63是非易失性存储器,允许将数据写入以存储在其中以及将存储的数据从中删除。EEPROM 63存储表示带式打印设备1的用户设置等等的数据。ROM 64存储用于带式打印设备1的各种控制程序和各种数据。因此,后面要描述的通电控制处理程序等等存储在ROM 64中。RAM 66是用于暂时存储CPU 61的处理结果等等的存储装置。RAM 66还存储通过键盘3的输入产生的打印数据、经由连接接口 71从外部设备78提取的打印数据。计时器67是时间测量装置,其为执行带式打印设备1的控制,测量预定时间长度的消逝。此外,电热调节器73是检测热敏打印头41温度的传感器,并且附连在热敏打印头41上。打印头驱动电路68是用来基于来自CPU 61的控制信号、后面要描述的通电控制处理程序等等,向热敏打印头41提供驱动信号以控制热敏打印头41的操作方式的电路。 在此连接中,打印头驱动电路68基于对应于与每个加热元件41A相关联的选通数量的信号 (选通信号(STB信号)),控制通电和断电每个加热元件41A,以全面控制热敏打印头41的加热方式。带切割电机驱动电路69是响应于来自CPU 61的控制信号,用于向带切割电机72 提供驱动信号以控制带切割电机72的操作的电路。此外,带输送电机驱动电路70用来基于来自CPU 61的控制信号,向带输送电机2提供驱动信号,以控制带输送电机2的操作。下面,参照图6将描述针对第一实施例的通电控制处理程序。通电控制处理程序是CPU 61在打印数据50进行打印时执行的程序,以进行多个加热元件41A的每个加热元件的通电控制。首先,在S1,CPU 61执行打印行数据处理。在打印行数据处理(Si)中,CPU 61预取打印数据50 (参见图4),确定(计数)符合加热条件的点,并产生每个打印行数据阵列 55。然后,CPU 61将打印行数据阵列55传递给热敏打印头41。然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在S2,CPU 61确定最近的打印周期中的加热期间H是否处于延迟状态,其从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如果是处于延迟状态(S2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6。如果不是处于延迟状态(S2中“否”),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3。如上所述,在一个打印周期T中进行一个打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打印周期T 由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C组成。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基本上,加热期间H在与打印周期T的开始相同的时刻开始,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在打印周期T中提供非加热期
12间C。在图7A所示的情况下,CPU 61确定加热期间H不是处于延迟状态。然后,如果满足预先设置的延迟条件,针对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可设置延迟状态,其中加热期间H 的开始从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预定的加热延迟期间L(参见图7B以及图8A至图8C)。例如,如果状态如图7B以及图8A至图8C所示,就确定加热期间H处于延迟状态。图7和图 8都是曲线图,纵轴是STB信号的电压电平,横轴是时间标度。切换到S3后,CPU 61确定是否满足延迟条件。延迟条件表示将加热期间的开始从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的条件。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达到“打印行数据阵列55包含多于预定数量的符合加热条件的点(即加热元件41A),并且多于两个这样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 连续,其中包括作为当前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和“在下一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少于预定数量”这两个要求时,满足延迟条件。如果满足延迟条件(S3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4。如果不满足延迟条件(S3中“否”),则 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8。在S4,当满足延迟条件时,CPU 61在加热延迟计时器开始测量时间。加热延迟计时器是用于测量加热延迟期间L的计时器并且使用CPTOl中的时钟数量进行时间测量。换言之,加热延迟计时器是当提供加热延迟期间L时用于基于打印周期T的开始来测量加热期间H的开始的计时器。如果满足上述延迟条件,如图7B所示,则将加热期间H设置为在从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加热延迟期间L以后开始,并且在打印周期T结束的同时结束。当在加热延迟计时器开始时间的测量时,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5。在S5,CPU 61基于加热延迟计时器的测量结果,确定从打印周期T的开始是否已经经过加热延迟期间L。如果已经经过加热延迟期间L(S5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8。如果还没有经过加热延迟期间L(S5中“否”),则CPU 61待机,直到经过加热延迟期间L(也就是说,直到加热期间H的开始)。在S6,CPU 61确定是否满足延迟恢复条件,当最近的打印周期T处于延迟状态时将处理切换到S6(参见图7B或图8A至图8C)。如图7B和图8A至图8C所示,延迟恢复条件是立刻恢复在加热期间H之前设置的加热延迟期间L,并返回正常状态(参见图7A)的条件。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延迟恢复条件限定为“在下一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中没有符合加热条件的点”。如果满足延迟恢复条件(S6中“是”),则CPU 61将加热延迟期间L设置为“0”,使得加热期间H的开始与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步(参见图7A),并将处理切换到S8。结果,如果满足延迟恢复条件,那么CPU 61能够立刻恢复加热延迟期间L,并能够返回正常状态。即使最近的打印周期T处于图8A至图8C所示的状态,如果满足延迟恢复条件,那么CPU 61也立刻恢复加热延迟期间L并返回正常状态。如果不满足延迟恢复条件(S6中“否”),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7。在S7,CPU 61执行延迟恢复处理。如图7B所示,加热延迟期间L可由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第二划分延迟期间Lb、第三划分延迟期间Lc和第四划分延迟期间Ld组成。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至第四划分延迟期间Ld分别是满足延迟条件以后立即将加热延迟期间 L划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参见图7B)而获得的时间段。在延迟恢复处理(S7)中,CPU 61 将当前打印周期T的加热延迟期间L设置为数量比最近的打印周期T中组成加热延迟期间 L的划分延迟期间的数量少一个。例如,如果最近的打印周期T中的加热延迟期间L由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至第四
13划分延迟期间Ld(参见图7B)组成,则CPU 61用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至第三划分延迟期间Lc(参见图8A)组成对于当前打印周期T的加热延迟期间L。通过类似的方式,如果最近的打印周期T处于图8A所示的状态,则对于当前打印周期T的加热延迟期间L由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和第二划分延迟期间Lb组成。如果最近的打印周期T处于图8B所示的状态, 则对于当前打印周期T的加热延迟期间L由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组成。然后,在延迟恢复处理(S7)中,CPU 61将与组成当前加热延迟期间L的划分延迟期间的数量相对应的值设置为用于加热延迟计时器的值。如果最近的打印周期T处于图8C所示的状态,则CPU61恢复针对当前打印周期T的加热延迟期间L,并将加热延迟计时器的值设置为“0”。在结束延迟恢复处理(S7)以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8。切换到S8以后,CPU 61基于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向打印头驱动电路68 输出控制信号,并开始对加热元件41进行加热。因此,将功率提供给打印行数据阵列55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然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9。在S9,CPU 61确定是否已经经过加热期间H。加热期间H是预定时间段,CPU 61 通过参考计时器67的值等等来执行确定。如果已经经过加热期间H(S9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11。如果还没有经过加热期间H(S9中“否”)JUCPU 61将处理切换到 S10。切换到SlO以后,CPU 61执行下一行数据传递处理。在下一行数据传递处理(SlO) 中,CPU 61将下一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传递给热敏打印头41。具体而言,CPU 61 将基于下一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的脉冲数据传递给热敏打印头41。然后,CPU 61 将处理返回到S9。在图6中,切换到SlO被配置为执行直到经过加热期间;但是,CPU 61可仅当在打印周期T中第一次执行切换时,执行针对SlO的处理,并且在之后的切换中,不必执行处理,并且CPU 61将处理返回到S9。在Sl 1,CPU 61确定是否已经完成基于打印数据50的打印。也就是说,CPU 61确定是否已经完成关于组成打印数据50的全部打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处理。如果已经完成基于打印数据50的打印(Sll中“是”),则CPU 61结束通电控制处理程序。如果还存在打印行数据阵列55(S11中“否”),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12。在S12,CPU 61执行其他处理。这里,CPU 61停止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并开始非加热期间C(参见图7A、图7B和图8A至图8C)。然后CPU 61将处理返回到S2。下面,参照图9将描述基于上述通电控制处理程序的打印周期T与热敏打印头41 的温度之间的关系。图9是曲线图,在其上部,纵轴表示STB信号的电压电平,横轴表示时间标度,在其下部,纵轴表示加热元件41A的温度,横轴表示与上部相同的时间标度。首先, 在图9左部的打印周期T中,基于其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的数量等于或大于预定数量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进行打印。这里,打印周期T的构成与图7A的构成类似,并且与打印周期 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加热期间H,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开始非加热期间C。因此,在加热期间H中,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通过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而上升。在非加热期间C中,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已经停止,因此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逐渐下降。在下一打印周期T(图9的中部)中,基于其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的数量等于或大于预定数量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进行打印,并且在下一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中, 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的数量小于预定数量。这里,在图9中部的打印周期T中,满足上述延迟条件(S3中“是”),通过与图7B所示的打印周期T类似的方式,由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至第四划分延迟期间Ld组成的加热延迟期间L与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在经过加热延迟期间L以后,加热期间H开始。这里,在加热延迟期间L中,不执行对加热元件41的通电,因此加热延迟期间L充当非加热期间C。因此,在前一打印周期T(在图9的左部)中的非加热期间C期间耗散热量以后,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由于加热延迟期间L中的热量耗散进一步下降。也就是说,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保证更长的非加热期间C,因此能够充分降低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从而避免打印质量由于储存在热敏打印头41中的热量而下降。在接着上述打印周期T的打印周期T (在图9的右部)中,不满足延迟条件,因为针对打印周期T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的数量小于预定数量,如上所述。此外,在最近的打印周期T中,也不满足延迟恢复条件。这里,由于恰在最近的打印周期T之前的打印周期T (在图9的中部)处于延迟状态,并且在此打印周期T (在图9的右部)中不满足延迟恢复条件,所以加热延迟期间L由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到第三划分延迟期间Lc组成,并被设置为与图8A中类似的构成。因此,当经过恰在最近的打印周期T之前的打印周期T(在图9的中部)的加热期间H以后,切换到此最近的打印周期T(在图9的右部)时,加热延迟期间L(非加热期间C)与此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因此,恰在最近的打印周期T之前的打印周期T (在图9的中部)中的加热期间H加热的热敏打印头 41的温度由于加热延迟期间L(非加热期间C)的热量耗散而下降。经过加热延迟期间L以后,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通过在加热期间H通电加热元件41而上升。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非加热期间C重新开始,在此打印周期T中的加热期间H已经上升的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在非加热期间C下降。通过这种方式,曾经延迟的加热期间H的开始根据以行为单位的打印处理(通电处理)的进展而逐渐返回,因此,带式打印设备可基于打印周期T中加热期间H中的差异而避免打印质量下降。针对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具有将带向设置在预定位置的热敏打印头41输送的配置;因此,通过逐渐推迟加热期间H的定时,能够保证满意的打印质量。如上所述,通过控制对成行布置在热敏打印头41上的加热元件41A的通电,以组成每个打印周期T的打印数据50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为单位,针对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基于打印数据50执行打印。打印周期T由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C组成。带式打印设备1被配置为在打印周期T中,与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加热期间H,并且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C。当开始打印数据的打印时,带式打印设备1预取打印数据。在包括当前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的至少两个连续打印行数据阵列55中,如果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 的数量等于或大于预定数量,同时,下一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中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小于预定数量(S3中“是”),则带式打印设备1在针对当前打印行数据阵列 55的打印周期T中设置加热延迟期间L,并且在加热延迟期间L结束以后设置加热期间H。 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接着恰在当前打印周期T之前的打印周期T中的非加热期间C, 提供当前打印周期τ的加热延迟期间L (非加热期间C)(参见图9)。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 能够保证长时间段的非加热期间C,因此热敏打印头41中的热量能够充分耗散。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即使在高速打印中该构成也不会改变,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需要使用特殊部件(诸如具有高耐受
15电压的部件)。如果在恰在当前打印周期T之前的打印周期T中,加热期间H的开始从打印周期 T的开始延迟(S2中“是”),则带式打印设备1在针对当前打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 T中,将加热期间H的开始设置为以划分期间(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至第四划分延迟期间 Ld)为单位而提早,其中所述划分期间通过将加热延迟期间L划分为预定阶段而获得。也就是说,如图7B和图8A至图8C所示,相比于正常状态(参见图7A),如果打印周期T中的加热期间H的开始被延迟,则带式打印设备1根据打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的进展,逐渐返回正常状态(参见图7A)。因此,热敏打印机1基于加热期间的开始的差异能够减少打印结果中的问题,并能够在打印结果中提供高质量打印。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当在恰在当前打印周期T之前的打印周期T中,加热期间H 的开始从打印周期T的开始延迟(S2中“是”)时,如果基于当前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将“0”计数为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S6中“是”),则加热期间H与打印周期 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并且在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C。由于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为“0”,所以即使加热期间H的开始与当前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步,那么在打印结果中也没有问题。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以正常状态设置加热期间H的开始,而不会在打印结果中引起任何问题;因此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打印结果。在恰在当前打印周期T之前的打印周期T中,即使如图8A至图8C所示,加热期间 H的开始以划分延迟期间(即在逐渐恢复加热延迟期间L的中间)为单位而延迟,如果满足延迟恢复条件(S6中“是”),则带式打印设备1与当前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加热期间H,并且在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C。由于待加热的加热元件41A的数量为“0”,所以即使加热期间H的开始与当前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步,那么在打印结果中也没有问题。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以正常状态设置加热期间H的开始,而不会在打印结果中引起任何问题,因此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打印结果。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对其可作出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各种变化、替代和改变。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 参照其中将热敏打印机应用于带式打印设备1的实例讨论了针对本发明的热敏打印机。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带式打印设备。如果使用其中将多个加热元件41A成行布置的热敏打印头41,则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设备,并通过选择性地通电多个加热元件41A的每个加热元件能够进行打印。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加热延迟期间L分为四个期间,并且以划分期间(即,第一划分延迟期间La至第四划分延迟期间Ld)为单位逐渐恢复加热延迟期间L,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构造。例如,通过划分加热延迟期间L得到的划分期间的数量和恢复加热延迟期间L所需要的阶段(步骤)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讨论的。下面参照附图将讨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另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针对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基本构造与针对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相同,只有通过通电控制程序的控制操作不同。因此,省略关于针对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基本构造的详细描述,并参照附图将详细讨论通过通电控制程序的控制操作。这里,在第二实施例中,将打印数据50中按照打印顺序第奇数个出现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称为奇数行数据阵列,将第偶数个出现的打印行数据阵列阳称为偶数行数据阵列。然后,参照图10等等将讨论针对第二实施例的通电控制处理程序。通电控制处理程序是打印所述打印数据50时通过CPU 61执行的、用于进行通电控制的程序。首先,在S21,CPU 61执行打印行数据处理。在打印行数据处理(S21)中,CPU 61 预取打印数据50 (参见图4),识别符合加热条件的点并产生每个打印行数据阵列55。然后, CPU 61将第一打印行数据阵列55传递给热敏打印头41。接着,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2。在S22,CPU 61确定当前打印周期T中的加热开始点是否已经出现。如果确定加热开始点已经出现(S22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3。如果确定加热开始点还没有出现(S22中“否”),则CPTOl待机,直到加热开始点出现。在S23,CPU 61确定当前打印目标是否为奇数行数据阵列。如果确定当前打印目标为奇数行数据阵列(S23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31。如果确定当前打印目标为偶数行数据阵列(S23中“否”),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4。这里,针对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取决于当前打印目标是奇数行数据阵列还是偶数行数据阵列来改变打印周期T的构成。下面参照图12A和图12C讨论上述特征。 图12A和图12C都是曲线图,纵轴表示STB信号的电压电平,横轴表示时间标度。如图12A 和图12C所示,打印周期T至少由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C组成。加热期间H是在其中通过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来将加热元件41A加热的时间段。非加热期间C是在其中通过将加热元件41A置于非通电状态而使加热元件41A耗散热量的时间段。此外,加热期间H由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组成。持续通电期间Ec 是在其中持续进行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来将加热元件41A加热的时间段。断续通电期间 Ei是在其中以预定时间间隔转换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和断电,因此间断进行对加热元件 41A的通电来将加热元件41A加热的时间段。针对第二实施例的加热期间H被配置为在持续通电期间Ec之后具有断续通电期间Ei。如果当前打印目标是奇数行数据阵列,则将打印周期T设置为具有靠近打印周期 T的开始的加热期间H,并在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具有非加热期间C(参见图12A和图12C)。 但是如果当前打印目标是偶数行数据阵列,则将打印周期T设置为具有靠近打印周期T的开始的非加热期间C,并在经过非加热期间C以后具有加热期间H(参见图12B)。下面再参照图10再次讨论通电控制处理程序。切换到S24以后,CPU 61确定延迟加热定时是否已经出现。如果确定延迟加热定时已经出现(SM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5。如果确定延迟加热定时还没有出现(SM中“否”),则CPU 61待机,直到变成延迟加热定时。这里,如果当前打印目标是偶数行数据阵列,则处理切换到S24。因此, 延迟加热定时表示非加热期间C的结束点和加热期间H的开始点。也就是说,如果打印目标是偶数行数据阵列,则CPU 61通过将处理置于待机状态,等待经过非加热期间C,直到变成延迟加热定时。当切换到S25时,基于作为打印目标的偶数行数据阵列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的布置,CPU 61对于相对应的加热元件41A开始持续通电(即持续通电期间Ec)。然后,CPU 61 将处理切换到S26。在S26,CPU 61确定持续通电期间Ec是否已经结束。具体而言,CPU 61确定从持续通电期间Ec开始以后是否已经经过预定时间段。如果确定持续通电期间Ec已经结束(S26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7。如果确定持续通电期间Ec还没有结束(S^ 中“否”),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8。在S27,经过持续通电期间Ec以后,CPU 61开始断续通电(即断续通电期间)。具体而言,基于作为打印目标的偶数行数据阵列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的布置,CPU 61以预定间隔转换相对应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和断电,以对加热元件41A进行间断通电。然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9。在S28,CPU 61执行下一行数据传递处理。在下一行数据传递处理(S^)中,CPU 61将作为下一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传递给热敏打印头41。具体而言,CPU 61将基于作为下一打印目标的奇数行数据的脉冲数据片段传递给热敏打印头41。然后,CPU 61 将处理返回到S26。在图10中,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28,直到经过持续通电期间Ec,但是在持续通电期间Ec中可将CPU 61配置为仅在第一次切换到S28时执行S28的处理。并且在之后的切换中,可将CPU 61配置为将处理返回到S26,而不进行任何处理(即,S28的处理)。在S29,CPU 61确定断续通电期间Ei是否已经结束。具体而言,CPU 61确定从断续通电期间Ei开始以后是否已经经过预定期间。如果确定断续通电期间Ei已经结束 (S^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30。如果确定断续通电期间Ei还没有结束(S^ 中“否”),则CPU61将处理置于待机状态直到断续通电期间Ei结束。在S30,CPU 61与断续通电期间Ei的结束一起结束加热期间H。然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32。加热期间H结束以后,针对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结束。也就是说,如图12B所示,针对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依次由非加热期间C、持续通电期间 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组成。如上所述,如果打印目标是奇数行数据阵列(S23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奇数行通电处理(S31)。在奇数行通电处理(S31)中,CPU 61设置打印周期T并进行以奇数行数据阵列为目标的通电控制(关于加热期间H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下面将讨论奇数行通电处理(S31)的细节。当奇数行通电处理(S31)结束时,CPU 61将处理切换到 S32。切换到S32以后,CPU 61确定基于打印数据50的打印是否已经结束。如果确定基于打印数据50的打印已经结束(S32中“是”),则CPU61结束通电控制处理程序。如果还有尚未变成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中“否”),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33。在S33,CPU 61确定打印目标是否为奇数行数据阵列。如果打印目标是奇数行数据阵列(S33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34。如果打印目标是偶数行数据阵列(S33 中“否”),则CPU 61将处理返回到S22并进行下一打印行数据阵列55 (其是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处理。在S34,CPU 61执行其他处理。这里,CPU 61在针对作为打印目标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提供非加热期间C。然后,CPU 61将处理返回S22。因此,在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将非加热期间C布置为靠近打印周期T的结束(参见图12A和图 12C)。下面参照图11等等详细讨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奇数行通电处理程序。如上所述, 在奇数行通电处理(S31)中通过CPU 61执行奇数行通电处理程序,奇数行通电处理程序用于设置打印周期T以及控制以奇数行数据阵列为目标的通电(关于加热期间H对加热元件 41A的通电)。在S41,CPU 61在第一校正计时器开始测量。如图12C所示,第一校正期间D是, 在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要在持续通电期间Ec之前设置的时间段,并且在第一校正期间D中不进行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因此,第一校正期间D操作为非加热期间C。在开始在第一校正计时器的测量以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42。在S42,CPU 61确定在针对作为打印目标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持续通电期间Ec是否已经结束。如果确定持续通电期间Ec已经结束(S42中“是”),则CPU 61 将处理切换到S45。如果确定持续通电期间Ec还没有结束(S42中“否”),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43。切换到S43,CPU 61基于第一校正计时器的值,确定第一校正期间D是否已经结束。如果确定第一校正期间D已经结束(S43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44。如果确定第一校正期间D还没有结束(S43中“否”),则CPU 61待机直到第一校正期间D结束。在S44,CPU 61执行持续通电处理程序。在持续通电处理程序(S44)中,CPU 61 基于作为打印目标的奇数行数据阵列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的布置,开始对于相对应加热元件41A的持续通电(也就是持续通电期间Ec)。然后,CPU 61将处理返回到S42。当打印所述打印数据50时,关于第一打印行数据阵列55 (也就是按照顺序首先出现的奇数行数据阵列),CPU 61进行S43的确定,同时将用于关于第一校正期间D的确定的标准时间设置为“0”。因此,在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能够与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持续通电期间Ec,并能够使其具有与图12A所示的类似的构成。在S45,随着持续通电期间Ec结束,CPU 61开始断续通电(也就是断续通电期间 Ei)。具体而言,基于作为打印目标的偶数行数据阵列中符合加热条件的点的布置,CPU 61 以预定间隔转换对于相对应加热元件41A的通电或不通电,以对于加热元件41A进行间断通电。然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46。在S46,CPU 61开始在第二校正计时器的测量。如图12C所示,第二校正期间F是, 在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要在断续通电期间Ei之后设置的时间段,并且在第二校正期间F中不进行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因此,第二校正期间F操作为非加热期间C。在开始在第二校正计时器的测量以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47。在S47, CPU 61确定在针对作为打印目标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断续通电期间Ei是否已经结束。具体而言,CPU 61基于是否已经执行下面所述的S49的处理来进行确定。如果确定断续通电期间Ei已经结束(S47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 S50。如果确定断续通电期间Ei还没有结束(S47中“否”),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48。切换到S48以后,CPU 61基于第二校正计时器的值,确定第二校正期间F的开始是否已经出现。如果确定第二校正期间F的开始已经出现(S48中“是”),则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49。如果确定第二校正期间F还没有结束(S48中“否”),则CPU 61将处理返回到S47,并继续断续通电直到第二校正期间F的开始出现。当打印所述打印数据50时,关于第一打印行数据阵列55 (也就是按照顺序首先出现的奇数行数据阵列),CPU 61进行S48的确定,同时将用于关于第二校正期间F的确定的标准时间设置为“预定值(例如,表示与图12A的加热期间H的结束相同时刻的值)”。因此,能够使得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具有与图12A所示的类似的构成。切换到S49以后,CPU 61进行断续通电结束处理。在断续通电结束处理(S49)中, 由第二校正期间F的开始而触发,CPU 61结束断续通电期间Ei。这里,CPU 61设置表示断续通电期间Ei已经结束的标记。因此,在上述的S47中CPU 61基于标记的存在和不存在来确定断续通电期间Ei是否已经结束。在S50,随着断续通电期间Ei的结束,CPU 61结束加热期间H。然后,CPU 61将处理切换到S51。随着加热期间H的结束,除了非加热期间C之外,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全部时间段都终止。在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通过如上所述的 S34和S22实现非加热期间C。因此,如图12C所示,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依次由基于第一校正期间D的非加热期间C、加热期间H以及包括第二校正期间F的非加热期间C组成,其中加热期间H由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组成。这里,针对按照顺序首先出现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依次由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C组成,其中加热期间H由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组成(参见图12A)。在S51,CPU 61执行下一行数据传递处理。在下一行数据传递处理(S51)中,CPU 61将作为下一打印目标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 (也就是偶数行数据阵列)传递给热敏打印头 41。然后,CPU 61结束奇数行通电处理程序,将处理切换到S32,其中S32是通电控制处理程序(参见图10)。下面,参照图13将描述基于通电控制处理程序和奇数行通电处理程序的打印周期T与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之间的关系。图13中的实例示出针对从根据打印数据50的打印开始,第一个到第三个出现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的打印周期T。图13的上部是曲线图,纵轴表示STB信号的电压电平,横轴表示时间标度,图13的下部是曲线图,纵轴表示加热元件41A的温度,横轴表示与上部相同的时间标度。首先,在针对首先出现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图13的左部)中,CPU 61 与打印周期τ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持续通电期间Ec,在持续通电期间Ec的结束,开始断续通电期间Ei。然后,在断续通电期间Ei的结束,CPU 61结束加热期间H并开始非加热期间C。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打印周期T的构成与图12A的类似,依次由持续通电期间Ec、断续通电期间Ei和非加热期间C组成。在加热期间H(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中,通过通电加热元件41A而提高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当非加热期间C出现时,停止对加热元件41A的通电,并且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逐渐下降。在第二个出现的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图13的中部)中,CPU 61待机直到变成延迟加热定时,而不通电加热元件41A。因此,在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提供与当前打印周期T的开始同步的非加热期间C。也就是说,由于根据第二打印周期T的非加热期间C不停顿地接着根据第一打印周期T的非加热期间C,所以由于在第一非加热期间C的热量耗散而下降的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由于在第二非加热期间C的热量耗散而进一步下降。也就是说,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保证更长的非加热期间C,因此能够充分降低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并且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避免打印质量由于热敏打印头41的热量储存而下降。然后,在第二打印周期T中,CPU 61依次在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 Ei通电加热元件41A。在第三个出现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图13的右部)中,在经过第一校
20正期间D以后,CPU 61进行持续通电期间Ec的通电。在第一校正期间D中,不通电加热元件41A,因此第一校正期间D操作为非加热期间C。因此,在第二打印周期T的加热期间H 加热的热敏打印头41温度会下降。通过提供第一校正期间D,能够使得第三打印周期T中的持续通电期间Ec比第一或第二打印周期T中的持续通电期间Ec短。在持续通电期间Ec 结束以后,CPU 61进行断续通电期间Ei的通电。在这种情况下,在打印周期T中,与第二校正期间F的开始同时地终止断续通电期间Ei。因此,第三打印周期T中的断续通电期间Ei 变得比第一或第二打印周期T中的断续通电期间Ei短。在断续通电期间Ei的结束以后, CPU 61通过第二校正期间F和非加热期间C,开始耗散在第三打印周期T的加热期间H(即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中加热的热敏打印头41的热量。结果,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保证更长的非加热期间C,因此能够充分降低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并且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避免打印质量由于热敏打印头41的热量储存而下降。顺便提及,第四个出现的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的构成与上述针对第二个出现的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的构成相同。也就是说,第四打印周期T中的非加热期间C接着第三打印周期T中第二校正期间F和非加热期间C的顺序。因此,能够保证更长的非加热期间C,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充分降低热敏打印头41的温度,并能够避免打印质量由于热敏打印头41的热量储存而下降。如上所述,在每个打印周期T中,针对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以组成打印数据50的打印行数据阵列55为单位来控制对排列在热敏打印头41中的加热元件41A的通电,以基于打印数据50进行打印。打印周期T由加热期间H和非加热期间C组成。此外,通过基于打印数据40中的打印顺序来区别奇数行数据阵列和偶数行数据阵列,带式打印设备1可选择性地改变打印周期T的构成。在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τ中,将加热期间H(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设置为靠近打印周期T的开始,在经过加热期间H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C。同时,在针对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将非加热期间C设置为靠近打印周期T的开始,在经过非加热期间C以后,提供加热期间H。因此,在针对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和针对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 的相继中,连续提供非加热期间C(参见图1 。结果,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保证非加热期间C持续更长的时间段,因此存储在热敏打印头41中的热量能够充分地耗散,使得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即使在高速打印中,构造也不改变,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可以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此外,在针对与偶数行数据阵列连续的、变成打印目标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带式打印设备1在持续通电期间Ec之前提供第一校正期间D,从而使得能够缩短打印周期T中的持续通电期间Ec,以及加长打印周期T中的非加热期间C。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将存储在热敏打印头41中的热量充分耗散,并且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此外,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有效地利用在针对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 中产生的热量,因此即使将针对紧接着偶数行数据阵列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加热期间H缩短,也能够实现出色的打印。此外,在针对与偶数行数据阵列连续的、变成打印目标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带式打印设备1在断续通电期间Ei之前提供第二校正期间F,从而使得能够缩短打印周期T中的断续通电期间Ei,以及加长打印周期T中的非加热期间C。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将存储在热敏打印头41中的热量充分耗散,并且能够避免在打印结果中出现拖尾等现象。此外,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应对高速打印,而不使用特殊部件(例如具有高耐受电压的部件)。此外,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有效地利用在针对偶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 中产生的热量,因此即使将针对紧接着偶数行数据阵列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加热期间H缩短,也能够实现出色的打印。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作出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各种变化、替代和改变。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在针对与偶数行数据阵列连续的、变成打印目标的奇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T中,提供第一校正期间D和第二校正期间F,从而缩短持续通电期间Ec和断续通电期间Ei,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实施例。也就是说,可配置为只缩短持续通电期间Ec,或者配置为只缩短断续通电期间Ei。此外,参照将针对本发明的热敏打印机用于带式打印设备1的实例讨论了第二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带式打印设备。如果通过利用将多个加热元件41A成行布置的热敏打印头41,并通过选择性地通电多个加热元件41A的每个加热元件在设备中进行打印,则本发明可应用于各种设备。虽然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优选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出于示例性目的,并且可以作出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主张的本发明范围的各种变化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热敏打印机,包括热敏打印头,包括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多个加热元件;以及控制装置,用于基于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多个加热元件的多个行数据阵列的打印数据,控制所述多个加热元件的每个的通电,以选择性地加热所述多个加热元件,以及在包括加热期间和非加热期间的每个打印周期,将行数据阵列作为基本单位,根据打印数据的顺序进行打印,所述加热期间用于通过通电所述多个加热元件进行加热,所述非加热期间用于通过断电所述多个加热元件将热量耗散,其中,当满足关于所述行数据阵列的预定条件时,所述控制装置将打印周期中所述加热期间的开始关于所述打印周期的开始延迟预定时间段。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敏打印机,进一步包括 保存装置,用于保存所述行数据阵列;以及加热点计数装置,用于根据所述行数据阵列计数待加热的加热元件的数量, 其中,在针对所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打印周期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所述加热期间,并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以后提供所述非加热期间,以及其中,当其中通过所述加热点计数装置计数的待加热的加热元件的数量超过预定数量的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连续时,并且同时,当在接着所述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中,待加热的加热元件的数量小于预定数量时,所述控制装置在针对连续的至少两个行数据阵列中的最近的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将加热期间设置为所述加热期间的开始从所述打印周期的开始延迟预定延迟期间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热敏打印机,其中,当在所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将所述加热期间的开始从所述打印周期的开始延迟时,在针对紧接着其中加热期间的开始被延迟的行数据阵列、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所述控制装置将加热期间的开始设置为,相比于延迟预定延迟期间的加热期间的开始,提早划分期间,其中所述划分期间通过将所述预定延迟期间划分为预定数量的阶段而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热敏打印机,其中,当在所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将所述加热期间的开始从所述打印周期的开始延迟时,如果所述加热点计数装置根据紧接着其中加热期间的开始被延迟的行数据阵列、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将“0”计数为待加热的加热元件的数量,则所述控制装置与针对所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所述加热期间, 并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
5.根据权利要求4的热敏打印机,其中,关于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在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当加热期间的开始从打印周期的开始被延迟,并且所述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中最近的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的加热期间的开始被设置为相比于恰在所述最近的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之前、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中加热期间的开始,提早所述划分期间,如果根据接着所述至少两个连续行数据阵列、作为打印目标的行数据阵列,将“0”计数为待加热的加热元件的数量,则所述控制装置与针对所述行数据阵列的打印周期的开始同时地开始所述加热期间, 并在经过所述加热期间以后提供非加热期间。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敏打印机,其中,所述控制装置选择性地产生按第一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其中在所述第一期间设定中,在所述打印周期中,所述加热期间靠近所述打印周期的开始;以及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其中在所述第二期间设定中,在所述打印周期中,所述加热期间靠近所述打印周期的结束。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热敏打印机,其中,所述加热期间包括持续通电期间,其中对于所述加热元件的通电持续预定时间段,所述加热元件被持续加热;以及断续通电期间,其中对于所述加热元件的通电和断电被连续转换,所述加热元件被间断加热,其中,在接着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的、按第一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中,所述控制装置将包括在所述打印周期中的加热期间中的所述持续通电期间缩短为预定时间段。
8.根据权利要求6的热敏打印机,其中,所述加热期间包括持续通电期间,其中对于所述加热元件的通电持续预定时间段,所述加热元件被持续加热;以及断续通电期间,其中对于所述加热元件的通电和断电被连续转换,所述加热元件被间断加热,其中,在接着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的、按第一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中,所述控制装置将包括在所述打印周期中的加热期间中的所述断续通电期间缩短为预定时间段。
9.根据权利要求7的热敏打印机,其中,在接着按第二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的、按第一期间设定设置的打印周期中,所述控制装置将包括在所述打印周期中的加热期间中的所述断续通电期间缩短为预定时间段。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敏打印机,包括热敏打印头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基于包括分别对应于多个加热元件的多个行数据阵列的打印数据,控制多个加热元件的每个的通电,以选择性地加热多个加热元件,以及在包括加热期间和非加热期间的每个打印周期,将行数据阵列作为基本单位,根据打印数据的顺序进行打印。当满足关于行数据阵列的预定条件时,控制装置将打印周期中加热期间的开始关于打印周期的开始延迟预定时间段。
文档编号B41J2/32GK102211463SQ2011100709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1日
发明者松谷惠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