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滑动铰接板的环形夹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441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滑动铰接板的环形夹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大体涉及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更具体地涉及一 种具有铰接板的环形夹机构,铰接板滑动时可以解除对装在其上面的环 部件的锁定,并且枢转时可以将环部件移动到打开位置。
背景技术
典型的环形夹机构用于将诸如打孔纸的活页纸固定在文件夹或笔记 本中。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多个环,每个环包括两个半环部件,环部件装 在两个相邻的铰接板上。铰接板绕着枢转轴线连接在一起,并在细长壳 体内可以枢转,从而使装在其上面的环部件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 移动,在打开位置时可以增加或取出活页纸,在闭合位置时可以用于保 持活页纸并且活页纸可以沿环移动。操作者通常通过手动拉开环部件或 将它们推到一起实现打开或闭合环部件。另外,在一些机构中,操作者 可以移动位于该机构一端或两端的操作杆打开或闭合环部件。这些公知机构的成对环部件常常具有自由末端,其末端结构在闭合环 部件时不能总是准确对齐,环部件在横过环部件纵向中心线的方向不对 齐是常见的。此外,即使在闭合时初始对齐很好,但自由端仍可以彼此 相对移动。因此,这些公知机构约束的活页纸不可能从一个环部件平滑
地移动到另一个环部件,并可能被撕破。提供成对的环部件,使其自由端具有互锁的末端结构,从而在环部件闭合时保持成对环部件对齐,这是公知的。其例子参见美国专利5660490 (Warrington)和6293722 ( Ho 1 brook等人)以及美国专利申请 2006/0153628 (Tanaka等人)。为了打开这些环部件,必须首先使互锁的 结构脱开。这通常是通过沿着平行于壳体纵向轴线的方向相对成对环部 件移动一个环部件完成的。在美国专利5660490中,环部件本身在相反 的纵向弯曲,从而打开互锁的末端结构。但环部件难以手动弯曲,并且 它们可能变形或疲劳,从而不能精确对齐。在美国专利6293722中,每 个环的环部件形成为环组件。 一个环组件装在滑动结构上,使环部件在 纵向移动,以使互锁的末端结构脱离。但与纵向移动环部件相关的复杂 结构成本高,阻碍该机构的批量生产。在美国专利申请2006 / 0153628 中,环部件装在铰接板上,并且铰接板沿相反的纵向滑动,以使互锁的 末端结构脱离。但像这里所需的直接操纵环部件常常需要两只手使互锁 末端结构脱离。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具有锁定环部件的环形夹机构,它 容易制造,使用简单和耐用。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所述机构一般包 括具有纵向轴线的壳体、以及沿着铰链由壳体支撑以便绕着铰链相对于 壳体枢转运动的第一和第二铰接板。铰链基本平行于壳体的纵向轴线延 伸。用于保持活页纸的多个个环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环部件。第一环部 件装在第一铰接板上,并且可随着第一铰接板的枢轴转动相对第二环部 件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闭合位置,第一环部件的自由端 连接第二环部件的自由端;在打开位置,第一环部件的自由端与第二环 部件的自由端分离。所述机构包括用于将环的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 锁在闭合位置的互锁结构。第一铰接板可以相对第二铰接板沿基本平行 于壳体纵向轴线的纵向移动,以使第一环部件移动并使互锁结构脱离, 从而解锁第一和第二环部件。第二铰接板沿着纵向保持不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环形夹机构一般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壳 体、第一和第二铰接板、具有第一和第二环部件的多个环、以及互锁结 构。致动器装在壳体上以相对壳体移动。致动器适于使沿纵向的第一和 第二铰接板中的至少一个相对第一和第二铰接板中的另一个在基本平行 于壳体纵向轴线的方向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环形夹机构一般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壳 体、第一和第二铰接板、具有第一和第二环部件的多个环、以及互锁结 构。至少一个铰接板可以相对另一个接触板在基本平行壳体纵向轴线的 方向移动。在铰接板之间具有摩擦缓冲器,以有助于至少一个铰接板纵 向移动。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夹机构中,由于第一铰接板可以相对第二铰 接板沿着壳体纵向轴线的方向滑动,以使钩状结构脱离并使环部件打开,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夹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操作简单并 且耐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 一部分是显而易见的, 一部分将在下面指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装在装订夹封皮上 的透视图;图2是环形夹机构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环形夹机构的顶部透视图,其中环部件处于闭合位置;图4是其底部透视图;图5是图3的环形夹机构的俯视图;图6是沿图5中包括线6—6的平面截取的剖视图;图7是图3的环形夹机构的侧视图,其中去除部分壳体并拆掉一些部 件以便显示内部结构;图8是图3的透视图,显示第一环部件相对第二环部件的平移移动, 以使其钩形的环末端脱离;图9是图8所示机构的底部透视图;图10是图8机构的侧视图,其中去除部分壳体并拆掉一些部件以便 显示内部结构;图ll是环形夹机构的顶部透视图,其中环部件处于打开位置; 图12是其底部透视图;图13是与图6类似的剖视图,其中环部件处于打开位置;图14是环形夹机构一个变化的俯视图,其中该机构包括三个环;图15是其底部平面图;图16是环形夹机构另一个变化的底部透视图,其中去掉了摩擦缓冲器;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8是环形夹机构的顶部透视图,其中环部件处于闭合位置; 图19是其底部透视图;图20是沿图18中包括线20 — 20的平面截取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8的环形夹机构的侧视图,其中去除部分壳体并拆除一些 部件以便显示内部结构;图22是环形夹机构的顶部透视图,其中环部件处于打开位置; 图23是其底部透视图;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5是环形夹机构的顶部透视图,其中环部件处于闭合位置; 图26是其底部透视图;图27是沿图25中包括线27 — 27的平面截取的剖视图;图28是环形夹机构的侧视图,其中去除部分壳体并拆除第二铰接板以便显示内部结构,并且显示环部件的初始平移移动,以使其钩形环末端脱离;图29是环形夹机构的底部透视图,其中环部件处于打开位置; 图30是此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一个变化的底部透视图,其中铰接板 在操作过程中不通过共面位置;图31是沿图30中包括线31_31的平面截取的剖视图;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的顶部透视图;以及
图33是其底部透视图。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应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且特别参看图l,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夹机构大体以1表示。在图1中,显示机构1装在装订夹3上。装订夹3包括前 封皮5和后封皮7, 二者铰接地安装到脊部9上,使得封皮可以移动,以 选择性地覆盖或露出环形夹机构1保持的活页纸(未图示)。在图1中具 体地显示机构1装在装订夹3的后封皮7上。可以理解的是,环形夹机 构1可以固定在前封皮5或脊部9,这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另外,环 形夹机构1可以装在装订夹以外的物件上,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另外参看图2和图3,环形夹机构1 一般包括支撑用于保持活页纸的 两个环(每个表示为13)的细长壳体(一般表示为11),以及用于打开 和闭合环的致动杆(一般表示为15,广义地称为"致动器")。壳体ll基 本对称,具有大致弧形的横截面(还可以参见图6),并包括纵向轴线17。 在壳体11的纵向端部具有两个圆形开口 19,用于接收并安装紧固件F, 从而将环形夹机构1安装到装订夹3上(图1)。可以想像到,本实用新 型的壳体11是由金属制成,但可以由具有充分刚性以便为机构1的部件 提供稳定安装结构的任何其它适合材料制成。另外,具有包括不规则形 状的其它形状的壳体的机构、或者壳体与文件夹或笔记本成一体的机构 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参看图2—4,沿壳体ll纵向边缘形成弯折底边(每个表示为21),
用于支撑第一铰接板23和第二铰接板25。在弯折底边21中形成夹紧部 26,进一步将铰接板23、 25固定在壳体11中。铰接板23、 25是平的、 细长的并且基本是矩形的。从图4可以更好地看出,铰接板23、 25比壳 体11短,并且在壳体下面彼此平行并平行壳体纵向轴线17地布置。铰 接板23、 25沿其内纵向边缘相互连接,并形成中心铰接27。弯折底边 21和夹紧部26松动地接收相互连接的铰接板23、 25的外纵向边缘,从 而使铰接板保持在壳体11上,同时外纵向边缘在弯折底边21内可以自 由移动。这使铰接板23、 25在壳体11内绕铰接27向上和向下枢转。这 还使第一铰接板23相对壳体11并相对第二铰接板25沿基本平行壳体11 纵向轴线17的方向滑动。虽然在图示的机构1中弯折底边21沿壳体11 的长度延伸,但弯折底边可以沿壳体ll位于分开的位置。而且,没有夹 紧部的弯折底边也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两个摩擦缓冲器29沿中心铰接27位于铰接板23、 25之间。缓冲器 29大致为I形截面。缓冲器29容纳在铰接板23、 25上的切口31中,每 个包括相反的沟槽(每个沟槽表示为33),用于容纳在切口 31处的铰接 板23、 25的内边缘(图2)。缓冲器29有助于在操作过程中铰接板23、 25的枢转和滑动。更具体地,缓冲器29的相反沟槽33在铰接板23、 25 之间沿中心铰接27在它们的内纵向边缘形成相互连接,从而不需要其它 结构支撑铰接板。这允许第一铰接板23相对第二铰接板25枢转,也允 许第一铰接板23相对第二铰接板25无阻碍地自由滑动。另外,铰接板 23、 25上的切口 31比缓冲器29长。这在切口 31的端部提供了适合第一 铰接板23平移移动的空间。
如图2所示,每个环13包括第一环部件35和第二环部件37,它们 彼此相对地分别装在第一铰接板23和第二铰接板25上。环部件35、 37 随着铰接板23、 25的枢转在打开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和第二环部 件35、 37的自由端包括钩状结构39、 41,它们的形状在环部件闭合时能 互锁。钩状结构39、 41可以广义地称为互锁结构。通过沿平行于壳体ll 纵向轴线17的方向移动环部件35、 37中的一个(在图示机构1中是第 一环部件35),可以使钩状结构39、 41脱离。可以想像到,环部件35、 37是由现有适当材料例如钢的圆柱棒制成。但应该理解的是,具有不同 外形或截面的环部件、或者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环部件都不脱离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用于将环部件锁在闭合位置但不构成环部件一部分的结构(例 如,阻挡铰接板枢转的结构)也可以广义地称为互锁结构。如图3 — 5所示,环部件35、 37分别穿过壳体11上的第一和第二对 槽口43、 45。第一槽口 43接收第一环部件35,第二槽口45接收第二环 部件37。从图5可以更好地看出,第一和第二槽口43、 45的尺寸和形状 允许环部件35、 37在它们打开和闭合时相对壳体横向(即,壳体ll纵 向轴线17的横向)移动。第一槽口 43还在壳体11的长度方向另外地扩 大,使第一环部件35随铰接板23纵向移动(即,滑动)。第二槽口 45 比第一槽口 43窄,并限制第二环部件37的平移移动,因此限制第二铰 接板25的纵向移动。如图2和3所示,致动杆15枢转地装在环13之间的壳体11的上表 面上,并装在壳体上形成的直立突出部47上。安装销49穿过突出部47 上的孔51和杆15的弯头55的孔53,将杆枢转地安装到突出部47上。
杆15基本是L形,并包括从弯头55基本垂直伸出的第一臂57和第二臂 59。第一臂57在壳体11上方朝壳体11 一端伸出,并延伸穿过一个环13, 将其设置在容易被操作者触及的位置。第二臂59穿过壳体11以及穿过 铰接板23、 25,并与第一铰接板23配合(参见图7)。优选地,致动杆 15装在壳体11纵向端部之间。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杆15可以有不同 安装方式。如图4所示,在铰接板23、 25下方的拉伸弹簧61在棘爪63处连接 到每个铰接板。更具体地,弹簧端部61a、 61b是钩状的,并连接到铰接 板23、 25的棘爪63。弹簧61跨过中心铰接27,并对第一铰接板23施 加拉力,迫使其到达每个环13的第一环部件35和第二环部件37基本对 齐的位置。下面将参考图3—13描述环形夹机构1的操作。如图6和13所示, 铰接板23、 25由壳体11支撑,从而使铰接板23、 25的外表面之间的角 度总是小于180。。当铰接板处于共面位置(即,当铰接板23、 25的外表 面之间的角度是180°时)时,壳体11比连接的铰接板23、 25略窄。当 铰接板23、 25朝此位置枢转时,它们使弹性壳体ll变形,并在壳体中 产生迫使铰接板23、 25远离共面位置向上枢转的弹簧力。具体是,壳体 11的弹簧力迫使铰接板23、 25枢转,从而使铰链27朝壳体11移动。因 此,壳体11将环部件35、 37朝打开位置偏压。当环部件35、 37处于闭合位置时(图l, 3—7),它们形成基本连续 的、封闭的D形环或圈,用于保持活页纸并使活页纸沿环13从一个环部 件移动到另一个环部件。在环部件闭合时形成其它形状例如圆形的环的
机构(未图示)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为了打开环部件35、 37, 向下朝壳体11按压杆15的第一臂57 (图8 — 10)。从图10可以更好地 看出,第二臂59朝壳体11的相反端移动,并使第一铰接板23沿纵向远 离杆15地移动。拉伸弹簧61抵抗此移动,并随铰接板23移动而伸长。 第一环部件35随第一铰接板23纵向移动,环部件35、37的钩状结构39、 41脱离。上述过程一旦发生,则壳体弹簧力使铰接板23、 25向上枢转, 环部件35、 37打开(图11一13)。当松开杆15时,弹簧61将第一铰接 板23拉回到成对环部件35、 37对齐的位置,第一铰接板23使杆15枢 转回到其打开位置。环部件35、 37现在形成不连续的开口圈,适于增添 或取出活页纸。为了闭合环部件35、 37,每对相配环部件的自由端克服(作用在铰接板23、 25上的)壳体ll弹簧力压在一起。钩状结构39、 41配合并将环部件35、 37牢固锁在一起。图14和15表示环形夹机构1的一个变化,其中环形夹机构包括三个 环13。可以理解的是,环的数量与这里所示的两个或三个不同的环形夹 机构也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例如,具有四个环的机构)。图16表示环形夹机构1的另一个变化。这里,去除摩擦缓冲器,而 且铰接板23、 25形成将铰接板保持在一起的相互连接突片(每个表示为 65),用于实现枢转,同时也使第一铰接板相对第二铰接板沿纵向滑动。 第一铰接板23的突片65在第二铰接板25上表面上方延伸短的距离,并 且第二铰接板25的突片65在第一铰接板23的上表面上方延伸短的距离。 这在铰接板枢转或滑动时使铰接板23、 25的内边缘保持对齐。图17 — 2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它基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 的环形夹机构。此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以101表示,此机构与第一实施 例机构1部件对应的部件釆用相同的参考标号加"100"表示。环形夹机构101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不同在于当环部件135、 137打开和 闭合时,铰接板123、 125枢转经过共面位置。因此,当铰接板123、 125 经过共面位置时,壳体弹簧力迫使铰接板枢转离开共面位置,或者向下 (远离壳体lll)以闭合环部件135、 137,或者向上(朝向壳体lll)以 打开环部件。当环部件135、 137闭合时,壳体弹簧力抵抗铰接板123、 125向上枢转运动,并阻止环部件打开(甚至在第一铰接板123纵向滑动 使环部件135、 137的钩状结构139、 141脱离之后)。因此,在此实施例 中,为了打开环部件135、 137,首先杆115使第一铰接板123纵向滑动, 以使环部件135、 137脱离,然后向上按到第一铰接板上,使相互连接的 铰接板123、 125经过共面位置,从而打开环部件。更具体地,杆115的 第二臂159在铰接板123、 125下面延伸一定距离(见图19和21),并在 使第一铰接板123纵向滑动之后使铰接板克服壳体111的弹簧力向上枢 转经过共面位置,从而打开环部件135、 137。而且在此实施例中,在铰接板123、 125上形成沟槽171,用于容纳 拉伸弹簧161。部分沟槽171延伸经过第一铰接板123,部分沟槽171延 伸经过第二铰接板125,从而沟槽使拉伸弹簧161穿过两个铰接板123、 125保持在位。沟槽171远离壳体111向下敞开,以接收置于铰接板123、 125底侧的拉伸弹簧161。如同对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弹簧161连接到铰 接板
凹陷在铰接板123、 125内或者在铰接板的外表面上方,从而当环部件135、 137脱离时,弹簧不对铰接板提供明显推动使其向上经过共面位置。但是, 可以想像到,弹簧可以布置在铰接板下方,从而当环部件脱离时使铰接 板向上枢转经过共面位置,以便打开环部件;杆不需要使铰接板向上枢 转以打幵环部件。图24 — 29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此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一般 表示为201,与第一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1类似。此机构与第一实施例机 构1部件对应的部件采用相同的参考标号加"200"表示。在此实施例中, 铰接板223、 225像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一样枢转经过共面位置,从而杆 215使铰接板223、 225向上枢转,以打开环部件235、 237。而且在此实 施例中,压縮弹簧281位于沿着铰接板223、 225的铰接227的切口 283 中。在铰接板223、 225上形成的纵向突出部285伸入切口 283中,并接 收弹簧281的端部,以将弹簧在铰接板之间保持在位。当第一铰接板223 相对第二铰接板225移动以使互锁的环末端部分239、 241脱离时,弹簧 281压縮并迫使铰接板223回到第一环部件235和第二环部件237对齐的 位置。机构201的操作在所有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的机构1的操作相 同。图30和31表示第三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201的一个变化,其中铰接 板223、 225由壳体211支撑,使得当打开和闭合环部件235、 237时, 铰接板不经过共面位置。因此,当第一铰接板223滑动以释放环部件235、 237的相互连接时,环部件自动摆动打开。这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描述的铰 接板23、 25的方位,因此不再进一步说明。图32和3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此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以 301表示,并且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机构1。此机构与第一实施例机构l 部件对应的部件采用相同的参考标号加"300"表示。在此实施例中,去 除了杆315。手动地接合第一环部件335,使其沿纵向移动,以使互锁的 环部件335、 337脱离。更具体地,在此实施例中,使用一只手抓住一个 第一环部件335,并将其沿使环部件335、 337的所有互锁钩状结构339、 341脱离的方向滑动。被抓住的第一环部件335与第一铰接板323之间的 连接导致该铰接板滑动,并且使所有第一环部件335沿纵向移动,以使 它们的环末端部分339、 341脱离。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描述的变化可以应用于这里给出的每个不同的实 施例。虽然已经描述了第一铰接板是可以滑动的并且第二铰接板保持不 滑动,但第二铰接板是可滑动的并且第一铰接板保持不滑动也在本实用 新型范围内。另外,虽然在图示的机构中两个环部件都可移动,但具有 一个可以移动的环部件和一个固定不动的环部件的机构也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机构的组成部分是由适合的材料例如金属(如,钢)制成。 但由具体包括塑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机构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 围。当在介绍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时,冠词"一个"、"该"以及"所述"的 含义是具有一个或多个该部件。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以及 其各种变化是指包括在内的,其含义是可以存在除了列出的部件以外的 其它部件。此外,使用方位术语,例如"前"和"后",是为了方便,但 这些组成部分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方位。由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上述描述中做出不同 的变化,因此在上面描述中包含的以及在附图中表示的所有内容都应该 认为是解释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夹机构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壳体;沿着铰链并由壳体支撑以绕着所述铰链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的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所述铰链大体上平行于壳体纵向轴线延伸;用于保持活页纸的多个环,每个环包括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第一环部件装在第一铰接板上、并可随着第一铰接板的枢转运动相对于第二环部件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闭合位置,第一环部件的自由端与第二环部件的自由端接合,在打开位置,第一环部件的自由端与第二环部件的自由端分开;用于将每个环的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锁定在闭合位置的互锁结构;第一铰接板可相对第二铰接板沿大体平行于壳体纵向轴线的纵向移动,以移动第一环部件、并使互锁结构脱离以解锁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第二铰接板沿着所述纵向保持不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构造 成支撑第一铰接板以便绕着铰链枢转运动并沿着所述纵向平移移动,并 且支撑第二铰接板以便绕着铰链枢转运动,壳体使第二铰接板沿着所述 纵向不能平移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用于 接收穿过壳体的第一环部件的第一开口,以及用于接收穿过壳体的第二 环部件的第二开口 ,第二开口的尺寸使第二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安装在 其上的第二铰接板不能纵向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具有大体平行于壳体纵向轴线的尺寸,每个第一开口的所述 尺寸大于每个第二开口的所述尺寸。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与第 一铰接板配合以沿着所述纵向移动第一铰接板的杆,所述杆可枢转地安 装在壳体上、位于壳体的纵向端部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铰接 板之间的摩擦缓冲器,以有助于第一铰接板的纵向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在环部件处于 闭合位置时,环形夹机构将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向着打开位置偏压。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铰接板在它们 的枢转运动过程中不经过共面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铰接板在 互锁结构脱离时沿第一纵向移动,环形夹机构还包括与铰接板可操作地 相连的弹簧,用于迫使第一铰接板沿着与第一纵向相反的第二纵向移动。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设置 在铰接板下方。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铰接板分别 包括用于接收至少部分弹簧的沟槽。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当互锁结构脱 离时,弹簧迫使铰接板枢转以将环部件移动到打开位置。
13.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铰接板分别包括用于接收至少部分弹簧的切口。
14.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是拉 伸弹簧。
15.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是压 縮弹簧。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互锁结构包括 第一环部件自由端上的钩状结构以及第二环部件自由端上的互锁钩状结 构。
17. —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夹机 构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壳体;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所述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沿铰链由壳 体支撑,用于绕着所述铰链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用于保持活页纸的多个环,每个环包括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第 一环部件装在第一铰接板上、并可随着第一铰接板的枢转运动相对于第 二环部件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闭合位置,第一环部件的 自由端与第二环部件的自由端接合,在打开位置,第一环部件的自由端 与第二环部件的自由端分开;用于将每个环的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锁定在闭合位置的互锁结 构;安装在壳体上以相对于壳体移动的致动器,致动器适于使沿纵向的第 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一铰接板和第二铰接板中 的另一个沿着大体平行于壳体纵向轴线的方向移动。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致动器枢转地安装在壳体上、位于壳体纵向端部之间。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直 立突出部,致动器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突出部上。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致动器包括 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一臂大体位于壳体上方,第二臂在壳体下方延伸以 便与第一铰接板配合。
21.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铰接板 的纵向移动使第一环部件移动、并使互锁结构脱离,第二铰接板沿着所 述纵向保持不动。
22. —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夹机 构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壳体;分别具有内纵向边缘的铰接板,所述铰接板由壳体支撑,以便绕着由 铰接板内纵向边缘形成的铰链相对于壳体枢转运动;用于保持活页纸的多个环,每个环包括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第 一环部件装在第一铰接板上、并可随着第一铰接板的枢转运动相对于第 二环部件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闭合位置,第一环部件的 自由端与第二环部件的自由端接合,在打开位置,第一环部件的自由端 与第二环部件的自由端分开;用于将每个环的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锁定在闭合位置的互锁结构;至少一个铰接板可沿着大体平行于壳体纵向轴线的方向相对于另一 个铰接板移动;位于铰接板之间的摩擦缓冲器,所述缓冲器有助于所述至少一个铰接 板的纵向移动。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缓 冲器沿着所述铰链设置,所述摩擦缓冲器包括用于接收每个铰接板的内 纵向边缘并允许铰接板枢转的沟槽。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缓 冲器大体上是I形截面,并且由塑料制成。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摩 擦缓冲器。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包括壳体以及由壳体支撑以便枢转运动的第一和第二铰接板。环部件装在铰接板上,以便随着铰接板在闭合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环部件自由端的钩状结构在闭合时将环部件锁在一起。第一铰接板可以相对第二铰接板沿着壳体纵向轴线的方向滑动,以使钩状结构脱离并使环部件打开。致动器可以装在壳体上,用于使第一铰接板移动,并使钩状结构脱离。另外,在铰接板之间可以放置摩擦缓冲器,用于协助第一铰接板相对第二铰接板滑动。
文档编号B42F13/24GK201012570SQ20072000145
公开日2008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8日
发明者郑洪如 申请人: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