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带张力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8032阅读:848来源:国知局
碳带张力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碳带供应机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碳带张力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打印技术有激光、喷墨、针式和热敏等技术,条码打印机采用的是从热敏技术中发展而来的热转印技术,条码打印机的用途主要是印制标签,相比其他打印技术有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精确度、适用范围广及结构简单等优点。条码打印机的打印原理是:工作时给打印头通电加热后熔化碳带上的油墨,从而粘附到标签纸张表面形成所需的图案内容。

条码打印机要想打印出高质量的图像对碳带的张力要求,非常严格,现有技术中的条码打印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在打印过程中因碳带张力不符合要求,产生的碳带张力过大造成碳带断裂,碳带打滑,碳带张力过小碳带产生褶皱,要保证打印质量就要保证在打印过程中,碳带的张力相对稳定,目前的现有技术采用了分段控制的方式,碳带张力的调节范围比较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带张力调节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带张力调节机构,设置于打印机的机芯框架上,所述碳带张力调节机构包括碳带轴和依次套装在所述碳带轴上的齿轮、下摩擦盘、张紧轮、上摩擦盘及预紧装置,其中张紧轮与碳带轴可相对转动,所述张紧轮通过初始张力拉伸弹簧与机芯框架连接,所述上摩擦盘和下摩擦盘均与张紧轮摩擦连接,所述上摩擦盘具有沿轴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所述预紧装置与所述上摩擦盘抵接,用于调整上摩擦盘和下摩擦盘与张紧轮之间的摩擦力。

所述预紧装置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装于所述碳带轴上的压缩弹簧、止退 挡片及调节钮,其中压缩弹簧抵压在所述上摩擦盘与所述止退挡片之间,所述调节钮与所述碳带轴螺纹连接,所述止退挡片可沿所述碳带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且与所述碳带轴周向相对固定。

所述止退挡片与调节钮之间设有防止调节钮自由转动的防转限位结构。

所述防转限位结构包括发射状分布在所述止退挡片端面上的多个第一凸起和发射状分布在所述调节钮端面上的多个第二凸起,当所述止退挡片与所述调节钮接触时,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交替布设,通过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的咬合限制调节钮自由转动。

在所述调节钮上沿周向施加外力来克服所述防转限位结构的限制,使调节钮旋转,从而推动所述止退挡片沿所述碳带轴轴向移动。

所述碳带轴和止退挡片之间的配合面上至少设有一个平面配合,来实现碳带轴和止退挡片之间的周向相对固定。

所述机芯框架上设有挡块I和挡块II,所述张紧轮上有一个位于挡块I和挡块II之间的凸起,所述张紧轮在挡块I和挡块II的限制范围内转动。

所述张紧轮的凸起上设有用于连接初始张力拉伸弹簧的弹簧挂钩。

所述碳带轴的两端端部分别设有防止所述齿轮和所述预紧装置滑出的弹簧挡圈,所述弹簧挡圈卡接在所述碳带轴端部设有的卡槽内。

所述张紧轮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摩擦垫。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打印机的机芯框架上。此装置用来保证打印机在打印工作状态下,碳带的张力调节功能,用以确保打印质量。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预紧力可调节大小功能,同时加入止退挡片,改善了预紧力随时间变化的问题,更好的确保打印中碳带的适当张紧要求。

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调节钮与碳带轴螺纹连接结构和止退结构,可以大范围调节张力,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彻底解决了打印机因碳带张力问题造成的打印不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预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预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预紧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张紧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弹簧挡圈,2为齿轮,3为轴瓦,4为机芯框架,41为挡块I,42为挡块II,5为初始张力拉伸弹簧,6为碳带轴,8为下摩擦盘,9为张紧轮,91为弹簧挂钩,10为摩擦垫,11为压缩弹簧,12为上摩擦盘,13为止退挡片,131为第一凸起,14为调节钮,141为第二凸起,15为弹簧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碳带张力调节机构,设置于打印机的机芯框架4上,所述碳带张力调节机构包括碳带轴6和依次套装在所述碳带轴6上的齿轮2、下摩擦盘8、张紧轮9、上摩擦盘12及预紧装置,其中,所述碳带轴6通过轴瓦3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机芯框架4上,所述齿轮2和下摩擦盘8与所述碳带轴6固定连接;所述张紧轮9与所述碳带轴6可相对转动,所述张紧轮9通过初始张力拉伸弹簧5与打印机的机芯框架4连接;所述上摩擦盘12和下摩擦盘8均与张紧轮9摩擦连接,所述上摩擦盘12与所述碳带轴6周向固定、并且具有沿轴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所述预紧装置与所述上摩擦盘12抵接。所述预紧装置用于调整上摩擦盘12和下摩擦盘8与张紧轮9之间的摩擦力,所述初始张力拉伸弹簧5用于给所述张紧轮9提供初始碳带张力,防止上摩擦盘12和下摩擦盘8打滑。

所述齿轮2通过D型槽与碳带轴6连接,齿轮2与控制碳带转动的齿轮啮合。所述张紧轮9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摩擦垫10,上摩擦盘12和下摩擦盘8与张紧轮9之间通过摩擦垫10相互抵紧,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是通过所述预紧装置调节,所述预紧装置调节预紧力的方向沿着碳带轴6的轴线方向。

所述预紧装置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套装于所述碳带轴6上的压缩弹簧11、止退挡片13及调节钮14,其中压缩弹簧11抵压在所述上摩擦盘12与所述止退挡片13之间,所述调节钮14与所述碳带轴6螺纹连接,所述止退挡片13可沿所述碳带轴6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且与所述碳带轴6沿周向相对固定,所述止退挡片13用于限制所述调节钮14自由转动。

所述碳带轴6和止退挡片13之间的配合面上至少设有一个平面配合,来实现碳带轴6和止退挡片13之间的周向相对固定,保证止退挡片13与碳带轴6周向固定,同时可沿轴向相对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止退挡片13的中心设有D型槽,通过该D型槽与碳带轴6上设有的一个限位平面配合。

所述止退挡片13与调节钮14之间设有防止调节钮14自由转动的防转限位结构。所述防转限位结构对所述调节钮14自由转动的限制,通过施加在所述调节钮14上的周向力来克服。

如图3-5所示,所述防转限位结构包括发射状分布在所述止退挡片13端面上的多个第一凸起131和发射状分布在所述调节钮14端面上的多个第二凸起141,当所述止退挡片13与所述调节钮14接触时,所述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41交替布设,通过所述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41之间的咬合限制调节钮14自由转动。

所述止退挡片13与调节钮14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防止调节钮14自由转动而影响预紧力的不确定性的变化,更好的确保打印机碳带张紧的要求。

在调节钮14上施加周向力,当周向力克服所述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41之间的咬合力时,所述调节钮14旋转,从而推动止退挡片13沿碳带轴6移动,从而实现上摩擦盘12和下摩擦盘8与张紧轮9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调整。

如图6所示,所述机芯框架4上设有挡块I 41和挡块II 42,所述张紧轮9上有一个位于挡块I 41和挡块II 42之间的凸起,所述张紧轮9在挡块I 41和挡块II 42的限制范围内转动。所述张紧轮9的凸起上设有用于连接初始张力拉伸弹簧5的弹簧挂钩91。

所述张紧轮9转动到一定角度的时候,被机芯框架4上的挡块I 41或挡 块II 42挡住,使得初始张力拉伸弹簧5的长度被限定在一定的长度范围内,从而保证碳带张力,在打印机经过初始张力变化后,立即变化到预先设定的稳定的预紧张力控制状态。

在打印开始阶段,碳带张力随初始张力拉伸弹簧5的拉伸变形逐渐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当初始张力拉伸弹簧5的拉力大于张紧轮9与下摩擦盘8和上摩擦盘12之间的摩擦力,也就是该碳带张力调节机构的预紧张力的时候,初始张力拉伸弹簧5的长度就会停止变长,碳带的张力就进入相对恒定的张力控制状态,这时的碳带张力受控于张紧轮9与下摩擦盘8和上摩擦盘12之间的摩擦力。

当需要调节碳带张力的时候,只需要转动调节钮14推动止退挡片13压缩或释放压缩弹簧11,就可以调节张紧轮9与下摩擦盘8和上摩擦盘1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调节打印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碳带张力。

综上所述,所述防转限位结构对所述调节钮14自由转动的限制,是通过在所述调节钮14上沿周向施加外力来克服,使调节钮14旋转,从而推动所述止退挡片13沿所述碳带轴6轴向移动,实现碳带张力的调整。

所述碳带轴6的两端端部分别设有防止所述齿轮2和所述预紧装置中调节钮14滑出的限位件。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限位件均为弹簧挡圈,即第一弹簧挡圈1和第二弹簧挡圈15,所述第一弹簧挡圈1和第二弹簧挡圈15分别卡接在所述碳带轴6两端端部设有的卡槽内。所述第一弹簧挡圈1用于齿轮2的轴向限位,所述第二弹簧挡圈15用于调节钮14的轴向限位。

本实用新型用来保证打印机在打印工作状态下,碳带的张力调节功能,用以确保打印质量。同时加入止退挡片,改善了预紧力随时间变化的问题,更好的确保打印中碳带的适当张紧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扩展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