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处理装置以及纸反转用运送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7906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介质处理装置以及纸反转用运送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吸收运送机构与反转运送机构之间的运送速度之差的打印机。打印机(1)具有使被主体侧运送机构(17)送入的打印纸(P)以其表背被反转的方式返回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反转用运送机构(38)。反转用运送机构(38)具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和传递反转用运送马达(39)的驱动力的第一轮列(51)。在同轴配置的第一轮列(51)的最终齿轮(64)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之间,设置有能够使最终齿轮(64)与反转用运送辊(31)在预先设定的设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的游隙部(70)。
【专利说明】介质处理装置以及纸反转用运送单元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有使打印纸等片状的介质的表背反转的反转用运送路和沿着该反转用运送路运送介质的反转用运送机构的介质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所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已知具备两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具备两面自动读取功能的扫描仪或传真机。例如,在具备两面自动打印功能的打印机中,打印纸首先沿着经由基于打印头的打印位置的运送路而被运送,并对其表面实施打印。之后,打印纸从运送路被送入反转用运送路,并沿着反转用运送路被运送而成为表背反转的状态。之后,打印纸从反转用运送路被送入运送路,并再次沿着运送路被运送,而对其背面实施打印。
[0003]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这种打印机。在专利文献I的打印机中,沿着经由打印位置的运送路运送打印纸的运送机构与反转用运送机构通过各自的驱动源驱动。
[0004]此处,关于具备各自的驱动源的两个运送机构,难以使各自的运送速度完全相同地同步进行驱动控制。因此,在两个运送机构之间进行介质的交接时,存在如下的问题:因运送速度之差而造成如介质松弛、拉伸,从而导致介质的运送状态变得不稳定。
[0005]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介质的交接时吸收两个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之差的技术。在该文献中,在送入介质侧的运送机构的运送辊搭载因运送速度之差而空转的单向离合器,从而使送入介质侧的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慢于接收介质侧的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根据该文献的技术,在两个运送机构之间进行介质的交接时,送入介质侧的运送机构的运送辊被通过接收介质侧的运送机构运送来的介质带着转,因此由此来吸收运送速度之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0454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111497号公报
[0008]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打印机中应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时,能够吸收运送机构与反转用运送机构之间的运送速度之差。但是,由于在构成运送机构的运送辊搭载单向离合器时会导致部件数量增加,因此存在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9]鉴于这种问题,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吸收运送机构与反转运送机构之间的运送速度之差的介质处理装置。而且,提供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吸收将介质送入反转用运送机构的外部的运送机构与反转运送机构之间的运送速度之差的纸反转用运送单元。
[0010]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运送路,其运送片状的介质;驱动源,其向正方向以及反方向驱动;运送机构,其通过所述驱动源的向所述正方向的驱动将所述介质向沿着所述运送路的一方运送,并通过所述驱动源的向所述反方向的驱动将所述介质向沿着所述运送路的另一方运送;反转用运送路,其使所述驱动源向反方向驱动时由所述运送机构从所述运送路送入的介质的表背反转并返回所述运送路;反转用运送机构,其从所述运送机构接收被送入所述反转用运送路的介质并沿着所述反转用运送路进行运送,之后将所述介质送入所述运送路并向所述驱动源向正方向驱动时的所述运送机构交接;反转用驱动源,其与驱动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所述驱动源不同,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具备反转用运送辊和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该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轮列,在所述轮列中被直接传递所述驱动力的两个齿轮之间或所述轮列的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之间设置有游隙部,所述游隙部能够使所述两个齿轮彼此或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在预先设定的设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
[0011]根据本发明,在所述轮列的两个齿轮之间或轮列的最终齿轮与反转用运送辊之间设置有游隙部。因此,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与反转用运送辊的运送速度之间存在差的情况下,反转用运送辊由被运送机构运送来的介质带动旋转游隙部的量,从而能够吸收它们的运送速度差。即,通过如设置游隙部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吸收运送机构与反转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之差。
[0012]在本发明中,为了确保反转用运送路的路径长并且沿着路径长长的反转用运送路运送介质,优选采取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中,作为所述反转用运送辊而具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和第二反转用运送辊,并且,作为所述轮列而具备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第一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第一轮列和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第二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第二轮列,所述第一反转用运送辊在从所述运送机构接收所述介质时,与该运送机构一起运送所述介质,所述第二反转用运送辊在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运送机构交接时,与该运送机构一起运送所述介质。
[0013]在本发明中,优选采取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慢于所述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如此,变得容易利用游隙部吸收运送机构与反转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之差。
[0014]在本发明中,优选采取如下的方式,S卩,基于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所述介质的运送力小于基于所述运送机构的所述介质的运送力。如此,在反转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快于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的情况等下,能够通过使介质相对于反转用运送辊滑动来吸收运送速度之差。
[0015]在本发明中,为了更简单地构成游隙部,优选采取如下的方式,即,所述游隙部设置在同轴配置的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之间。
[0016]在该情况下,若采用如下的结构,则容易设置游隙部,所述结构为,所述反转用运送辊具备从旋转中心轴部向半径方向突出的销,所述最终齿轮具备能够从绕轴线的一侧与所述销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能够从绕轴线的另一侧与所述销抵接的第二抵接部,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能够在所述销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移动的范围内相对旋转。
[0017]接下来,本发明的纸反转用运送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反转用运送路,其使通过外部运送机构从外部送入的介质的表背反转并向所述外部运送机构送出,所述外部运送机构具备向正方向以及反方向驱动的驱动源而运送片状的所述介质;反转用运送机构,其从所述外部运送机构接收通过所述驱动源向反方向驱动而被送入所述反转用运送路的所述介质并沿着所述反转用运送路进行运送,之后将所述介质向所述驱动源向正方向驱动时的所述外部运送机构交接;反转用驱动源,其驱动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反转用运送辊,其构成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轮列,其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该反转用运送辊传递,在所述轮列中被直接传递所述驱动力的两个齿轮之间或所述轮列的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之间设置有游隙部,所述游隙部能够使所述两个齿轮彼此或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在预先设定的设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
[0018]根据本发明,在所述轮列的两个齿轮之间或轮列的最终齿轮与反转用运送辊之间设置有游隙部。因此,在将介质送入反转用运送单元的外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与反转用运送辊的运送速度之间存在差的情况下,反转用运送辊由被外部运送机构运送来的介质带动旋转游隙部的量,从而能够吸收它们的运送速度差。即,通过如设置游隙部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吸收外部运送机构与反转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之差。
[0019]在本发明中,为了确保反转用运送路的路径长并且沿着路径长长的反转用运送路运送介质,优选采取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中,作为所述反转用运送辊而具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和第二反转用运送辊,并且,作为所述轮列而具备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第一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第一轮列和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第二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第二轮列,所述第一反转用运送辊在从所述外部运送机构接收所述介质时,与该外部运送机构一起运送所述介质,所述第二反转用运送辊在将所述介质向所述外部运送机构交接时,与该外部运送机构一起运送所述介质。
[0020]在本发明中,优选采取如下的方式,即,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慢于所述外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如此,变得容易利用游隙部吸收外部运送机构与反转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之差。
[0021 ] 在本发明中,优选采取如下的方式,即,基于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所述介质的运送力小于基于所述外部运送机构的所述介质的运送力。如此,在反转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快于外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的情况等下,能够通过使介质相对于反转用运送辊滑动来吸收运送速度之差。
[0022]在本发明中,为了更简单地构成游隙部,优选采取如下的方式,S卩,所述游隙部设置在同轴配置的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之间。
[0023]在该情况下,若采用如下的结构,则容易设置游隙部,所述结构为,所述反转用运送辊具备从旋转中心轴部向半径方向突出的销,所述最终齿轮具备能够从绕轴线的一侧与所述销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能够从绕轴线的另一侧与所述销抵接的第二抵接部,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能够在所述销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移动的范围内相对旋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前侧立体图。
[0025]图2为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
[0026]图3为图1的打印机的简要纵剖视图以及局部剖视图。
[0027]图4为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表示打开了反转单元的状态。
[0028]图5为图1的打印机的后侧立体图,表示打开了背面盖的状态。
[0029]图6为表示反转单元的内部的前侧立体图。
[0030]图7为第二最终齿轮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之间的游隙部的说明图。
[0031]图8为打印纸的向反转用运送机构的交接动作的说明图。
[0032]图9为打印纸的向主体侧运送机构的交接动作的说明图。
[0033]【符号说明】
[0034]1-打印机(介质处理装置),2_打印机主体部,3-反转单元(纸反转用运送单元),3A-关闭位置,3B-打开位置,4-凹部,5-供纸盒装配部,6-供纸盒,7-排纸盘,8-排纸口,9-操作面,9a-电源开关,9b-状态显示灯,1a.1Ob-开闭门,11-开闭盖,12-打印纸供给路,13-主体侧运送路,14-反转用运送路,15-供纸棍,16-延迟棍,17-主体侧运送机构(运送机构.外部运送机构),18-运送辊对,18a-运送棍,18b-从动棍,20-打印纸检测器,21-送纸辊对,21a-送纸辊,21b-从动辊,22-打印头,23-第一排纸辊对,23a-排纸辊,23b-从动辊,24-第二排纸辊对,24a-排纸辊,24b-从动辊,25-压印构件,26-上侧路径,27-向下路径,28-下侧路径,29-向上路径,30-共通路径,31-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2-从动辊,33-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4-从动辊,35-合流部,36-路径切换用挡板,37-运送马达(运送机构的驱动源),38_反转用运送机构,39-反转用运送马达(反转用运送机构的驱动源),40-开闭中心线,41-单元壳体,42-背面盖,43-杆操作部,44-操作杆,45-前侧纸引导板,46-纸引导肋面,47-端板部,48-框架端板,49-纸引导肋面,50-后侧纸引导板,51-第一轮列,52-第二轮列,53-连结杆,57-框架端板,61-小齿轮,62-第一复合传递齿轮,63-第二复合传递齿轮,64-第一最终齿轮,65-第二最终齿轮,70-游隙部,71-辊轴(旋转中心轴部),71a-轴端部,72-轴插入部,73-切口部,74-切口部的一侧的壁面(第一抵接部),75-切口部的另一侧的壁面(第二抵接部),80-第二最终齿轮的轴线,81-销,P-打印纸,X-打印机宽度方向,Y-打印机前后方向,Z-打印机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进行说明。
[0036](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0037]图1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时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从后方观察打印机时的外观立体图,表示反转单元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0038]参照图1、图2,说明打印机I的整体的形状。打印机I具备打印机主体部2与反转单元(纸反转用运送单元)3。打印机主体部2作为整体形成为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上长的长方体形状。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4,在此装配有反转单元
3。反转单元3为用于在使片状的介质即打印纸的表背反转的状态下使该打印纸返回打印机主体部2的单元。
[0039]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设置有供纸盒装配部5。供纸盒装配部5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部分,向打印机前方(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开口。在供纸盒装配部5从打印机前方可拆装地装配有供纸盒6。在供纸盒装配部5的上侧安装有排纸盘7。排纸盘7的前端部分从打印机主体部2向打印机前方突出。在排纸盘7的上侧形成有向打印机后方(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延伸的矩形的排纸口 8。
[0040]排纸口 8的上侧的打印机前表面部分形成为操作面9。在操作面9配列有电源开关9a、多个状态显示灯9b等。在排纸盘7以及排纸口 8的两侧的打印机前表面部分安装有矩形的开闭门10a、10b。当打开这些开闭门10a、IOb时,墨盒装配部(未图示)开口,而能够进行墨盒(未图示)的更换等。打印机上表面部分形成为大致平坦的面,在其中央部分安装有维护用的开闭盖11。
[0041]反转单元3为开闭式,能够以其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分为中心,向打印机后方打开。反转单元3在位于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3A的状态下,以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起立的姿势装配在凹部4,其单元壳体41的背面盖42位于与打印机主体部2的左右的背面部分大致同一面上。在反转单元3的上侧的部位设置有用于使反转单元3开闭的杆操作部43。在杆操作部43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侧,配置有用于使背面盖42开闭的一对操作杆44。
[0042](打印机的内部结构)
[0043]图3 (a)为表示打印机I的内部结构的简要纵剖视图,图3 (b)为局部纵剖视图。参照图3说明打印机I的内部结构、特别是打印纸运送路径。在打印机I的内部,形成有打印纸供给路12、主体侧运送路(运送路)13以及反转用运送路14。打印纸供给路12以及主体侧运送路13形成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部,反转用运送路14形成于反转单元3的内部。
[0044]打印纸供给路12为将以层叠状态收纳在供纸盒6中的规定尺寸的打印纸P向主体侧运送路13供给的运送路径。打印纸供给路12以及供纸盒6配置在主体侧运送路13的下侧。打印纸供给路12从供纸盒装配部5的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分朝向打印机后方而向斜上方延伸,向打印机前方弯曲而与主体侧运送路13连接。收纳在供纸盒6中的打印纸P通过供纸辊15而向打印纸供给路12送出。被送出的打印纸P通过延迟辊16与运送辊18a的夹持部而被一张一张地送出,并通过运送辊18a与从动辊18b的夹持部而向主体侧运送路13运送。
[0045]主体侧运送路13为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上大致水平地以直线状延伸而到达排纸口 8的运送路径。沿着主体侧运送路13,从打印机后方向打印机前方依次配置有打印纸检测器20、送纸辊对21、打印头22、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打印头22以及打印纸检测器20位于主体侧运送路13的上方。打印头22为喷墨头,相对于其喷嘴面以固定的间隙配置有压印构件25。
[0046]此处,由运送辊18a与从动辊18b构成的运送辊对18、由送纸辊21a与从动辊21b构成的送纸辊对21、由第一排纸辊23a与从动辊23b构成的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由第二排纸辊24a与从动辊24b构成的第二排纸辊对24构成沿着主体侧运送路13运送打印纸P的主体侧运送机构(运送机构.外部运送机构)17。送纸辊对21的送纸辊21a具备在表面分散有无机粒子的摩擦层。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驱动源为向正反方向驱动的运送马达37,运送马达37配置在供纸盒6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侧方。
[0047]运送马达37的驱动力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力传递机构而分别向运送辊18a、送纸辊21a、第一排纸辊23a以及第二排纸辊24a传递。主体侧运送机构17通过运送马达37的向正方向的驱动将打印纸P向打印机前方运送,并通过运送马达37的向反方向的驱动将打印纸P向打印机后方运送。在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在主体侧运送路13上将打印纸P向打印机前方运送的期间,实施基于打印头22的打印。
[0048]从打印纸供给路12送入了主体侧运送路13的打印纸P通过运送辊对18 —边将打印纸检测器20上压一边送入送纸辊对21。送入了送纸辊对21的打印纸P通过送纸辊对21而经由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朝向第一排纸辊对23而向打印机前方运送。送入了第一排纸辊对23的打印纸P经由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而从排纸口 8向排纸盘7排出。
[0049]接下来,形成于反转单元3的内部的反转用运送路14相对于主体侧运送路13而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且作为整体为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描画环形的运送路径。反转用运送路14具备:与主体侧运送路13的上游端连续而向打印机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侧路径26 ;与该上侧路径26连续而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弯曲并以直线状延伸的向下路径27 ;与该向下路径27连续而向打印机前方弯曲并延伸的下侧路径28 ;以及从该下侧路径28向上方弯曲并延伸的向上路径29。
[0050]向上路径29其上侧的部分向打印机前方倾斜弯曲,并与打印纸供给路12的中途位置合流。因此,向上路径29与打印纸供给路12的下游侧的部分成为共通路径30。该共通路径30为沿着运送辊18a的外周面延伸的弯曲路径。
[0051]在上侧路径26与向下路径27之间配置有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在下侧路径28与向上路径29之间配置有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从动辊32、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构成将打印纸P向沿着反转用运送路14的一个方向运送的反转用运送机构38。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驱动源为与运送马达37不同的反转用运送马达39,并搭载在反转单元3。
[0052]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而被运送至后方并从主体侧运送路13送入反转用运送路14的打印纸P被送入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夹持部,通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被送入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与从动辊34的夹持部,通过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被送入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运送辊对18的夹持部。之后,打印纸P通过运送辊对18而再次被送入主体侧运送路13。
[0053]通过经由环形状的反转用运送路14,打印纸P以表背反转的状态返回主体侧运送路13。因此,打印机I能够进行打印纸P的两面打印。另外,基于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打印纸P的运送速度被设定为高于基于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运送速度。而且,基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运送力被设定为弱于送纸辊对21的运送力,基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与从动辊34的运送力被设定为弱于运送辊对18的运送力。运送力为夹持力与摩擦系数的积。
[0054]此处,在主体侧运送路13的下游端、反转用运送路14的上游端以及共通路径30的下游端的合流部35配置有路径切换用挡板36。路径切换用挡板36被配置为以其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为中心而能够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转动的状态。在通常的状态下,路径切换用挡板36通过其自重而保持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侧的挡板主体部分载置在运送辊18a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切换位置的状态。
[0055]在该状态下,在主体侧运送路13上向打印机后方运送的打印纸P被路径切换用挡板36向反转用运送路14侧引导。打印纸P经由反转用运送路14而再次返回合流部35。路径切换用挡板36被返回合流部35的打印纸P上压,而能够从第一切换位置移动至第二切换位置。当路径切换用挡板36被上压到第二切换位置时,反转用运送路14的下游端侧的共通路径30与主体侧运送路13连通。因此,打印纸P —边将路径切换用挡板36上压,一边被送入主体侧运送路13。在打印纸P通过后,路径切换用挡板36再次因自重而返回第一切换位置。
[0056]在从供纸盒6供给打印纸P的情况下,也同样通过从打印纸供给路12朝向主体侧运送路13的打印纸P将路径切换用挡板36上压。在打印纸P通过后,路径切换用挡板36因自重而返回第一切换位置。因此,从主体侧运送路13反馈来的打印纸P不会通过共通路径30进入反转用运送路14或打印纸供给路12侧。而且,不使用驱动源、施力构件等,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打印纸P的路径的切换。
[0057](反转单元)
[0058]图4为从后方观察打印机I时的外观立体图,表示反转单元3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图5为表示将位于关闭位置3A的反转单元3的背面盖42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当对打印机I的背面的杆操作部43(参照图2)进行操作时,反转单元3的闭锁被解除。由此,反转单元3能够以位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分的开闭中心线40为中心打开。在打开位置3B,如图4所示,反转单元3成为向打印机后方大致水平地倒下的姿势。
[0059]当将反转单元3配置在打开位置3B时,反转用运送路14的向上路径29以及共通路径30成为开放状态。当将反转单元3配置在关闭位置3A时,反转单元3的前侧纸引导板45与形成于打印机主体部2的纸引导肋面46以规定的间隔对峙,由此构成向上路径29以及共通路径30。
[0060]通过单元壳体41的端板部47对向上路径29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最大宽度尺寸进行限定。端板部47的内侧的面由将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辊轴71 (参照图6)的轴端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板状的框架端板48构成。在反转单元3的前侧纸引导板45的上端配置有路径切换用挡板36。
[0061]而且,当对打印机I的背面的一对操作杆44(参照图2)进行操作时,背面盖42的闭锁被解除。由此,能够将背面盖42以其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端部为中心向后方打开。当打开背面盖42时,如图5所示,反转用运送路14的向下路径27成为开放状态。当关闭背面盖42时,位于背面盖42的内侧的纸引导肋面49与反转单元3的后侧纸引导板50以规定的间隔对峙,由此构成向下路径27。
[0062](反转用运送机构)
[0063]图6为以省略了前侧纸引导板45、一侧的端板部47以及框架端板48等的状态表示的反转单元3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反转单元3搭载有第一、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1、33、反转用运送马达39以及将反转用运送马达39的旋转分别向第一、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1、33传递的第一、第二轮列51、52来作为反转用运送机构38。
[0064]反转用运送马达39在前侧纸引导板45与后侧纸引导板50之间,且在一侧的框架端板48侧的部位,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大致水平地配置。在两侧的框架端板48之间沿打印机宽度方向X架设有连结杆53,在该连结杆53安装有反转用运送马达39。
[0065]反转用运送马达39的马达轴贯通框架端板48,并向一侧的框架端板48与一侧的端板部47之间的空间突出。在框架端板48与端板部47之间的空间装入有第一轮列51以及第二轮列52。第一轮列51具备:在马达轴的轴端部固定的小齿轮61、在小齿轮61的上方与该小齿轮61啮合的第一复合传递齿轮62以及在第一复合传递齿轮62的上方与该第一复合传递齿轮62啮合的第一最终齿轮64。第二轮列52具备:在马达轴的轴端部固定的小齿轮61、在小齿轮61的下方与该小齿轮61啮合的第二复合传递齿轮63以及在第二复合传递齿轮63的下方与该第二复合传递齿轮63 B齿合的第二最终齿轮65。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二最终齿轮65分别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同轴的方式配置,将反转用运送马达39的驱动力(旋转)向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传递。通过驱动反转用运送马达39,使得第一、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1、33向同一方向以同一周速度同步旋转。
[0066]此处,在上侧的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之间以及下侧的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之间设置有游隙部70,该游隙部70能够使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分别在预先设定的设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
[0067](游隙部)
[0068]图7为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侧观察第二最终齿轮65的附近时的局部放大图。参照图7说明游隙部70。另外,由于设置在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之间的游隙部70和设置在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之间的游隙部70具备同样的结构,因此说明设置在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之间的游隙部70,而省略设置在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之间的游隙部70的说明。
[0069]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其辊轴(旋转中心轴部)71的轴端部分被未图示的框架端板48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最终齿轮65被设置在端板部47的内面的轴承部(未图示)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辊轴71的轴端部71a支承为能够旋转。
[0070]更详细地讲,第二最终齿轮65在旋转中心具备朝向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侧同轴突出的圆筒形状的轴插入部72。轴插入部72在周向的两处具备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侧切口而成的一对切口部73。一对切口部73相对于第二最终齿轮65的轴线80形成为点对称。另一方面,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辊轴71在轴端部71a具备向半径方向的两侧突出的一对销81。辊轴71的轴端部71a以使一对销81分别位于切口部73的内侧的状态,同轴地插入轴插入部72。
[0071]此处,对于在各切口部73在周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壁面74、75,一侧的壁面74能够从绕轴线80的一侧与销81抵接,另一侧的壁面75能够从绕轴线80的另一侧与销81抵接。而且,棍轴71的轴端部71a以与第二最终齿轮65独立而能够旋转的状态插入轴插入部72。因此,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能够在销81在一侧的壁面74与另一侧的壁面75之间移动的范围内相对旋转。换言之,在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之间设置有游隙部70,该游隙部70能够使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在由一侧的壁面74与另一侧的壁面75限定的切口部73的在周方向上的开口角度(设定角度)的范围内相对旋转。
[0072](两面打印动作)
[0073]接下来,参照图8以及图9说明利用打印机I的两面打印动作。图8为打印纸P的从主体侧运送机构17向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交接动作的说明图。图9为打印纸P的从反转用运送机构38向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交接动作的说明图。图8、图9中左端的图为表示第一最终齿轮64的游隙部70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辊轴71的销81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中央的图为表示第二最终齿轮65的游隙部70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辊轴71的销81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右端的图为表示打印纸P与送纸辊对21、第一反转用运送辊
31、从动辊32、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从动辊34以及运送辊对18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74]在利用打印机I进行两面打印时,首先,收纳在供纸盒6中的打印纸P通过供纸辊15而向打印纸供给路12送出。而且运送马达37向正方向驱动,向打印纸供给路12送出的打印纸P通过延迟辊16以及运送辊对18而被运送,并向主体侧运送路13送出。向主体侧运送路13送出的打印纸P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而向打印机前方运送,并通过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在打印纸P通过打印位置的期间,对其表面实施打印。
[0075]当对打印纸P的表面的打印结束时,运送马达37向反方向驱动。而且,反转用运送马达39驱动。通过运送马达37的驱动,打印纸P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而向打印机后方运送,并从主体侧运送路13送入反转用运送路14。
[0076]此处,当反转用运送马达39驱动时,第一轮列51的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二轮列52的第二最终齿轮65以同一速度向同一方向CW旋转。其结果为,如图8(a)所示,成为绕轴线80停止的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辊轴71的销81与第一最终齿轮64的切口部73的一侧的壁面74抵接的状态。而且,成为绕轴线80停止的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辊轴71的销81与第二最终齿轮65的切口部73的一侧的壁面74抵接的状态。因此,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 —体旋转,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 —体旋转。
[0077]之后,通过利用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送入使得打印纸P的运送方向的前端(打印机后方的端部)到达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夹持部,而成为夹在它们之间的状态。在该时刻,打印纸P的运送方向的后端(打印机前方的端部)依然被送纸辊对21夹持。因此,成为主体侧运送机构17 (送纸辊对21)与反转用运送机构38 (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状态。
[0078]此处,基于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打印纸P的运送速度被设定为高于基于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运送速度。因此,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由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而运送来的打印纸P带动旋转,而相对于第一最终齿轮64向旋转方向CW的前方开始相对旋转。其结果为,如图8(b)所示,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辊轴71的销81离开第一最终齿轮64的切口部73的一侧的壁面74,而开始向另一侧的壁面75侧接近。
[0079]在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 (送纸辊对21)与反转用运送机构38 (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期间,进行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与第一最终齿轮64的相对旋转。
[0080]S卩,切口部73的开口角度被设定为如下的角度,即,在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与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状态继续的期间,使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辊轴71的销81不与第一最终齿轮64的切口部73的另一侧的壁面75抵接的角度。
[0081]更详细地讲,开口角度根据以下的(I)?(7),而被设定为在打印纸P的交接时使销81不与切口部73的另一侧的壁面75抵接的角度。
[0082](I)基于送纸辊对21的运送速度(周速度)
[0083](2)基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的运送速度(周速度)
[0084](3)送纸辊21a的直径的部件公差
[0085](4)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直径的部件公差
[0086](5)送纸辊对21的运送速度相对于目标值的偏差
[0087](6)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的运送速度相对于目标值的偏差
[0088](7)通过送纸辊对21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运送距离
[0089]在本例中,将设置在第一最终齿轮64的切口部73的开口角度设置为39°以上。
[0090]根据本例,在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与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状态继续的期间,与游隙部70的量对应地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与第一最终齿轮64相对旋转,而将它们的运送速度差吸收。因此,在从主体侧运送机构17向反转用运送机构38交接打印纸P时,不会导致打印纸P挠曲、顶出,从而造成打印纸P的运送状态变得不稳定。
[0091]接下来,当打印纸P被完全交接至反转用运送机构38时,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由打印纸P带动的旋转结束,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旋转速度降低。其结果为,第一最终齿轮64的旋转追上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旋转,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辊轴71的销81开始远离第一最终齿轮64的切口部73的另一侧的壁面75。然后,最终如图8(c)所示,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的辊轴71的销81返回与切口部73的一侧的壁面74抵接的状态,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与第一最终齿轮64—体旋转。在图8(c)所示的状态下,仅通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运送打印纸P。
[0092]此处,当打印纸P完全交接至反转用运送机构38时,打印纸P的在运送方向上的后端(打印机前方的端部)通过打印纸检测器20,因此根据来自打印纸检测器20的输出结果,运送马达37的驱动方向从反方向向正方向切换。
[0093]之后,通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的运送使得打印纸P的运送方向的前端到达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与从动辊34的夹持部,而成为夹在它们之间的状态。由此,成为通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状态。该状态为图9(a)所示的状态。
[0094]此处,第一、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1、33通过来自同一驱动源(反转用运送马达39)的驱动力而向同一方向CW以同一周速度同步旋转。因此,在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向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交接打印纸P时,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不会相对旋转。因此,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也不会相对旋转。其结果为,在图9(a)所示的状态下,维持与图8(c)所示的状态同样的状态。
[0095]之后,打印纸P的运送方向的前端到达运送辊对18的夹持部,而成为夹在它们之间的状态。在该时刻,打印纸P的运送方向的后端依然被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夹持。因此,成为通过反转用运送机构38 (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与主体侧运送机构17 (送纸辊对21)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状态。
[0096]此处,基于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打印纸P的运送速度被设定为高于基于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运送速度。因此,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由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而运送来的打印纸P带动旋转,而相对于第二最终齿轮65向旋转方向CW的前方开始相对旋转。其结果为,如图9(b)所示,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辊轴71的销81离开第二最终齿轮65的切口部73的一侧的壁面74,而开始向另一侧的壁面75侧接近。
[0097]在通过反转用运送机构38 (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与主体侧运送机构17(运送辊对18)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状态继续的期间,进行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与第二最终齿轮65的相对旋转。
[0098]S卩,切口部73的开口角度被设定为如下的角度,即,在通过反转用运送机构38与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状态继续的期间,使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辊轴71的销81不与第二最终齿轮65的切口部73的另一侧的壁面75抵接的角度。
[0099]更详细地讲,开口角度根据以下的⑴?(7),而被设定为在打印纸P的交接时使销81不与切口部73的另一侧的壁面75抵接的角度。
[0100](I)基于运送辊对18的运送速度(周速度)
[0101](2)基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的运送速度(周速度)
[0102](3)运送辊18a的直径的部件公差
[0103](4)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直径的部件公差
[0104](5)运送辊对18的运送速度相对于目标值的偏差
[0105](6)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的运送速度相对于目标值的偏差
[0106](7)通过运送辊对18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运送距离
[0107]在本例中,将设置在第二最终齿轮65的切口部73的开口角度设置为51°以上。
[0108]根据本例,在通过反转用运送机构38与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的期间,与游隙部70的量对应地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与第二最终齿轮65相对旋转,而将它们的运送速度差吸收。因此,在从反转用运送机构38向主体侧运送机构17交接打印纸P时,不会导致打印纸P挠曲、顶出,从而造成打印纸P的运送状态变得不稳定。
[0109]之后,当打印纸P完全交接至主体侧运送机构17时,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的由打印纸P带动的旋转结束。而且,仅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在主体侧运送路13上向打印机前方运送打印纸P,而通过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并对其背面实施打印。当对背面的打印结束时,主体侧运送机构17将打印纸P进一步向打印机前方运送,并通过排纸口 8排出。
[0110](作用效果)
[0111]以上,根据本例,通过设置游隙部70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吸收主体侧运送机构17与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运送速度之差。
[0112]而且,在本例中,基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运送力被设定为弱于送纸辊对21的运送力,基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与从动辊34的运送力被设定为弱于运送辊对18的运送力。因此,在发生了反转用运送机构38的运送速度超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运送速度的情形的情况下,打印纸P相对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以及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滑动,由此,能够吸收运送速度之差。
[0113](其他的实施方式)
[0114]在上述的例中,在打印纸P通过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时,仅通过主体侧运送机构17运送打印纸P,然而在打印纸P通过打印头22的打印位置时,也可以通过反转用运送机构38 (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2)与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双方运送打印纸P。即,在本例的打印机I中由于在交接打印纸P时打印纸P的运送状态不会变得不稳定而造成运送载荷变化,因此即使在与打印动作并行地进行了打印纸P的从反转用运送机构38(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以及从动辊32)向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交接的情况下,也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基于主体侧运送机构17的打印纸P的运送,从而不会降低打印质量。
[0115]而且,在上述的例中,在上侧的第一最终齿轮64与第一反转用运送辊31之间以及下侧的第二最终齿轮65与第二反转用运送辊33之间设置有游隙部70,然而也可以在第一轮列51以及第二轮列52各自的被直接传递反转用运送马达39的驱动力的两个齿轮之间设置能够使这两个齿轮彼此在设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的游隙部。
[0116]另外,上述的例为将本发明应用在能够两面打印的打印机I中的示例,然而本发明也同样能够应用在具备反转单元3的扫描仪、传真机等打印机I以外的介质处理装置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运送路,其引导片状的介质; 驱动源,其沿着所述运送路运送所述介质; 运送机构,其通过所述驱动源将所述介质向沿着所述运送路的一方以及另一方运送;反转用运送路,其使通过所述运送机构而从所述运送路送入的介质的表背反转并返回所述运送路; 反转用运送机构,其从所述运送机构接收被送入所述反转用运送路的介质并沿着所述反转用运送路进行运送,之后将所述介质送入所述运送路并向所述运送机构交接; 反转用驱动源,其与驱动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所述驱动源不同, 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具备反转用运送辊和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该反转用运送棍传递的轮列, 在所述轮列中被 直接传递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两个齿轮之间或所述轮列的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之间设置有游隙部,所述游隙部能够使所述两个齿轮彼此或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在预先设定的设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中,作为所述反转用运送辊而具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和第二反转用运送辊,并且,作为所述轮列而具备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第一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第一轮列和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第二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第二轮列,所述第一反转用运送棍在从所述运送机构接收所述介质时,与该运送机构一起运送所述介质, 所述第二反转用运送棍在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运送机构交接时,与该运送机构一起运送所述介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慢于所述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所述介质的运送力小于基于所述运送机构的所述介质的运送力。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游隙部设置在同轴配置的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棍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用运送辊具备从旋转中心轴部向半径方向突出的销, 所述最终齿轮具备能够从绕轴线的一侧与所述销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能够从绕轴线的另一侧与所述销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能够在所述销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移动的范围内相对旋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源能够向正方向以及反方向驱动, 所述运送机构通过所述驱动源的向所述正方向的驱动将所述介质向沿着所述运送路的一方运送,通过所述驱动源的向所述反方向的驱动将所述介质向沿着所述运送路的另一方运送,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将在所述驱动源向反方向驱动时由所述运送机构从所述运送路送入所述反转用运送路的介质沿着所述反转用运送路运送,之后将所述介质送入所述运送路而向所述驱动源向正方向驱动时的所述运送机构交接。
8.一种纸反转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反转用运送路,其使通过外部运送机构从外部送入的介质的表背反转并向所述外部运送机构送出,所述外部运送机构具备驱动源而运送片状的所述介质; 反转用运送机构,其从所述外部运送机构接收被送入所述反转用运送路的所述介质并沿着所述反转用运送路进行运送,之后将所述介质向所述外部运送机构交接; 反转用驱动源,其驱动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 反转用运送辊,其构成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 轮列,其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该反转用运送辊传递, 在所述轮列中被直接传递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两个齿轮之间或所述轮列的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之间设置有游隙部,所述游隙部能够使所述两个齿轮彼此或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在预先设定的设定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纸反转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转用运送机 构中,作为所述反转用运送辊而具备第一反转用运送辊和第二反转用运送辊,并且,作为所述轮列而具备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第一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第一轮列和将所述反转用驱动源的驱动力向第二反转用运送辊传递的第二轮列,所述第一反转用运送辊在从所述外部运送机构接收所述介质时,与该外部运送机构一起运送所述介质, 所述第二反转用运送辊在将所述介质向所述外部运送机构交接时,与该外部运送机构一起运送所述介质。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纸反转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慢于所述外部运送机构的运送速度。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纸反转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的所述介质的运送力小于基于所述外部运送机构的所述介质的运送力。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纸反转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游隙部设置在同轴配置的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纸反转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用运送辊具备从旋转中心轴部向半径方向突出的销, 所述最终齿轮具备能够从绕轴线的一侧与所述销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能够从绕轴线的另一侧与所述销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所述最终齿轮与所述反转用运送辊能够在所述销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移动的范围内相对旋转。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纸反转用运送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转用运送机构将通过所述外部运送机构所具备的所述驱动源向反方向驱动而从外部送入的所述介质沿着所述反转用运送路运送,之后将所述介质向所述驱动源向正方向驱动时的所述外部运送机构交接。
【文档编号】B41J13/00GK104044363SQ201410064825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5日
【发明者】有贺勇一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