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转印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1883发布日期:2018-06-08 20:2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热转印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转印片。



背景技术:

关于用于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热转印片,已知有各种形态,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3所提出的那样的(i)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作为转印层的热熔融油墨层的热转印片;(ii)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作为转印层的接受层的热转印片(也有时称为中间转印介质);(iii)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作为转印层的保护层(也有时称为剥离层)的热转印片(也有时称为保护层转印片);(iv)将这些构成适当组合而得到的热转印片,例如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从该基材侧起将剥离层、接受层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构成的转印层的热转印片、或在基材的同一面上以面顺序方式设置有热熔融油墨层和保护层的热转印片等。这些热转印片的转印层通过将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重叠并利用热转印头、加热辊等加热手段对基材的另一个面进行加热而转印至被转印体上。

近来,对高速印刷适性优异的打印机的市场要求高,在打印机的内部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也有时称为热能量、施加能量等)不断增加。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在热转印片的转印层的转印中使用的打印机,已知有:对热转印片施加能量使转印层熔融或软化,在该转印层固化之前仅将向被转印体上转印完毕的转印层从热转印片上剥离的热剥离方式的打印机;和在转印层固化后仅将向被转印体上转印完毕的转印层从热转印片上剥离的冷剥离方式的打印机。转印层向被转印体上的转印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在使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的转印层密合的状态下对热转印片施加能量,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将向被转印体上转印完毕的转印层从热转印片上剥离。另外,在将热转印片的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发生热粘接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在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以无法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热转印片剥离的程度贴合的情况下,例如,在使用在基材上直接设置有转印层的热转印片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转印层与基材发生不希望的热粘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在打印机内部热转印片断裂、或在打印机内部引起热转印片的输送异常(也有时称为JAM)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在对转印层进行转印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升高,具有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的热粘接和由热粘接引起的输送异常的发生频率增高的倾向。另外,与冷剥离方式的打印机相比,热剥离方式的打印机具有更容易发生这些问题的倾向。

另外,虽然要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但是尚未实现抑制在施加高能量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可能产生的被转印体与转印层的热粘接、同时充分满足通过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在该方面留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905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63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468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进行的,其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热转印片,该热转印片即使在使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热粘接,并且能够提高通过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为一种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转印层的热转印片,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印层由1个或2个以上的层构成,构成上述转印层的层中,位于距上述基材最近的位置的层含有(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物,该共聚物的酸值为40mgKOH/g以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转印片,即使在使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热粘接,并且能够提高通过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截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施,并不限定于以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来进行解释。另外,关于附图,为了使说明更为明确,比起实际形态,有时对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地进行表示,但充其量为一例,并不对本发明的解释进行限定。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已出现的图中记载的要素同样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热转印片>>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以下有时称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截面图。如图1~图3所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具备基材1和位于该基材1的一个面上的转印层10。

(基材)

基材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中的必要构成,是为了保持位于该基材1的一个面上的转印层10而设置的。对于基材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可耐受在将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施加的热,并具有不带来处理上的障碍的机械特性。作为这样的基材1,例如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芳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尼龙、聚醚醚酮、聚砜、聚醚砜、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聚氟乙烯、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氯三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等的各种塑料膜或片。

对于基材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2.5μm以上100μm以下的范围。

另外,作为基材1,可以使用实施了表面处理的基材。作为表面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电晕放电处理、火焰处理、臭氧处理、紫外线处理、放射线处理、粗面化处理、化学药品处理、等离子体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底涂剂处理、接枝化处理等。

(转印层)

如图1~图3所示,转印层10位于基材1的一个面上。转印层10是通过将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与被转印体重叠并利用热转印头、加热辊等加热手段(以下称为加热手段)对基材1的另一个面进行加热而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层,呈2个以上的层层叠而成的层叠构成(参照图1、图2)或由1个层构成的单层构成(参照图3)。

作为将热转印片的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会产生的问题之一,可以举出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的热粘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说的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热粘接是指下述现象:将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重叠,利用热转印头等加热手段从热转印片侧施加能量,将热转印片的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仅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热转印片上剥离时,本来应该残留于热转印片侧的热转印片的构成部件与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一体化,从而无法仅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热转印片上剥离。例如是指下述现象:使用在基材上直接设置有转印层的热转印片时,基材与转印层发生一体化而达到无法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基材剥离的程度。或者是指下述现象:即使能够仅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热转印片上剥离,但热转印片的构成部件与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发生一体化而达到在该转印层的剥离时产生异响等的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发生热粘接的情况下,成为引起打印机内的输送异常、转印不良等的主要原因。另外,在热粘接的程度低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将转印层从基材上剥离,但转印层的转印界面(也有时称为剥离界面)粗糙,引起光泽度的降低等。特别是在为了满足高速印刷适合性而在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将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提高的情况下、或使用热剥离方式的打印机的情况下等,具有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容易发生热粘接的倾向。以下,以构成热转印片的构成部件中与转印层直接接触的构成部件为基材的情况为中心进行说明,但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并不限于基材与转印层直接接触的方式,也可以在基材与转印层之间设置任意的层。该情况下,该任意的层成为与转印层直接接触的构成部件。

另外,为了实现通过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位于该印刷物的最表面的层、即构成转印层10的层之中位于离基材1最近的位置的层的耐久性提高。另外,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离基材1最近的位置的层是位于将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界面的层,在施行以该层的耐久性提高作为主要着眼点的对策的情况下,无法充分满足转印层的剥离性。

因此,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特征在于,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离基材1最近的位置的层含有(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物,该共聚物的酸值为40mgKOH/g以上。

以下,有时将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离基材1最近的位置的层的称为“基底层”。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转印层10呈单层构成的情况下,该转印层10直接成为“基底层”。另外,有时将酸值为40mgKOH/g以上的、(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物称为“特定共聚物”。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说的酸值是指与聚合物(固体成分)1g中的羧基为摩尔当量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的理论值。

根据含有上述“特定共聚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即使在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高的情况下,换言之,即使在将印刷功率提高的情况下,基底层也能够使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基材上剥离时的剥离性良好。由此,能够抑制因转印层10的剥离性不充分而引起的各种问题,具体而言,能够抑制在打印机的内部会产生的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的热粘接、通过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光泽度的降低等。

进而,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使用该热转印片,能够提高通过将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

由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发挥上述效果的详细机理目前尚未明确,推测是形成“特定共聚物”的(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发挥了提高基底层的剥离性的作用,推测通过使基底层中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作为聚合成分的共聚物,包含该基底层的转印层10的剥离性提高。另外认为,在包含(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的共聚物中,其酸值与基底层的耐久性有密切的关联性,推测通过使基底层中含有该酸值为40mgKOH/g以上的共聚物作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物,基底层的耐久性提高。即,能够提高通过将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不依据该机理,根据后述的实施例、比较例的结果也可以明确,通过采用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构成,即使在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将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将转印层从基材上剥离时的剥离性良好,并且能够提高通过将转印层进行转印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使基底层中含有酸值为40mgKOH/g以上的共聚物的情况下,在该共聚物不含(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而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以外的聚合成分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物时,也无法满足包含基底层的转印层的剥离性。

另外,即使在使基底层中含有(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物的情况下,在该共聚物的酸值小于40mgKOH/g时,也无法对基底层赋予充分的耐久性,无法对转印有包含该基底层的转印层10的印刷物赋予充分的耐久性。

由以上方面推测,形成“特定共聚物”的(甲基)丙烯酸异丁酯是能够使剥离性充分提高的聚合成分,并且是即使为了提高耐久性而与含有羧基的单体共聚也能够维持剥离性的聚合成分。

对于形成“特定共聚物”的具有羧基的单体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来源于具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或不饱和单羧酸、不饱和二羧酸、不饱和三羧酸等不饱和羧酸的单体等。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具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具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ω-羧基-聚己内酯单(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邻苯二甲酸单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聚体、β-(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氢琥珀酸酯、2-丙烯酰氧基乙基琥珀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琥珀酸等。

对于形成“特定共聚物”的、(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比例没有特别限定,按照酸值为40mgKOH/g以上的方式确定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比例即可。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比例提高,具有共聚物的酸值变高的倾向。

更优选的方式的基底层含有酸值为50mgKOH/g以上、进而酸值为60mgKOH/g以上、特别是酸值为70mgKOH/g以上的“特定共聚物”。例如,在转印层10呈层叠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使基底层中含有酸值为50mgKOH/g以上、进而酸值为60mgKOH/g以上、特别是酸值为70mgKOH/g以上的“特定共聚物”,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印层10的耐久性,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此外,能够使设置在该基底层上的层的表面品质良好,能够使通过将包含该基底层的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外观极为良好。

特别是在基底层上设置水系接受层等水系层的情况下,在基底层的润湿性低时,设置在基底层上的该水系接受层的表面品质变差,通过将包含这些层的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外观差,但通过使基底层中含有酸值为50mgKOH/g以上、进而酸值为60mgKOH/g以上、特别是酸值为70mgKOH/g以上的“特定共聚物”,不仅在设置于该基底层上的层为溶剂系层的情况下,而且即使在为水系层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设置在基底层上的层的表面品质良好。需要说明的是,水系层是指使用将水溶性树脂、水分散性树脂等能够分散或溶解于水系溶剂的水系树脂分散或溶解于水系溶剂中而成的涂布液形成的层。

酸值为50mgKOH/g以上的“特定共聚物”可以通过使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共聚比例提高而得到。另外,上述优选方式的基底层是假设转印层10呈层叠构成的情况下的方式,在转印层10呈仅由基底层形成的单层构成的情况下,不限于此。

另外,“特定共聚物”可以在含有(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具有羧基的单体的同时还含有其它聚合成分。对于其它聚合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3-苯氧基丙酯等在分子中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等聚合性单体等。对于其它共聚物的共聚比例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以摩尔比计小于50%。

对于“特定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玻璃化转变温度(Tg)没有特别限定,“特定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n)优选为6000以上,更优选为11500以上。作为重均分子量(Mw)的优选上限值的一例,为30000左右。另外,“特定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上。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优选上限值的一例,为190℃左右。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说的重均分子量(Mw)是指以聚苯乙烯作为标准物质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值,可以通过JIS-K-7252-1(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指依据JIS-K-7121(2012),基于利用DSC(差示扫描量热测定)进行的热量变化的测定(DSC法)求出的温度。

对于基底层所含有的“特定共聚物”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与该“特定共聚物”的含有相应地,即使在使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基材剥离时的转印层的剥离性良好,并且能够提高包含基底层的转印层的耐久性,但优选“特定共聚物”的含量相对于基底层的总质量为3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85%以上。对于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为100质量%。

对于基底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如下形成:使(甲基)丙烯酸异丁酯、具有羧基的单体和根据需要使用的任意的添加材料等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基底层用涂布液,将该基底层用涂布液涂布至基材1或位于基材1上的任意层上并进行干燥。对于基底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0.1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0.5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通过使基底层的厚度为该范围,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将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会发生的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的热粘接。

接着,举出一例对于仅由基底层形成的单层构成的转印层10和包含基底层的层叠构成的转印层10进行说明。

(第1方式的转印层)

第1方式的转印层10如图1所示,将基底层10A、保护层3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构成的转印层10位于基材1的一个面上。具有第1方式的转印层10的热转印片100用于通过将该第1方式的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对由第1方式的转印层10覆盖的被转印体的图像等赋予耐久性、耐候性等,发挥作为所谓保护层转印片的作用。

第1方式的转印层10中的基底层可以直接使用上述所说明的基底层,省略此处的详细说明。

(保护层)

作为保护层3的成分,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环氧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丁缩醛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氯乙烯系树脂等。

另外,也可以采用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保护层3。根据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保护层3,通过转印第1方式的转印层10,能够提高由该第1方式的转印层10覆盖的被转印体的图像的耐光性、耐候性等。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举出作为现有公知的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的水杨酸酯系、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三嗪系、取代丙烯腈系、镍螯合物系、受阻胺系等。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紫外线吸收剂中引入例如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等加聚性双键、或醇羟基、氨基、羧基、环氧基、异氰酸酯基等而成的高分子材料为紫外线吸收性树脂。

保护层3例如可以如下形成:制备使上述所例示的成分等散或溶解于适当溶剂中而成的保护层用涂布液,将该保护层用涂布液涂布至基底层10A上并进行干燥。对于保护层3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0.5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

(粘接层)

另外,也可以使粘接层(未图示)位于保护层3上。根据粘接层进一步位于保护层3上的第1方式的转印层10,能够提高转印层10与被转印体的密合性。作为粘接层的成分,例如可以举出以丙烯酸系树脂、乙烯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橡胶系树脂、离聚物树脂等作为主要成分的现有公知的粘接剂等。对于粘接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1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

(第2方式的转印层)

第2方式的转印层10如图2所示,将基底层10A、接受层2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构成的转印层10位于基材1的一个面上。具有第2方式的转印层10的热转印片100用于在构成第2方式的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离基材1最远的位置的接受层2上形成热转印图像,通过将包含形成有该热转印图像的接受层2的第2方式的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印刷物,发挥作为所谓中间转印介质的作用。

第2方式的转印层10中的基底层可以直接使用上述所说明的基底层,省略此处的详细说明。

(接受层)

作为接受层2的成分,例如可以举出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氯乙烯或聚偏二氯乙烯等卤化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丙烯酸酯等乙烯基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乙烯或丙烯等烯烃与其它乙烯基聚合物的共聚物、离聚物或纤维素淀粉酶等纤维素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等。

接受层2可以如下形成:制备使上述所例示的成分等分散或溶解于适当溶剂中而成的接受层用涂布液,将该接受层用涂布液涂布至基底层10A上并进行干燥。对于接受层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1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

另外,也可以在基底层10A与接受层2之间设置任意的层、例如中间层等。另外,也可以在接受层2上设置粘接层等。

另外,也可以采用将上述第1方式的转印层10与第2方式的转印层10组合而成的转印层。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热转印片,其中,将基底层、保护层3、接受层2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构成的转印层10位于基材1的一个面上。

(第3方式的转印层)

第3方式的转印层10如图3所示,仅由基底层10形成的单层构成的转印层10位于基材1的一个面上。

具有第3方式的转印层10的热转印片100通过在基底层10A中与“特定共聚物”一起含有功能性成分,能够对该热转印片100赋予各种功能。

例如,通过在基底层10A中与“特定共聚物”一起含有现有公知的着色材料、根据需要使用的蜡成分、矿物油、植物油、硬脂酸等高级脂肪酸、增塑剂、热塑性树脂、填充材料等各种添加材料,能够制成具有作为热熔融油墨层的第3方式的转印层10的热转印片100。

作为蜡成分,例如为微晶蜡、巴西棕榈蜡、石蜡等。此外,还可以举出费托蜡、各种低分子量聚乙烯、木蜡、蜂蜡、鲸蜡、虫蜡、羊毛蜡、紫胶蜡、小烛树蜡、凡士林、聚酯蜡、部分改性蜡、脂肪酸酯、脂肪酸酰胺等。

作为着色材料,可以从公知的有机或无机的颜料或者染料中适当选择,例如优选具有充分的着色浓度、不会因光、热等而变色、褪色的着色材料。另外,也可以为通过加热而发色的物质、通过与涂布在被转印体的表面的成分接触而发色的物质。例如可以举出黑色的着色材料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基底层10A中与“特定共聚物”一起含有在上述第1方式的转印层10中所说明的保护层3的成分,制成具备作为保护层的功能的基底层。

以上,举出了各种方式对包含基底层的转印层10进行了说明,但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特征在于,通过在构成转印层10的层中位于离基材1最近的位置的基底层中含有“特定共聚物”,即使在使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基材上剥离时的转印层的剥离性,换言之,能够抑制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的热粘接,并且提高了基底层的耐久性(通过将包含基底层的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而得到的印刷物的耐久性),只要满足条件1: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单层或层叠构成的转印层,条件2:构成转印层的层中位于离基材1最近的位置的层含有“特定共聚物”这样的条件即可,对于除此以外的条件没有任何限定,也可以为上述所例示的方式以外的方式。

(任意的层)

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可以具备不构成转印层的任意的层。作为任意的层,可以举出设置在基材1与转印层10之间、用于提高转印层10的转印性的防粘层(未图示);或设置在基材1的另一个面上、用于提高耐热性、热转印头等加热部件的移动性的背面层等。例如,在具备上述第3方式的转印层10的热转印片中,也可以在基材1与作为热熔融油墨层的基底层10A之间设置防粘层。

另外,也可以在基材1的一个面的同一面上与上述各种方式的转印层一起按照面顺序设置色材层(未图示)。

(被转印体)

对于用于转印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转印层10的被转印体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普通纸、无木浆纸、透写纸、塑料膜、以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碳酸酯为主体而构成的塑料卡片、热转印图像接受片、将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转印至任意的对象物上而成的印刷物等。

(打印机)

对于将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的转印层10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使用的打印机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具备热转印头等加热部件的现有公知的所有打印机。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100即使在使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上时施加于热转印片的能量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将转印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层从基材上剥离时的转印层的剥离性良好。因此,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能够特别适合在使用能够施加高能量的打印机或热剥离型的打印机等的情况下使用。

实施例

下面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具体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以下,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则份或%为质量基准,为换算成固体成分的值。另外,Mw是指重均分子量,Tg是指玻璃化转变温度。

(实施例1)

使用厚度4.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东丽株式会社)作为基材,在该基材的一个面上涂布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1,使干燥后的厚度为1μm,并进行干燥,形成基底层。接着,在基底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保护层用涂布液1,使干燥后的厚度为1μm,并进行干燥,形成保护层。另外,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涂布下述组成的背面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1μm,形成背面层,由此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1的热转印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基底层用涂布液1、保护层用涂布液1、背面层用涂布液通过凹版涂布进行涂布。

<基底层用涂布液1>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5份

(酸值:72mgKOH/g、Mw:11600、Tg:77℃)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保护层用涂布液1>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20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 40份

·甲乙酮 40份

<背面层用涂布液>

·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 10份

(S-LEC(注册商标)BX-1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多异氰酸酯固化剂 2份

(TAKENATE(注册商标)D218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磷酸酯 2份

(PLYSURF(注册商标)A208S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甲乙酮 43份

·甲苯 43份

(实施例2)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2,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2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2>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5份

(酸值:93mgKOH/g、Mw:12500、Tg:81℃)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实施例3)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3,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3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3>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5份

(酸值:49mgKOH/g、Mw:11400、Tg:74℃)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实施例4)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4,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4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4>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5份

(酸值:122mgKOH/g、Mw:13700、Tg:85℃)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实施例5)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5,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5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5>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5份

(酸值:151mgKOH/g、Mw:14400、Tg:89℃)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实施例6)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6,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6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6>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5份

(酸值:168mgKOH/g、Mw:14900、Tg:92℃)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实施例7)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7,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7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7>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5份

(酸值:192mgKOH/g、Mw:18100、Tg:96℃)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实施例8)

不在基底层上形成保护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仅由基底层构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8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9)

不在基底层上形成保护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仅由基底层构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9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10)

不在基底层上形成保护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仅由基底层构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10的热转印片。

(实施例11)

将保护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保护层用涂布液2,形成保护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11的热转印片。

<保护层用涂布液2>

·水分散型聚酯树脂 80份

(MD-1480东洋纺株式会社)

·异丙醇 20份

(实施例12)

将保护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保护层用涂布液3,形成保护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12的热转印片。

<保护层用涂布液3>

·水分散型聚酯树脂 50份

(MD-2000东洋纺株式会社)

·水 10份

·异丙醇 40份

(实施例13)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8,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13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8>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2.5份

(酸值:72mgKOH/g、Mw:11600、Tg:77℃)

·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 2.5份

(酸值:0mgKOH/g、Mw:14000、Tg:105℃)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实施例14)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9,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14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9>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17.5份

(酸值:72mgKOH/g、Mw:11600、Tg:77℃)

·甲基丙烯酸乙酯树脂 7.5份

(酸值:0mgKOH/g、Mw:13800、Tg:65℃)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实施例15)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10,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实施例15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10>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0份

(酸值:72mgKOH/g、Mw:11600、Tg:77℃)

·丙烯酸乙酯树脂 5份

(酸值:0mgKOH/g、Mw:21600、Tg:-22℃)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比较例1)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A,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比较例1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A>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丙烯酸的共聚物 25份

(酸值:23mgKOH/g、Mw:10600、Tg:70℃)

·甲乙酮 67份

·乙酸正丙酯 8份

(比较例2)

将基底层用涂布液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基底层用涂布液B,形成基底层,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得到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将基底层、保护层层叠而成的转印层、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背面层的比较例2的热转印片。

<基底层用涂布液B>

·丙烯酸类树脂(BR87三菱丽阳株式会社)20份

(酸值:10.5mgKOH/g、Mw:25000、Tg:105℃)

·甲乙酮 40份

·甲苯 40份

(热转印图像的形成)

在利用下述方法制成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接受层上,利用以下的热转印图像形成条件印刷由黄色、品红色、青色的染料形成的黑色实地图像,得到热转印图像。作为黄色、品红色、青色的染料,使用利用下述方法制成的升华型热转印片。

(热转印图像接受片的制成)

在由多孔聚乙烯膜(TOYOPEARL(注册商标)SS P4255东洋纺株式会社厚度35μm)构成的多孔膜层上以凹版反转涂布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中间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1.5μm,形成中间层。接着,在中间层上以凹版反转涂布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接受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形成接受层。在与设置有该中间层、接受层的面相反的面的多孔聚乙烯膜上以凹版反转辊式涂布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粘接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形成粘接层,与RC原纸(155g/m2、厚度151μm)(三菱制纸株式会社)贴合,制作出热转印图像接受片。

<中间层用涂布液>

·聚酯树脂 50份

(POLYESTER(注册商标)WR-905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氧化钛 20份

(TCA888株式会社TOHKEM PRODUCTS)

·荧光增白剂 1.2份

(UVITEX(注册商标)BAC BASF JAPAN公司)

·水 14.4份

·异丙醇 14.4份

<接受层用涂布液>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60份

(SOLBIN(注册商标)C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环氧改性硅酮 1.2份

(X-22-3000T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苯乙烯基改性硅酮0.6份

(X-24-510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乙酮 2.5份

·甲苯 2.5份

<粘接层用涂布液>

·氨基甲酸酯树脂 30份

(TAKELAC(注册商标)A-969V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异氰酸酯 10份

(TAKENATE(注册商标)D218A-5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乙酸乙酯 100份

(升华型热转印片的制成)

使用厚度4.5μm的经易粘接处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基材,在其上涂布下述组成的耐热滑动性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使干燥后的厚度为0.8μm,形成耐热滑动性层。接着,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按照面顺序分别涂布黄色染料层用涂布液、品红色染料层用涂布液、青色染料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使干燥后的厚度分别为0.6μm,形成各色的染料层,得到升华型热转印片。

(耐热滑动性层用涂布液)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60.8份

(S-LEC(注册商标)KS-1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多异氰酸酯 4.2份

(BURNOCK(注册商标)D750DIC株式会社)

·填料(硬脂酸锌) 10份

(LBT1830精制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填料(硬脂酸锌) 10份

(SZ-PF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填料(聚乙烯蜡) 3份

(Polywax 3000东洋ADL株式会社)

·填料(环氧化醇改性蜡) 7份

(Unithox 750东洋ADL株式会社)

·甲苯 200份

·甲乙酮 100份

(黄色染料层用涂布液)

·分散黄201 4.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3.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乙烯蜡 0.1份

·甲乙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品红色染料层用涂布液)

·分散红60 1.5份

·分散紫26 2.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4.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乙烯蜡 0.1份

·甲乙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青色染料层用涂布液)

·溶剂蓝63 2.0份

·分散蓝354 2.0份

·聚乙烯醇缩乙醛树脂 3.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乙烯蜡 0.1份

·甲乙酮 45.0份

·甲苯 45.0份

(热转印图像形成条件)

·热转印头:F3598(TOSHIBA HOKUTO ELECTRONICS株式会社)

·发热体平均电阻值:5176(Ω)

·主扫描方向印刷密度:300(dpi)

·副扫描方向印刷密度:300(dpi)

·印刷功率:0.12(W/dot)

·1行周期:2(msec.)

·脉冲占空比:85(%)

·印刷开始温度:35.5(℃)

(剥离力评价)

使用下述热剥离型的测试打印机1,在上述到的图像形成物上转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转印片的转印层,得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

(测试打印机1(热剥离型))

·发热体平均电阻值:5241(Ω)

·主扫描方向印刷密度:300(dpi)

·副扫描方向印刷密度:300(dpi)

·印刷电压:28(V)

·印刷功率:0.15(W/dot)

·1行周期:1(msec.)

·脉冲占空比:85(%)

·印刷开始温度:29.0~36.0(℃)

·从发热点至剥离板的距离:4.5(mm)

·输送速度:84.6(mm/sec.)

·印刷压力:3.5~4.0(kgf)

·评价图像:255灰阶实地图像

得到该印刷物时,在印刷结束后,利用在打印机内设置在热转印片的卷取辊与剥离板之间的张力计(ASK-1000大仓工业株式会社)测定从图像形成物上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转印片剥离时的热转印片的拉伸强度。表1中示出拉伸强度(剥离力)的测定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方法中,通过在将由卷取辊卷取的速度控制为恒定(输送速度:84.6mm/sec.)的状态下进行拉伸强度的测定,能够对剥离时由热转印片引起的剥离力进行测定。另外,在剥离力小于0.1N/cm的情况下,意味着热转印片从图像形成物的剥离性(防粘性)良好,能够抑制被转印体与热转印片的热粘接等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将转印至热转印图像接受片上的转印层从基材剥离时利用张力计测定的拉伸强度与张力为相同含义,拉伸强度的值实质上示出了将转印层转印至热转印图像接受片上后,将转印至该热转印图像接受片上的转印层从基材剥离时的剥离力的值。

(耐久性评价)

将下述热剥离型的测试打印机1的印刷电压从28V变更为23V(印刷功率:0.10(W/dot)),除此以外全部与上述剥离力评价同样地进行,在上述得到的图像形成物上转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转印片的转印层,得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此处,对于所得到的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依据JIS-L-0849(2013)进行试验,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进行耐久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合并示于表1。

“评价基准”

A:印刷物上完全未观察到损伤。

B:印刷物上观察到若干损伤,但基本不醒目。

C:印刷物上观察到若干损伤,且醒目。

NG:印刷物上观察到多数损伤。

[表1]

(*1)比较例2为丙烯酸系树脂的物性

标号的说明

1…基材

2…接受层

3…保护层

10A…基底层

10…转印层

100…热转印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