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文档序号:8309997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专利说明】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0001]本申请主张享有2013年11月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230033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打印机等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0003]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例子,存在如下喷墨式印染装置,即通过从作为印染执行部的喷墨头向作为被印染材料的T恤衫喷射油墨来印刷图案等,从而对T恤衫进行印染(例如,专利文献I)。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083号公报
[0005]另外,在上述印染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况:在喷墨头接近被印染材料并喷射油墨时,附于被印染材料的绒毛、线头与喷墨头接触,导致油墨喷射不良。而且此时,若附于被印染材料的绒毛等附着物附着于喷墨头,则有可能导致随着油墨的喷射而产生的油墨雾在附着物的表面结露而淌落到被印染材料之上,从而使印刷质量降低。即,存在若在被印染材料附着有绒毛等,则有可能导致这种由附着物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之类的课题。
[0006]此外,该课题并不局限于对被印染材料进行印染的印染装置,在对印刷介质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也存在大致相同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由附于印刷介质的附着物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的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0008]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09]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除去部,其通过与印刷介质的印刷面接触来除去附着于上述印刷面的附着物;按压部,其按压上述除去部接触过的上述印刷面;以及液体喷射部,其通过对上述按压部按压过的上述印刷面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
[0010]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利用与印刷面接触的除去部除去附着于印刷面的附着物,所以能够抑制由附于印刷介质的附着物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此外,若除去部与印刷面接触,则有可能导致印刷面产生毛刺或者出现褶皱等而造成印刷面的表面状态蓬乱,但是能够通过按压部对除去部接触过的印刷面进行按压,从而使印刷面平坦。而且,由于液体喷射部对通过按压部的按压而变得平坦的印刷面喷射液体,所以能够抑制由除去部的接触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
[0011]上述印刷装置具备按压辊,该按压辊具有比上述印刷介质更硬质的外周面,且能够以上述硬质的外周面与上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上述按压部由上述按压辊的上述外周面构成。
[0012]根据该结构,由于按压辊的外周面与印刷介质相比硬质,所以能够通过由硬质的外周面构成的按压部按压印刷面,从而使印刷面平坦。另外,能够通过在按压部按压印刷面时按压辊进行旋转,从而减小在按压部与印刷面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由按压部与印刷介质接触引起的印刷面的蓬乱。
[0013]上述印刷装置具备粘着辊,该粘着辊具有带粘着性的外周面,且能够以上述带粘着性的外周面与上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上述除去部由上述粘着辊的上述外周面构成。
[0014]根据该结构,由于粘着辊的外周面具有粘着性,所以能够通过由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构成的除去部与印刷面接触,从而除去附着于印刷面的附着物。另外,通过在除去部与印刷面接触时粘着辊进行旋转,从而能够减小在除去部与印刷面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由除去部与印刷介质接触引起的印刷面的蓬乱。
[0015]在上述印刷装置中,在上述按压部按压上述印刷面时,上述粘着辊以上述外周面与上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
[0016]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随着粘着辊的旋转而远离印刷面时,通过按压部按压印刷面来抑制印刷介质的翘起,并且能够从粘着辊剥离印刷介质。
[0017]上述印刷装置具备:框体部,其保持上述除去部、上述按压部以及上述液体喷射部;以及载置部,其能够以载置上述印刷介质的状态相对于上述框体部进行相对移动,上述除去部和上述按压部随着上述相对移动与载置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印刷介质的上述印刷面接触。
[0018]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载置部以载置印刷介质的状态相对于框体部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载置于载置部的印刷介质与保持于框体部的除去部和按压部接触。
[0019]上述印刷装置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对在上述按压部按压过的上述印刷面上有无因从上述印刷面突出而有可能干扰上述液体喷射部的干扰物进行检测。
[0020]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检测部对按压部按压过的印刷面上进行检测,从而在附着于印刷面的附着物、印刷介质的褶皱等干扰物与液体喷射部干扰之前,检测出有无这种针对液体喷射部的干扰物。
[0021]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方法具备如下工序:与印刷介质的印刷面接触来除去附着于上述印刷面的附着物的除去工序;在上述除去工序之后按压上述印刷面的按压工序;以及在上述按压工序之后,通过对上述印刷面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的液体喷射工序。
[0022]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与上述印刷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0024]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具备的载置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0025]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0026]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具备的处理机构的剖视图。
[0027]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0028]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0029]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第一实施方式
[0031]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例如是喷墨式打印机(印染装置),该喷墨式打印机(印染装置)以作为印刷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布(T恤衫)的布料表面为印刷面,向该印刷面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油墨来进行印染,从而进行印刷。
[0032]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具备:框体部12,其大致呈矩形箱状;收纳部13,其设置为从框体部12突出;载置部14,其能够以载置有印刷介质T的状态进行往复移动;以及输送部15,其用于使载置部14进行往复移动。
[003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收纳部13从框体部12突出的方向称为后方,将输送部15从框体部12突出的方向称为前方。而且,将输送部15使载置部14从框体部12侧朝向收纳部13侧进行往路移动的方向设为移动方向+Y,并且将输送部15使载置部14从收纳部13侧朝向框体部12侧进行回路移动的方向(移动方向+Y的相反方向)设为移动方向-Y。
[0034]在框体部12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16,在载置部14沿着移动方向Υ(+Υ、_Υ)移动时,该开口部16允许载置部14进出框体部12。另外,在框体部12以及收纳部13的内部,遍及框体部12以及收纳部13形成有允许载置部14移动的空间。此外,收纳部13收纳后端移动至比框体部12靠近后方的载置部14。
[0035]在框体部12的开口部16附近保持有处理机构26,在对印刷介质T实施印刷前,该处理机构26进行用于整理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的表面状态的表面处理。处理机构26具备转动支承部33、43、安装于转动支承部33、43的前端的轴部34、44、粘着辊31以及按压辊41。粘着辊31具有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32,并安装于轴部34。按压辊41具有比印刷介质T更硬质的外周面42,并安装于轴部44。
[0036]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作为与印刷前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接触从而除去附着于印刷面Sf的绒毛、线头等附着物的除去部发挥作用。另外,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作为按压印刷前的印刷面Sf的按压部发挥作用。这里,粘着辊31配置于比按压辊41靠近移动方向+Y的上游侧。即,在处理机构26中,粘着辊31进行与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接触从而除去附着物的表面处理,然后,按压辊41进行按压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接触过的印刷前的印刷面Sf的表面处理。
[0037]粘着辊31例如能够是将具有粘着面的粘性胶带以粘着面成为外周面32的方式卷绕于芯部件从而形成为辊状的辊子。而且,在将卷绕成辊状的粘性胶带的粘着面作为外周面32的情况下,只要剥离粘性胶带使新的粘着面露出,就能够恢复粘着辊31的粘着性。
[0038]另外,粘着辊31也可以是在外周面32形成有粘着剂层的圆筒状的辊子。而且,在将形成于外周面32的粘着剂层作为除去部的情况下,优选预先将粘着辊3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轴部34装卸,从而能够从轴部34取下粘着辊31来除去附着于外周面32的附着物。
[0039]例如若由金属材料形成按压辊41,则按压辊41能够利用其自重按压印刷面Sf15M夕卜,在想要增大按压辊41的按压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弹簧等施力部件向接近印刷面Sf的方向对按压辊41施力。另外,若将按压辊41、轴部44以及转动支承部43形成为金属制的,并预先经由轴部44以及转动支承部43将按压辊41接地,则能够除去因粘着辊31、按压辊41与印刷介质T接触而产生的静电。
[0040]粘着辊31以及按压辊41也可以配置于框体部12内。但是,若将粘着辊31配置于框体部12之外,则容易进行恢复外周面32的粘着性的作业(例如剥离卷绕好的粘性胶带或者相对于轴部34装卸粘着辊31的作业),因此优选。
[0041]在框体部12内,滑架17保持在能够沿着与铅垂方向Z以及移动方向Y双方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主扫描方向X进行往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