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处理装置、显示装置、配置判定装置、配置判定方法、记录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5165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使用通过校正处理而获得的修正用数据来执行显示不均的修正的影像处理装置、显示装置、程序、以及记录介质。另外,本发明涉及判定使多个显示装置排列而成的多显示器中的显示装置的最佳配置的配置判定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了大画面的显示装置的标牌、信息显示器等的用途扩展,利用一个显示器能够进行大画面显示的系统、呈矩阵状地配置多个显示器而构成为多显示器、大画面化来进行显示的系统增加。使用了液晶面板的显示器是具备在一对玻璃基板间封入液晶物质的液晶面板、和被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背面的背光灯的结构,根据从pc(个人计算机)或者再生装置等外部装置给予的图像信号来驱动液晶面板,从而显示图像。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而搭载有栅极驱动器以及源极驱动器。栅极驱动器与驱动液晶面板的各像素的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源极驱动器与上述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栅极驱动器基于所输入的图像信号来控制晶体管的导通/截止,源极驱动器对被控制为导通的晶体管施加与图像信号对应的电压(向液晶面板的输入电平),使由液晶物质的电光特性决定的透光率变化。由此,液晶显示装置按照每个像素控制从背光灯照射并透过液晶面板的光的量,能够表现灰度。液晶面板由封入液晶物质的玻璃基板间的距离所谓单元(cell)间隙决定液晶物质的电光特性,但因制造偏差等因素而单元间隙相对于设计值窄的像素和单元间隙相对于设计值宽的像素混合,各像素的透光率从设计值偏离,不能获得所希望的灰度特性,产生亮度不均或颜色不均。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也因使用于背光灯的多个光源的各个中的特性的偏差或变动而产生亮度不均。因此,以往,在液晶显示装置中,进行根据对所显示的试验图像进行拍摄来获得的数据来求出用于修正亮度不均的亮度修正用表格的校正处理、求出用于修正色度不均的色度修正用表格的校正处理,并使用这些修正用表格来对影像数据进行不均修正。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9711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26120号公报”在将显示装置用作标牌或信息显示器的情况下,优选在可能的范围内以高亮度进行显示。然而,由于在亮度不均修正中以使亮的部分的亮度接近暗的部分的亮度的方式进行修正,所以将显示部整体的亮度保持得较高、抑制亮度不均(luminanceunevenness,luminancenon-uniformity)来使亮度均匀处于权衡(trade-off)的关系。与此相对,虽然也取决于显示装置的规格,但如果使灰度值(pixelvalue)一样的影像显示时的显示部的暗的部分(主要为显示画面端部)的亮度相对于显示部的亮的部分(显示画面端部以外的部分)的亮度为规定比例以上,则在显示画面端部具有亮度不均但并不那么显眼。另外,若要使显示部的亮的部分的亮度与画面端部的暗的亮度相配则显示部整体变暗。因此,对于标牌或信息显示器用的显示装置,有设定为不使显示部的亮的部分的亮度与显示画面端部的暗的亮度相配而进行颜色不均(colorunevenness,colornon-uiniformity)修正的显示装置。通过这样操作,虽然残留显示画面端部的亮度不均但在使用上能够为不显眼的级别,并能够将画面整体的亮度(明亮度)维持得较高。然而,即使是这样面向标牌而设计的显示装置,在使用1台时,显示画面端部的亮度不均不显眼,但若作为构成多显示器的显示装置来利用,则亮度不均显眼而容易被察觉。这是因为在相邻的显示装置彼此中亮度的下降的程度不同,因利用多台显示一个图像而注视到在1台中不太被注视的显示画面端部。因此、购买面向标牌所设计的显示装置的利用者一开始将该显示装置作为单体的标牌来利用,但在以后用途变更、利用于多显示器的情况下,产生亮度不均显眼这个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显示装置的用途发生变化,也能够实现适合各种用途的影像处理的影像处理装置、显示装置、程序、记录介质。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影像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切换部,根据输入指示至少能够切换(select)作为画质修正模式的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以及修正部,无论是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都使用执行校正处理所得的颜色不均修正用数据来对使显示面板显示的影像的影像数据进行颜色不均修正,上述修正部在上述第二模式中,通过对各像素一律进行使上述影像数据的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从而与上述第一模式相比将上述灰度值抑制为靠低灰度侧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可知根据进行使影像数据的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第二模式,与不进行灰度限制处理而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情况、比第二模式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灰度限制处理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情况中的任意一个情况的第一模式相比,虽然图像整体的亮度变低,但伴随颜色不均抑制而产生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程度变高。因此,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在进行高亮度显示的必要性高的情况下(例如用作标牌的情况),通过切换为上述第一模式,抑制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程度,但能够进行高亮度区域的显示,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必要性高的情况下(例如用作多显示器所包含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的情况),通过切换为第二模式,降低图像整体的亮度,但能够提高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度。换句话说,起到如下的效果:在进行高亮度显示的必要性高的用途中能够实现高亮度显示,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必要性高的用途中能够提高亮度不均抑制度,即使显示装置的用途发生变化,也能够实现适合各个用途的影像处理。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具有通过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从而进行颜色不均抑制,并且增大伴随颜色不均抑制而产生的亮度不均的疑似的抑制的效果这个优点。此处,由于上述灰度限制处理对全部像素一律进行相同的修正,所以不会给计算机带来过度的负担。由此,在本申请发明中,尽可能地抑制计算机的负担,并且有效地减少颜色不均和亮度不均这两方。与此相对,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7115号公报)原本并不是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结构,所以不具有如本申请发明那样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校正系统的示意结构的框图。图2是示出基准数据的图。图3是示出将基准数据所示的rgb值的各组作为各格点的颜色空间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属于图3所示的颜色空间的单位格子、且包括(192,192,192)的格点和(224,224,224)的格点(latticepoint)的单位格子的示意图。图5a是示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所示的数据中1像素量的修正量的数据。图5b是示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所示的数据中1像素量的修正量的数据,示出与图5a的例子不同的例子。图6是将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中示出修正量的27组的rgb值的各组作为各格点来示出的颜色空间。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颜色不均修正图表的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索引图表的图。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显示装置的背光灯的图。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使用单体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的显示画面的亮度不均的图。图11是按照每个模式示出使一样的影像显示的情况下的显示装置的亮度分布的图,纵轴表示亮度,横轴表示显示画面上的位置。图12是比较各模式中的亮度不均抑制的程度的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排列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而成的多显示器中,按各模式使一样的影像显示的情况下的显示画面和亮度分布的图。图14是示出显示装置中可显示的rgb值的范围的颜色空间中通过灰度限制处理调整后的rgb值的分布范围的图。图15是将通过灰度限制处理调整后的rgb值的可取的范围作为颜色空间来示出的图。图16是示出通过样条插补而获得的针对各输入灰度值的修正值的图。图17a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进行模式设定的ui的图。图17b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进行模式设定的ui的图,是示出与图17a不同的例子的图。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配置判定系统的示意结构的图。图19是示出在图18的生产工序中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20是示出模式与测量数据集的关系的表。图21是示出被储存在图18的设置服务器中,并积蓄测量数据集而成的数据库的图。图22是示出图18的设置工序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图23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构成多显示器的各显示装置中所设定的参照区域的图。图2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构成多显示器的各显示装置中所设定的参照区域的图,是示出与图23不同的例子的图。图25是示出设置工序的概要的说明图。图26是用于说明最佳配置判定处理中所求出的色差δe的图。图27是表示由配置判定装置的监视器显示的ui的图。图28是表示由配置判定装置的监视器显示的ui的图,是表示与图27的例子不同的例的图。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计算调整值时所设定的对象点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以下,参照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颜色不均是指起因于显示装置的结构上的因素所引起的每个像素的特性的差异等而每个像素的颜色(根据计测的值所求出的色度等)产生偏差的现象。另外,亮度不均是指起因于背光灯的特性等的差异而亮度(计测的亮度)随着从显示画面的中央部靠近端部变低的现象、以及起因于每个像素的特性的差异等而每个像素的亮度产生偏差的现象。(显示校正系统的构成)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校正系统1包括显示装置10、系统控制装置(计算机)40,以及测量装置50。显示装置10具备接口20、控制部25、存储部26、操作部28、以及显示部14。接口20包括用于以tmds(transitionminimizeddifferentialsignaling: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方式进行串行通信的dvi(digitalvisualinterface:数字视频接口)端子21以及hdmi(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高清多媒体接口,注册商标)端子22、用于以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或者udp(user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等通信协议进行通信的lan端子23、rs232c端子24等、displayport端子(未图示)等。接口20按照来自后述的控制部25的总括控制部31的指示,在和与dvi端子21、hdmi(注册商标)端子22、displayport端子、lan端子23或者rs232c端子24等连接的外部装置(周边设备)之间收发数据。接口20还可以具备usb端子、ieee1394端子。存储部26是硬盘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信息存储装置,保存被控制部25处理的各种数据。控制部(影像处理装置、控制装置)25是控制显示装置10的计算机或者控制电路,具备总括控制部31、影像数据处理部32、声音信号处理部33、面板控制器34、校正处理部35、不均修正部36。总括控制部31是总括地控制显示装置10的各硬件的模块(block)。影像数据处理部32是若经由接口20从外部装置输入影像数据(使显示部14显示的影像的数据)则对该影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处理的模块。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处理的影像数据是8位的数字数据,按照r(红)、g(绿)、b(蓝)的颜色成分的每一个表示灰度值(0~255)。另外,灰度值越小越暗(亮度越低),灰度值越大越亮(亮度越高)。声音信号处理部33是对经由接口20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声音信号(从显示部14的扬声器输出的声音的信号)实施规定的处理的模块。校正处理部35是进行按照每个像素求出颜色不均修正用的修正量(通过修正调整的量),并创建按照每个像素示出该修正量的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的校正处理的模块。创建成的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被保存于存储部26。不均修正部(修正部)36是使用存储部26中所存储的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修正使显示部14显示的影像的影像数据的模块。此外,不均修正部36可以对影像数据处理部32处理后的影像数据进行处理,也可以对影像数据处理部32处理前的影像数据进行处理。面板控制器34控制显示部14,使显示部14显示被影像数据处理部32以及不均修正部36处理过的影像数据的影像。另外,面板控制器34根据来自系统控制装置40的指示来使显示部14显示校正处理用的试验图像。操作部28是用于用户输入各种指示的操作部件。总括控制部31是根据来自操作部28或遥控器的输入指示来进行显示装置10的动作控制的模块。例如,总括控制部31根据通过操作部28所包括的电源开关进行的操作指示来切换向显示装置10的各硬件的电力供给的有无。显示部(显示面板)14例如是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显示器面板、有机el显示装置等,通过被面板控制器34控制来显示影像。测量装置50是对显示于显示部14的显示画面上的试验图像进行拍摄,并将通过该拍摄所得的测量装置50的每个像素的颜色的测量值(例如xyz值等测量值)作为测量数据来输出的装置。此外,试验图像是指在全部像素中使各颜色成分的输入灰度值相同的图像。例如,全部的像素的rgb值成为(255,0,0)的试验图像是红色的试验图像。作为测量装置50,能够使用如拓普康公司制的亮度色度测量装置(ua-1000a等)、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的二维色彩亮度计(ca-2000等)那样的面亮度计、尼康公司、索尼公司等的高精细数码相机或者工业用相机等。测量装置50具备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等输入输出端子,并经由输入输出端子与系统控制装置40可通信地连接。系统控制装置40是为了进行校正处理而控制显示装置10以及测量装置50的控制装置。作为系统控制装置40,列举具备处理器、存储部的通用的个人计算机。系统控制装置40不仅如上述那样与测量装置50可通信地连接,还经由rs232c端子等与显示装置10可通信地连接。另外,在系统控制装置40中安装与显示装置10以及测量装置50进行通信来控制这些装置的应用程序。若操作人员将校正处理指示输入至系统控制装置40,则系统控制装置40使显示装置10显示试验图像,并对测量装置50发送测量要求。接受到测量要求的测量装置50对显示在显示装置10上的试验图像进行拍摄,并将测量数据发送给系统控制装置40,系统控制装置40保存该测量数据。系统控制装置40保存测量数据后,切换使显示装置10显示的试验图像。例如,显示全部像素的rgb值成为(255,0,0)的红色试验图像,对该红色试验图像保存测量数据后,切换为全部像素的rgb值为(0,255,0)的绿色试验图像的显示。之后,重复以上的“拍摄”、“发送”、“保存”、“试验图像的切换”这一系列的动作,对于被校正处理使用的全部试验图像,上述的一系列动作结束之后,系统控制装置40立即使使用了测量装置50的测量结束。若使使用了测量装置50的测量结束,则系统控制装置40对显示装置10发送测量数据和校正处理的指示。接受到测量数据以及校正处理的指示的总括控制部31使存储部26保存测量数据,并使校正处理部35实施校正处理。(校正处理部35)接下来,对图1所示的校正处理部35进行说明。校正处理部35是通过测量装置50进行了显示于显示部14上的试验图像的测量后,输入通过测量而得到的测量数据,并基于测量数据来进行校正处理的模块。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一个试验图像的拍摄获得的测量数据作为一个测量数据。换句话说,一个测量数据是拍摄一个试验图像而获得的数据的集合,是测量装置50的各像素的测量值(例如,xyz值等)的集合。首先,校正处理部35进行提取测量数据的全部像素中与显示部14的显示画面相当的像素区域的提取处理。此外,校正处理部35通过对从各试验图像获得的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来检测颜色不同的位置,从而能够判别与显示部14的显示画面相当的像素区域。接下来,校正处理部35进行调整提取处理后的测量数据的尺寸(像素数)的尺寸调整处理(插补处理)。这是用于使测量数据的像素数与显示画面的像素数一致,并使测量数据的各像素和显示部14的各像素一对一地对应的措施。换句话说,尺寸调整处理后的测量数据的每个像素的测量值与显示部14的每个像素的显示色的测量值对应。测量值是被测量装置50测量出的值,或者,对该值进行插补而获得的运算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三刺激值(x,y,z)。换句话说,测量数据的每1像素的测量值由x值、y值、z值构成。接着,校正处理部35使用尺寸调整后的测量数据、和预先存储的基准数据,按照显示部14的每个像素求出颜色不均修正用的修正量。修正量的计算方法后述。基准数据是指在显示装置10制造时储存在显示装置10的内部的rom(未图示)中的数据,是针对同一机型的全部显示装置10共同使用的数据。具体而言,基准数据如图2所示,是表示输入灰度值(rgb值)、和针对该输入灰度值而被设定为基准的xyz值(基准值)的对应关系的数据。基准数据如以下那样创建。最初,在工厂中,从量产的同一机型的多个显示装置10中选择1台或数台基准机,并指定成为基准的测量器(基准测量器)。接下来,在基准机中按顺序显示规定量(图2的例子的情况下为729张)的试验图像的各个,使用基准测量器对各试验图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从试验图像获得的测量数据来计算基准值,并生成该试验图像的输入灰度值(rgb值)、和根据从该试验图像获得的测量数据所计算出的基准值(xyz值)的对应关系作为基准数据。即,基准数据是针对多个组的试验图像的各个,示出输入灰度值和基准值的对应关系的数据(参照图2)。此外,根据测量数据来计算基准值的手法有各种。例如可以将测量数据中显示画面的中央部(例如包括中心像素的全部显示面积的20%的面积的范围)所包含的像素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值,将规定的多个点的像素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值,将全部像素的测量值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作为基准值。(修正量的计算方法)接下来,对颜色不均修正用的修正量的求出方法进行说明。如前述那样在影像数据为8位(灰度值为0~255)的情况下,对于从0、32、64、96、128、160、192、224、255这9个灰度值能够设定的rgb的全部组合(9×9×9=729组),使显示装置10保持示出对应的xyz值(基准值)的基准数据(参照图2)。但是,对于灰度值的个数或数值,并不限于此。此处,图3是将基准数据所示的rgb值的各组作为各格点的rgb的颜色空间。换句话说,该颜色空间由729个格点和512个单位格子构成。此外,图3的颜色空间上的各格点所示的值为记号,各格点的记号与灰度值的关系如该图的表所记载那样(该点在图6中也同样)。另外,在图3中,对于rgb值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值包含96~224的格点,为了方便而被省略,但实际上存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了测量装置50的测量中,对于从32、128、224的灰度值能够设定的rgb的全部组合(3×3×3=27组),显示试验图像来进行测量。换句话说,假定为针对rgb值为(32,32,32)、(32,32,128)、(32,32,224)、…、(224,224,224)的各个,显示试验图像来进行xyz值的测量而生成测量数据。以下,例示根据从rgb值为(224,224,224)的试验图像获得的测量数据按照每个像素计算出颜色不均修正用的修正量的处理来进行说明(换句话说,对按照每个像素计算输入灰度(224,224,224)时的修正量的处理进行说明)。在显示部14中每个像素有颜色不均的情况下,若通过变换矩阵将从rgb值为(224,224,224)的试验图像得到的测量数据的各像素的xyz值(测量值)变换为rgb值,则变换所得的值与(224,224,224)之间产生差,该差成为应修正的量。例如,与rgb值为(224,224,224)对应的基准值(xyz值)是(557.9,562.1,843.3),与rgb值为(192,192,192)对应的基准值是(405.7,406.8,620.1)(参照图2)。因此,在显示rgb值为(224,224,224)的试验图像来进行测量的情况下的测量数据的某个像素的测量值满足(405.7≤x≤557.9,406.8≤y≤562.1,620.1≤z≤843.3)的情况下,表示该像素的测量值(xa,ya,za)的点a位于图3的颜色空间中包含(224,224,224)的格点和(192,192,192)的格点的单位格子内(参照图4)。此处,由于求出与(xa,ya,za)对应的rgb值作为(ra,ga,ba),并将试验图像的rgb值(224,224,224)作为基准点,基准点与(ra,ga,ba)的差成为修正量,所以修正量变为如下述那样。r的修正量=224-ra式d1g的修正量=224-ga式d2b的修正量=224-ba式d3而且,与(xa,ya,za)对应的(ra,ga,ba)的计算如式子1所示能够使用3×3的矩阵来进行。[式1]此处,作为式子1的矩阵的系数a~i,可以使用根据srgb、adobergb、ciergb方式等规格所规定的值,但有可能起因于显示装置10的各个特性而无法进行正确的变换。因此,如果参照与进行校正处理的显示装置10的机型对应的基准数据来求出系数a~i,则能够进行适合各个显示装置的特性的变换。具体而言,如果利用3组基准数据中rgb值和xyz值的组,则通过如式子2那样考虑,能够求出系数a~i。[式2]此外,为了求出系数a~i,如以下的式子3那样变形式子2。[式3]在式子2或者式子3中,将rgb值为(r1,g1,b1)的情况下的基准值设为(x1,y1,z1)、将(r2,g2,b2)的情况下的基准值设为(x2,y2,z2)、将(r3,g3,b3)的情况下的基准值设为(x3,y3,z3)。而且,如图4所示,在包含表示(xa,ya,za)的点a的单位格子中,将与表示试验图像的rgb值的基准点(224,224,224)邻接的3个格点用作(r1,g1,b1)~(r3,g3,b3)。换句话说,如图4那样,(r1,g1,b1)=(192,224,224),(r2,g2,b2)=(224,192,224),(r3,g3,b3)=(224,224,192)。而且,将(r1,g1,b1)~(r3,g3,b3)的值代入式子3,从图2的基准数据读取与(r1,g1,b1)~(r3,g3,b3)对应的(x1,y1,z1)~(x3,y3,z3)的值,并代入式子3。由此,求出系数a~i。通过将求出的系数代入式子1、将测量rgb值为(224,224,224)的试验图像时的测量值(x,y,z)代入式子1来求出图4的(ra,ga,ba),通过将ra,ga,ba代入前述的式子d1~d3,能够计算修正量。换句话说,根据以上的顺序,对显示试验图像来测量的情况下的测量数据的测量值包含在图3所示的颜色空间中的哪个单位格子进行检测。从基准数据读取检测出的单位格子中与表示试验图像的rgb值的格点邻接的3个格点的rgb值和xyz值,并根据这些值求出变换矩阵的系数。而且,使用变换矩阵将测量值变换为rgb值,并求出试验图像的rgb值和变换后的rgb值的差作为修正量。此外,包含测量值(x,y,z)的单位格子如以下那样检测。首先,按照属于图3所示的颜色空间的单位格子的每一个,求出rgb值的最小值的组合亦即(rmin,gmin,bmin)、rgb值的最大值的组合亦即(rmax,gmax,bmax)、基准数据中与(rmin,gmin,bmin)对应的基准值亦即(xmin,ymin,zmin)、基准数据中与(rmax,gmax,bmax)对应的基准值亦即(xmax,ymax,zmax),或者预先存储于存储部26。而且,检测满足(xmin≤x≤xmax,ymin≤y≤ymax,zmin≤z≤zmax)的关系的单位格子作为包含测量值(x,y,z)的单位格子。通过如以上那样操作,能够按照每个像素求出将试验图像的rgb值(224,224,224)作为输入灰度的情况下的修正量。而且,对于rgb值为(224,224,224)以外的26组的试验图像,也能够同样地求出修正量。由此,对于rgb值为(32,32,32)、(32,32,128)、(32,32,224)、…、(224,224,224)这27组输入灰度值的组合,按照每个像素求出修正量。而且,校正处理部35如图5a所示,针对27组输入灰度值的各组按照每个像素创建示出修正量的修正量信息。图5a是每1像素的修正量信息。校正处理部35创建针对全部像素示出图5a所示的修正量信息的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并保存于存储部26。换句话说,图5a所示的信息是每1像素的修正量信息,然而在存储部26储存与显示部14的像素的数量对应的量的图5a的修正量信息。(使用了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的颜色不均修正)不均修正部36若输入使显示部14显示的影像的影像数据,则对每个像素的rgb值进行使用了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的颜色不均修正。以下,对使用了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的颜色不均修正进行说明。此外,以上,说明了针对能够从32、128、224组合的27组rgb值按照每个像素求出修正量的例子(参照图5a),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针对能够从0、128、255组合的27组rgb值按照每个像素求出修正量,并创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的情况为前提进行说明。换句话说,如图5b所示,在每1像素,求出针对于(0,0,0)、(0,0,128)、(0,0,255)、…(255,255,255)这27组输入灰度值的修正量,按照每个像素示出这些修正量的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被保持在存储部26中。此处,图6是将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中表示修正量的27组rgb值的各组作为各格点而示出的rgb的颜色空间。在对与图6所示的各格点对应的rgb值的组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处理的情况下,读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中与该rgb值的组建立对应的修正量,并使用该修正量来调整灰度值,从而进行颜色不均修正。与此相对,在对与图6的27个格点对应的rgb值的组以外的rgb值的组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处理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对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所示的rgb值的组以外的rgb值的组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处理的情况下),在图6的颜色空间中,对表示成为修正的对象的rgb值的组的位置的周边的格点进行检测,并使用检测出的格点的修正量来进行插补,从而求出针对于成为修正的对象的rgb值的组的修正量,并使用该修正量来调整灰度值即可。换句话说,对于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中未表示修正量的rgb值的组,对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所示的修正量进行插补来求出修正量即可。此外,作为该情况下的插补方法,能够使用线形插补、样条插补、四面体插补等。(模式切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不均修正部36通过切换高亮度模式、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和中间模式,从而以显示画面整体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程度根据模式而变化的方式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处理。以下,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本来的颜色不均修正(不进行以下说明的模式切换而仅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方式)主要目的在于抑制由各像素的规格的偏差所引起的每个像素的颜色不均。而且,对于亮度不均的抑制,本来通过亮度不均修正来进行。为此,在本来的颜色不均修正中,基本上尽量不会对亮度成分给予影响。例如不进行将r、g、b的各成分为“+10,+8,+9”这样的修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进行使r、g、b的各成分分别为“+1,-1,0”这样的修正,尽量抑制亮度成分的增减而修正颜色不均(此外,即使不进行亮度不均修正而进行颜色不均修正,伴随着抑制颜色不均而产生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效果)。接下来,对亮度不均进行说明。例如在如标牌或信息显示器那样需要高亮度的显示装置中的亮度的规格成为700cd/m2的情况下,700cd/m2这个值并不是表示显示画面的全部位置中的亮度,而表示显示画面的中央部中的亮度,显示画面的端部(显示画面中外框的附近)的亮度有时低于中央部。该理由如下。如图9所示,在使用led作为背光灯的情况下,并不是在每个像素设置led,而大多对数十到数百程度的像素设置一个led作为背光灯。在这种显示器的结构、led背光灯的特性的关系上,如图9所示,在显示画面的中央部中,由于在其周围的整个方向上具有背光灯,所以邻接的led彼此相互补偿光而能够消除亮度的下降。与此相对,在显示画面的端部中,由于在显示画面的外侧没有背光灯,所以与中央部相比较,处于产生亮度的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显示装置中,通常被设定为进行以使显示画面中央部的亮度接近端部的亮度的方式抑制中央部的亮度的亮度不均修正。换句话说,通过勉强使显示画面整体的亮度(明亮度)降低来抑制中央部与端部的亮度差(亮度不均)。另一方面,在标牌或信息显示器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即使在周围亮的环境的情况下也使显示影像容易观察这样的要求、即使处于远处的人也容易观察这样的要求,所以希望在可能的范围内以高亮度进行显示。然而,在亮度不均修正中,由于以使亮的部分的亮度接近暗的部分的亮度的方式进行修正,所以将显示画面整体的亮度保持得较高、使亮度不均完全消失来使显示画面整体均匀处于权衡的关系。对此,虽然也取决于显示装置的规格,但如果使灰度值一样的影像显示时的显示画面的端部的亮度为中央部的亮度的规定比例(例如90%)以上,则即使有显示画面的端部的亮度的下降但并不那么显眼(参照图10b)。因此,对于标牌或信息显示器用的显示装置,有不勉强进行使显示画面的中央部的亮度接近端部的亮度那样的亮度不均修正(或稍微进行亮度不均修正但残留一定程度的亮度不均),而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显示装置。通过这样操作,虽然残留亮度不均但使用上能够为不显眼的级别,能够将显示画面整体的亮度(明亮度)保持得较高。根据这样的理由,在标牌或信息显示器用的显示装置中的亮度的规格成为700cd/m2的情况下,700cd/m2这个值并不是表示显示画面的全部位置中的亮度,而表示显示画面的中央部中的亮度,显示画面的端部的亮度有时低于中央部。然而,这样面向标牌或信息显示器所设计的显示装置在使用1台时亮度不均并不显眼,但若作为构成多显示器的显示装置来利用,则亮度不均显眼而容易被察觉。这是因为在相邻的显示装置彼此中亮度的下降的程度不同,因利用多台显示一个图像而注视到在1台中不太被注视的显示画面端部。换句话说,即使是面向标牌所设计的显示装置(显示部端部的亮度比中央部降低的显示装置),在用作多显示器的情况下,与除此以外的用途的情况相比,需要提高亮度不均抑制度。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中,并不是采用除了颜色不均修正之外,进行每个像素的亮度不均修正这个结构,而采用通过将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不均修正部35的模式切换为高亮度模式、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和中间模式,从而根据模式使伴随颜色不均抑制而产生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程度变化的结构。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具备亮度高但亮度不均抑制度低的高亮度模式、亮度低但亮度不均抑制度高的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以及高亮度模式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中间的模式(画面整体的亮度比高亮度模式低但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高,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度比高亮度模式高但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低)亦即中间模式这3个模式,总括控制部(切换部)31根据利用者的输入指示来设定3个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模式(切换所设定的模式)。由此,通过根据用途来切换模式从而使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度变化。接下来,基于图11以及图12详细地对各模式进行说明。图11是按照每个模式示出使一样的影像显示的情况下的显示装置的亮度分布的图,纵轴表示亮度(测量值),横轴表示显示画面中的位置。图12是比较各模式的疑似的亮度抑制的程度的说明图。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是不均修正部36对各像素一律进行使颜色不均修正前的每个颜色成分的灰度值(输入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之后使用预先求出的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模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灰度越低越暗)。高亮度模式是不进行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下进行的灰度限制处理,而不均修正部36使用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处理的模式。中间模式是不均修正部36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之后使用预先求出的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模式,但是比上述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抑制上述灰度限制处理中的上述移动的程度(修正强度)的模式。接下来,对进行前述的灰度限制处理的理由进行说明。图12的符号200示意性地表示使将背光灯的发光亮度设为最大、将全部像素的rgb值设为(255,255,255)的一样的影像显示的情况下的显示画面。此外,在图12的符号200中,即使左端部的像素为最高灰度(255,255,255),大概中央部的像素只达到(230,230,230)时的亮度等级程度。在图12的符号200的显示画面中,为了在端部的像素200b和中央部的像素200a中使亮度等级接近,除了颜色不均修正之外,也可能有按照每个像素或者由多个像素构成的每个模块进行亮度不均修正这个手法。然而,若通过该手法进行模式切换,则必须按照每个模式存储按每个像素或每个模块示出亮度不均修正用的修正量的表格,给计算机带来的负荷变高(按每个像素表示修正量的表格的信息量较多,若按照每个模式存储这样的表格,则给计算机带来的负荷变高)。对此,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了对全部像素一律进行使各颜色成分的输入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限制各输入灰度值的可取的范围)的灰度限制处理(例如图12的符号400所示的灰度调整)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情况下,若使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上述移动的程度变化(使各输入灰度值的可取的范围变化。作为一个例子,从图12的符号400向符号500变化。),则伴随颜色不均修正而产生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效果变化。具体而言,发现了在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上述移动的程度为零的情况下(换句话说不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情况下(不进行各输入灰度值的可取的范围的限制的情况下)),画面整体的亮度较高,伴随颜色不均修正而产生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效果较低,但上述灰度限制处理中的上述移动的程度越高(各输入灰度值的可取的范围越小),画面整体的亮度越降低,并且,伴随颜色不均修正而产生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效果越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模式切换使灰度限制处理的程度(修正强度)变化(使各输入灰度值的可取的范围变化),从而通过模式切换使伴随颜色不均修正而产生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效果变化。如果这样操作,不会使计算机的负荷变高而能够根据模式切换来使亮度不均抑制的程度变化。此外,计算机的负荷不变高的理由如下。如果在全部像素中输入灰度值相同(图12的符号200),则对全部像素应用的灰度修正量一律变得相同,所以具有全部像素共用的输入灰度值变换信息(参数等)就能够实现前述的灰度限制处理。全部像素共用的输入灰度值变换信息的信息量较少,即使按照每个模式具有这样的输入灰度值变换信息,计算机的负荷也不那么高。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虽然需要存储按照每个像素或者每组示出颜色不均修正量的颜色不均修正表格(高数据量的颜色不均修正表格(colorunevennesstablewithalargeamountofdata)),但是对于该颜色不均修正表格,能够在各模式中共享,无需按照每个模式存储不同的颜色不均修正表格。另外,虽然需要按照每个模式存储低数据量的输入灰度值变换信息,但完全不需要按照每个像素或者每组表示亮度不均修正量的亮度不均修正表格(高数据量)。因此,与采用根据模式切换来切换每个像素的亮度不均修正的程度的手法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给计算机带来的负荷。接下来,具体地对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以及中间模式的各个中的灰度限制处理进行说明。如图12的符号200所示的显示画面那样使rgb值均为最高灰度值的一样的图像显示的情况下,最暗的端部的像素200b的亮度等级大概只能达到最亮的中央部的像素200a的rgb值为(230,230,230)的时的亮度等级。因此,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若各颜色成分被输入最高灰度值(255),则被变换为与最高灰度值中的像素200b的亮度等级相当的像素200a的灰度值(230)。换句话说,在全部像素中,各颜色成分的灰度值从255变换为230。更详细而言,如下述那样进行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灰度限制处理。首先,在存储部26中,按照每个颜色成分预先存储有表示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灰度限制处理中对最高灰度值(255)应用的调整后输入灰度值(230)的数据(此外,根据测量值计算应用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输入灰度值。这一点后面详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灰度限制处理中将最高灰度值从255调整为230,所以作为与最高灰度值对应的调整后输入灰度值(以下,仅称为“调整后灰度值”)而存储有230。不均修正部36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按照每个颜色成分读出与最高灰度值对应的调整后灰度值,并对最低灰度值(0)、和针对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230)进行线形插补,而能够求出针对于全部的输入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由此,能够进行灰度限制处理(换句话说,与最高灰度值对应的调整后灰度值相当于前述的“全部像素共用的输入灰度值变换信息”)。此外,可以不是预先存储与最高灰度值对应的调整后灰度值的手法而使用下述的手法。可以存储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的值除以调整前的值所得的系数(230/255(≈0.902)),并基于该系数来求出针对于全部的输入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该情况下,上述系数相当于前述的“全部像素共用的输入灰度值变换信息”)。或者,可以使存储部26存储将调整后的输入灰度值(0~230)与调整前的输入灰度值(0~255)建立关联的变换表格(该情况下,上述变换表格相当于前述的“全部像素共用的输入灰度值变换信息”)。由此,能够对各像素一律实现使输入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不均修正部36这样进行灰度限制处理后,参照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接下来,对中间模式进行说明。在中间模式中,虽然灰度限制处理中的灰度调整宽度没有宽到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程度,但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即,中间模式中的输入灰度值的可取的范围被设定得比高亮度模式的情况小而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宽。具体而言,如下述那样进行中间模式的灰度限制处理。首先,在存储部26中按照每个颜色成分预先存储表示在中间模式的灰度限制处理中应用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的数据。在中间模式中,应用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被设定为比应用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230)高且比不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高亮度模式中的最高灰度值(255)低的值。此处,作为针对于中间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在全部的颜色成分中设定为240。而且,不均修正部36在中间模式中按照每个颜色成分从存储部26读出针对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并对最低灰度值(0)、和针对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240)进行线形插补,从而求出图12的符号500所示的函数(表示倾斜的系数),并使用该函数来调整输入灰度值而进行灰度限制处理。此外,在中间模式中,也可以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同样地,并不是存储针对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而存储系数或者变换表格。不均修正部36这样进行灰度限制处理后,参照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此外,在高亮度模式中,不进行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以及中间模式中进行的灰度限制处理,而使用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处理。换句话说,不均修正部36在高亮度模式中如图12的符号300的函数那样不对输入灰度值进行灰度限制处理而使用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接下来,对各模式的特征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高亮度模式中,能够将显示部14的显示画面的中央部的亮度维持得较高,但端部的亮度与中央部的亮度相比较低。因此,若高亮度模式被用作多显示器,则如图13所示,在显示装置与显示装置的边界附近容易察觉亮度的降低。即,高亮度模式是在将显示装置10用作多显示器的情况下在均匀性方面不充分,但是适合显示装置10单体用作标牌(stand-alonesignage)的情况的模式。与此相对,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在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由此也抑制显示部14的亮度不均,看起来均匀。因此,亮度的均匀性提高,但显示部14的中央部的亮度降低,伴随于此,显示画面整体的亮度降低。即,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在显示装置10单体用作标牌的情况下,在明亮度(亮度)不足方面不充分,但是适合将显示装置10用作多显示器的情况的模式。另外,中间模式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并不是仅重视高亮度或者亮度不均抑制的一方来进行图像处理,而是双方都考虑一定程度来进行图像处理的模式。换句话说,根据中间模式,实现将显示画面的亮度维持一定程度,并且亮度均匀性也提高一定程度的显示。换句话说,根据以上的结构,灰度限制处理中的调整宽度越大,画面整体的亮度越低,但能够使伴随颜色不均修正而产生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效果增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颜色成分中,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灰度限制处理中的最高灰度的调整后灰度值被设定为230,中间模式中的上述调整后灰度值被设定为240,以下对这些值的设定手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2的符号200所示,在使将背光灯的发光亮度设为最大、将全部像素的rgb值设为(255,255,255)的一样的图像显示的情况下,全部像素中亮度最高的中央部的像素200a的亮度的测量值为1000(cd/m2),与此相对,全部像素中亮度最低的端部的像素200b的亮度的测量值为902(cd/m2)。此处,求出像素200a的亮度成为与像素200b的亮度相同的值的像素200a的rgb的灰度值作为调整后灰度值。具体而言,若假定为将rgb值为(0,0,0)时的亮度设为0、测量值与灰度值之间比例关系成立,则能够从式子4求出全部颜色成分共用的调整后灰度值。调整后灰度值=255×(端部的灰度255时的亮度-端部的灰度0时的亮度)/(中央部的灰度255时的亮度-中央部的灰度0时的亮度)式子4若计算式子4,则调整后灰度值=255×(902-0)/(1000-0)=230.01。而且,将值四舍五入为230,将应用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在各颜色成分都作为230而使存储部26存储。此外,可以不将值四舍五入而将具有小数的调整后灰度值存储于存储部26,也可以利用该调整后灰度值进行灰度限制处理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并最终将颜色不均修正后的灰度值四舍五入。另外,作为应用于中间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被设定为比高亮度模式的最高灰度值(255)低、且比应用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230)高的值。例如,可以将高亮度模式的最高灰度值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的平均值作为中间模式的修正值(correctedvalue)(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的符号500所示,成为240)。此外,修正值是指通过修正而获得的灰度值(调整后灰度值)。由校正处理部35进行以上的调整后灰度值的计算。即,在校正处理时由能够测量亮度的测量装置50进行显示画面的亮度的测量,校正处理部35基于该测量结果来计算调整后灰度值,并保存于存储部26。而且,不均修正部36使用存储部26中所存储的调整后灰度值,通过线形插补等求出图12的符号400或500的函数、变换表格,并使用该函数或变换表格来进行灰度限制处理。此外,如以上那样,可以根据显示图12的符号200所示的(r,g,b)=(255,255,255)的一样的影像而得到的测量结果来求出调整后灰度值,但如果有(r,g,b)=(255,255,255)的影像以外的影像的测量值,则也可以考虑该测量值来进行灰度限制处理。例如与上述的例子同样地,根据(r,g,b)=(255,255,255)的测量结果计算出(r,g、b)=(230,230,230)的调整后灰度值,但在显示(r,g,b)=(255,0,0)来测量的情况下,作为用于使中央部的亮度与左端部的亮度一致的针对r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而求出236。该情况下,也可以对于g、b,与上述的例子同样地,使用图12的符号400的函数来调整输入灰度值,但对于r,对针对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的236和最低灰度值的0进行线形插补来求出与图12的符号400不同的函数。此外,在本例子中,也可以采用存储针对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的手法,也可以是事先存储系数或者变换表格的手法。另外,本例中的通过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灰度限制处理的调整后灰度值(rgb值)的范围分布在图14的颜色空间中符号700所示的范围。另外,同样地,通过对(r,g,b)=(0,255,0)、(r,g,b)=(0,0,255)等其它颜色也同样地进行,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调整后灰度值的计算。或者,不光对各颜色成分中灰度值相互相同的试验图像测量亮度值,对各颜色成分中灰度值相互不同的试验图像也测量亮度值,假设左端部的灰度值为(255,255,255)时的亮度值和中央部的灰度值为(236,230,228)时的亮度值同等。该情况下,将从(0,0,0)到(255,255,255)的输入灰度值的范围调整为从(0,0,0)到(236,230,228)的范围,但使用线形插补、样条插补、四面体插补等插补方法来求出针对于调整前的rgb值的组合的调整后的rgb值的组合即可。换句话说,作为输入灰度值,假定为被变换成宛如图15所示那样的由8个顶点构成的颜色空间,使用各种插补方法在该颜色空间内求出表示变换后的rgb值的组合的格点即可。另外,不光使用针对于最高灰度值[换句话说(r,g,b)=(255,255,255)]的图像的测量结果,也可以使用针对于最高灰度值以外的图像[例如,(r,g,b)=(192,192,192),(128,128,128),(64,64,64)等]的测量结果来进行灰度限制处理。例如,在各颜色成分中,通过使用了上述的式子4的手法,为了使显示画面的中央部的亮度接近端部的亮度,求出230作为针对于灰度值255的调整后灰度值,求出142作为针对于灰度值192的调整后灰度值,求出116作为针对于灰度值128的调整后灰度值,求出52作为针对于灰度值64的调整后灰度值。该情况下,如图16所示,能够根据离散地得到的调整后灰度值,通过样条插补等求出针对于各输入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这样进行灰度限制处理,并基于变换后的输入灰度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换句话说,即使模式改变,输入灰度值仅因灰度限制处理而改变,用于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变换表格使用同一表格,参照的输入灰度值改变而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对与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有关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5a或者图5b所示的修正量信息是1像素量,对27组rgb值的各个示出修正量。换句话说,每1像素示出81个修正量(27×3=81)。在实施方式1中,在存储部26中存储有对显示部14的全部像素量示出该修正量信息的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然而,在显示部14为例如由1920像素×1080像素构成的高像素数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下,需要以1920像素×1080像素量存储由81个修正量(adjustmentvalue)构成的修正量信息,应保存的数据容量非常大。因此,并不是将全部像素量的修正量信息作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保存,而是通过创建以下说明那样的索引图表以及颜色不均修正图表,可以实现数据容量的减少。校正处理部35若对全部像素求出示出图5a或者图5b所示的针对于每1像素的27组rgb值的修正量的修正量信息,则通过对全部像素量的修正量信息进行聚类而例如分为256个组。接下来,校正处理部35提取成为各组的代表的修正量信息(每1组提取一个修正量信息)。接着,校正处理部35在存储部26中保存将提取出的256个修正量信息、和各修正量信息的识别编号建立对应的颜色不均修正图表(参照图7)。然后,校正处理部35按照每个像素,创建示出从与各个像素的修正量信息相同的组提取出的修正量信息所对应的识别编号的索引图表(参照图8),也将该索引图表存储于存储部26。而且,不均修正部36参照存储部26的索引图表,读取修正对象的像素所附加的识别编号,从颜色不均修正用图表读出该识别编号的修正量信息,根据该修正量信息求出修正量,进行灰度值的修正。如果这样操作,则并不是具有全部像素量的修正量信息来作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而具有从全部像素量的修正量信息提取出的256像素量的修正量信息,所以能够实现数据容量的减少。另外,由于通过聚类进行分组,所以在对某个像素进行修正的情况下,通过与该像素的修正量信息类似的(误差少的)修正量信息进行修正。因而,能够将修正的精度抑制为没有问题的级别的误差(人眼辨别不出的级别)。换句话说,在创建索引图表以及颜色不均修正图表的变形例中,并不是按照每个像素具有颜色不均修正数据,而按照由多个像素构成的组具有颜色不均修正数据。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a或者图5b所示,在校正处理中通过测量27组试验图像来计算针对于27组rgb值的修正量,并作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来保持,但不需要是27组。也可以是组合0、64、128、192、255那样的5个灰度值而获得的125组,也可以是组合32、96、160、224那样的4个灰度值而获得的64组等。另外,在以上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是仅具有一个中间模式的方式,但当然可以具有调整的程度相互不同的多个中间模式。如果这样操作,则能够应对虽然基本上想要维持高亮度但即使较少也想抑制亮度不均这样的情况、反之,基本上想要抑制亮度不均但即使较少也想提升亮度这样的情况。或者,也可以通过使中间模式的调整等级(修正强度)可变,实质设置调整等级相互不同的中间模式(换句话说,如果能够以多个阶段切换中间模式的调整等级,则实际上具有多个中间模式)。例如,总括控制部(切换部)31可以使显示部14显示图17a所示的等级设定用ui。图17a的等级设定用ui是用于输入表示调整等级的数值的对话框。在该ui中能够输入0~1的数值。若输入0则总括控制部31设定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若输入1则总括控制部31设定高亮度模式。并且,若输入大于0且小于1的值(小数),则总括控制部31设定与输入值对应的调整等级的中间模式。若设定调整等级可变的中间模式,则校正处理部35或者不均修正部36如下述那样进行中间模式中的灰度限制处理。首先,作为前提事项,在高亮度模式中不进行灰度限制处理,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针对于最高灰度的调整后灰度值被设定为230,如图12的符号400的函数那样进行灰度限制处理。此处,中间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小于高亮度模式的最高灰度值(255)、且大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230)。因此,若将图17a所示的表示调整等级的值(表示明亮度的程度的值)设为k(0~1),则中间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被表示为:中间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高亮度模式的最高灰度值)-(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k+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式子5。若对式子5代入高亮度模式的最高灰度值、亮度不均抑制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则中间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255-230)×k+230。换句话说,只使图17a所示的表示调整等级的值(k)变化就能够将中间模式调整为各种等级。或者,可以如下述那样操作来实现调整等级k的中间模式。根据颜色不均修正表格求出与高亮度模式的最高灰度值(255)对应的颜色不均修正后的灰度值p、和与应用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230)对应的颜色不均修正后的灰度值q。而且,通过下述的式子5a,可以直接求出中间模式中的颜色不均修正后的最高灰度值(修正值)。中间模式中的颜色不均修正后的最高灰度值=q+(p-q)×k式子5a另外,在图17a所示的ui中输入包含小数的0~1的值,但也可以使用百分比值,该情况下,输入0(最小)~100(最大)。或者,可以如图17b那样,将成为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情况下的调整等级设为100(最大值)、将成为高亮度模式的情况下的调整等级设为0(最小值),并且,为了在视觉上容易明白该调整等级,通过利用滑块调整位置,而能够设定中间模式以及调整等级。此时,可以如“0、25、50、75、100”等那样预先决定能够利用滑块设定的位置。在以上的实施方式1中,具有高亮度模式、中间模式、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这3个模式,但至少具有2个模式即可。换句话说,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具有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第一以及第二模式,在上述第二模式中,通过对各像素一律进行使上述影像数据的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从而与上述第一模式相比将上述灰度值抑制为靠低灰度侧即可。此处,在实施方式1中,高亮度模式与第一模式对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与第二模式对应。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高亮度模式(第一模式)中不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而进行上述颜色不均修正。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也可以切换为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相比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的中间模式(第三模式)。此外,第一以及第二模式不一定需要为不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高亮度模式、和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对。例如,中间模式和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对也可以是第一以及第二模式。该情况下,中间模式(第一模式)和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都进行灰度限制处理,但中间模式(第一模式)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抑制灰度值的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由此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与中间模式(第一模式)相比将灰度值抑制为靠低灰度侧。另外,除了中间模式a(第一模式)和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之外,也被切换为中间模式b(第三模式),中间模式b(第三模式)可以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并且比中间模式a(第一模式)增强上述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另外,当然,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模式可以是高亮度模式与中间模式的对。另外,显示装置10也可以不具备高亮度模式以及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而仅具备调整等级可变的中间模式。该情况下,若将第一调整等级的中间模式设为第一模式,则灰度限制处理中的上述移动的程度比第一调整等级强的第二调整等级的中间模式成为第二模式。(其它)在亮度被判断为比较均匀的情况下,作为颜色不均修正,例如通过使用(r,g,b)=(+1,-1,0)的修正量相对地进行修正,能够进行颜色不均的修正。然而,在亮度比较不均匀的情况下,在上述的方法中,有时无法修正颜色不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亮度不均和颜色不均这双方,例如使用(r,g,b)=(+10,+8,+9)的修正量来进行绝对的修正(进行绝对的修正的情况下,创建与进行相对的修正的情况不同的修正表格。使用上述任意一个修正表格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2涉及判定排列多个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10而成的多显示器中的显示装置10的最佳配置的配置判定装置60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显示装置10具有使用图12所说明的高亮度模式、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间模式这三个模式,且各模式的调整等级是固定的为前提。换句话说,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叙述了中间模式的调整等级可以可变这一点,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中,在中间模式中,调整等级不可变而使用预先存储在存储部26中的针对于最高灰度值的调整后灰度值通过线形插补等求出图12的函数,并通过该函数进行灰度限制处理。图1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使用配置判定装置600以及设置服务器601的配置判定系统的示意结构图。如该图所示,配置判定系统包括在生产工序中所使用的测量装置50以及系统控制装置40、在设置工序中所使用的配置判定装置600、和与系统控制装置40以及配置判定装置600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的设置服务器601。系统控制装置40、配置判定装置600、设置服务器601分别是通用的个人计算机。(生产工序)在图18的生产工序中使用在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图1的显示装置10、测量装置50、系统控制装置40。换句话说,在图18的生产工序中,使显示装置10显示试验图像来进行测量,校正处理部35进行基于测量结果的校正处理来创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并保存于存储部26。另外,此时,校正处理部35计算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间模式的各个中所使用的参数(针对于最高灰度的修正值),并保存于存储部2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如下的处理: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间模式、高亮度模式的各个中使试验图像显示来进行测量,将在每个模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作为配置判定用数据(测量数据集)而保存于设置服务器601。示出以上的生产工序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是图19的流程图。以下,使用图19来详细地说明生产工序中的处理。首先,假设成为处理对象的显示装置10初始设定为完全未进行不均修正部36的处理的直通(through)模式(模式0)。系统控制装置40通过用户操作输入成为处理对象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s11)。而且,在s12~s14中,进行与实施方式1所述的测量以及校正处理同样的处理。即,在s12中,系统控制装置40使显示装置10显示试验图像,并使测量装置50测量显示图像的颜色(s12)。在该测量中,一边按顺序使颜色相互不同的n张(例如n=27)的试验图像的各个显示一边拍摄各试验图像来获得测量结果。接着,系统控制装置40将显示n张(n色)试验图像而获得的n个测量结果(xyz值)总括到一起作为测量数据集0(s1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n张(n色)试验图像中包括(r,g,b)=(255,255,255)的试验图像,在上述的测量结果中,除了xyz值之外也包括亮度值。测量数据集0与s11中所输入的识别编号建立对应,并暂时保存在系统控制装置40中。接着,系统控制装置40将校正处理的指示与测量数据集0向显示装置10发送。由此,显示装置10的校正处理部35使用测量数据集0和图2的基准数据来进行校正处理,并计算每个像素的颜色不均修正用的修正量(s14)。校正处理的内容如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那样。校正处理部35将根据测量数据集0所计算出的27色量的修正量的集合作为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而保存于存储部26。另外,在s14中,校正处理部35除了校正处理之外,还进行计算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间模式的各个中所使用的参数(针对于最高灰度值的修正值)的处理,并将该参数存储于存储部26。参数的计算处理如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那样。即,能够使用(r,g,b)=(255,255,255)的试验图像的测量值(亮度值)、和实施方式1的式子4来计算。此外,当然,也可以将图12所示的调整前后的灰度值的关系作为一维查找表(lookuptable)而使存储部26保持。如果结束s14,则系统控制装置40进行显示装置10中所设定的模式的变更(s15)。具体而言,系统控制装置40将显示装置10的模式从直通模式(模式0)切换为高亮度模式(模式1)。在切换为高亮度模式的显示装置10中,不均修正部36进行动作,若输入影像数据(包括试验图像的数据),则不均修正部36针对该影像数据,以高亮度模式进行颜色不均修正(换句话说,显示装置10成为被校正的状态)。若通过s15进行模式的切换,则系统控制装置40使显示装置10显示试验图像,并使测量装置50测量试验图像的颜色(s16)。换句话说,在s12中对未被校正的显示装置(显示进行了不均修正的图像的显示装置)进行测量,与此相对,在s16中测量被校正后的显示装置(显示进行了不均修正的图像的显示装置)。换句话说,在被设定为高亮度模式的情况下,通过不均修正部36以高亮度模式进行了颜色不均修正的试验图像被显示于显示部14。此外,在s16中,一边按顺序使颜色相互不同的m张(m<n:例如m=10)的试验图像的各个显示一边拍摄各试验图像来获得测量结果。s16之后,系统控制装置40将高亮度模式(模式1)中的测量结果总括到一起作为测量数据集1(s17)。换句话说,在s17中显示m张(m色)的试验图像而获得的m个测量结果(xyz值)被总括到一起作为测量数据集1。测量数据集1与s11中所输入的识别编号建立对应,并暂时保存在系统控制装置40中。s17之后,系统控制装置40判定是否对全部模式(高亮度模式、中间模式、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结束了测量数据集的创建(s18)。在未结束的情况下(s18:否),系统控制装置40返回到s15,将显示装置10的模式切换为未创建测量数据集的模式,再次进行s16以下的处理。此外,从高亮度模式切换为中间模式(模式2),从中间模式切换为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模式3)。在中间模式或者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在s16中,通过不均修正部36以各个模式进行了颜色不均修正的试验图像被显示于显示部14。换句话说,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另外,在中间模式的情况下在s17中所创建的是测量数据集2,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情况下在s17中所创建的为测量数据集3。在对全部模式结束了测量数据集的创建后(s18:是),系统控制装置40将识别编号和测量数据集0~3建立对应并向设置服务器601发送(s19),完成处理。图20是示出各模式与测量数据集的关系的表。测量数据集0是表示测量不使不均修正部36动作的非修正(non-correction)模式(模式0)下所显示的试验图像的颜色时的测量结果的数据。测量数据集1是表示测量不进行灰度限制处理而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高亮度模式(模式1)下所显示的试验图像的颜色时的测量结果的数据。测量数据集3是表示测量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模式3)下所显示的试验图像的颜色时的测量结果的数据。测量数据集2是表示测量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但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抑制了灰度限制处理中的调整宽度的中间模式(模式2)下所显示的试验图像的颜色时的测量结果的数据。接下来,对设置服务器601中所储存的信息进行说明。图21是示出储存在设置服务器601的存储部中,并积蓄测量数据集而成的数据库的图。在图21所示的数据库中,将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直通模式的测量数据集0、高亮度模式的测量数据集1、中间模式的测量数据集2、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测量数据集3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换句话说,在生产工序中,对量产的各显示装置10按顺序进行图19的处理,并按照每个显示装置,使将识别编号和测量数据集0~4建立对应的信息积蓄至设置服务器601。(设置工序)使具有不均修正的程度不同的多个模式的显示装置10排列来构成多显示器的情况下,有时某个配置图案在某个模式下是最佳的但在其它的配置图案中不是最佳。这是因为各模式中的不均抑制状况在各显示装置10中微妙地不同。因此,在设定由多个显示装置10构成的多显示器的情况下,需要对设置时所设定的模式判定最佳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8所示的设置工序中,配置判定装置600(例如笔记本pc)判定与在设置使显示装置10排列的多显示器1000的情况下所设定的模式对应的最佳配置。换句话说,在配置判定装置600中安装有判定最佳配置的软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对排列纵向2台,横向2台合计4台显示装置10,以2×2配置来构成多显示器1000的例子进行说明。其中,构成多显示器1000的显示装置10的横向、纵向的数量并不限于此。图22是示出设置工序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首先,配置判定装置600通过操作人员的操作而输入成为设置对象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s21)。接着,配置判定装置600访问设置服务器601,从设置服务器601接收与s21中所输入的识别编号建立对应的测量数据集0~4(s22)。例如,如果构成多显示器1000的显示装置10为4台,则在s21中输入4台显示装置10的各个的识别编号,在s22中4台显示装置10的各个的测量数据集被下载至配置判定装置600。接着,配置判定装置600通过用户操作输入设置多显示器1000时为各显示装置10所设定的预定的模式的编号(s23)。具体而言,输入表示前述的直通模式、高亮度模式、中间模式、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的任意一个的编号。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也能够设定直通模式,该情况下,显示装置10不进行不均修正部36的处理而使影像显示部14显示。即,虽为极其稀少的情况,但在设置时为各显示装置10设定直通模式的情况下,在s23中输入直通模式的编号。s23之后,配置判定装置600使用s22中接收到的测量数据集中与s23中所输入的模式编号的模式对应的测量数据集来进行判定显示装置10的最佳配置的最佳配置判定处理(s24)。此外,s24的最佳配置判定处理的详细后述。s24之后,配置判定装置600在配置判定装置600的监视器上显示示出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和配置位置(坐标值)的推荐配置例(s25)。例如,如图25的符号850所示,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xx0001,xx0003,xx0016,xx0020)、表示各显示装置10的配置的坐标值((1,1)(1,2)(2,1)(2,2))、和各显示装置的布局被显示于监视器。或者,如图25的符号851所示,也可以仅显示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和表示各显示装置10的配置的坐标值的对应关系。接下来,基于图25对配置判定装置600的结构进行说明。配置判定装置600是由处理器以及存储装置构成的通用计算机。配置判定装置600如图25所示,具备测量数据获取部600a、模式选择部600b、判定部600c、以及结果输出部600d。此外,配置判定装置600所包含的各部600a~600d是表示通过软件实现的功能的功能模块。测量数据获取部600a是若由用户输入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则从设置服务器601下载与该识别编号建立对应的测量数据集的模块。模式选择部600b选择被用户输入的模式编号的模式。判定部600c使用与被模式选择部600b选择的模式对应的测量数据集来进行最佳配置判定处理。结果输出部600d使配置判定装置600的监视器显示最佳配置判定处理的判定结果。(最佳配置判定处理)接下来,详细地对图22的s24的最佳配置判定处理进行说明。最佳配置判定处理能够通过公知的手法实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14-26120号公报”)所记载的手法。具体而言,如下述那样操作来进行。首先,判定部600c如图23所示,在各显示装置10中设定9处参照区域。具体而言,将显示画面的全部区域分为9份,设定呈3×3的矩阵状排列的9个分割区域(对于各分割区域,显示画面和形状(矩形状)以及纵横比相同,面积为显示画面的面积的9分之1)。而且,将由各分割区域所包含的200×200像素构成的区域设为参照区域。此外,参照区域的尺寸并不限于200×200像素,能够适当地变更。接下来,判定部600c对下载的测量数据集0~3中与图22的s23中所输入的模式编号的模式对应的测量数据集进行检测。例如,若在s23中输入模式编号3(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则检测出测量数据集3。接着,判定部600c选择检测出的测量数据集所示的m色(或者n色)中的任意一个颜色。所选择的颜色可以预先设定,也可以根据配置判定装置600的操作人员的输入指示来决定。此处,选择(r,g,b)=(255,255,255)。判定部600c针对选择出的颜色即(r,g,b)=(255,255,255),,按照各显示装置10的参照区域计算测量值的代表值(各像素的测量值的平均值等)。此外,测量值为xyz值,但计算的代表值被变换为l*a*b*值(cie1976的l*a*b*数据)。接下来,判定部600c针对可设定的全部配置图案中的一个配置图案,求出隔着相互邻接的2个显示装置的边界而对置的参照区域彼此的色差δe。色差δe使用根据与所选择的颜色即(r,g,b)=(255,255,255)对应的测量值所计算出的上述代表值来求出。具体而言,若以图26所示的配置图案为例来考虑,则求出δe1~δe12这12个色差。此处,δe1是显示装置10a的参照区域c与显示装置10b的参照区域a的色差,δe2是显示装置10a的参照区域f与显示装置10b的参照区域d的色差,δe3是显示装置10a的参照区域i与显示装置10b的参照区域g的色差。δe7~δe9与δe1~δe3同样地,是显示装置10c的各参照区域与显示装置10d的各参照区域的色差。另外,δe4是显示装置10a的参照区域g与显示装置10c的参照区域a的色差,δe5是显示装置10a的参照区域h与显示装置10c的参照区域b的色差,δe6是显示装置10a的参照区域i与显示装置10c的参照区域c的色差。δe10~δe12也与δe4~δe6同样地,是显示装置10b的各参照区域与显示装置10d的各参照区域的色差。判定部600c针对一个配置图案,将如以上那样操作所求出的δe1~δe12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最大色差δe。对可设定的全部配置图案的各个求出这样的最大色差δe。而且,判定部600c将最大色差δe的值最小的配置图案判定为最佳配置。如以上所示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基于测量以设置时所设定的模式所显示的试验图像而得到的测量值来判定最佳配置。因此,对于使用了具有不均修正的程度相互不同的多个模式的显示装置的多显示器,有能够判定针对于设置时所设定的模式的最佳配置这个优点。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设置工序中使用配置判定装置600来进行最佳配置的判定,但当然即使在设置后需要切换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最佳配置的判定。即,设置由多个显示装置10构成的多显示器来设定模式而开始使用。之后需要切换模式的情况下,可以使配置判定装置600从设置服务器601下载测量数据集,并进行最佳配置判定处理。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判定装置600,在每次模式变更时,能够确定对于被变更的模式来说最佳的配置。另外,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对设定各模式之后所显示的试验图像进行测量,并基于通过该测量而得到的测量值来判定最佳配置。换句话说,使用进行了不均修正部36的修正的试验图像的测量值来进行最佳配置的判定。因此,与基于不进行不均修正而测量出的测量结果来进行配置判定的系统相比,能够抑制运算的复杂化,并提高判定精度。另外,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如果一旦在设置工序中将测量数据集保存于设置服务器601,则以后能够多次利用测量数据集。因此,一旦设置多显示器1000后,切换所设定的模式,即使在需要再次进行配置判定装置600的判定的情况下,再次从设置服务器601下载测量数据集即可,因而能够省去在设置的现场重新测量的工夫。另外,在多显示器设置后,即使因一部分的显示装置10的故障而需要更换显示装置10,每次都能够进行最佳的配置的判定。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3那样设定参照区域,但并不限于图23那样的方式。例如如图24所示,也可以是在外框的附近排列以与该外框平行的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的参照区域的方式。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图19的s16中显示m色的试验图像来测量,但m也可以是1。例如也可以仅进行有关白((r,g,b)=(255,255,255))的测量,也可以进行有关高亮度的灰色((r,g,b)=(240,240,240))的试验。此外,该情况下,当然,在图22的s24中省略选择m色中的1色这个处理,而使用在图19的s16中所测量出的1色的测量数据集。另外,可以在每个模式使m的值不同。例如可以在高亮度模式(模式1)中对5色进行测量,在中间模式(模式2)中对2色进行测量,在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中对3色进行测量。另外,配置判定装置600可以使监视器显示图27所示那样的ui,并通过该ui进行信息的输入以及判定结果的输出。操作人员经由图27的ui输入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和模式编号。另外,操作人员利用下拉菜单输入监视器的配置数,并利用按钮选择设置方向。而且,操作人员若结束全部信息的输入,则按下执行按钮。若执行按钮被按下,则判定部600c进行判定,结果输出部600d使ui反映判定结果。在图27的ui中,显示表示附加了识别编号([001]…[004])的显示装置的配置的布局(符号450a),且显示各显示装置的识别编号与位置编号的对应关系(符号450b)。此外,即使是实施方式2,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有高亮度模式、中间模式、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这3个模式,但只要是至少具有2个模式(换句话说多个模式)的结构即可。换句话说,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10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10同样地具有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第一以及第二模式,在上述第二模式中,通过对各像素一律进行使上述影像数据的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而与上述第一模式相比将上述灰度值抑制为靠低灰度侧即可。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高亮度模式与第一模式对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与第二模式对应,也能够切换为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相比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的中间模式(第三模式)。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第一以及第二模式未必是不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高亮度模式、和进行灰度限制处理的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对。例如,中间模式和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的对也可以是第一以及第二模式。该情况下,中间模式(第一模式)和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都进行灰度限制处理,但中间模式(第一模式)与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相比抑制灰度值的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从而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与中间模式(第一模式)相比将灰度值抑制为靠低灰度侧。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除了中间模式a(第一模式)和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之外,也切换为中间模式b(第三模式),中间模式b(第三模式)可以比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第二模式)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并且比中间模式a(第一模式)增强上述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另外,当然,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二模式也可以是高亮度模式和中间模式的对。[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3是相当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方式。在实施方式2中,使设置服务器601的存储部存储各显示装置10的测量数据集0~4,但可以并不是使设置服务器601的存储部存储各显示装置10的测量数据集0~4,而使各个显示装置10的存储部26存储。实施方式3是使各个显示装置10的存储部26存储各显示装置10的测量数据集0~4的方式。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9的s19中,测量数据集0~3并不是从系统控制装置40发送给设置服务器601,而是向显示装置10发送,并储存于显示装置10的存储部26。此外,对于测量数据集0,由于在s13与s14之间向显示装置10发送,所以能够在s19中省略发送。如以下那样操作来进行设置工序。首先,使使用于多显示器1000的各显示装置10和配置判定装置600通过lan电缆等可通信地连接。由此,配置判定装置600能够从各显示装置10读出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和各显示装置10的测量数据集0~4的组合。或者,可以是使用usb存储器等外部存储装置,使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和显示装置10的测量数据集0~4的组合从各个显示装置10传递至配置判定装置600的方式。该情况下,在各显示装置10中设置有处理部(软件),若检测出插入usb存储器,则该处理部将存储部26中所储存的测量数据集0~4和识别编号写入usb存储器。若如以上那样操作而配置判定装置600获取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和测量数据集0~4的组合,则配置判定装置600执行图22的s23~25来判定最佳配置,并输出判定结果。这样,在构成多显示器时,可以利用使用的各个显示装置10的存储部26中所储存的测量值数据集来进行最佳配置判定处理。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2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说明的优点。在设置现场使用配置判定装置600来进行判定的情况下,不需要对外部网络的访问环境,所以即使处于通信环境未准备就绪的环境下也能够进行判定。[实施方式4]即使如实施方式2、3那样进行最佳配置,该最佳配置只是最抑制显示装置间的不均(亮度或颜色的间隙)的可能性高的配置,即使如该最佳配置那样配置,也并不是不均完全消失。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判定装置600中设置调整值计算部(未图示)。而且,调整值计算部在图22的s24与s25之间,按照每个显示装置计算用于使以最佳配置进行了配置的情况下各显示装置10的外框附近中的间隙更不显眼的调整值,并进行设定。该调整值(offsetvalue)是指对基准灰度(成为基准的rgb值的组)应用的值。基准灰度在厂商侧预先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55,255,255)。调整值计算部在图22的s24之后,按照每个显示装置10求出对基准灰度应用的调整值(例如,(-3,-4,-5))。以下,对调整值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首先,调整值计算部如图29所示,在使各显示装置10最佳配置的情况下的多显示器1000中设定p1~p8这8个点。这里,点p1~p8利用s24中所使用的参照区域。具体而言,在假定为图26和图29所示的显示装置10a~10d为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将显示装置10a的参照区域f设为点p1、将显示装置10a的参照区域h设为点p3、将显示装置10b的参照区域d设为点p2、将显示装置10b的参照区域h设为点p4、将显示装置10c的参照区域b设为点p5、将显示装置10c的参照区域f设为点p7、将显示装置10d的参照区域b设为点p6、将显示装置10d的参照区域d设为点p8。换句话说,调整值计算部针对相互邻接的显示装置彼此的4个边界的各个,设定隔着边界而对置的点的对。接下来,调整值计算部使用与s23中所输入的模式编号的模式对应的测量数据集,对点p1~p8的各个求出测量值的代表值作为l*a*b*值。此外,如果在s24中通过判定部600c从m色选择的颜色和基准灰度相同,则由于在s24中已经求出与各点对应的各参照区域的代表值,所以可以挪用该代表值。调整值计算部计算l*值的目标值、a*值的目标值、b*值的目标值。l*值的目标值是点p1~p8的l*值的平均值,a*值的目标值是点p1~p8的a*值的平均值,b*值的目标值是点p1~p8的b*值的平均值。换句话说,在由4台显示装置10构成的多显示器1000中,根据8个对象点的各个的l*值、a*值、b*值逐一求出l*值的目标值、a*值的目标值、b*值的目标值。接着,调整值计算部对点p1~p8的各个求出δl、δa、δb。δl是指l*值的目标值与成为对象的点的l*值的差值,δa是指a*值的目标值与成为对象的点的a*值的差值,δb是指b*值的目标值与成为对象的点的b*值的差值。另外,调整值计算部对点p1~p8的各个求出δe。δe能够例如通过下述的式子6来求出。δe={(δl)2+(δa)2+(δb)2}1/2式子6接下来,调整值计算部按照每个显示装置10a~10d逐一设定对象点。具体而言,如图29那样,在显示装置10a~10d的各个中设定点的对,然而按照显示装置10a~10d,将点的对中的δe大的点(δe最大的点)设定为对象点。例如如图29所示,在显示装置10a中设定点p1和点p3的对,但在点p1的δe大于点p3的δe的情况下,调整值计算部将点p1设定为显示装置10a的对象点。调整值计算部对显示装置10b~10d的各个,也与显示装置10a同样地设定对象点。此外,在以上的例子中,在各显示装置中设定有2个点,但也可以在各显示装置中设定3个以上的点。该情况下,以点彼此隔着邻接的显示装置的边界而相互对置的方式在每一个显示装置设定3个以上的点。而且,与以上的例子同样地,按照每个点求出δe(按照每个点求出l*a*b*值(代表值),对于l*a*b*值的各个,将全部点的平均值作为目标值,并按照各点使用该目标值来求出δe)。而且,在各显示装置中,提取3个以上的点中δe最大的点作为对象点。接着,调整值计算部为每个显示装置10a~10d初始设定调整值(δr,δg,δb)。具体而言,调整值计算部按照每个显示装置10a~10d,使用各个装置的对象点的δa、δb,如下述那样操作来初始设定调整值。在δa>0的情况下,以成为降低r(抑制红色)的方向的方式初始设定δr=调整系数a×(-1)的负的值。在δa<0的情况下,以成为降低g(抑制绿色)的方向的方式初始设定δg=调整系数b×(-1)的负的值。在δb>0的情况下,在降低r和g(抑制黄色)的方向上,初始设定δr=调整系数c×(-1)的负的值、δg=调整系数c×(-1)的负的值。在δb<0的情况下,在降低b的(抑制蓝色)的方向上,初始设定δb=调整系数d×(-1)的负的值。此外,调整系数a、b、c、d为正的数,例如如a=1,b=1,c=2,d=1那样设定。但是,这些为取决于显示装置的特性的值,可以任意地设定。具体而言,在δa>0且b>0的情况下,δr=调整系数a×(-1)+调整系数c×(-1)=(-1)×(调整系数a+调整系数c),δg=调整系数c×(-1),δb=0。另外,在δa<0且δb>0的情况下,δr=调整系数c×(-1),δg=(调整系数b+调整系数c)×(-1),δb=0。并且,在δa>0且δb<0的情况下,δr=调整系数a×(-1),δg=0,δb=调整系数d×(-1)。另外,在δa<0且δb<0的情况下,δr=0,δg=调整系数b×(-1),δb=调整系数d×(-1)。接下来,调整值计算部按照显示装置10a~10d的每一个,对初始设定的δr、δg、δb的各个,如下述那样操作来求出δl′,δa′,δb′。首先,调整值计算部访问各显示装置10a~10d,获取各显示装置10a~10d的基准数据(参照实施方式1以及图2)。接着,调整值计算部按照每个显示装置进行以下的处理。首先,调整值计算部根据图2所示的基准数据中5色量的rgb值与xyz值的对应关系求出与δr、δg、δb的各个对应的δl′,δa′,δb′。例如,针对rgb值为(240,240,240)、(224,240,240)、(240,224,240)、(240,240,224)的4色中(240,240,240)、(224,240,240),将xyz值变换为l*a*b*值。而且,求出从rgb值为(224,240,240)的l*a*b*值减去rgb值为(240,240,240)的l*a*b*值所得的差值(δl′,δa′,δb′)。该差值成为处理对象的显示装置中与δr=-16对应的δl′,δa′,δb′。并且,通过将δl′,δa′,δb′除以16,能够求出与δr=-1对应的δl′,δa′,δb′。同样地,使用rgb值为(240,224,240)、(240,240,240)的xyz值来求出与δg=-1对应的δl′,δa′,δb′。并且,使用rgb值为(240,240,224)、(240,240,240)的xyz值来求出与δb=-1对应的δl′,δa′,δb′。调整值计算部这样按照每个δr,δg,δb,求出与δl′,δa′,δb′的关系后,使用该关系,针对初始设定的δr,δg,δb的各个,求出δl′,δa′,δb′。而且,调整值计算部按照各个δr,δg,δb,直至δl′,δa′,δb′的绝对值收敛至规定值以下为止,变更a、b、c、d的值,反复再设定(δr,δg,δb的再设定)。调整值计算部将δl′,δa′,δb′的值收敛到规定值以下时的δr,δg,δb确定为调整值。若调整值计算部如以上那样操作,按照每个显示装置10求出调整值,则访问各显示装置10,为各显示装置10设定调整值。具体而言,显示装置10若在配置判定装置600从调整值计算部接受调整值,则将调整值储存于存储部26,并使用调整值来进行影像处理。例如,假设基准灰度为(255,255,255),多显示器1000的左上的显示装置10a的r、g、b的调整值为(-3,-4,-5)。该情况下,显示装置10a的影像数据处理部32计算(252,251,250)作为针对于基准灰度(255,255,255)的调整值加法后灰度值。并且,影像数据处理部32按照r、g、b的每个通道,对针对于基准灰度(255)的调整值加法后的灰度值和最低灰度值0之间进行线形插补,从而作为示出输入值(0~基准灰度)与输出值(0~调整值相加后灰度值)的关系的一维查找表而保持于存储部26。而且,影像数据处理部32使用上述的一维查找表作为比不均修正部36靠后段的输出灰度修正用的数据。换句话说,影像数据处理部32针对不均修正部36的颜色不均修正后的影像数据,使用上述的一维查找表来进行灰度修正。如以上那样,通过按照每个显示装置,设定用于微调输出灰度的调整值,能够抑制最佳配置后邻接的显示装置间的间隙,并能够良好地保持多显示器整体的颜色的均匀性。另外,配置判定装置600可以使监视器显示图28所示那样的ui,并通过该ui进行信息的输入、配置判定的结果的输出、调整值的计算结果的输出。在图28的ui中,操作人员输入各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模式编号、配置数、设置方向,并按下执行按钮这个点为止与图27的ui相同。若按下执行按钮,则在图28的ui中,结果输出部600d也使表示显示装置的配置的布局(符号450b)显示。另外,结果输出部600d使图28的ui显示监视器id、调整前的基准灰度、和调整值的对应关系(符号460)。如果这样操作,则不光各显示装置10的最佳配置,也能够使操作人员容易地明白为各显示装置10所设定的调整值。此外,在以上的例子中,由于将基准灰度设为(255,255,255)来计算调整值,所以只能够将r、g、b值向负的方向调整,设定负的值的调整值,但例如在将基准灰度设为(240,240,240)的情况下,除了如以上那样求出的负的调整值之外,也计算在正的方向上调整的正的调整值,并将任意一方确定为最终的调整值。具体而言,如以下那样。调整值计算部按照显示装置10a~10d的每一个,如以上所示的例子那样计算负的调整值后,按照显示装置10a~10d的每一个,使用各个装置的对象点的δa、δb,如下述那样来初始设定正的调整值(δr,δg,δb)。在δa>0的情况下,以成为提高g(强调绿色)的方向的方式初始设定δg=调整系数e的正的值。在δa<0的情况下,以成为提高r(强调红色)的方向的方式初始设定δr=调整系数f的正的值。在δb>0的情况下,在提高b(强调蓝色)的方向上,初始设定δb=调整系数g的正的值。在δb<0的情况下,在提高r和g(强调黄色)的方向上,初始设定δr=调整系数h、δg=调整系数h的正的值。此外,调整系数e、f、g、h为正的数,例如如e=2、f=1、g=2、h=2那样设定。但是,这些成为取决于显示装置的特性的值,可以任意地设定。具体而言,在δa>0且δb>0的情况下,δr=0,δg=调整系数e,δb=调整系数g,在δa<0且δb>0的情况下,δr=调整系数f,δg=0,δb=调整系数g。另外,在δa>0且δb<0的情况下,δr=调整系数h,δg=调整系数e+调整系数h,δb=0,在δa<0且δb<0的情况下,δr=调整系数f+调整系数h,δg=调整系数h,δb=0。接下来,调整值计算部按照显示装置10a~10d的每一个,针对初始设定的正的调整值即δr,δg,δb的各个,求出δl′,δa′,δb′。此外,求出方法与负的调整值的情况相同。例如通过求出从rgb值为(240,240,240)的l*a*b*值减去(224,240,240)的l*a*b*值所得的差值(δl′,δa′,δb′)作为与δr=+16对应的δl′,δa′,δb′,并将δl′,δa′,δb′除以16,能够求出与δr=+1对应的δl′,δa′,δb′。而且,调整值计算部针对作为正的调整值的δr,δg,δb的各个,直至δl′,δa′,δb′的绝对值收敛至规定值以下,变更e、f、g、h的值,反复再设定(δr,δg,δb的再设定)。调整值计算部将δl′,δa′,δb′的值收敛到规定值以下时的δr,δg,δb决定为正的调整值。接着,调整值计算部对从正的调整值的δr的δl′,δa′,δb′获得的δe、和从负的调整值的δr的δl′,δa′,δb′获得的δe进行比较,并将与小的δe对应的调整值(δr)确定为最终的值。另外,对于δg、δb,也同样地确定最终的值。由此,最终确定的δr,δg,δb未必为负的值,也有可能变为正的值。(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在实施方式1中,计算针对于1组基准灰度(255,255,255)的调整值,但也可以按照每个r、g、b的通道设定多组基准灰度(例如,除了(255,255,255)之外的(225,225,225)等),求出针对于各个基准灰度的调整值,并使用调整值相加后的各基准灰度来进行样条插补,创建一维查找表。另外,该情况下,也可以经由ui等由用户指定基准灰度。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4的配置判定装置600的判定结果来使用配置有各显示装置的多显示器,但存在想要根据用户的喜好、使用环境来切换最初设定的模式的情况。例如在用户使设置有多显示器的环境的照明的明亮度变化的情况下,也有时希望从至此所使用的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向高亮度模式切换,反之为了亮度再稍下降而更均匀地显示,从高亮度模式切换为亮度不均抑制优先模式。在切换了设定的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变更构成多显示器的显示装置的配置,但配置的变更花费时间、工夫和成本。因此,可以在切换设定模式后,不变更构成多显示器的各显示装置的布局,而计算出尽可能地抑制通过设定模式切换引起的新的显示装置间的偏差的调整值(实施方式4的调整值)。由此,有即使切换设定模式,也不进行配置变更而能够减少显示装置间的均匀性的劣化这个优点。具体而言,进行各显示装置的模式切换后,在各显示装置10上连接配置判定装置600。配置判定装置600从各显示装置10读入测量数据集。之后,配置判定装置600通过用户操作输入切换后的模式、和表示现有的布局的信息。此外,作为表示现有的布局的信息,可能有表示显示装置10的识别编号、和表示布局的位置信息(坐标值等)的对应关系的信息。使用户输入该信息。接着,配置判定装置600使用实施方式4的手法来求出与切换后的模式以及现有的布局对应的调整值,并为各显示装置10设定。通过以上的手法,即使在进行了设定模式的变更的情况下,也使用显示装置单体中所储存的测量数据来计算、设定调整值,由此即使不变更构成多显示器的显示装置的布局,也能够在新的设定模式中进行尽可能地抑制了显示装置间的偏差的显示。另外,以上,示出变更了设定模式时求出调整值的例子,但可以在多显示器设置时不进行最佳配置的判定而通过用户的任意适当地配置各显示装置的基础上设定使用的模式,之后,按照本变形例的步骤求出调整值。[通过软件的实现例]控制部25、配置判定装置600所包含的各部600a~600d可以通过形成在集成电路(ic芯片)等上的逻辑电路(硬件)来实现,也可以使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通过软件来实现。后者的情况下,控制部25、配置判定装置600所包含的各部600a~600d具有执行实现各功能的软件即程序的命令的cpu、上述程序以及各种数据以计算机(或者cpu)可读取的方式被记录的rom(readonlymemory)或者存储装置(将它们称为“记录介质”)、展开上述程序的ram(randomaccessmemory)等。而且,计算机(或者cpu)通过从上述记录介质读取上述程序并执行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作为上述记录介质,能够使用“非临时的有形的介质”、例如磁带、磁盘、磁卡、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的逻辑电路等。另外,上述程序可以经由可传输该程序的任何的传输介质(通信网络、广播波等)供给给上述计算机。此外,即使上述程序通过电子式传输而得以体现的、载置于载波中的数据信号的方式,本发明也能得以实现。[总结](实施方式1的总结)本发明的方式1的影像处理装置(控制部25)具备:切换部(总括控制部31),根据输入指示至少能够切换作为画质修正模式的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以及修正部(不均修正部36),无论是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的情况下,都使用执行校正处理所得的颜色不均修正用数据来对使显示面板(显示部14)显示的影像的影像数据进行颜色不均修正,上述修正部在上述第二模式中,通过对各像素一律进行使上述影像数据的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从而与上述第一模式相比将上述灰度值抑制为靠低灰度侧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在本发明的方式1的结构中,可知根据进行使影像数据的灰度值向低灰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第二模式,与在不进行灰度限制处理而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情况、比第二模式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灰度限制处理来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情况相比,虽然图像整体的亮度变低,但伴随颜色不均抑制的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程度变高。因此,在本发明的方式1中,在进行高亮度显示的必要性高的情况下(例如用作标牌的情况),通过切换为上述第一模式,虽然抑制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的程度,但能够进行高亮度区域的显示,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必要性高的情况下(例如用作多显示器所包含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的情况),通过切换为第二模式,虽然降低图像整体的亮度,但能够提高疑似的亮度不均抑制度。换句话说,起到如下的效果:在进行高亮度显示的必要性高的用途中能够实现高亮度显示,在抑制亮度不均的必要性高的用途中能够提高亮度不均抑制度,即使显示装置的用途发生变化,也能够实现适合各个用途的影像处理。此外,本发明的方式1在第二模式中,具有通过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颜色不均修正,从而进行颜色不均抑制,并且增大伴随颜色不均抑制而产生的亮度不均的疑似的抑制的效果这个优点。此处,由于上述灰度限制处理对全部像素一律进行相同的修正,所以不会给计算机带来过度的负担。由此,在本申请发明中,尽可能地抑制计算机的负担,并且有效地减少颜色不均和亮度不均这双方。与此相对,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7115号公报)原来并不是进行颜色不均修正的结构,所以不具有如本申请发明那样的优点。对于本发明的方式2的影像处理装置,上述修正部在上述第一模式中不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而进行上述颜色不均修正。本发明的方式3的影像处理装置在方式2中,上述切换部根据上述输入指示能够切换为第一模式、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上述修正部在上述第三模式中,与上述第二模式相比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另外,对于本发明的方式4的影像处理装置,上述修正部在上述第一模式中,与上述第二模式相比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上述颜色不均修正。另外,本发明的方式5的影像处理装置在方式4中,上述切换部根据上述输入指示能够切换为上述第一模式、上述第二模式、以及第三模式,上述修正部在上述第三模式中,比上述第二模式抑制上述移动的程度并且比上述第一模式增强上述移动的程度地进行上述灰度限制处理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根据本发明的方式3、5的影像处理装置,起到如下的效果:在无需将高亮度维持为必须成为第一模式的程度但在上述第二模式中产生亮度不足的情况、无需进行显示不均抑制到必须成为上述第二模式的程度但在上述第一模式中显示不均显眼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为第三模式,能够实现适合这些情况的影像处理。对于本发明的方式6的影像处理装置,上述修正部在上述第一模式以及上述第二模式中共享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对于本发明的方式7的影像处理装置,上述修正部在上述第一模式、上述第二模式、以及上述第三模式中共享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根据本发明的方式6、7,由于在全部模式中共享颜色不均修正用表格,所以与按照每个模式准备不均修正用表格那样的结构相比,有能够节约存储容量这个效果。(实施方式2~4的总结)(实施方式2的技术的解决课题)在排列多个显示装置而成的多显示器中,考虑多个配置图案,但不管是任何的图案,多显示器整体中的画质并不是相同。这是因为在每个显示装置中规格或特性有偏差,所以有显示装置彼此的画质的不均显眼的配置图案,则也有该不均比较不显眼的配置图案。因此,对于多显示器,优选判定画质变为最佳的配置图案,并利用该配置图案使全部显示装置排列。对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按照每个显示装置使试验图像显示来测量亮度以及色度,并基于测量结果来判定显示品质最佳的配置图案的判定方法。在显示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有具有使亮度不均修正中的不均抑制度相互不同的多个模式,由使用者进行模式的切换的显示装置。此处,在使具有多个模式的显示装置排列来构成多显示器的情况下,有时某个配置图案在某个模式中为最佳的但在其它的图案中并不是最佳,以往不知该情况而由本申请发明人发现。换句话说,即使对具有多个模式的显示装置仅应用专利文献2的方法,未必在实际使用时所设定的模式下进行测量,有时不会获得最适合实际使用时所设定的模式的配置判定结果。实施方式2是鉴于以上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对使用了具有不均修正的程度相互不同的多个模式的显示装置的多显示器判定最佳的配置的配置判定装置。本发明的方式8为了实现该目的,是判定多显示器中的各显示装置的最佳配置的配置判定装置,各显示装置具有不均修正的程度相互不同的多个模式,配置判定装置具备:模式选择部,根据用户的输入操作选择上述多个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模式;判定部(配置判定部600c),针对各显示装置10,使用预先储存有表示以上述多个模式的各个模式显示的试验图像的颜色的测量值的存储部(设置服务器的存储部)中所存储的信息中与被模式选择部600b选择的模式有关的测量值来判断被模式选择部选择的模式中的各显示装置10的最佳配置。根据本发明的方式8,使用测量在多个模式的各个模式中被修正的试验图像的测量值中被用户指定的模式的测量值来判断被用户指定的模式中的最佳配置。因此,对于使用了具有不均修正的程度相互不同的多个模式的显示装置的多显示器,起到能够判定针对于实际使用时的模式的最佳的配置这个效果。本发明的方式9的配置判定装置在方式8中,上述多个模式至少包括第一以及第二模式,第一以及第二模式均是使用执行校正处理而获得的颜色不均修正用数据,对使显示面板显示的影像的影像数据进行每个像素的颜色不均修正的模式,上述第二模式通过对各像素一律进行使上述影像数据的灰度值向低亮度侧移动的灰度限制处理,与上述第一模式相比将上述灰度值抑制为靠低亮度侧的基础上实施上述颜色不均修正。另外,本发明的方式10的配置判定装置在方式8或者9中,具备结果输出部,上述结果输出部使将各显示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各显示装置的位置信息建立对应的信息作为判定结果而使显示部显示。由此,起到用户能够容易地识别最佳配置的判定结果这个效果。本发明的方式11的配置判定装置在方式8~10中,具备调整值计算部,按照构成上述多显示器的显示装置,针对被上述模式选择部选择的模式,(a)计算使与规定的基准灰度对应的试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的上述测量值的目标值、亦即各显示装置共用的目标值、和使与上述基准灰度对应的试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的上述测量值的色差,(b)基于上述色差来计算为了使显示上述基准灰度的试验图像的情况下的上述测量值接近上述目标值而对上述基准灰度所设定的调整值。根据本发明的方式11,如果按照每个显示装置,使用上述调整值来调整输出灰度,则有能够抑制邻接的显示装置间的间隙这个优点。此外,对于调整值的用法而言,以下那样的手法可以作为一个例子。首先,对各显示装置设置各个调整值。接下来,在各显示装置中,按照每个颜色成分,使用调整值来调整基准灰度,并对调整后基准灰度与最低灰度(例如0)之间进行线形插补,从而保持为表示输入值与输出值的关系的一维查找表。各显示装置使用上述的一维查找表,在颜色不均修正后进行输出灰度修正。另外,本发明的方式11是判定多显示器中的各显示装置的最佳配置的配置判定方法,各显示装置具有不均修正的程度相互不同的多个模式,包括:测量工序,按照每个显示装置,在上述多个模式的各个中,对表示使显示装置显示的试验图像的颜色的测量值进行测量;以及判定工序,参照通过上述测量工序而得到的测量值中与上述多个模式中被用户指定的指定模式有关的测量值来判定上述指定模式中的各显示装置的最佳配置。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在不同的实施方式分别适当地组合公开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并且,通过在各实施方式分别组合公开的技术手段,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能够利用于显示装置或者排列多个显示装置而成的多显示器系统。符号说明10…显示装置;14…显示部(显示面板);25…控制部(影像处理装置);26…存储部;31…总括控制部(切换部);35…校正处理部;36…不均修正部(修正部);40…系统控制装置;50…测量装置;600…配置判定装置;600a…测量数据获取部;600b…模式选择部;600c…判定部(配置判定部);600d…结果输出部;601…设置服务器;1000…多显示器。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