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8305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液体容纳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纳体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为人们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4)。液体容纳体具有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以及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导出液体的液体导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9-349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51907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第2015-16824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第2008-87486号公报。

当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时,随着沉降成分的沉降,在液体容纳部的内部会产生沉降成分浓度较高的区域和浓度较低的区域。这时,由于从液体容纳体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因此有可能发生打印质量下降,或者喷射液体的打印头堵塞这样的不良状况。

在以往的液体容纳体中,为了减少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不均匀,在液体容纳部内配置有间隔部件或者残留部,该间隔部件或者残留部用于将含有较多沉降成分的高浓度液体残留到液体容纳部内(例如,专利文献1~3)。并且,在以往的液体容纳体中,将存在于液体容纳部内上部的浓度较低的液体和存在于液体容纳部内下部的浓度较高的液体在液体导出部混合以后再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例如,专利文献3、4)。

然而,仅仅设置将浓度较高的液体残留到液体容纳部内的部件,则难以降低位于液体容纳部内上部和下部的液体的浓度差。因此,有时会出现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并且,当将存在于液体容纳部内上部和下部的液体混合以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时,有时会发生以下的不良状况。例如,有时难以使存在于液体容纳部内上部的低浓度液体和存在于液体容纳部内下部的高浓度液体这两种液体稳定地流入液体导出部,或者难以使其高效地流入液体导出部。由此,有时会出现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尤其是,当随着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消耗而使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量减少时,上述问题会显著发生。

因此,在以往的技术中,人们期望一种技术,其能够降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并且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该液体容纳体是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的液体容纳体,其包括:液体容纳部,其容纳所述液体且具有挠性,并且具有一端部和与所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液体导出部,其安装在所述一端部,并且用于将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导出;液体流通管,其具有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的基端部,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从所述液体导出部朝向所述另一端部侧延伸;以及间隔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并且具有间隔主体,该间隔主体形成有使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残留的液体残留空间,其中,所述间隔部件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接,所述液体流通管与所述间隔部件连接。

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具有间隔部件,因此能够使含有较多残留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沉降成分的高浓度液体残留到液体容纳部中。并且,通过在与液体导出部连接的间隔部件上连接液体流通管,能够降低在液体容纳部内液体流通管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经由液体流通管将液体容纳部内期望位置的液体供给液体喷射装置,并且能够使高浓度液体残留到液体容纳部内,因此能够降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所述液体流通管具有末端部,该末端部形成有将液体导入到该液体流通管内部的导入口,在沿所述液体流通管的方向上,所述液体流通管向所述间隔部件的连接位置可以比所述液体流通管的中心更靠所述末端部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连接位置比液体流通管的中心更靠末端侧,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液体容纳部内,形成有导入口的末端部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经由液体流通管将液体容纳部内期望位置的液体稳定地供给液体喷射装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当处于所述液体容纳体已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姿态时,所述液体流通管构成为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从所述液体导出部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液体流通管具有第一流路部和第二流路部,所述第一流路部具有第一基端部和第一末端部,该第一基端部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通,该第一末端部形成有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导入到所述第一流路部内的第一导入口,所述第二流路部具有第二基端部和第二末端部,该第二基端部与所述液体导出部连通,该第二末端部形成有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导入到所述第二流路部内的第二导入口,当处于所述姿态时,所述第一导入口比所述第二导入口更靠上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第一流路部使低浓度的液体朝向液体导出部流通,并且能够通过第二流路部使高浓度的液体朝向液体导出部流通。由此,使低浓度液体与高浓度液体混合后的液体从液体导出部向液体喷射装置导出,因此能够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浓度更稳定的液体。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所述第一导入口和所述第二导入口分别相对于所述间隔主体可动,随着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被消耗并且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容积减少,所述第一导入口与所述第二导入口的距离逐渐减小。

根据该实施方式,随着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被消耗并且液体容纳部的容积减少,第一导入口与第二导入口的距离逐渐减小。由此,能够降低从第一导入口所导入的液体的浓度与从第二导入口所导入的液体的浓度大不相同的可能性。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并且,由于第一导入口和第二导入口分别相对于间隔主体可动,因此能够对具有不同大小液体容纳部的液体容纳体使用通用的液体流通管。例如,通过与在上下方向上距离最大的液体容纳部相配合地制造液体流通管,则能够在其他液体容纳部中也使用已制造的液体流通管。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所述第一末端部和所述第二末端部相对于所述间隔部件的位置分别被固定并且不因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容积变化而变化。

根据该实施方式,即使当液体容纳部的容积变化并且液体容纳部的形状发生了各种变化,也能够维持第一末端部和第二末端部相对于间隔部件的位置。由此,能够更稳定地经由第一流路部以及第二流路部将液体容纳部内期望位置的液体供给液体喷射装置。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所述第一末端部和所述第二末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间隔部件上。

根据该实施方式,即使液体容纳体在搬动等时候掉落等而使液体容纳体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第一末端部以及第二末端部从间隔部件脱落的可能性。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当处于所述液体容纳体已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姿态时,所述液体流通管构成为从所述液体导出部朝向重力方向侧延伸,当处于所述姿态时,所述间隔主体具有比所述液体流通管更靠下侧的部分。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间隔主体的液体残留空间使液体容纳部内的更高浓度的液体残留到液体容纳部内。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所述液体流通管具有末端部,该末端部形成有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导入到所述液体流通管的内部的导入口,所述末端部相对于所述间隔部件固定。

根据该实施方式,即使液体容纳体在搬动等时候掉落等而使液体容纳体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末端部从间隔部件脱落的可能性。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在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所述间隔主体的大小小于所述液体导出部的大小。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当间隔部件中残留有残余液体并且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被消耗以后液体容纳部大型化。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所述间隔部件具有:中央梁部,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沿着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侧朝向另一端部侧的方向;第一端部侧梁部以及第二端部侧梁部,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该第一端部侧梁部以及第二端部侧梁部配置在隔着所述中央梁部的位置上;以及梳齿部,其将所述中央梁部与所述第一端部侧梁部连接,以及将所述中央梁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侧梁部连接,并且其形成有多个通孔,该多个通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贯通。

根据该实施方式,当没有被使用者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中央梁部、第一端部侧梁部以及第二端部侧梁部使间隔部件具有能够维持形状的程度的刚性。并且,即使当液体容纳部被施加了使液体容纳部的形状发生变形的程度的外力时,也能够通过具有形成有多个通孔的梳齿部使间隔部件随着液体容纳部的变形而变形。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下设置:当处于所述液体容纳体已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姿态时,所述第三方向是沿重力方向的方向。

根据该实施方式,液体容纳部内位于间隔部件的上侧和下侧的液体能够通过多个通孔而相互流通。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内液体浓度分布的偏差变大的可能性。

此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实现。除了液体容纳体以外,能够以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方法、具有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系统等实施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液体喷射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液体喷射系统的一部分的图。

图3是从顶面侧观察液体喷射系统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液体容纳体的外观图。

图6是液体容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容纳体主体的外观图。

图8是用于表示容纳体主体的液体导出部和液体容纳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液体导出部和液体容纳部的内部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液体导出部和液体容纳部的内部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液体导出部和液体容纳部的内部结构的第三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液体导出部和液体容纳部的内部结构的第四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液体导出部和液体容纳部的内部结构的第五立体图。

图14是从+y方向侧观察图8所示图的图。

图15是从-y方向侧观察图8所示图的图。

图16是沿图13的16-16线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液体导出部和液体容纳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当液体容纳部中的墨水消耗了一定程度时的液体容纳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当处于无法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墨水的状态时的液体容纳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液体导出部以及间隔部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22是液体导出部以及间隔部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23是从-y方向侧观察图21所示的图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示意图。

图25是用于说明作为变形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示意图。

图26是用于说明液体容纳体的图。

[标号说明]

1:液体喷射系统;11:液体喷射装置;12:外部封装体;15:喷射部;16:控制部;17:前盖;18:供纸口;19:排纸托盘;20:操作面板;22、22c、22k、22m、22y:管;24、24c、24k、24ka、24m、24y、24a、24b、24ba:液体容纳体;29:供给机构;30:连接结构;32:液体导入管;40:外壳;41:开口部;42:背面;43:顶面;44:底面;45:右侧面;46:左侧面;50c、50k、50m、50y:容纳空间;60、60b:容纳体主体;61:液体导出部;62:液体容纳部;63:盖部;65:连接部件;68:电路基板;70:液体流通管(第一流路部);70p:中心;70b:液体流通管;71:第一基端部;71b:基端部;72:末端部(第一末端部);72b:末端部;80:液体流通管(第二流路部);81:第二基端部;82:第二末端部;90、90b、90a、90b、90ba:间隔部件;90fa:一侧的主面侧;90fb:另一侧的主面侧;91、91b、91b:间隔主体;91ce:中心;92:中央梁部;92fa:第一配置面;92fb:第二配置面;93:第一端部侧梁部;94:第二端部侧梁部;95:第一梳齿部;96:第二梳齿部;97、97a、97b:第一支撑部件;98、98a:第二支撑部件;99fa:面;121:装置前面;122:装置背面;123:装置顶面;124:装置底面;125:装置右侧面;126:装置左侧面;172:装卸壁;173k:开口;241:前面;292:压力变动部;293:压力传送管;612:开口;612ce:中心轴;613:前端连接部;614:接合部;614fa:面;615:第一分支流路;616:第二分支流路;618:汇合流路;619:中间部件;621:一端部;622:另一端部;627:第一面;628:第二面;632:配置开口部;721:第一导入口(导入口);821:第二导入口;902:连接部件;951:划分板;952、952b:通孔;961:划分板;962:通孔;971:第一臂部;971a1:第一固定臂部;971a2:第二固定臂部;971be:另一端部;971bs:一端部;971e:另一端部;971s:一端部;972、972a:第一支撑部;973:第三固定臂部;981:第二臂部;981a1:第一固定臂部;981a2:第二固定臂部;981e:另一端部;981s:一端部;982、982a:第二支撑部;983:第三固定臂部;cp:中央;d: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a-1:液体喷射系统的结构:

图1是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4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立体图。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液体喷射系统1的一部分的图。图3是从上面侧观察液体喷射系统1的一部分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喷射装置11内部结构的图。在图1至图4中标注有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在本说明书中,将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设定为x方向,将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设定为y方向,将与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设定为z方向。另外,在其他附图中也根据需要标注了与图1至图4相对应的x轴、y轴以及z轴。

液体喷射系统1(图1)包括液体喷射装置11和液体容纳体24,该液体容纳体24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液体。

液体容纳体24设置有四个。当区别使用四个液体容纳体24时,使用标号“24k”、“24c”、“24m”以及“24y”。在四个液体容纳体24k~24y中,容纳(填充)有种类互不相同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同的液体容纳体24k~24y中分别容纳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液体。液体容纳体24k容纳黑色液体。液体容纳体24c容纳青色液体。液体容纳体24m容纳品红色液体。液体容纳体24y容纳黄色液体。液体容纳体24k比液体容纳体24c~24y能够容纳更多量的液体。容纳在液体容纳体24k~24y中的液体是含有沉降成分的墨水。例如,沉降成分是用作色素的颜料。在液体容纳体24k~24y中容纳的墨水中,颜料分散在墨水溶剂中。关于液体容纳体24的具体结构会在后面论述。

液体喷射装置11是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从而进行记录(打印)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当液体喷射装置11设置在与x方向以及y方向平行的水平面上时,+z方向为重力方向,-z方向为反重力方向。

在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设置状态)下,液体喷射装置11具有外部封装体12,该外部封装体12具有分别有预定长度的高度、进深以及宽度。外部封装体12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外部封装体12具有装置前面(装置第一面,装置第一壁)121、装置背面(装置第二面,装置第二壁)122、装置顶面(装置第三面,装置第三壁)123、装置底面(装置第四面,装置第四壁)124、装置右侧面(装置第五面,装置第五壁)125、以及装置左侧面(装置第六面,装置第六壁)126。各个面121~126形成了外部封装体12的外壳。

装置前面121与装置背面122对置。装置顶面123与装置底面124对置。装置右侧面125与装置左侧面126对置。在液体喷射装置11的设置状态下,装置前面121、装置背面122、装置右侧面125以及装置左侧面126分别为相对于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在液体喷射装置11的设置状态下,装置顶面123和装置底面124分别为相对于设置面大致平行的面。在此,“大致垂直”或“大致平行”的含义既包括完全“垂直”或者“平行”,也包括大体“垂直”或者“平行”。即,由于各个面121~126并不是完全的平面而是含有凹凸等的面,因此外观上大体“垂直”或者大体“平行”即可。

装置右侧面125与装置左侧面126对置的方向是x方向。装置前面121与装置背面122对置的方向是y方向。装置顶面123与装置底面124对置的方向是z方向。x方向是液体喷射装置11的“宽度方向”,y方向是液体喷射装置11的“进深方向”,z方向是液体喷射装置11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

液体喷射装置11还具有喷射部15、控制部16以及管22(图3)。喷射部15、控制部16以及管22分别配置在外部封装体12的内部。

管22连通喷射部15与液体容纳体24。管22为具有挠性的部件。管22(图3)与四个液体容纳体24k~24y相对应地设置有四个。在管22k中流通有从液体容纳体24k供给的黑色墨水。在管22c中流通有从液体容纳体24c供给的青色墨水。在管22m中流通有从液体容纳体24m供给的品红色墨水。在管22y中流通有从液体容纳体24y供给的黄色墨水。

喷射部15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而沿x方向往复移动。喷射部15通过经由管22向记录介质喷射从液体容纳体24供给来的墨水从而进行记录(印刷)。具体而言,当在记录介质上喷射墨水进行记录时,喷射部15沿x方向往复移动,并且记录介质通过输送机构(未图示)而在外部封装体12内部向-y方向移动。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喷射部15不进行往复移动而位置固定的行打印头。

控制部16(图1)控制液体喷射装置11的动作。例如,控制部16控制上述驱动机构、输送机构的动作。并且,控制部16与液体容纳体24电连接并能够与液体容纳体24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交换。例如,作为各种信息,可以举例出液体容纳体24中的墨水颜色信息,或者表示液体喷射装置11上是否安装有液体容纳体24的信息等。

液体喷射装置11(图1)具有配置在装置前面121侧的前盖17、供纸口18、排纸托盘19以及操作面板20,并且从装置底面124侧朝向装置顶面123侧,按照前盖17、供纸口18、排纸托盘19、操作面板20的顺序配置。

前盖17构成为上侧端部能够以下侧端部为支点旋转。通过使上侧端部旋转来开闭前盖17。如图2所示,通过打开前盖17,液体喷射装置11所具有的装卸壁172露出于外部。在装卸壁172上形成有用于将液体容纳体24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1进行装卸的开口173k~173y。当进行装卸时,对应的液体容纳体24k~24y穿过开口173k~173y。在外部封装体12的内部,形成有以装卸壁172为前面侧的容纳空间50k~50y(图3)。容纳空间50k容纳液体容纳体24k,容纳空间50c容纳液体容纳体24c,容纳空间50m容纳液体容纳体24m,容纳空间50y容纳液体容纳体24y。液体容纳体24向液体喷射装置11的安装方向为+y方向,卸下方向为-y方向。

供纸口18(图1)是用于将记录介质(例如,纸)配置到外部封装体12内部的开口。排纸托盘19是将已进行过记录的记录介质排出的部分。操作面板20接收来自外部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动作指示(例如,电源on/off指示、打印件数)。

液体喷射装置11(图4)还包括供给机构29和连接机构30。供给机构29以及连接机构30配置在外部封装体12的内部。

在液体容纳体24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11上的状态(安装状态)下,连接机构30与液体容纳体24连接。连接机构30与容纳空间50k~50y相对应地设置有四个。在容纳空间部50k~50y中,连接机构30配置在装置背面122侧。连接机构30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液体导入管32。液体导入管32与液体容纳体24的液体导出部(后述)连接,并且流通有从液体导出部导出的墨水。通过供给机构29的动作,流通过液体导入管32的墨水经由管22向喷射部15输送。连接机构30还具有在液体容纳体24的安装状态下与液体容纳体24的电路基板(后述)电连接的端子(未图示)。

供给机构29是抽吸与液体导入管32连接的液体容纳体24中的墨水并使流入到液体导入管32中的墨水经由管22向喷射部15输送的机构。供给机构29具有压力变动部292和压力传送管293。由压力变动部292产生的压力变动经由压力传送管293被传送到各连接机构30。利用该压力变动,各连接机构30重复抽吸容纳在各液体容纳体24中的墨水以及重复向管22输送所抽吸的墨水,从而向喷射部15供给墨水。

a-2.液体容纳体的结构:

图5是液体容纳体24c的外观图。图6是液体容纳体24c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容纳体主体60的外观图。下面,对容纳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4c进行说明,而容纳其他颜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4m、24y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尽管与液体容纳体24c、24m、24y相比,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4k在x方向上的尺寸较大从而能够容纳较多量的墨水,但是液体容纳体24k也同样具有下面将要利用液体容纳体24c来进行说明的结构。

液体容纳体24c(图5)包括容纳体主体60和外壳40。液体容纳体24c由容纳体主体60和外壳40形成大致立方体形状的外观。液体容纳体24c具有前面(第一面,第一壁)241、背面(第二面、第二壁)42、顶面(第三面、第三壁)43、底面(第四面、第四壁)44、右侧面(第五面、第五壁)45以及左侧面(第六面、第六壁)46。顶面43的一部分开口,并且液体容纳体24c的液体容纳部62露出。

前面241与背面42对置。顶面43与底面44对置。右侧面45与左侧面46对置。背面42、右侧面45以及左侧面46从底面44竖起。前面241位于安装方向(+y方向)上的前端侧。右侧面45与左侧面46对置的方向为x方向。前面241与背面42对置的方向为y方向。顶面43与底面44对置的方向为z方向。x方向是液体容纳体24c的“宽度方向”,y方向是液体容纳体24c的“进深方向”,z方向是液体容纳体24c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k、24c、24m以及24y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最小,在进深方向上的尺寸最大。

外壳40(图6)为凹状。外壳40主要形成液体容纳体24c的背面42、顶面43、底面44、右侧面45以及左侧面46。外壳40中与背面42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41。在外壳40中容纳有容纳体主体60中的液体容纳部62。

容纳体主体60(图6)包括液体容纳部62和连接部件65。液体容纳部62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容纳部62是具有挠性的部件。液体容纳部62为袋状,通过粘接多个薄膜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两片薄膜重叠并以热熔接等方法将周边部的一部分薄膜以及周边部的另一部分薄膜与连接部件65的接合部614(图7)接合,从而形成液体容纳部62。构成液体容纳部62的薄膜由具有挠性和气体阻隔性的材料形成。例如,作为薄膜的材料可以举例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并且,可以使用将多个由这些材料构成的薄膜层叠起来的层叠结构来形成薄膜。例如,在该层叠结构中,可以用耐冲击性良好的pet或者尼龙来形成外层,用耐墨水性良好的聚乙烯来形成内层。并且,也可以将具有蒸镀(vapordeposition)了铝等镀层的薄膜作为层叠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

液体容纳部62具有形成顶面的第一面627(图6)和形成底面的第二面628(图7)。第一面627由一片薄膜形成,第二面628由另一片薄膜形成。液体容纳部62具有一端部621以及与一端部621对置的另一端部622。一端部621是安装方向(+y方向)侧的端部。另一端部622是卸下方向(-y方向)侧的端部。

连接部件65(图7)位于液体容纳部62的一端部621侧。在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状态下,连接部件65与液体喷射装置11的连接机构30连接。连接部件65具有液体导出部61和盖部63(图6)。

在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出部61与液体导入管32(图4)连接。液体导出部61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成型。液体导出部61与液体容纳部62连通。液体导出部61向液体喷射装置11(具体而言是液体导入管32)导出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液体)。在从液体容纳部62朝向外部(例如,液体导入管32)的墨水的流动方向上,液体导出部61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有开口612。墨水通过开口612向外部流通。关于液体导出部61的具体结构会在后面论述。

盖部63固定在液体导出部61上。并且,盖部63固定在外壳40的开口部41上。盖部63具有配置开口部632和电路基板68。配置开口部632是沿y方向贯通的开口,并将液体导出部(包括开口612)的一部分配置在其内部。在电路基板68的表面上形成有用于与连接机构30的端子接触并电连接的接触部,在电路基板68的内侧面上配置有存储各种信息(例如,墨水颜色信息)的存储部。

图8是用于表示容纳体主体60的液体导出部61和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结构的图。图9是表示液体导出部61和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图10是表示液体导出部61和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图11是表示液体导出部61和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结构的第三立体图。图12是表示液体导出部61和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结构的第四立体图。图13是表示液体导出部61和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结构的第五立体图。图14是从+y方向侧观察图8所示图的图。图15是从-y方向侧观察图8所示图的图。图16是沿图13的16-16线的剖视图。以下利用图8至图16对液体导出部61以及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在液体容纳部62中填充有墨水且墨水被消耗以前的状态(初始状态)的图。图9至图16是表示在安装到液体容纳部62内以前的状态下的液体导出部61以及间隔部件90的图。

液体导出部61(图9)具有前端连接部613、接合部614以及中间部件619。前端连接部613为筒状,并且在+y方向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开口612。在前端连接部613内,配置有防止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泄漏的阀机构(未图示)。由穿过开口612而插入前端连接部613内的液体导入管32(图4)推压阀体从而使阀机构开阀。在液体导出部61中,接合部614位于-y方向侧端部。接合部614被形成液体容纳部62的两片薄膜(第一面627以及第二面628)夹持,并且与该两片薄膜接合。

在+y方向(安装方向)上,中间部件619是被前端连接部613和接合部614夹持着的部件。中间部件619与盖部63(图6)嵌合。

在液体导出部6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使液体容纳部62中的液体流通到开口612的各种流路615、616、618。来自后述的第一流路部70的墨水流入第一分支流路615中。来自后述的第二流路部80的墨水流入第二分支流路616中。汇合流路618是第一分支流路615和第二分支流路616汇合的流路。汇合流路618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前端连接部613的内部。

液体容纳体24c还包括液体流通管70、80和间隔部件90,所述液体流通管70、80向液体导出部61导出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所述间隔部件90形成有通孔952、962(图13),该通孔952、962是使液体容纳部62内的墨水(液体)残留的液体残留空间。液体流通管70、80以及间隔部件90设置在液体容纳部62内。液体流通管70也称作第一流路部70,液体流通管80也称作第二流路部80。液体流通管70、80与间隔部件90连接。

第一流路部70(图10)是具有挠性的管。第一流路部70具有作为与液体导出部61连接的基端部的第一基端部71,并在液体容纳部62内从液体导出部61朝向另一端部622(图8)侧延伸。第一基端部71与液体导出部61的第一分支流路615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上的姿态(安装姿态)时,作为液体流通管的第一流路部70构成为在液体容纳部62内从液体导出部61沿水平方向(y方向)延伸。在此所称的沿水平方向延伸,既可以是大体上沿水平方向延伸,也可以是第一流路部70的全长的一半以上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

第一流路部70(图10)还具有第一末端部72,该第一末端部72是形成有第一导入口721的末端部。第一导入口721向第一流路部70内导入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液体)。

第二流路部80(图12)是具有挠性的管。第二流路部80具有作为与液体导出部61连接的基端部的第二基端部81,并在液体容纳部62内从液体导出部61朝向另一端部622(图8)侧延伸。第二基端部81与液体导出部61的第二分支流路616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姿态时,作为液体流通管的第二流路部80构成为在液体容纳部62内从液体导出部61沿水平方向(y方向)延伸。在此所称的沿水平方向延伸,既可以是大体上沿水平方向延伸,也可以是第二流路部80的全长的一半以上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

第二流路部80(图11)还具有第二末端部82,该第二末端部82是形成有第二导入口821的末端部。第二导入口821向第二流路部80内导入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液体)。

间隔部件90通过连接部件902而与液体导出部6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中面向接合部614的面99fa(图11)与接合部614中面向间隔部件90的面614fa通过以两个连接部件902连接而被连接在一起。连接部件902是柱状的部件。通过连接部件902,间隔部件90相对于液体导出部61的位置被固定。

间隔部件90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成型。间隔部件90(图9)具有间隔主体91、第一支撑部件97以及第二支撑部件98(图12),所述间隔主体91为扁平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97用于支撑第一流路部70,所述第二支撑部98用于支撑第二流路部80。间隔部件90(图8)的一侧的主面侧90fa与液体容纳部62的第一面627对置,另一侧的主面侧90fb与液体容纳部62的第二面628对置。作为液体流通管的第一流路部70被第一支撑部件97支撑从而与间隔部件90连接。并且,作为液体流通管的第二流路部80被第二支撑部件98支撑从而与间隔部件90连接。

间隔主体91形成有作为液体残留空间的通孔952、962(图13)。当没有被使用者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间隔主体91具有能够维持形状的程度的刚性。并且,当使用者等对液体容纳部62施加外力时,间隔部件90具有能够随着液体容纳部62的变形而变形的程度的刚性。例如,当液体容纳部62的第一面627和第二面628对置的方向即z方向分量的外力被施加到液体容纳部62上而使液体容纳部62以其一部分(例如,一端部621侧)比另一部分(另一端部622侧)更向-z方向位移的方式发生变形时,间隔主体91按照如下的方式变形:即,间隔主体91以间隔主体91中位于液体容纳部62的一端部621侧的部分比位于液体容纳部62的另一端部622侧的部分更向-z方向位移的方式发生变形。

间隔主体91(图11)具有中央梁部92、第一端部侧梁部93、第二端部侧梁部94(图12)以及作为梳齿部的第一梳齿部95和第二梳齿部96。

中央梁部92沿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为沿着从液体容纳部62的一端部621侧朝向另一端部622侧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姿态时,第一方向是y方向。中央梁部92是板状的部件。中央梁部92具有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姿态时与z方向相交的第一配置面92fa(图10)以及第二配置面92fb(图11)。在由第一配置面92fa、第一梳齿部95以及第二梳齿部96划分的凹部内,配置有第一流路部70的一部分(图10)。由第一配置面92fa形成了配置有第一流路部70的一部分的凹部的底面。在由第二配置面92fb、第一梳齿部95以及第二梳齿部96划分的凹部内,配置有第二流路部80的一部分(图11)。由第二配置面92fb形成了设置有第二流路部80的一部分的凹部的底面。中央梁部92配置在间隔部件90中的x方向上的中央。为了易于理解,在图13中,在中央梁部92标注有交叉阴影线。

第一端部侧梁部93和第二端部侧梁部94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第一端部侧梁部93和第二端部侧梁部94配置在隔着中央梁部92的位置上(图13)。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姿态时,第二方向是x方向。为了易于理解,在图13中,在第一端部侧梁部93以及第二端部侧梁部94上标注有单向阴影线。

第一端部侧梁部93是板状的部件。第一端部侧梁部93相对于中央梁部92位于-x方向侧。第二端部侧梁部94是板状的部件。第二端部侧梁部94相对于中央梁部92位于+x方向侧。第一端部侧梁部93和第二端部侧梁部94各自的厚度与中央梁部92的厚度大致相同。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侧梁部93和第二端部侧梁部94各自的厚度也可以与中央梁部92的厚度不相同。

作为梳齿部的第一梳齿部95以及第二梳齿部96(图13)将中央梁部92与第一端部侧梁部93连接、以及将中央梁部92与第二端部侧梁部94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梳齿部95连接中央梁部92与第一端部侧梁部93。并且,第二梳齿部96连接中央梁部92与第二端部侧梁部94。并且,在作为梳齿部的第一梳齿部95以及第二梳齿部96中形成有多个通孔952、962,所述多个通孔952、962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贯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姿态时,第三方向是z方向,且是沿重力方向(+z方向)的方向。

第一梳齿部95(图13)具有多个划分板951。多个划分板951是与x方向以及z方向均平行的部件。多个划分板951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由相邻的划分板951的间隙形成通孔952。多个通孔952形成了含颜料墨水能够流通的流路。

第二梳齿部96(图13)具有多个划分板961。多个划分板961是与x方向以及z方向均平行的部件。多个划分板961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由相邻的划分板961的间隙形成通孔962。多个通孔962形成了含颜料墨水能够流通的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的间隔主体91由于具有中央梁部92、第一端部侧梁部93以及第二端部侧梁部94,因此在没有被使用者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具有能够维持形状的程度的刚性。即,在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状态下,能够抑制间隔部件90的-y方向侧因重力等而向重力方向(+z方向)侧弯曲。并且,除了上述要素92、93、94以外,间隔部件90的间隔主体91还具有作为梳齿部的第一梳齿部95以及第二梳齿部96。由此,当使用者等对液体容纳部62施加了外力时,间隔部件90具有能够随着液体容纳部62的变形而变形的程度的刚性。这样一来,由于能够使间隔部件90随着液体容纳部62的变形而变形,因此能够降低间隔部件90因外力而破损的可能性。另外,可以通过适当选择间隔部件90的材质从而使其具有上述刚性。

第一支撑部件97(图10)是用于支撑第一流路部70的第一末端部72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件97以第一导入口721相对于间隔主体91可动的方式支撑第一末端部72。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姿态时,第一导入口721至少在z方向上可动。

第一支撑部件97具有第一臂部971和第一支撑部972。第一支撑部972配置在间隔主体91的-y方向侧的端部侧。第一臂部971为板状。第一臂部971的一端部971s与间隔主体91连接。第一臂部971通过被施加外力而能够以一端部971s为支点、另一端部971e沿着含有z方向分量的方向yr1(图15、图16)位移的方式进行弹性形变。第一支撑部972与第一臂部971的另一端部971e连接。第一支撑部972是圆周部的一部分开口的圆环状的部件。通过该开口,第一末端部72相对于第一支撑部972进行装卸。

第二支撑部件98(图12)是用于支撑第二流路部80的第二末端部82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部件98以第二导入口821相对于间隔主体91可动的方式支撑第二末端部82。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姿态时,第二导入口821至少在z方向上可动。

第二支撑部件98(图12)具有第二臂部981和第二支撑部982。第二支撑部982配置在间隔主体91的-y方向侧的端部侧。第二臂部981为板状。第二臂部981的一端部981s与间隔主体91连接。第二臂部981通过被施加外力而能够以一端部981s为支点、另一端部981e沿着含有z方向分量的方向yr2(图15)位移的方式进行弹性形变。第二支撑部982与第二臂部981的另一端部981e连接。第二支撑部982是圆周部的一部分开口的圆环状的部件。通过该开口,第二末端部82相对于第二支撑部982进行装卸。

第一支撑部972与第二支撑部982在z方向上的间隔大于在液体容纳体24c的初始状态下第一面627与第二面628在z方向上的间隔。由此,如图8所示,当间隔部件90配置到液体容纳部62内时,第一支撑部972与第一面627抵接,第二支撑部982与第二面628抵接。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c的安装姿态时,第一导入口721比第二导入口821更靠上侧。该位置关系会得以维持并且不因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液体)的消耗程度而变化。

并且,优选的是,在沿液体流通管70、80的方向上,液体流通管70、80向间隔部件90的连接位置比液体流通管70、80的中心70p、80p更靠末端部72、82侧。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降低形成有第一导入口721的第一末端部72或者形成有第二导入口821的第二末端部82在液体容纳部62内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部62内期望位置的墨水经由液体流通管70、80而稳定地供给液体喷射装置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70向间隔部件90的连接位置是由第一支撑部972支撑的第一末端部72,第二流路部80向间隔部件90的连接位置是由第二支撑部982支撑的第二末端部82。

并且,在y方向(液体容纳部62的长度方向)上,与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空间的全长l1的中央cp相比,第一流路部70的第一导入口721以及第二流路部80的第二导入口821更靠另一端部62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入口721以及第二导入口821比中央cp稍微更靠另一端部622侧。这样设置的理由如下。当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被消耗而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减少时,形成液体容纳部62的第一面627以及第二面628在全长l1的中央cp附近最容易变扁。即,在第一面627以及第二面628中,中央cp附近倾向于最先与间隔部件90抵接。当第一面627以及第二面628中的中央cp附近比其他部分先变扁时,会有液体容纳部62内墨水的流动因变扁的部分而受到阻碍的情况。例如,当墨水的流动受到阻碍时,比变扁的部分更靠一端部621侧的墨水会难以到达第一导入口721或者第二导入口821。因此,通过使第一导入口721以及第二导入口821位于比全长l1的中央cp稍微更靠另一端部622侧的位置,从而当第一面627以及第二面628中的中央cp附近先变扁时,也能够容易地在第一导入口721以及第二导入口821的周围产生空间。由此,通过利用所产生的空间使墨水流通,能够使比中央cp更靠一端部621侧的墨水流通到第一导入口721以及第二导入口821。

并且,当处于安装姿态时,第二导入口821比第一导入口721更靠下侧。由此,与流入第一导入口721的墨水相比,流入第二导入口821的墨水是沉降成分浓度较高的墨水。通常高浓度的墨水粘性较高。因此,为了使在第一流路部70中流通并且到达液体导出部61的低浓度的墨水的量(例如,每单位时间的量)与在第二流路部80中流通并且到达液体导出部61的高浓度的墨水的量(例如,每单位时间的量)不会变得不均匀,优选采用以下结构。例如,使从第一流路部70的第一导入口721到液体导出部61的流路的阻力(第一阻力)高于从第二流路部80的第二导入口821到液体导出部61的流路的阻力(第二阻力)。为了使第一阻力高于第二阻力,例如,可以使从第一流路部70的第一导入口721到液体导出部61的流路长度(第一流路长度)长于从第二流路部80的第二导入口821到液体导出部61的流路长度(第二流路长度)。并且,例如,可以使第一流路部70的流路直径小于第二流路部80的流路直径。并且,例如,可以通过使第一支撑部972的内径小于第二支撑部982的内径,从而使由第一支撑部972支撑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末端部72)的内径小于由第二支撑部982支撑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末端部82)的内径。并且,也可以将流路长度关系、流路直径关系以及第一支撑部972、第二支撑部982的内径的关系中的两个以上关系进行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导入口721配置在比第二导入口821更靠另一端部622侧的位置处,从而使第一流路长度长于第二流路长度(图8)。

图17是表示液体容纳体24k所具有的液体导出部61和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液体容纳体24c与液体容纳体24k的不同点在于,液体容纳体24k的液体容纳部62(未图示)的x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液体容纳体24c的液体容纳部62的x方向上的尺寸,并且与之相应,间隔部件90b的间隔主体91b的x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间隔主体91(图9)的x方向上的尺寸。关于其他结构,由于液体容纳体24k与液体容纳体24c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了相同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a-3.关于液体容纳体中的液体的消耗过程:

图18是表示液体容纳体24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图19是表示当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消耗了一定程度时的液体容纳体24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0是表示当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已被消耗而处于无法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墨水的状态时的液体容纳体24的状态的示意图。

将第一导入口721与第二导入口821的距离设定为距离d。当处于安装姿态时,距离d是z方向(沿重力方向的方向)上的距离。并且,距离d是第一导入口721的中心与第二导入口821的中心的距离。

随着液体容纳部62中的墨水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并消耗,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减少。即,在液体容纳部62中,随着墨水的消耗第一面627与第二面628向相互靠近的方向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液体容纳部62中墨水的消耗,第一面627以靠近间隔主体91、91b的方式向+z方向位移,第二面628以靠近间隔主体91、91b的方式向-z方向位移。由于第一面627的位移,第一导入口721被第一面627直接或者间接地压向+z方向而位移。并且,由于第二面628的位移,第二导入口821被第二面628直接或者间接地压向-z方向而位移。由此,第一导入口721与第二导入口821的距离d随着液体容纳部62容积的减少而逐渐减小。

作为液体容纳部62内的墨水ink中的沉降成分的颜料粒子大多因自重而向重力方向(+z方向)侧移动。因此,液体容纳部62内的墨水浓度容易在第二面628侧高于第一面627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含有较多颜料粒子的高浓度墨水inkb从第二导入口821被吸入到第二流路部80内并且到达液体导出部61。并且,与墨水inkb相比,含义较少量颜料粒子的低浓度墨水inka从第一导入口721被吸入到第一流路部70内并且到达液体导出部61。到达液体导出部61的高浓度墨水inkb与低浓度的墨水inka在液体导出部61中汇合并且供给液体喷射装置11。

在图20所示的液体容纳体24的状态下,形成液体容纳部62的第一面627以及第二面628与间隔主体91、91b的外表面紧密接触而将通孔952、962(图13)封闭。由此,能够遮挡通孔952、962内的墨水到达第一导入口721以及第二导入口821的路径,从而使墨水残留在通孔952、962内。由于存在于第一导入口721或者第二导入口821周围的墨水中的高浓度的墨水粘性较高,因而难以被吸入第一导入口721或者第二导入口821中。因此,在液体容纳部62内残留的墨水往往是含有较多颜料粒子的高浓度墨水。通过通孔(液体残留空间)952、962使该高浓度墨水残留,从而抑制了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侧的供给。

a-4.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液体容纳体24具有间隔部件90、90b(图9、图17)。由此,能够使含有较多残留在液体容纳部62内的沉降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颜料粒子)的高浓度的液体(墨水)残留到液体容纳部62内。并且,通过在与液体导出部61连接的间隔部件90、90b上连接液体流通管70、80,从而能够降低在液体容纳部62内液体流通管70、80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经由液体流通管70、80将液体容纳部62内期望位置的液体供给液体喷射装置11,并且能够使高浓度的液体残留到液体容纳部62内,因此能够降低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的安装姿态时,第一导入口721比第二导入口821更靠上侧(图18、图19)。由此,能够通过第一流路部70使低浓度的液体朝向液体导出部61流通,并且能够通过第二流路部80使高浓度的液体朝向液体导出部61流通。这样一来,低浓度的液体与高浓度的液体混合后的液体从液体导出部61向液体喷射装置11导出,因此能够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浓度更稳定的液体。

并且,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随着液体容纳部62中的液体被消耗而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减少,第一导入口721与第二导入口821的距离d会逐渐减小(图18~图20)。由此,能够降低从第一导入口721所导入的液体的浓度与从第二导入口821所导入的液体的浓度太不相同的可能性。即,难以受到颜料粒子沉降情况的影响,能够进一步降低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并且,由于第一导入口721和第二导入口821分别相对于间隔主体91、91b可动,因此能够对具有不同大小液体容纳部62的液体容纳体24使用通用的液体流通管70、80。例如,通过与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距离最大的液体容纳部62相配合地制造液体流通管70、80,便能够在其他液体容纳部62中使用已制造的液体流通管70、80。

并且,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当处于安装姿态时,间隔部件90、90b的通孔952、962在沿重力方向(+z方向)的方向(z方向)上贯通(图13)。由此,液体容纳部62内位于间隔部件90、90b的上侧和下侧的液体能够通过多个通孔952、962而相互流通。这样一来,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62内液体的浓度分布的偏差变大的可能性。

b.第二实施方式: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4a所具有的液体导出部61以及间隔部件90a的第一立体图。图22是液体容纳体24a所具有的液体导出部61以及间隔部件90a的第二立体图。图23是从-y方向侧观察图21所示的图的图。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图9)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a的不相同点在于第一支撑部件97a以及第二支撑部件98a的结构。关于其他结构,由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a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了相同标号并且省略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a尽管省略了图示但是也具有外壳40(图6)。并且,液体容纳体24a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1(图1)上,并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墨水。并且,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a可以用作容纳彩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或者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

第一支撑部件97a支撑第一末端部72。通过利用第一支撑部件97a来支撑第一末端部72,使第一末端部72相对于间隔部件90a的位置被固定并且不因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变化而变化。

第一支撑部件97a(图23)包括第一固定臂部971a1、第二固定臂部971a2、第三固定臂部973以及第一支撑部972a。第一固定臂部971a1的一端部与间隔主体91的第一端部侧梁部93连接。第二固定臂部971a2的一端部与间隔主体91的第二端部侧梁部94连接。第三固定臂部973的一端部与间隔主体91中x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部分连接,并且朝向反重力方向(-z方向)竖起。在第一固定臂部971a的另一端部、第二固定臂部971a2的另一端部以及第三固定臂部973的另一端部连接有第一支撑部972a。第一支撑部972a为环状。通过在第一支撑部972a所形成的开口中插入第一末端部72,从而使作为液体流通管的第一流路部70与间隔部件90连接。并且,通过在第一支撑部972a所形成的开口中插入第一末端部72,从而利用第一支撑部972a使第一末端部72在直径缩小的方向上紧固。由此,第一末端部72通过第一支撑部972a被固定到间隔部件90a上。另外,也可以通过熔接等将第一末端部72固定到第一支撑部972a上。

通过第一支撑部件97a具有第一固定臂部971a1、第二固定臂部971a2以及第三固定臂部973,从而使第一支撑部件97a相对于间隔主体91的位置不会变化并且不因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变化而变化。即,即使在被形成液体容纳部62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面627)推压的情况下,第一支撑部972a也不会移动。由此,第一末端部72相对于间隔部件90a的位置被固定并且不因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变化而变化。

并且,通过利用第一支撑部件97a来支撑第一末端部72,第一末端部72相对于间隔部件90a的位置被固定并且不因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变化而变化。

第二支撑部件98a(图23)具有与第一支撑部件97a相同的结构。即,第二支撑部件98a具有第一固定臂部981a1、第二固定臂部981a2、第三固定臂部983以及第二支撑部982a。第一固定臂部981a1的一端部与间隔主体91的第一端部侧梁部93连接。第二固定臂部981a2的一端部与间隔主体91的第二端部侧梁部94连接。第三固定臂部983的一端部与间隔主体91中x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部分连接,并且朝向重力方向(+z方向)竖起。在第一固定臂部981a1的另一端部、第二固定臂部981a2的另一端部以及第三固定臂部983的另一端部连接有第二支撑部982a。第二支撑部982a为环状。通过在第二支撑部982a所形成的开口中插入第二末端部82,从而使作为液体流通管的第二流路部80与间隔部件90连接。并且,通过在第二支撑部982a所形成的开口中插入第二末端部82,从而使第二末端部82在直径缩小的方向上紧固。由此,第二末端部82通过第二支撑部982a被固定到间隔部件90a上。另外,可以通过熔接等将第二末端部82固定到第二支撑部982a上。

通过第二支撑部件98a具有第一固定臂部981a1、第二固定臂部981a2以及第三固定臂部983,从而使第二支撑部件98a相对于间隔主体91的位置不会变化并且不因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变化而变化。即,即使在被形成液体容纳部62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面628)推压的情况下,第二支撑部982a也不会移动。由此,第二末端部82相对于间隔部件90a的位置被固定并且不因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变化而变化。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在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这一点,起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液体容纳体24a具有间隔部件90a(图21)。由此,能够使含有较多残留在液体容纳部62内的沉降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颜料粒子)的高浓度的液体(墨水)残留到液体容纳部62内。并且,通过在利用连接部件902而与液体导出部61连接的间隔部件90a上连接液体流通管70、80,能够降低在液体容纳部62内液体流通管70、80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经由液体流通管70、80将液体容纳部62内期望位置的液体供给液体喷射装置11,并且能够使高浓度的液体残留到液体容纳部62内,因此能够降低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第一末端部72和第二末端部82相对于间隔部件90a的位置分别被固定而不因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变化而变化。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部62的容积变化并且液体容纳部62的形状发生了各种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第一末端部72和第二末端部82相对于间隔部件90a的位置。这样一来,能够更稳定地经由第一流路部70以及第二流路部80将液体容纳部62内期望位置的液体供给液体喷射装置11。

并且,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第一末端部72和第二末端部82分别固定在间隔部件90a上。由此,即使液体容纳体24a在搬动等时候掉落等而使液体容纳体24a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第一末端部72以及第二末端部82从间隔部件90a脱落的可能性。

c.第三实施方式:

图24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b的示意图。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b的区别在于,液体容纳体24b的安装姿态、液体流通管70b的结构以及间隔部件90b的结构。关于其他结构,由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了相同标号并且省略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液体容纳体24b的容纳体主体60b中的液体容纳部62容纳在外壳40(图6)中。在可装卸地安装有液体容纳体24b的液体喷射装置11中,液体导入管32配置成,从基端部起沿重力方向(+z方向)朝着要插入开口612中的末端部延伸。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24b向液体喷射装置11的安装方向为-z方向,卸下方向为+z方向。

液体流通管70b为软管(tube)。液体流通管70b具有与液体导出部61连接的基端部71b,并且在液体容纳部62内液体流通管70b从液体导出部61朝向另一端部622侧延伸。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b的安装姿态时,液体流通管70b构成为在液体容纳部62内从液体导出部61朝向重力方向(+z方向)侧延伸。即,形成有导入口721的末端部72b比基端部71b更靠重力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流通管70b从基端部71b起沿着重力的方向延伸。

间隔部件90b具有间隔主体91b和支撑部件97b,所述间隔部件91b形成有作为使液体容纳部62内的墨水(液体)残留的液体残留空间的通孔952b,所述支撑部件97b连接间隔主体91b与液体流通管70b。间隔部件90b通过连接部件902而与液体导出部61连接。通过连接部件902,间隔部件90b相对于液体导出部61的位置被固定。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b的安装姿态时,间隔主体91b具有比液体流通管70b更靠下侧(+z方向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主体91b整体比液体流通管70b更靠下侧。支撑部件97b的一端部971bs与间隔主体91b连接,另一端部971be保持液体流通管70b。另一端部971be为环状,并且液体流通管70b插入形成环状的开口中。另外,也可以通过熔接等将另一端部971be固定到液体流通管70b上。

间隔主体91b为大致立方体形状,并且是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形成有格子的立方体。间隔主体91b具有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贯通的多个通孔952b。这些通孔952b形成了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的格子间。当液体容纳部62中的液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形成液体容纳部62的第一面627以及第二面(未图示)与间隔主体91b的外表面紧密接触,从而封闭通孔952b。由此,能够遮挡通孔952b内墨水到达第一导入口721以及第二导入口821的路径,从而能够使墨水残留到通孔952b内。

优选的是,在沿液体流通管70b的方向(z方向)上,液体流通管70b向间隔部件90b的连接位置(即,另一端部971be的位置)比于液体流通管70b的中心更靠末端部72b侧。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降低形成有导入口721的末端部72b在液体容纳部62内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经由液体流通管70b将液体容纳部62内期望位置的墨水稳定地供给液体喷射装置11。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z方向(液体容纳部62的长度方向)上,导入口721比液体容纳部62的内部空间的全长l1的中央cp更靠另一端部62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导入口721比中央cp稍微更靠另一端部622侧。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在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这一点,起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液体容纳体24b具有间隔部件90b。由此,能够使含有较多残留在液体容纳部62内的沉降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颜料粒子)的高浓度的液体(墨水)残留到液体容纳部62内。并且,通过在利用连接部件902而与液体导出部61连接的间隔部件90b上连接液体流通管70b,从而能够降低液体流通管70b在液体容纳部62内的位置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经由液体流通管70b将液体容纳部62内期望位置的液体供给液体喷射装置11,并且能够使高浓度的液体残留到液体容纳部62内。因此,能够降低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的液体的浓度变得不均匀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b的安装姿态时,间隔主体91b比液体流通管70b更靠下侧。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部62内的更高浓度的液体残留到作为间隔主体91b的液体残留空间的通孔952b中。

d.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

图25是用于说明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4ba的示意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b中,液体流通管70b通过支撑部件97b而与间隔主体91b连接,而在本变形方式中,液体流通管70b与间隔主体91b通过直接连接而相互连接。具体而言,末端部72b配置在间隔主体91b内,并且通过熔接等固定在间隔主体91b上。液体容纳体24ba的间隔部件90ba不具有支撑部件97b。

尽管这样设置,也起到了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b相同的效果。并且,末端部72b通过熔接等而相对于间隔部件90ba固定。由此,即使在搬动液体容纳体24ba等时候因掉落等而使液体容纳体24ba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末端部72b从间隔部件90ba脱落的可能性。

e.液体导出部与间隔部件的变形方式:

关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出部61与间隔部件90、90a、90b、90ba、90b的优选关系,以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4ka为例来进行说明。图26是用于说明液体容纳体24ka的图。图26是相当于图14的图。对图26中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4ka进行说明,而其他液体容纳体24c~24y也可以具有相同的优选关系。

优选的是,在液体容纳体24ka中,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的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的间隔主体91b的大小小于液体导出部61的大小。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当液体容纳部62内的液体消耗以后液体容纳部62大型化。

在本变形实施方式中,在z方向上间隔主体91b的大小小于液体导出部61的大小。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62在z方向上的大型化。z方向是扁平的间隔主体91b的厚度方向。因此,能够在液体容纳部62中的液体消耗以后使液体容纳部62的形状扁平。由此,能够减少液体容纳部62中的尖的部分或者突出的部分,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62破损或者损坏的可能性。另外,在其他变形方式中,也可以在x方向或者y方向上使间隔主体91b的大小小于液体导出部61的大小。

并且,优选的是,在与液体容纳部62随着液体的消耗而缩小的方向(例如,z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例如,x方向、y方向)上,间隔部件90、90a、90b、90ba、90b小于液体容纳部62,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容纳部62的大型化。

并且,优选的是,当从开口612侧(安装方向侧)观察液体容纳体24a时,圆筒状的前端连接部613的中心轴612ce,与间隔主体91b的厚度方向(例如,z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例如,x方向)上的中心91ce重合。这样一来,当从开口612侧观察时,随着液体容纳部62中液体的消耗,液体容纳部62变扁平的方式能够更加左右上下对称。由此,能够降低使用者对液体容纳部62变扁平的方式感到不协调的可能性。

f.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f-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24、24a、24b、24ba、24ka具有外壳40,然而,也可以不具有外壳40。

f-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容纳体24、24a中设置有两个液体流通管70、80(例如,图8),但液体流通管也可以设置一个还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并且,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4b中液体流通管70b为一个(图24),但液体流通管70b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当设置有两个液体流通管70b时,优选的是,当处于液体容纳体24b的安装姿态时,一个液体流通管70b的导入口721比另一个液体流通管70b的导入口721更靠上侧。这样一来,能够通过一个液体流通管70b使低浓度的液体向液体导出部61流通,并且能够通过另一个液体流通管70b使高浓度的液体向液体导出部61流通。由此,使低浓度液体与高浓度液体混合后的液体从液体导出部61向液体喷射装置11导出,因此能够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浓度更稳定的液体。

f-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70与第二流路部80在液体导出部61汇合,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液体流通管在末端侧分支并在靠近液体导出部61的基端侧处汇合。

f-4.第四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喷墨打印机以及用于向喷墨打印机供给墨水的液体容纳体,也能够应用于喷射除了墨水以外其他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的任何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用于容纳其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例如,能够应用于以下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其液体容纳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体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场致发射显示器(field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所谓“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所谓“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体状态的材料、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例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所谓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与记载于发明概要一栏中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适当的替换、组合。另外,只要上述技术体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可以进行适当删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