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457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数字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印刷机,其具有印刷头、翻转装置和干燥器。



背景技术:

de102006009484b4中描述了一种这样的数字印刷机。该数字印刷机还包括输送带和反压带。印刷头被配置给输送带。反压带用于在转向时支撑页张。该文献未就输送带的材料作出说明。

可假设输送带是塑料带。如果输送带是塑料带,则存在随着时间流逝出现显著纵向延伸的风险,因为塑料倾向于材料疲劳。印刷品质将因此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数字印刷机,其中,既能保障高印刷品质,也能保证高干燥效率。

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数字印刷机解决。根据本发明的数字印刷机包括由第一材料组成的第一页张传送带、由第二材料组成的第二页张传送带、用于印刷承印页张的正面和反面的印刷头,其中,所述印刷头朝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定向。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数字印刷机包括用于在印刷正面和印刷反面之间翻转承印页张的翻转装置和用于干燥以所述印刷头印刷在承印页张上的印刷字样的干燥器,其中,所述干燥器朝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定向。

在根据本发明的机器中,所述页张并非由同一传送带输送经过所述印刷头和干燥器。由此,两个传送带的材料可根据从与所述印刷头和所述干燥器的共同作业中得出的不同要求进行优化。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的材料可专门针对从与所述印刷头的共同作业中得出的要求进行选择,并且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的材料可专门针对从与所述干燥器的共同作业中得出的要求进行选择。通过个性化地协调传送带材料,既保障了印刷高品质,也同样地保障了干燥高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数字印刷机可具有不同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材料相比所述第二材料而言可以形状更稳定(formstabiler)。譬如,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可以是金属带。所述第二材料相比所述第一材料而言可以隔热性更好。如此一来,如果所述第二材料是差的热导体,从所述干燥器传递至所述页张上的热无法那么快速地流入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譬如,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可以是塑料带。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可以是用于吸附承印页张的真空带,并且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也可以是用于吸附承印页张的真空带。所述印刷头可以是喷墨印刷头。

附图说明

其它改进方案从接下来的实施例描述及附图得出。附图示出:

图1:具有翻转装置的数字印刷机的整体视图,和

图2:翻转装置的单独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具有多个印刷头1的数字印刷机。但也可只设置唯一的这类印刷头1。所述唯一的或每个印刷头1无接触地作业(nip-无压印刷)并优选用于喷墨印刷。

传送带装置2将由纸、纸板或箔组成的承印页张3输送经过所述数字印刷机。所述传送带装置2包括第一页张传送带4和第二页张传送带5。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围绕第一转向辊6和第二转向辊7运转。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围绕第三转向辊8和第四转向辊9运转。所述第一和第四转向辊6,9内部被加载以真空,如箭头所示。所述页张传送带4,5通过所述第一和第四转向辊6,9被加载以真空。每个页张传送带4,5具有上环段和下环段,在所述上环段和下环段之间布置有真空腔10,所述页张传送带4,5与所述真空腔10处于引导抽吸空气的连接中。所述上环段和下环段通过朝所述页张传送带4或5打开的真空腔10被加载以抽吸空气。由此,所述页张传送带4,5是真空带并具有用于通过抽吸力使承印页张3保持固定的通孔。如果所述上环段和下环段之间的间隔不太大,可在每个页张传送带4,5处将两个真空腔10汇成一个共同的真空腔。

所述两个页张传送带4,5的上环段处于共同的水平面中,其中也存在用于承印页张3的供应台11、转交台12和导走台13。也可布置滚筒或其它装置代替所述供应台11和所述导走台13用于供应和导走承印页张。所述两个页张传送带4,5的下环段同样处于共同的水平面中。在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的上环段中,所述印刷头1朝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定向,以印刷被输送的承印页张3。

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的组成材料与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不同。具体来说,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是金属带,譬如由钢组成,并且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是塑料带,譬如由聚氨酯组成。

所述金属带(第一页张传送带4)形状特别稳定,尤其是在其延伸性方面,这在它与所述印刷头1共同作业时是有利的,以实现高印刷品质。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相比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而言形状更稳定。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的金属材料使得能够引入特别纤细的、由多个通孔组成的抽吸结构。小直径的通孔可在具有小网栅宽的网栅中譬如通过激光加工生成。所述纤细的抽吸结构有利于变形少且尽管如此却位置稳定地保持承印页张3,这在印刷时是特别重要的。

所述塑料带(第二页张传送带5)是良好的热绝缘体或者说差的热导体,这在它与干燥器14共同作业时是有利的,以实现高效率。所述干燥器14用于干燥(干燥透或脱水/钉住)承印页张3上的印刷字样。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相比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5而言隔热性更好或者说导热性更差。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的塑料材料防止由所述干燥器14引入的热从承印页张3流入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的抽吸结构可以不像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的抽吸结构那么纤细,因为在干燥时,对承印页张3的位置稳定性的要求没有像印刷时那么高。

喷吹管6或类似的喷吹装置朝切换转辙器15和所述第四转向辊9之间的空间定向。

在所述传送带装置2下方布置有仅在所述数字印刷机的“正反面印刷运行”模式中激活的翻转装置17。在所述数字印刷机的“纯正面印刷运行”模式中,所述翻转装置17无页张输送,处于消极状态。所述翻转装置17包括第一真空滚筒18、第二真空滚筒19和在其间具有用于夹住各个承印页张3的、具有夹式叼取器21的翻转滚筒20。所述夹式叼取器21被构造成钳式叼取器。这类钳式叼取器具有叼取指部和叼取支承部,它们可一起相对于所述翻转滚筒20摆动。所述夹式叼取器21在正反面印刷运行模式中感应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上承印页张3的后棱边。除了所述夹式叼取器21外,所述翻转滚筒20可具有用于保持承印页张3的真空开口。所述第一和第二真空滚筒18,19不具有用于保持承印页张3的夹式叼取器21——它们仅液压地保持承印页张3。

每个页张传送带4,5的带长是每个滚筒18至20的周长的整数倍。每个转向辊6至9的周长相应于每个滚筒18至20的周长,所述转向辊6至9与所述滚筒18至20直径相同。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布置在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和所述翻转滚筒20之间,用以从前者将承印页张3转交给后者。所述第二真空滚筒19布置在所述翻转滚筒20和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之间,用以从前者将承印页张2转交给后者。所述滚筒18至20分别具有一直接驱动器22,以能够根据承印页张3不同的规格长度调整所述翻转装置17,这通过相应地控制所述直接驱动器22进行。

图2示出了从图1示出的观察方向ii上的翻转装置17,但不具有承印页张3。所述第一和第二真空滚筒18,19彼此结构相同并具有用于承载承印页张3的环形接片23。以相互均匀间隔沿各环形接片23构成排列的抽吸开口24通入到每个环形接片23中。所述抽吸开口24用于吸附承印页张3。在所述环形接片23之间有环形槽25,所述环形槽25的侧壁由所述环形接片23构成。所述环形槽25的深度和宽度使得所述夹式叼取器21可无碰撞地沉入到环形槽25中。

所述数字印刷机在“纯正面印刷运行”模式中这样地作业:承印页张3以彼此之间最小的页张棱边间隔a(几近于零)通过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从所述供应台11承接。承印页张3到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上的跳跃(anspringen)在所述第一转向辊6的环绕区域中进行并且通过其抽吸作用得以支持。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将承印页张3输送经过所述印刷头1,其中,每个承印页张3在其正面被多色印刷。如果根据已述替换变型仅存在唯一的印刷头,则仅单色印刷所述正面。承印页张3在其输送经过所述印刷头3期间通过所述上环段的真空加载被保持固定在所述上环段上。在印刷后,承印页张3从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通过所述转交台12被转交至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承印页张3在其通过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被输送经过所述干燥器14时由所述干燥器14辐射以譬如热空气或红外射线或激光射线。在“纯正面印刷运行”模式中,所述切换转辙器15始终保持附图中未示出的第一切换位置。在所述第一切换位置中,所述切换转辙器与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的上环段以及所述导走台13处于共同的水平平面中。所有承印页张3从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通过所述切换转辙器15被引导至所述导走台13上。在此过程中,所述喷吹管16处于失活状态。

所述数字印刷机在“正反面印刷运行”模式中这样地作业:来自所述供应台11的承印页张3以半个页张传送节奏被供应给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使得被供应的承印页张3之间存在页张空缺b。每个页张空缺b的尺寸相应于承印页张3的规格长度加上双倍所述间隔a的总和。在供应页张时释放的每个页张空缺b中,通过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在所述第一转向辊6的区域中进而仍在所述印刷头1之前插接其正面已被印刷的承印页张3。通过这种方式构成无空缺的页张流,其中,偶数位置编号的承印页张3仅在正面已被印刷,并且奇数位置编号的承印页张3既未在正面也未在反面被印刷。当该页张流经过所述印刷头1时,所述印刷头1始终交替地印刷偶数位置编号的承印页张3的反面和奇数位置编号的承印页张3的正面。

承印页张3直至所述切换转辙器15的后续输送和干燥,如同“纯正面印刷运行”模式一样进行。

在“正反面印刷运行”模式中,所述切换转辙器15以页张传送节奏周期性地来回切换。在每个在此已被双面印刷的偶数位置编号承印页张3到达时,所述切换转辙器15处于相应于“纯正面印刷运行”模式的第一切换位置,在该第一切换位置中,承印页张3或所述切换转辙器15被引导至所述导走台13上。在每个在此才被单面印刷的奇数位置编号承印页张3到达时,所述切换转辙器15处于附图中示出的第二切换位置。在该第二切换位置中,承印页张3不被传送至所述导走台13,而是传送至所述翻转装置17。在此,承印页张3与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一起围绕所述第四转向辊9转向。通过对经由所述第四转向辊9以及通过在“正反面印刷运行”模式中激活的喷吹管16的第二页张传送带5真空加载,承印页张3在转向区域中被保持在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上。朝下转向的承印页张3被输送经过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的下环段到达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并在此通过所述下环段的真空加载被保持固定在所述下环段上。

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在其与承印页张3前部页张边缘对应的前部圆周区域中具有抽吸开口24相比于其余圆周区域而言更高的负压加载。所述更高的负压加载用于从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器5在承印页张3的前部页张边缘处承接承印页张3。在所述前部圆周区域中,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对承印页张施加抽吸力,该抽吸力大于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对承印页张3所施加的抽吸力,从而使得在承接页张时,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的抽吸力克服所述第二页张传送带5的抽吸力。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其余圆周区域中较低的抽吸开口24负压加载足以将承印页张3可靠地固定在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上。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将承印页张3输送至直到页张后棱边处于所述两个滚筒18和20共同切点处的位置。

所述翻转滚筒20的夹式叼取器21在所述切点处抓住所述页张后棱边并且所述翻转滚筒20从所述第一真空滚筒18接过承印页张3。所述翻转滚筒20将承印页张3转交给所述第二真空滚筒19。所述第二真空滚筒19从所述翻转滚筒20接过承印页张3并将其转交给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在承印页张3处于所述第二真空滚筒19上期间,在翻转前是后部页张边缘的前部页张边缘通过所述第二真空滚筒19的抽吸区域保持固定。所述保持前部页张边缘的抽吸区域能够周期性地被加载以真空,使得所述抽吸区域在承印页张3被转交给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的下侧之后失活。由所述第一页张传送带4承接的承印页张3沿所述第一转向辊6的环绕区域向上传送并在所述供应台11和所述印刷头1之间被插接到从所述供应台11来的页张流中被释放的页张空缺b中。

已单面印刷的承印页张3通过所述印刷头1在其第二页张侧被印刷并且之后借助所述干燥器14干燥该反面印刷。从现在起为双面印刷的承印页张3通过所述切换转辙器15被输送至所述导走台13上,其中,所述切换转辙器15处于与“纯正面印刷运行”模式相同的切换位置。

因为在页张流中所述页张传送带4,5的下环段上存在所述页张空缺b,可借助所述直接驱动器22对所述翻转装置17进行相对于所述传送带装置2的相位调整,同时所述页张空缺b经过所述翻转装置17。在该相位调整时,所述滚筒18至20短暂地被加速或延迟。也就是说,在“正反面印刷运行”模式中,所述滚筒18至20以多变的速度旋转,而在输送承印页张3经过所述滚筒18至20期间,所述滚筒18至20以恒定的速度旋转。

附图标记列表

1印刷头

2传送带装置

3承印页张

4第一页张传送带

5第二页张传送带

6第一转向辊

7第二转向辊

8第三转向辊

9第四转向辊

10真空腔

11供应台

12转交台

13导走台

14干燥器

15切换转辙器

16喷吹管

17翻转装置

18第一真空滚筒

19第二真空滚筒

20翻转滚筒

21夹式叼取器

22直接驱动器

23环形接片

24抽吸开口

25环形槽

a页张棱边间隔

b页张空缺

ii观察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