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776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l构,尤其涉及一种具 有至少部分地由塑料构成的壳体、和锁紧结构的环形夹机构。
背景技术
环形夹机构将例如打孔纸的活页纸保持在文件夹或笔记本中。它具有 用于保持纸张的环部件。环部件可以选择性地打开以添加或取出活页纸, 或者闭合以保持活页纸同时使活页纸沿环部件运动。环部件安装在绕枢 转轴线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相邻的铰接板上。
壳体一通常是金属的并是细长的一将铰接板松动地支撑在壳体内并 将铰接板保持在一起,使它们可以相对壳体枢转。壳体具有大体C形的 横截面,具有将铰接板保持在壳体内的弯折底边。铰接板设置在横截面 "C"的开口部分内且横跨该开口部分延伸、与"C"的后壁间隔开、且 环部件穿过壳体上的缺口或开口延伸。
当铰接板处于共面位置(180° )时,未变形的壳体比连接的铰接板 略窄。这样,当铰接板枢转经过该位置时,它们使弹性壳体变形并在壳 体中产生弹力,迫使铰接板枢转而离开该共面位置,打开环部件或者闭 合环部件。因此,当环部件闭合时,弹力阻挡铰接板运动,并将环部件夹在一起。同样地,当环部件打开时,弹力使它们保持分开。操作者通 常通过手动拉开环部件或将它们推在一起可以克服这个力。在壳体一端 或两端还设有控制柄,用于使环部件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通常,壳体安装在文件夹或笔记本上,使壳体横截面"c"的开口部 分面对文件夹或笔记本。因此,铰接板被横截面"c"的后壁覆盖。这种 形态呈现出通常坚固的金属表面(横截面"c"的后壁的外表面)作为壳
体的露出表面。
该露出表面经常具有含镍涂层, 一些人可能对此敏感。此外,以印迹 保留在表面上的方式在金属表面上印制是困难的和/或成本更高一尤其 是金属表面含镍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环形夹机构的缺陷。 在一个实施例中, 一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大体包括细长的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塑料壳体元件和在所述上部壳体元件下面的下 部壳体元件。环支撑部设置在所述上部壳体元件与下部壳体元件之间、 且由所述壳体支撑以便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包括 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所述第一环部件被安装在所述环支撑部上以 便相对于所述第二环部件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闭合位置, 两个环部件形成基本上连续的闭合环路,以使由所述环保持的活页纸沿 着环从一个环部件移动到另一环部件。在打开位置,两个环部件形成不 连续的打开环路,以便向所述环添加或从所述环取出活页纸。控制结构 可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产生导致所述环部件处于所述闭合位置的所述环支撑部的运动。所述控制结构适合通过阻挡将所述环部件移动到所述 打开位置的所述环支撑部的运动而可释放地将所述环部件锁定在所述闭 合位置。
提供塑料的上部壳体元件有助于对包括环形夹机构的笔记本或文件 夹进行彩色编码,且有助于在壳体上进行印制。而且,塑料上部壳体元 件减少了可能引起过敏的镍涂层暴露。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部分地是明显的,并且部分地将在下面指出。


图1是装有环形夹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笔记本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部分拆卸的图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4是处于打开形态的图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态; 图6是图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 形态,且部分被去除以显示内部结构;
图7是类似于图6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示为处于其打开形态; 图8是环形夹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9是图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态; 图IO是环形夹机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11是图io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图12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13是图1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
态;
图14是环形夹机构的第五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15是图14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
态;
图16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六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部分拆卸的图16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18是环形夹机构的第七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部分拆卸的图1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20是处于闭合形态的图1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21是处于打开形态的图1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22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八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23是部分拆卸的图2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 合形态;
图25是图2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
态;
图26是图2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 开形态;
图27是图2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开形
态;图28是环形夹机构的第九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29是部分拆卸的图2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30是图2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 合形态;
图31是类似于图30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开形态;
图32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33是部分拆卸的图3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34是图3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态; 图35是图3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 合形态;
图36是图3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
态;
图37是图3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 开形态;
图38是图3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开形
态;
图39是图3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开形态; 图40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41是图40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态; 图42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43是图4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其中去除了上部壳体元件 的一部分;图44是图4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底侧透视图45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46是部分拆卸的图45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47是图45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 合形态;
图48是图45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
态;
图49是图45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 开形态;
图50是图45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开形
态;
图51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52是部分拆卸的图5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53是图5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态; 图54是图5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底侧透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 形态;
图55是图5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 合形态;
图56是图5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形
态;
图57是图5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局部侧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 开形态;图58是图5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开形
态;
图59是图51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开形态;
图60是装有环形夹机构的第十五实施例的笔记本的透视图; 图61是图60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分解透视图62是部分拆卸的图60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63是图60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底侧透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闭合 形态;
图64是图60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纵剖视图65是图60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底侧透视图,其中该机构处于打开 形态;
图66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六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67是部分拆卸的图66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68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七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69是部分拆卸的图6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70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八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71是部分拆卸的图70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透视图; 图72是环形夹机构的第十九实施例的底视图; 图73是图7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侧视图; 图74是图72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顶视图; 图75是环形夹机构的第二十实施例的底视图; 图76是图75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侧视图;图77是图75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顶视图78是环形夹机构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中环形夹机构处 于闭合锁紧状态、并且控制柄处于第一松弛位置; 图79是图7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底侧透视图; 图80是与图78类似的透视图,其中壳体从其它部分分解下来; 图81是其分解透视图82是环形夹机构的局部透视图,部分被去除和断开以显示内部结
构;
图83是图82的侧视图84是与图82类似的局部透视图,但控制柄处于第一变形位置; 图85是图84的侧视图86是与图85类似的侧视图,但显示环形夹机构处于打开位置、且 控制柄处于第二变形位置;
图87是与图86类似的侧视图,但显示了控制柄朝着闭合锁紧位置的 枢转运动以及中间连接器的同时移动;
图88是环形夹机构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以及
图89是图88所示的环形夹机构的底侧透视图。
在所有附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对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图卜7示出了环形夹机构100的第一实施例。在图1中, 机构100示为安装在笔记本10上。具体地,机构100示为通过铆钉113安装在笔记本10的后封皮12上(图5),大体靠近笔记本10的脊部14 且与之对齐。笔记本10的前封皮16铰接地连接到脊部14,且移动以选 择性地覆盖或露出在笔记本10内由机构100保持的活页纸(未示出)。 以其它方式安装在笔记本上(例如装在脊部上)、或除了笔记本之外(例 如文件夹)的表面上的环形夹机构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4所示,壳体102支撑三个环(每个示为104)和控制柄(广 义地,"致动器",示为106)。环104将活页纸保持在笔记本10内的环形 夹机构100上,而控制柄106可操作以打开和闭合环104,以便添加或取 出纸张。
如图2、 3和5所示,壳体102包括上部壳体元件IIO和在该上部壳 体元件110下面的下部壳体元件112。上部壳体元件110由塑料材料适当 地构成。适当的塑料材料示例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和聚碳酸酯。下部壳 体元件112由金属制成,从而给壳体提供适当的弹力,下面对此进行更 详细的解释。
在第一实施例100中,下部壳体元件112具有槽形形状。下部壳体元 件112的第一纵向端114通常是敞开的,而相反的第二纵向端116虽然 通常也是敞开的,但具有向内间隔开的、直立的控制柄安装壁元件118。 内弯折边120 (图2、 3禾卩5)沿下部壳体元件112的纵向边缘纵向地从 第一纵向端114延伸至第二纵向端116。在内弯折边上形成缺口 122以容 纳环形夹机构100的环104,如图3所示。在两个纵向端附近,穿过下部 壳体元件112的基部125形成安装孔123,以接纳铆钉113或将壳体102 固定在笔记本10上的其它装置。环形夹机构100的三个环104基本上相同,且每个大体上是圆环形状。
如图2, 4和5所示,每个环104包括两个大体半圆形的环部件124,环 部件由适合材料(例如钢)的常规圆柱棒制成。环部件124包括自由端 126,它们形成为在环部件闭合在一起时防止环部件横向错位。环104可 以是本领域公知的D形或者形成其它形状,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具有不同材料制成、或者具有不同横截面形状例如椭圆形的环部件的环 形夹机构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还如图2、 3禾n5所示,环形夹机构的第一实施例100包括两个大体 相同一但基本上互相镜像一的铰接板128 (广义地,"环支撑部"),它们 支撑环部件124。第一实施例100的较接板128分别大体是细长的、扁平 矩形形状,并且每个铰接板的长度比下部壳体元件112的长度稍短,如 图3所示。指状部130远离每个铰接板128的第一端纵向延伸(即,向 图2和3的右侧)。每个指状部130的宽度比其相应的铰接板128的主体 部分窄,并且定位成使它们的内纵向边缘大体与铰接板128的主体部分 的内纵向边缘对齐。在铰接板128的内纵向边缘上靠近指状部130从其 延伸的端部形成切口 131,从而可以接近在壳体的该端部附近的安装孔 123。铰接板128足够短,以使壳体相反端部附近的安装孔123保持可接 近,如图3所示。可以想到和理解的是,在本文公开的这个或任何其它 实施例中可以使用除铰接板之外的可动环支撑部,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 的范围。
如图6和7所示,控制柄106包括把手132、装在把手132上的主体 134、和从主体134延伸的上唇部136和下唇部138。把手132比主体134、上唇部136和下唇部138的任一个都稍宽,以有利于抓握控制柄106以 及施加作用力而移动控制柄106。在图示的环形夹机构100中,主体134 与把手132形成一体,以便基本上与把手132—起运动。
如上所述,上部壳体元件110由塑料适当地制成。这可以使上部壳体 元件制造成多种不同的颜色,这对笔记本彩色编码是有用的。此外,如 果需要,可以在上部壳体元件110上模制或其它方式形成印制文字(凸 起或压印的)。
在第一实施例100中,上部壳体元件110大体是细长的矩形,且与下 部壳体元件112的长度大约相同。上部壳体元件的第一纵向端140通常 敞开的以容纳控制柄106,而上部壳体元件相反的第二纵向端142可以是 封闭的。在上部壳体元件110的横向侧面上形成切槽144来容纳环104, 如图4所示,且在上部壳体元件的上部、中线部分形成接近孔146,从而 可以接近铆钉113或将壳体102固定在笔记本10上的其它装置。
最好如图5所示,上部壳体元件110具有大体凹入的横截面形态,具 有中心部分148和沿着中心部分148的两侧面向下延伸的横侧面150。两 个横侧面150间隔一个基本上等于下部壳体元件112的宽度的距离,但 脊152稍向内突出。这种形态允许上部壳体元件110搭扣配合连接到下 部壳体元件112。
现在将描述组装形式的环形夹机构100。如图3、 6和7所示,控制 柄106安装在下部壳体元件112的第二纵向端116上。具体是,控制柄 106的主体134位于控制柄安装壁元件118之间,使穿过主体134延伸的 通道135 (图2)与壁元件118上的孔119对齐。枢转销121穿过通道135和孔119以将控制柄106枢转地安装在下部壳体元件112上。
如图3和5所示,铰接板128沿其内纵向边缘以平行的布置方式相互 连接,以形成具有枢转轴线的中心铰链154。这是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常 规方式实现的。如将要描述的,铰接板128可以绕铰链154向上和向下 枢转。下部壳体元件112将相互连接的铰接板128支撑在其中。铰接板 128的外纵向边缘松动地装配在下部壳体元件112的内弯折边120后面, 以便当铰接板128枢转时允许铰接板在所述内弯折边内移动。如图3、 6 和7所示,铰接板128的指状部130延伸入控制柄106的上唇部136和 下唇部138之间的空间139中,使铰接板指状部130的下表面可被下唇 部138接合,且铰接板指状部130的上表面可被上唇部136接合。
环部件124以它们的自由端126相向的大体相对方式分别安装在铰接 板128相应一个的上表面上,且它们容纳在内弯折边120上形成的缺口 122内。上部壳体元件110搭扣配合连接到下部壳体元件112上,从而覆 盖铰接板128和围成壳体102,且环部件124穿过沿上部壳体元件110的 侧面的相应切槽144,而使环部件的自由端126可以在壳体102上方啮合。 在第一实施例100中,环部件124如本领域公知地刚性连接于铰接板128, 且当铰接板枢转时随铰接板运动。虽然在所示的环形夹机构100中,每 个环104的两个环部件124分别安装在两个铰接板128之一上,且随铰 接板128的枢转运动而运动,但每个环具有一个可动环部件和一个固定 环部件的机构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例如,其中仅仅每个环的环部 件之一安装在铰接板上,另一环部件安装在例如壳体上的机构)。
现在将描述环形夹机构100的操作。如所知,铰接板128相对于下部壳体元件112绕中心铰链154向上和向下枢转,且使安装在其上的环部
件124在闭合位置(例如,图l, 3, 5和6)和打开位置(例如,图4和 7)之间运动。当处于共面位置(180°)时铰接板128比下部壳体元件112 宽,所以当它们枢转经过共面位置时,它们使下部壳体元件112变形, 这在下部壳体元件112内产生小弹力。壳体弹力偏压铰接板128以远离 共面位置向下或向上枢转。当铰接板128向下枢转(即,铰链154向下 部壳体元件112移动,如图5所示)时环部件124闭合;当铰接板128 向上枢转(即,铰链154远离下部壳体元件112移动)时环部件124打 开。
在图3、 5和6中,环形夹机构100处于闭合形态。铰接板128朝下 部壳体元件112向下枢转,而使每个环104的环部件124在一起形成连 续的圆形环路,能保持活页纸。控制柄106相对于壳体102是垂直的, 控制柄的下唇部138的上表面与铰接板指状部130的下表面接合。
为了使环形夹机构100解锁且打开环部件104,操作员向控制柄106 的把手132施加作用力,使其向外枢转(即,如图6和7所示向右)。这 使控制柄的下唇部138的上表面向上压靠铰接板指状部130的下表面, 且将中心铰链154向上推。给把手132施加足够的作用力,下部壳体元 件112的弹力将被克服,铰接板128将向上枢转经过它们的共面位置而 变成打开形态,这使环部件124打开,最好如图4所示。(根据铰接板128 和铰接板指状部130的具体几何形状,铰接板指状部130可以在铰接板 128向上枢转经过它们的共面位置之前相对于铰接板128的主体部分稍稍 挠曲。)相反,为了闭合环形夹机构100和闭合环部件104,操作员给控
17制柄106的把手132施加作用力,且使其向内枢转(即,如图6和7所 示向左)。这使控制柄的上唇部136的下表面向下压靠铰接板指状部130 的上表面,且将中心铰链154向下推。给把手132施加足够的作用力, 下部壳体元件112的弹力将被克服,铰接板128将向下枢转经过它们的 共面位置而变成闭合形态(图3和5),这使环部件124闭合。在所示的 机构100中,环部件124也可以分别通过手动把环部件124的自由端126 拉开和推在一起而打开和闭合。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210的环形夹机构的第二实施例200在图8 和9中示出。第二实施例200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100相同,且对应的 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100的附图标记即200系列来标识。两个实施例100 和200的操作相同。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在第二实施例200中,环绕塑 料上部壳体元件210的每一端的接近孔246的材料被加厚,以便在258 处增强,且支撑柱260环绕每个接近孔246周围的加厚部分并从加厚部 分向下延伸。通过使用更长的铆钉213,该铆钉与加厚部分的上表面和安 装环形夹机构的结构(例如,笔记本10的后封皮)的底面接合、且将支 撑柱260夹在它们之间,环形夹机构200可以以防止上部壳体元件210 从下部壳体元件212取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结构上。(比较图9和图5, 在第一实施例100中,上部壳体元件110可以从下部壳体元件112取下。)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310的环形夹机构的第三实施例300在图10 和11中示出。第三实施例300基本上与第二实施例200相同,且对应的 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100的附图标记即300系列来标识。两个实施例200在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在第三实施例300中,没有从 环绕接近孔346的加厚部分358延伸的支撑柱。而且,为了支撑上部壳 体元件310且防止它挤入下部壳体元件中,使用双壁铆钉313,其中双壁 铆钉313将加厚部分358夹在铆钉的上端,且下部壳体元件312被夹到 在铆钉下端的铆钉凸缘315和317之间的支撑表面12上,如图11所示。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410的环形夹机构的第四实施例400在图12 和13中示出。第四实施例400基本上与第三实施例300相同,且对应的 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100的附图标记即400系列来标识。两个实施例300 和400的操作相同。
在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在第四实施例中,机构400 具有环绕下部壳体元件412上的安装孔423的突出的环形凸肩464。这样, 铆钉凸缘415装配在突出的环形凸肩464下面,在下部壳体元件412的 底部和安装有环形夹机构400的表面12之间,如图13所示。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510的环形夹机构500的第五实施例在图14 和15中示出。第五实施例的机构500基本上与第四实施例的相同,且对 应的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100的附图标记即500系列来标识。两个机构400 和500的操作相同。
在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之间的区别是环绕下部壳体元件512上的安装 孔523的突出的环形凸肩564的高度、和双壁铆钉513将各组成部分接 合在一起的方式。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610的环形夹机构600的第六实施例在图16和17中示出。该机构600与第一实施例的机构大体相同,且对应的组成
部分用增加了 500的附图标记即600系列来标识。两个机构100和600 的操作相同。上部壳体元件610可以与任一上部壳体元件110, 210, 310, 410,或510相同。
在第一和第六实施例之间的区别是在第六实施例600中,下部壳体元 件由多个部件612a, 612b和612c组成,其中最末端的部件(即612a和 612c)固定在安装有环形夹机构600的结构上。适当地,在每个环604 的区域设有一个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而使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数目与 机构中的环的数目相同,例如,两个、三个(如所示)、四个等。有利地, 这种构造降低了与下部壳体元件相关的材料成本。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710的环形夹机构700的第七实施例在图18 一21中示出。环形夹机构700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且对应的组 成部分用增加了 600的附图标记即700系列来标识。两个机构100和700 的操作本质上相同。
在第一和第七实施例之间的区别是在第七实施例中,控制柄706安装 在环形夹机构700的每一端,以增加致动多样性。为了支撑该特征,在 下部壳体元件712的每端716, 714设有控制柄安装壁元件718a, 718b, 且上部壳体元件710的两端740, 742敞开(与第一实施例100的上部壳 体元件110的封闭的端部142相比)。在铰接板728的两端设有指状部 730a, 730b (并以与上面关于环形夹机构100的描述相同的方式由控制 柄706接合)。而且,在铰接板728的内纵向边缘上在铰接板的两端附近 形成切口 731a, 731b,从而可以接近壳体两端附近的安装孔723。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810的环形夹机构800的第八实施例在图22 一27中示出。第八实施例800基本上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且对应的组成 部分用增加了 700的附图标记即800系列来标识。机构100和800的操 作大体相同;下面描述两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结构。
具体是,如图22和23所示,下部壳体元件812的侧壁具有一系列在 其上形成的缺口 866,沿下部壳体元件812的长度延伸。这样在缺口866 之间限定了一系列突出部868,沿下部壳体元件812的长度延伸。因此, 内弯折边由多个从每一突出部868向内延伸的内弯折边段870构成。这 种构造降低了生产下部壳体元件的材料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因为多 个下部壳体元件可以从金属片材上冲压出来,使将从片材上冲压出来的 相邻下部壳体元件"坯料"的突出部868是交错的。
类似地,铰接板828以降低材料成本和提高制造效率的方式构成,与 下部壳体元件812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方式相同。具体是,铰接板 828可以称作"骨架化",_即,减少到最少的材料量一以大体正弦曲线 或蛇形形状制成,如图22和23所示,它们包括交替的峰和谷或冠和槽 872, 874。如图23所示,铰接板828通过接合在内弯折边段870下方的 峰/冠872的横向外边缘而保持在下部壳体元件812内,且中心铰链854 由谷/槽874的横向内边缘的交错邻接构成(如图23和27所示)。
而且,对于铰接板828,没有指状部,它们包括向内伸出的突出部876 (图22)。突出部876在铰接板828上横向向外足够量的位置处,以在环
形夹机构组装后它们不相互抵靠。
如图22, 24和26所示,控制柄806通常可由诸如金属的材料弯曲件制成,具有大体J形的外形。控制柄的把手部分832在"J"的直立的干
部的顶端形成,两个耳部805垂直于"J"的干部延伸,在"J"的基部 附近,在每个耳部805上形成安装孔835。在"J"的干部对面,"J"的 上翻钩部807在其每侧上形成有缺口 809。控制柄806位于下部壳体元件 812的纵向端816,在控制柄安装壁元件818之间,使耳部805上的安装 孔835与壁元件818上的孔819对齐。控制柄806通过枢转销821枢转 地安装在下部壳体元件812上,该枢转销穿过孔819和835。
最好如图23所示,在铰接板828的端部附近向内伸出的突出部876 位于"J"形控制柄的上翻钩部侧面的缺口 809内。当控制柄806向外枢 转(即,如图24和26所示向右)以打开环形夹机构800时,缺口 809 的下表面压靠突出部876的下表面;当控制柄向内枢转(即,如图24和 26所示向左)以闭合环形夹机构800时,缺口 809的上表面压靠突出部 876的上表面。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910的环形夹机构900的第九实施例在图28 一31中示出。第九实施例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且对应的组成部分 用增加了 800的附图标记即900系列来标识。两个机构100和900的操 作相同。
在第一和第九实施例之间的唯一差别是控制柄906。控制柄906可以 通常由比诸如金属的材料弯曲件制成,具有大体J形的外形。控制柄的 把手部分932在"J"的直立的干部的顶端形成,两个耳部905垂直于"J" 的干部延伸,在"J"的基部附近,在每个耳部905上形成安装孔935。 此外,臂911从控制柄906的每一侧向前延伸,刚好在每个耳部905的上方,且臂911向内会聚,如图28所示。臂911从"J"的干部大约以 与"J"的基部向前延伸的相同距离向前延伸,最好如图30和31所示。 控制柄906位于下部壳体元件912的纵向端916,在控制柄安装壁元件 918之间,使耳部905上的安装孔935与壁元件918上的孔919对齐。控 制柄906通过枢转销921枢转地安装在下部壳体元件912上,该枢转销 穿过孔919和935。
从铰接板928延伸的指状部930延伸到"J"形控制柄的臂911与上 翻钩部907的末端之间的空隙内。当控制柄906向外枢转(即,如图30 和31所示向右)以打开环形夹机构900时,所述钩部末端的上表面压靠 指状部930的下表面;当控制柄向内枢转回来(即,如图30和31所示 向左)以闭合环形夹机构900时,臂911的端部的下表面压靠指状部930 的上表面。
图32 — 39示出了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010的环形夹机构的第十实 施例。第十实施例基本上类似于第一实施例100,且对应的组成部分用增 加了 900的附图标记即1000系列来标识。两个机构100和1000的整个 操作基本上相同。
第十实施例包括骨架化的铰接板1028,该铰接板实际上与第八实施 例800的铰接板828相同,且包括向内伸出的突出部1076。如同第八实 施例800的铰接板828,突出部1076在铰接板1028上横向向外足够量的 位置处,使得在环形夹机构组装后它们不相互抵靠。
另一方面,下部壳体元件1012没有如第八实施例的下部壳体元件812
那样在侧壁上的一系列突出部限定的缺口 (但如果需要,可以具有)。而是,下部壳体元件1012类似于第一实施例100的下部壳体元件112。然 而,下部壳体元件1012与下部壳体元件112的不同在于纵向端1016的 具体配置。具体是,纵向端1016包括端部延伸部分1017,且控制柄安装 壁元件1018从端部延伸部分1017垂直延伸。在每个控制柄安装壁元件 1018上形成孔1019。
第十实施例的控制柄1006在构造上与前面描述的稍稍不同。最好如 图35和37所示,控制柄1006可以通常由诸如金属的材料弯曲件制成, 包括直立的把手1032。(如果需要,把手1032可以包括塑料或橡胶的把 手覆盖物1033,以改善舒适性,如所示。)在把手1032的基部形成伸出 的外凸部分1037,且突出部1041从外凸部分1037的底壁悬垂。在突出 部1041的任一侧形成缺口 1043。在外凸部分1037的任一侧设有后弯的 耳部1005,从外凸部分1037的前壁朝向把手1032向后延伸,且在每个 耳部1005上形成孔1035。
控制柄1006位于下部壳体元件1012的纵向端1016处,在壁元件1018 之间,如图33和39所示,使耳部1005上的孔1035与壁元件1018上的 孔1019对齐。枢转销1021穿过孔1035和1019,在外凸部分1037后面, 从而将控制柄1006枢转地安装在下部壳体元件1012上。当环形夹机构 1000组装时,铰接板1028的端部1077装配在从控制柄外凸部分悬垂的 突出部1041的侧面上的缺口 1043内,使铰接板突出部1076位于悬垂突 出部1041后面。这种构造防止控制柄1006向前即沿远离打开方向的方 向枢转太远。
如图35和37所示,扭转弹簧1045在后弯的耳部1005之间绕着枢转
24销1021设置。扭转弹簧1045的一端1047抵靠控制柄外凸部分1037的 顶壁的下表面,大体在把手1032下面,而扭转弹簧1045的另一端1049 抵靠较接板1028之一的末端。扭转弹簧1045将控制柄1006偏压向直立 位置,如图35所示。
为了打开环形夹机构1000,控制柄1006向外枢转,g卩,如图35和 37所示向右枢转。随着控制柄1006枢转,悬垂的突出部1041上的缺口 1043的底面压靠铰接板1028端部的下表面。根据铰接板1028的具体几 何形状,铰接板的端部可以在铰接板被驱动经过它们的共面位置之前相 对于铰接板长度的大部分稍稍向上挠曲,从而使控制柄1006在环1004 实际上打开之前向外少量枢转。如果控制柄1006在铰接板经过它们的共 面位置之前释放,铰接板将松弛,扭转弹簧1045将使控制柄1006返回 其直立位置。然而,施加足够的持续压力,铰接板将克服由下部壳体元 件1012产生的弹力,并枢转到它们的打开位置,如图37和38所示。在 该位置,扭转弹簧1045产生的返回扭转力不足以克服下部壳体元件1012 的弹力,环形夹机构1000将保持在打开位置。
然后,通过使控制柄1006朝向直立位置枢转回来,即如图35和37 所示向左枢转,可以闭合环形夹机构IOOO。随着控制柄'1006枢转,悬垂 的突出部1041上的缺口 1043的上表面压靠铰接板1028端部的上表面, 驱使铰接板1028返回它们的闭合位置,如图36所示。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110的环形夹机构1100的第十一实施例在图 40和41中示出。第十一实施例实际上与第十实施例1000相同,且对应 的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100的附图标记即1100系列来标识。环形夹机构1100与第十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它包括在壳体每端的控制
柄1106a, 1106b。在下部壳体元件1112的每一纵向端设有端部延伸部分 1117a, 1117b,其中每一端部延伸部分1117a, 1117b与第十实施例中的 端部延伸部分1017相同。每个控制柄1106a, 1106b与第十实施例的环 形夹机构1000的控制柄1006是相同的,且以与第十实施例的环形夹机 构1000的控制柄1006相同的方式安装在端部延伸部分上并且操作。因 此,环形夹机构1100的打开和闭合可以从机构的任一端实现。
图42—44示出了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210的环形夹机构1200的 第十二实施例。环形夹机构1200几乎与第十实施例的相同,且对应的组 成部分用增加了 200的附图标记即1200系列来标识。环形夹机构1200 的操作与第十实施例的操作相同。
在第十和第十二实施例之间的区别是在第十二实施例中,下部壳体元 件的端部延伸部分1217由单独的延伸部件1227提供,该部件通过例如 铆钉1229安装在下部壳体元件1212的下侧,如图44所示。控制柄1206 与环形夹机构1000的控制柄1006构成相同。它安装在控制柄安装壁元 件1218上,且与铰接板1228的端部接合。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310的环形夹机构1300的第十三实施例在图 45 — 50中示出。第十三实施例几乎与第十实施例相同,且对应的组成部 分用增加了 300的附图标记即1300系列来标识。环形夹机构1300的操 作实际上与第十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1000的操作相同。
在第十和第十三实施例之间的差别是在第十三实施例中,铰接板 1328没有"骨架化"。而是,它们形成大体细长的矩形板。然而,铰接板1328的端部1377和向内伸出的突出部1376实质上与第十实施例1000中 的铰接板1028的相同。控制柄1306与第十实施例的控制柄1006相同, 且以与第十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安装在端部延伸部分1317上,但环形夹机 构1300不包括绕着枢转销1321的扭转弹簧。铰接板1328的端部1377 以与环形夹机构1000中铰接板的端部由控制柄接合的相同方式由控制柄 1306接合;因此,控制柄1306的打开和闭合操作在第十三实施例中与它 在第十实施例中相同,除了万一在环打开之前控制柄被释放时没有使控 制柄返回的弹簧作用。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410的环形夹机构1400的第十四实施例在图 51 — 59中示出。第十四实施例大体类似于第十实施例,但它包括在第十 二和十三实施例中公开的特征。第十四实施例的整个操作大体与第十实 施例的操作相同。
具体是,环形夹机构1400的下部壳体元件与环形夹机构1200中的下 部壳体元件相同,壳体端部延伸部分1417由单独的延伸部件1427提供, 该部件通过例如铆钉1429安装在下部壳体元件1412的下侧,如图54所 示。类似地,铰接板1428与第十三实施例的铰接板1328相同。
另一方面,控制柄1406的构造与第十实施例1000的控制柄1006、 第H^—实施例1100的控制柄1106、第十二实施例1200的控制柄1206和 第十三实施例1300的控制柄1306不同(但有点类似)。如图55和57所 示,控制柄1406可以通常由诸如金属的材料弯曲件制成,包括直立的把 手1432。如果需要,把手1432可包括塑料或橡胶覆盖物1433,以改善 舒适性,如所示。在把手1432的基部形成纵向的外凸部分1437 (相对于
27环形夹机构1400的整体长度方位的纵向),突出部1441从前端外凸部分 1437悬垂。在突出部1441的任一侧形成缺口 1443。在控制柄1406的任 一侧上设置前弯耳部1405,刚好在外凸部分1437上方,相对于把手1432 向前延伸,且在每个耳部1405上形成孔1435。
控制柄1406位于下部壳体元件1412的纵向端1416 —安装到延伸部 件1427上一在壁元件1418之间,最好如图52、 53和59所示,使耳部 1405上的孔1435与壁元件1418上的孔1419对齐。枢转销1421穿过孔 1435和1419,在把手1432前面且刚好在外凸部分1437上方,从而将控 制柄1406枢转地安装在下部壳体元件1412上。当环形夹机构1400组装 时,铰接板1428的端部1477装配在从控制柄的外凸部分悬垂的突出部 1441侧面上的缺口 1443内,使铰接板突出部1476位于悬垂的突出部1441 后面。(这种构造防止控制柄1406向前即沿远离打开方向的方向枢转太 远。)
最好如图52、 53、 55、 57和59所示,扭转弹簧1445绕着枢转销1421 设置,在前弯耳部1405之间。扭转弹簧1445的一端1447抵靠悬垂的突 出部1441的前表面,最好如图55和57所示,扭转弹簧1445的另一端 1449钩在铰接板1428之一的下面,在铰接板1428的端部1477稍向前的 位置处,最好如图52、 55和57所示。扭转弹簧1445将控制柄1406偏 压向直立位置,如图55所示。
为了打开环形夹机构1400,控制柄1406向外枢转,即如图55和57 所示向右枢转。随着控制柄1406枢转,悬垂的突出部1441上的缺口 1443 的底面压靠铰接板1428的端部的下表面。根据铰接板1428的具体几何形状,铰接板的端部部分可以在铰接板被驱动经过它们的共面位置之前
相对于铰接板长度的大部分稍稍向上挠曲,从而使控制柄1406在环1404 实际打开之前向外少量枢转。如果控制柄1406在铰接板经过它们的共面 位置之前被释放,铰接板将松弛,扭转弹簧1445将使控制柄1406返回 其直立位置。然而,施加足够的持续压力,铰接板1428将克服下部壳体 元件1412产生的弹力,并枢转到它们的打开位置,如图57和58所示。 在该位置,扭转弹簧1445产生的返回扭转力不足以克服下部壳体元件 1412的弹力,环形夹机构1400将保持在打开位置。
然后,通过使控制柄1406朝向直立位置枢转回来,即如图55和57 所示向左枢转,可以闭合环形夹机构1400。随着控制柄1406枢转,悬垂 的突出部1441的缺口 1443的上表面压靠铰接板1428的端部上表面,从 而驱使铰接板1428返回它们的闭合位置,如图55和56所示。
环形夹机构的前述实施例都包括一个或多个控制柄,以有助于环形夹 机构的打开和闭合。然而,应当认识到,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可以用于不 包括用于打开和闭合环形夹机构的控制柄的环形夹机构。下面描述这些 实施例的一些示例。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510的环形夹机构1500的第十五实施例在图 60 — 65中示出。环形夹机构1500包括类似于在环形夹机构100的第一实 施例中采用的组成部分,且对应的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1400的附图标记即 1500系列来标识。
在图60中,机构1500示为安装在笔记本10上。具体地,机构1500 示为安装在笔记本10的后封皮12上,大体靠近笔记本10的脊部14且
29与之对齐。笔记本10的前封皮16铰接地连接到脊部14,且移动以选择
性地覆盖或露出被笔记本10内的机构1500保持的活页纸(未示出)。
如图61和63所示,环形夹机构1500包括由多个部件1512a和1512b 构成的下部壳体元件。适当地,有与环1504相同数目的下部壳体元件的 部件,例如,两个(如所示)、三个、四个等。
此外,环形夹机构1500包括一对铰接板1528(广义地,"环支撑部")。 出于与上述的骨架化铰接板相关的材料成本节省和制造效率的相同原 因,铰接板1528被假骨架化(即,减少到最少量的材料)。然而,骨架 化的铰接板1528比上述骨架化铰接板在形式上稍微更成角形,它们更象 正弦曲线或蛇形形状。铰接板1528由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 支撑,使峰1572的外边缘刚好位于内弯折边1520的下方,如图64所示。 缺口 1522设置在内弯折边上,以容纳环部件1524,最好如图62所示。
如图64所示,上部壳体元件1510包括中心部分1548和沿中心部分 1548的任一侧向下延伸的横向侧面1550。两个横向侧面1550间隔基本 上与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的宽度相同的距离,但脊1552 稍向内伸出。这种构造允许上部壳体元件1510与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 1512a, 1512b搭扣配合连接。切槽1544设置在上部壳体元件1510的侧 面上,以容纳环1504。
如图64进一步所示,上部壳体元件1510构造成完全覆盖下部壳体元 件的部件1512a, 1512b,使上部壳体元件1510的下边缘接触安装有环形 夹机构1500的表面。上部壳体元件1510的纵向端包括扁平部1580,且 安装孔1582穿过扁平部1580,以有助于将环形夹机构1500安装在它所安装的表面上。(此外或替代地,环形夹机构可以经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
1512a, 1512b底部上的孔1523安装。)
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一样,铰接板1528沿内纵向边缘以交错的方式邻 接,形成中心铰链1554,这在本领域是已知的。铰接板1528相对于下部 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绕中心铰链1554向上和向下枢转,且使 其上安装的环部件1524在闭合位置(例如,图63和64)和打开位置(例 如,图65)之间运动。当处于共面位置(180°)时,铰接板1528比下部 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宽,从而当它们枢转经过共面位置时,它 们使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变形,这在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 内产生小弹力。弹力偏压铰接板1528而远离共面位置向下或向上枢转。 当铰接板1528向下枢转(即,铰链1554朝向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移动,如图64所示)时环部件1524闭合;当铰接板1528向上枢 转(即,铰链1554远离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移动)时环 部件1524打开。
环形夹机构1500的操作简单。为了打开该机构,环1504之一的环部 件1524以克服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的弹力的足够作用力 被手动拉开,这使铰接板1528向上枢转而打开环1504。为了闭合该机构, 环1504之一的环部件1524以克服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512a, 1512b的 弹力的足够作用力被推在一起,这使铰接板1528向下枢转并闭合环1504。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610的环形夹机构1600的第十 六实施例在图66和67中示出。第十六实施例基本上与第十五实施例相 同,且对应的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IOO的附图标记即1600系列来标识。两个机构1500和1600的操作相同。在第十五和第十六实施例之间的差别 是在第十六实施例中,下部壳体元件1612由单个细长的部件构成,该部 件大约与上部壳体元件1610的长度相同,但稍短,而不是由分离的下部 壳体元件的部件构成。
图68和69示出了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710的环形夹机构的第十 七实施例。该环形夹机构1700基本上与第十六实施例相同,且对应的组 成部分用增加了 100的附图标记即1700系列来标识。两个环形夹机构 1600和1700的操作相同,唯一的差别是第十七实施例的铰接板1728形 成为大体矩形的板,而不是假骨架化的部件。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810的环形夹机构1800的第十八实施例在图 70和71中示出。第十八实施例基本上与第十七实施例相同,且对应的组 成部分用增加了 100的附图标记即1800系列来标识。两个环形夹机构 1700和1800的操作相同。第十七和第十八实施例之间的差别是在第十八 实施例中,下部壳体元件由多个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812a, 1812b构成 (如在第十五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1500中),而不是单个细长的部件。
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1910的环形夹机构1900的第十九实施例在图 72, 73和74中示出。第十九实施例基本上与第十五实施例相同,且对应 的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400的附图标记即1900系列来标识。环形夹机构 1500和1900的操作相同。在这些机构1500, 1900之间的唯一差别是环 形夹机构1900比环形夹机构1500长,且包括四个环1904,而不是两个。 此夕卜,环形夹机构1900包括四个下部壳体元件的部件1912a, 1912b, 1912c 和1912d—再次与环1904的数目相同一而不是两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2010的环形夹机构的第二
十实施例2000在图75, 76和77中示出。第二十实施例2000基本上与 第十九实施例1900相同,且对应的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100的附图标记即 2000系列来标识。两个环形夹机构1900和2000的操作相同,唯一的差 别是铰接板2028形成为大体矩形的板,而不是假骨架化的部件。
图78-87示出了包括壳体2102的环形夹机构的第二十一实施例 2100,壳体2102具有塑料上部壳体元件2110和在上部壳体元件下面的 金属下部壳体元件2112。该实施例的塑料上部壳体元件2110与图2的上 部壳体元件110大体类似,但没有纵向延伸的肋。替代地,第二十一实 施例的上部壳体元件2110具有大体光滑的上表面。第二十一实施例2100 与第一实施例100类似,且对应的组成部分用增加了 2000的附图标记即 2100系列来标识。
参看图81,下部壳体元件2112具有槽形形状。下部壳体元件2112 的第一纵向端2114大体是敞开的,而相反的第二纵向端2116虽然大体 也是敞开的,但具有向内间隔开的、直立的控制柄安装壁元件2118。内 弯折边2120沿下部壳体元件2112的纵向边缘纵向地从第一纵向端2114 延伸至第二纵向端2116。在内弯折边上形成缺口 2122以容纳环形夹机构 2100的环2104,最好如图80所示。在两个纵向端2114, 2116附近,穿 过下部壳体元件2112的基部2125形成安装孔2123,以接纳铆钉2113或 将壳体2102固定在笔记本例如图1所示笔记本10上的其它装置。
基部2125还包括形成在其上、并沿下部壳体元件2112的长度纵向间 隔开的三个大体方形开口 2127。每个方形开口 2127由一对纵向边缘和一对横向边缘限定。紧邻每个方形开口 2127具有装配部2129。每个装配部 2129包括紧邻方形开口 2127的纵向边缘之一从基部2125向上延伸的腹 部2129a、和朝着下部壳体元件2112的纵向轴线延伸的凸缘2129b。每 个方形开口 2127的仅仅一个腹部2129a和凸缘2129b被显示在图81中。 应理解的是,开口可以具有不同形状和尺寸。还应理解的是,可以设置 更多或更少的开口和装配部。
紧靠每个方形开口 2127具有止动部(stall) 2133。更具体地,止动 部2133沿着下部壳体元件2112的纵向轴线对齐、并且靠近方形开口2127 的轴向相对边缘之一。每个止动部2133包括从下部壳体元件2112的基 部2125的平面弯出的突出部。应理解的是,止动部可以在基部上位于不 同位置。还应理解的是,止动部的数目可以多于或少于三个。
如图80和81所示,环形夹机构2100包括两个大体相同的铰接板2128 (广义地,"环支撑部"),它们支撑环部件2124。铰接板2128分别大体 是细长的、扁平矩形形状,并且每个铰接板的长度比壳体2102的长度稍 短。四个对应切口2131a, 2131b, 2131c, 2131d沿着铰接板的内纵向边 缘形成在每个铰接板2128上。指状部2130远离每个铰接板2128的第一 端纵向延伸(即,向图81的右侧)。每个指状部2130的宽度比相应的铰 接板2128窄,并且定位成使它们的内纵向边缘大体与铰接板的内纵向边 缘对齐。切口 2131a, 2131b, 2131c, 2131d和指状部2130的用途将在 下面描述。
参看图81和83,环形夹机构2100包括控制柄2106,控制柄2106 具有把手2132、装在把手上的主体2134、和装到主体2134的上唇部2136和下唇部2138。把手2132比主体2134、上唇部2136和下唇部2138中 的每个稍宽,以有利于抓握控制柄2106以及施加作用力而移动控制柄。 在图示的控制柄2106中,主体2134与把手2132形成一体,以便基本上 与把手一起运动。主体2134可以与把手2132分开形成并安装到其上, 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
如图83所示,控制柄2106的下唇部2138通过与主体和下唇部形成 为一体的柔性桥部2141 (或"活动铰链")安装到主体2134上。控制柄 的桥部与主体和/或下唇部分开形成并将主体与下唇部连接在一起的环 形夹机构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桥部2141大体上是弧形的,并在 下唇部2138与主体2134之间形成开口槽2143。下唇部2138在桥部2141 和槽2143处远离主体2134延伸。可以想像到,控制柄2106例如通过模 制工艺由弹性塑料制成。但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控制柄2106可以由其 它材料或其它工艺制成。具有与这里图示和描述的不同形状的控制柄的 环形夹机构也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控制柄2106和铰接板2128可 以广义地称作"致动系统"。
现在参看图81,环形夹机构2100包括细长移动杆2151 。移动杆2151 包括位于第一端的装配槽2153 (图81右侧)和三个锁紧元件2155。锁 紧元件2155沿着移动杆2151纵向地间隔开,使得靠近移动杆的每个纵 向端部具有一个锁紧元件、以及一个锁紧元件位于接近移动杆中心的位 置。移动杆2151也包括靠近三个锁紧元件2155中的两个锁紧元件设置 的两个细长开口 2157。具体地,细长开口 2157分别靠近接近移动杆2151 中心的锁紧元件、以及靠近与装配槽2153位于同一纵向端附近的锁紧元件设置。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移动杆可以具有其它形状、或者多于或 少于三个锁紧元件。移动杆和锁紧元件可以广义地称作"锁紧系统"。
紧邻每个锁紧元件2155的是从移动杆2151横向向外延伸的一对肋
2159。每对肋2159包括从移动杆2151的一个纵向侧横向向外延伸的一 个肋、以及从移动杆2151的相反纵向侧横向向外延伸的另一肋。结果, 所示的移动杆2151包括六个肋2159,但应理解的是,可以采用更多或更 少的肋。
图示移动杆2151的锁紧元件2155分别是基本相同的形状。如图82 所示,每个锁紧元件2155包括斜坡部2161、和位于移动杆上与斜坡部纵 向间隔开的钩部2163。在所示实施例中,锁紧元件2155例如通过模制工 艺与移动杆2151形成一体。但是,锁紧元件2155可以与移动杆2151分 开地形成并安装到其上,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
如图81所示,该实施例的中间连接器2165是弯成细长的、大体矩 形的金属丝。中间连接器的第一端2165a包括两个自由端,两个自由端 装配在控制柄2106的上唇部2136上的开口中以形成枢转连接。中间连 接器2165的第二、闭合端变窄,并且包括向上弯曲端2165b,向上弯曲 端2165b装配在移动杆2151的装配槽2153中。弯曲端2165b将中间连 接器2165固定到移动杆2151上位于装配槽2153中,以便拉动移动杆、 同时还允许中间连接器相对于移动杆在沿着移动杆纵向轴线的线性方向 移动。当环部件2104闭合时,弯曲端2165b位于装配槽2153的轴向外 端附近(图83)。移动杆2151的端部底侧形成有接收中间连接器2165的 相应部分的槽。弯曲端2165b允许中间连接器2165相对于移动杆2151枢转,以便适应当控制柄2106枢转时出现的中间连接器的小的垂直移动。如参照图82和84所看到的,压縮弹簧2167 (广义地,"偏压部件") 位于中间连接器2165的变窄部分的一部分上。当中间连接器2165连接 于移动杆2151时,弹簧2167位于移动杆的端部与中间连接器的凸肩 2165c之间。弹簧2167的偏压迫使移动杆2151远离控制柄2106和中间 连接器2165。当环部件2104闭合时,这使中间连接器2165的弯曲端2165b 靠在移动杆2151的装配槽2153的外端上(图82和83)。如图81和82所示,紧邻每个锁紧元件2155从移动杆2151横向向 外延伸的肋2159与下部壳体元件2112上的装配部2129相互配合,以便 将移动杆安装到下部壳体元件上、同时允许移动杆沿着下部壳体元件的 纵向移动。但是,装配部2129阻止移动杆2151相对于下部壳体元件2112 横向移动和倾斜。应理解的是,移动杆可以其它方式被安装到壳体上, 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以下将参照图82和83描述组装形式的环形夹机构2100,在图82和 83中,环形夹机构被显示为环部件2104处于闭合位置、并且控制柄2106 处于直立位置(广义地,"第一松弛位置")。如图所示,移动杆2151位 于壳体2102中在铰接板2128下方。移动杆2151与壳体2102的纵向轴 线大体平行定向地沿着下部壳体元件2112的纵向延伸,使锁紧元件2155 的钩部2163在铰接板2128上方延伸,斜坡部2161被接收在下部壳体元 件2112的相应止动部2133中。如图80所示,铰接板2128沿它们的内纵向边缘以平行布置方式相 互连接,形成具有枢转轴线的中心铰链。如将要描述的,铰接板2128可以绕铰链向上和向下枢转。在两个单独的铰接板2128的每一个上的四个 切口 2131a-2131d (图81)对齐以便在相互连接的铰接板上形成也以 2131a-2131d表示的四个开口 (图80)。下部壳体元件2112将互相连接 的铰接板2128支撑于壳体2102内,位于移动杆2151的上方。铰接板2128 的外纵向边缘松动地装配在下部壳体元件2112的弯折底边2120后面, 以便当铰接板枢转时允许铰接板在弯折底边内移动。如图82和84所示, 铰接板2128的指状部2130在控制柄2106的下唇部2138与上唇部2136 之间延伸,使得铰接板的下表面可被下唇部接合,且铰接板的上表面可 被上唇部接合。由中间连接器2165上的弹簧2167提供的偏压迫使移动 杆2151远离控制柄2106 (即,朝向锁紧位置)移动。这使中间连接器 2165的弯曲部2165b靠在移动杆2151的装配槽2153的边缘上,且使控 制柄2106保持在直立位置。现在将参照图82-87描述该实施例的环形夹机构2100的操作。图82 和83示出了处于闭合锁紧位置的环形夹机构2100,其中控制柄2106处 于直立位置。为了解锁环形夹机构2100、且打开环部件2104,操作人员 对控制柄2106的把手2132施加力并使它顺时针枢转(如图85中箭头A 所示)。如图84和85所示,控制柄2106的把手2132、主体2134、上唇 部2136和桥部2141相对于下唇部2138移动,下唇部2138被在壳体2102 弹力作用下的铰接板2128保持静止。中间连接器2165被控制柄2106、 桥部2141和上唇部2136同时拉动、并将控制柄绕着安装柱(未显示) 的枢转运动转换为移动杆2151的线性运动。移动杆2151朝向控制柄2106 滑动,并将每个锁紧元件2155的钩部2163移动到与铰接板2128上的相应开口 2131a-2131d对齐、以及将锁紧元件的斜坡部2161从下部壳体元 件2112上的相应止动部2133拉出。当开口槽2143闭合并且主体2134 移动到与下唇部接合时,控制柄主体2134与控制柄下唇部2138之间的 桥部2141被弯曲和张紧(图85)。控制柄2106处于第一变形位置。在打 开运动的此时,如果控制柄2106在铰接板2128经过它们的共面位置之 前(即,环部件打开之前)被释放,桥部2141中的张力将使把手2132 和主体2134自动弹回(并且旋转地推回)直立位置,从而将移动杆2151 和锁紧元件2155移动到锁紧位置。现在已经闭合的控制柄开口槽2143不再将下唇部2138与把手2132、 主体2134、上唇部2136和桥部2141的枢转运动阻断开。控制柄2106的 继续打开运动导致主体2134将下唇部2138 —起枢转。下唇部2138导致 相互连接的铰接板2128向上枢转越过在开口 2131a-2131d处的锁紧元件 2155的钩部2163、以及将锁紧元件的斜坡部2161从它们相应止动部2133 縮回。 一旦铰接板2128刚刚经过共面位置,壳体2102的弹力将它们向 上推,打开环部件2104 (图86)。控制柄2106可被释放。桥部2141中 的张力使把手2132、主体2134、上唇部2136和桥部2141远离下唇部2138 弹回(和推回),下唇部2138紧靠铰接板2128的下表面保持静止。当开 口槽2143打开时,移动杆2151稍微移离控制柄2106。控制柄2106再次 是松弛的,处于第二松弛位置。为了闭合环部件2104且使环形夹机构2100返回锁紧位置,操作人 员可将控制柄2106向上且向内枢转(如图87中箭头B所示逆时针方向)。 控制柄2106的上唇部2136将中间连接器2165向前推。中间连接器2165的弯曲端2165b在移动杆2151的装配槽2153内从装配槽的外端向装配 槽的内端移动。压縮弹簧2167在中间连接器2165的凸肩2165c与移动 杆2151的外端部之间压縮,并向前推动移动杆。但是,由于锁紧元件2155 的钩部2163位于铰接板2128上的开口 2131a-2131d中抵靠铰接板的边 缘,移动杆2151抵抗该运动。当控制柄2106继续枢转时,上唇部2136 移动到与铰接板2128的上表面接合,并使它们向下枢转、通过共面位置、 从而闭合环部件2104。当铰接板2128向下枢转时,移动杆2151最初不 移动。当钩部2163的前边缘脱离开口 2131a-2131d的边缘时,移动杆2151 开始移动。压縮弹簧2167推动移动杆2151和锁紧元件2155回到锁紧位 置,使锁紧元件2155的钩部2163位于铰接板2128上方,锁紧元件的斜 坡部2161位于下部壳体元件2112上的止动部2133中。移动杆2151移 动直到中间连接器2165的弯曲端2165b移回到与移动杆2151的装配槽 2153的外端接触。控制柄2106再次松弛、处于第一松弛位置,锁紧元件 2155位于铰接板2128上方、阻挡枢转运动,并且再次没有趋于相对壳体 2102移动铰接板的任何力。在所示环形夹机构2100中,环部件2104也可以通过手动地将环部 件的自由端2126推到一起而闭合。应理解的是,控制柄桥部2141的柔韧性使得控制柄2106的把手2132 和主体2134在打开操作过程中相对于下唇部2138移动。此外,中间连 接器2165上的压縮弹簧2167使控制柄2106在闭合操作过程中相对于移 动杆2151和锁紧元件2155移动。这些空动(lost motion)特征允许控 制柄2106在松弛位置与变形位置之间移动。当控制柄2106枢转以打开2151和锁紧元件2155同时并且在下唇部2138 使铰接板2128向上枢转之前移动。由开口槽2143导致的空动允许锁紧 元件2155在铰接板枢转之前移动到与铰接板2128的开口 2131a-2131d 对齐。结果,锁紧元件2155不干涉铰接板所需的枢转运动。在锁紧元件 2155移动到与相应开口 2131a-2131d对齐之后,开口槽2143闭合,把手 2132、主体2134、上唇部2136和下唇部2138—起枢转,以向上移动铰 接板2128。类似地,当环部件2104被移动到闭合位置时,中间连接器2165与 移动杆2151之间的空动允许上唇部2136在将移动杆2151和锁紧元件 2155推到锁紧位置之前使铰接板2128向下枢转。因此,移动杆2151和 锁紧元件2155的移动相对于控制柄2106和铰接板2128的运动被推迟, 并且不干涉铰接板的枢转运动。图88和89示出了环形夹机构2200的第二十二实施例,它与先前描 述并显示在图78-87中的环形夹机构2100大体上相同,但包括通过铆钉 2229固定到下部壳体元件2212上的单独控制柄装配部2227。制柄装配 部2227的安装臂2218从装配部向上延伸。在每个安装臂2218上的开口 2219与控制柄2206的下唇部上的槽对齐。铰接销2221穿过对齐的开口 2219和槽,以便将控制柄2206枢转地安装在控制柄装配部2227上、并 因而安装在壳体2202上。当在介绍环形夹机构的元件时,冠词"一个、"该"以及"所述"的 含义是具有一个或多个该元件。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以及 其各种变化是指包括在内的,其含义是可以存在除了列出的元件以外的其它元件。此外,使用术语"前"和"后"以及这些术语的变体,或使 用其它方向和方位性术语,是为了方便,但不需要这些组成部分的任何 特别定位。
由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上述描述中做出不同 的变化,因此在上面描述中包括的以及在附图中表示的所有内容都应该 认为是解释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夹机构包括细长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部塑料壳体元件和在所述上部壳体元件下面的下部壳体元件;设置在所述上部壳体元件与下部壳体元件之间、且由所述壳体支撑以便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的环支撑部;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每个环包括第一环部件和第二环部件,所述第一环部件被安装在所述环支撑部上以便相对于所述第二环部件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闭合位置,两个环部件形成基本上连续的闭合环路,以使由所述环保持的活页纸沿着环从一个环部件移动到另一环部件,在打开位置,两个环部件形成不连续的打开环路,以便向所述环添加或从所述环取出活页纸;以及控制结构,所述控制结构可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产生导致所述环部件处于所述闭合位置的所述环支撑部的运动,所述控制结构适合通过阻挡将所述环部件移动到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环支撑部的运动而可释放地将所述环部件锁定在所述闭合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结构 包括可相对于所述壳体平移移动的移动杆,所述移动杆包括用于与所述 环支撑部接合的锁紧元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支撑部包括位于其上的开口,所述锁紧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开口,以便 在所述环部件处于闭合位置时与所述环支撑部的表面接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元件 包括钩部,所述钩部穿过所述环支撑部上的开口。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环部件 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钩部与所述环支撑部的上表面接合。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结构 还包括致动控制柄,所述致动控制柄通过中间连接器连接到所述移动杆。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壳体 元件包括止动部,当所述环部件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止动部至少 部分地接收所述控制结构的一部分。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结构 包括具有斜坡部的移动杆,当所述环部件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斜 坡部被至少部分地接收在所述止动部中。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从 所述下部壳体元件冲出。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壳体 元件包括用于将所述控制结构安装到所述下部壳体元件上的装配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壳 体元件包括基部,所述控制结构通过所述装配部被安装到所述基部上, 以便相对于所述下部壳体元件平移移动所述控制结构。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结构包括安装在所述下部壳体元件上的致动器。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支撑部 包括一对铰接板。
1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环形夹机构,其特征在于,与封皮结合,所 述环形夹机构被安装在所述封皮上,所述封皮被铰接,以便移动而选择 性地覆盖和露出保持在所述环形夹机构上的活页纸。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保持活页纸的环形夹机构包括细长壳体,壳体包括上部塑料壳体元件和在上部壳体元件下面的下部壳体元件。环支撑部设置在上部壳体元件与下部壳体元件之间、且由壳体支撑以相对壳体运动。安装在环支撑部上的环包括第一和第二环部件。第一环部件可相对于第二环部件在闭合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控制结构可相对于壳体运动以产生导致环部件处于闭合位置的环支撑部的运动。控制结构适合通过阻挡将环部件移动到打开位置的环支撑部的运动而可释放地将环部件锁定在闭合位置。提供塑料的上部壳体元件有助于对包括环形夹机构的笔记本或文件夹进行彩色编码,且有助于在壳体上进行印制。而且,塑料上部壳体元件减少了可能引起过敏的镍涂层暴露。
文档编号B42F13/36GK201165101SQ20072019998
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30日
发明者皮金彪, 黄明华 申请人: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