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方法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7546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方法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方法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器作为两种主流的显示设备,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

OLED显示器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像素阵列以及驱动各个像素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D1、驱动晶体管DT、存储电容C1、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数据线Data、扫描线S1、发光控制线EMIT、第一电源电压端VDD和第二电源电压端VEE。

首先,扫描线S1提供低电平信号,第一开关晶体管T1导通,数据线Data上的数据电压信号被写入节点N1,并由存储电容C1在一个帧周期内保持该电压信号不变;然后,发光控制线EMIT提供低电平信号,第二开关晶体管T2导通,有机发光二极管D1发光。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OLED显示面板的版图设计中,数据线Data所在的金属层通常会覆盖(或部分地覆盖)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所在的金属层,并且一列像素通常共用一条数据线Data,随着扫描行的切换(例如,从扫描第一行切换到扫描第二行),数据线Data上的信号也不断变化,由于数据线Data的信号变化而产生的寄生电容通过两层金属层之间的重叠部分作用到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进而影响由存储电容C1保持的数据电压,产生串扰(Crosstalk)。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方法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单元、耦合单元、数据写入单元、发光控制单元、复位单元、数据线、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发光控制线、参考电压线、初始化电压线、发光元件和驱动晶体管。存储单元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用于存储传输至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电压;耦合单元与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复位单元和数据写入单元连接;数据写入单元与参考电压线连接,用于基于第二扫描线的信号将参考电压线上的信号传输至耦合单元;发光控制单元与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和发光元件的阳极连接,用于基于发光控制线的信号控制发光元件发光;复位单元与初始化电压线、数据线、发光元件的阳极、耦合单元、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用于基于第一扫描线的信号复位发光元件的阳极电位、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和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电位,并将数据线上的信号传输至耦合单元;发光元件的阴极与第一电源电压线连接;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二电源电压线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驱动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包括:在初始化期间,初始化电压线提供初始化电压信号,数据线提供数据电压信号,发光控制单元基于发光控制线的信号导通,复位单元基于第一扫描线的信号将初始化电压信号传输至发光元件的阳极、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并将数据电压信号传输至耦合单元;在阈值电压侦测期间,第二电源电压线提供第二电压信号,发光控制单元基于发光控制线的信号截止,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上的电压信号由初始化电压信号上升至低于第二电压信号的值,完成对驱动晶体管的阈值侦测;在数据写入期间,数据线提供高阻信号,参考电压线提供参考电压信号,数据写入单元基于第二扫描线的信号将参考电压信号传输至耦合单元,并通过耦合单元的耦合作用将耦合单元上的电压信号变化先传输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进而传输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完成数据的写入;在发光期间,复位单元基于第一扫描线的信号截止,发光控制单元基于发光控制线的信号导通,发光元件发光。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多行像素单元和多列像素单元,每行像素单元包括多个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将补偿电压通过耦合单元先写入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进而写入驱动晶体管的栅极,避免了由于数据线上的信号变化产生的寄生电容对驱动晶体管栅极的影响,实现了稳定显示。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A示出了图2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一个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3B示出了图3A中的驱动晶体管、数据线、电容以及各节点在有机发光像素中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示出了驱动图3A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时序图;

图5A~5D示出了图3A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在图4的各个阶段的等效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用于驱动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用于驱动图10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第二扫描线上施加的信号和发光控制线上施加的信号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可包括存储单元201、耦合单元202、数据写入单元203、发光控制单元204、复位单元205、数据线Data、第一扫描线S1、第二扫描线S2、发光控制线EMIT、参考电压线Ref、初始化电压线Init、发光元件D1和驱动晶体管DT。

其中,存储单元201与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连接,用于存储传输至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的电压;耦合单元202与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复位单元205和数据写入单元203连接;数据写入单元203与参考电压线Ref连接,用于基于第二扫描线S2的信号将参考电压线Ref上的信号传输至耦合单元202;发光控制单元204与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和发光元件D1的阳极连接,用于基于发光控制线EMIT的信号控制发光元件D1发光;复位单元205与初始化电压线Init、数据线Data、发光元件D1的阳极、耦合单元202、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和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连接,用于基于第一扫描线S1的信号复位发光元件D1的阳极电位、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电位和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电位,并将数据线Data上的信号传输至耦合单元202;发光元件D1的阴极与第一电源电压线VEE连接;驱动晶体管DT的第一极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连接。

继续参考图3A,示出了图2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一个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3A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是图2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一个具体实现方式。因此,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同样包括存储单元301、耦合单元302、数据写入单元303、发光控制单元304、复位单元305、数据线Data、第一扫描线S1、第二扫描线S2、发光控制线EMIT、参考电压线Ref、初始化电压线Init、发光元件D1和驱动晶体管DT。

耦合单元302可包括第一电容C1。其中,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接收复位单元305或数据写入单元303提供的信号。

复位单元305可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和第三开关晶体管T3。其中,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和第三开关晶体管T3的栅极都与第一扫描线S1连接,第一开关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连接,第一开关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连接,第二开关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初始化电压线Init连接,第二开关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D1的阳极连接,第三开关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数据线Data连接,第三开关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耦合单元302连接。

数据写入单元303可包括第四开关晶体管T4。其中,第四开关晶体管T4的栅极与第二扫描线S2连接,第四开关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耦合单元302连接,第四开关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参考电压线Ref连接。

存储单元301可包括第二电容C2。其中,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连接。

发光控制单元304可包括第五开关晶体管T5。其中,第五开关晶体管T5的栅极与发光控制线EMIT连接,第五开关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连接,第五开关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D1的阳极连接。

尽管图3A示出了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第三开关晶体管T3、第四开关晶体管T4、第五开关晶体管T5和驱动晶体管DT均为PMOS(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P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但这仅仅是示意性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第三开关晶体管T3、第四开关晶体管T4、第五开关晶体管T5和驱动晶体管DT可以均为NMOS(Negative 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N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或者部分为NMOS晶体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来设置。

下面将以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第三开关晶体管T3、第四开关晶体管T4、第五开关晶体管T5和驱动晶体管DT均为PMOS晶体管为例,结合图4所示的时序图和图5A~图5D所示的等效电路图来描述图3A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

P1阶段:数据线Data提供数据电压信号Vdata,初始化电压线Init提供参考电压信号Vinit,第一电源电压端VEE提供第一电压信号Vee,第二电源电压端VDD提供第二电压信号Vdd,第一扫描线S1、和发光控制线EMIT提供低电平信号,第二扫描线S2提供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第三开关晶体管T3、第五开关晶体管T5和驱动晶体管DT导通,第四开关晶体管T4截止,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如图5A所示。

在该阶段,由于第一电压信号Vee和第二电压信号Vdd的电位差较大(通常大于10v),驱动晶体管DT工作在饱和状态。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即,第二节点N2)电位Vg和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即,第三节点N3)电位Vd均为Vinit,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即,第一节点N1)电位V1为Vdata

P2阶段:第一扫描线S1提供低电平信号,第二扫描线S2和发光控制线EMIT提供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第三开关晶体管T3和驱动晶体管DT导通,第四开关晶体管T4和第五开关晶体管T5截止,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如图5B所示。

在该阶段,第二电压信号Vdd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充电,使第二节点N2的电位Vg和第三节点N3的电位Vd由Vinit逐渐上升至Vdd-|Vth|,停止充电。第二节点N2的电位Vg和第三节点N3的电位Vd由第二电容C2保持,第一节点N1的电位V1为Vdata。在这里,Vth为驱动晶体管DT的阈值电压。

P3阶段:数据线Data被高阻,参考电压线Ref提供参考电压信号Vref,第一扫描线S1和第二扫描线S2提供低电平信号,发光控制线EMIT提供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第三开关晶体管T3和第四开关晶体管T4导通,第五开关晶体管T5截止,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如图5C所示。

在该阶段,第一节点N1的电位V1由Vdata变为Vref,由于第一电容C1的耦合作用,第三节点N3的电位变化量ΔV为:

其中,c1为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c2为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

这样,第二节点N2的电位Vg和第三节点N3的电位Vd变为:

然后,可将第一扫描线S1提供的信号由低电平信号转为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和第三开关晶体管T3截止,第二节点N2的电位Vg由第二电容C2保持。

P4阶段:第一扫描线S1提供高电平信号,第二扫描线S2和发光控制线EMIT提供低电平信号,第四开关晶体管T4、第五开关晶体管T5和驱动晶体管DT导通,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和第三开关晶体管T3截止,发光元件D1发光,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如图5D所示。

在该阶段,第二节点N2的电位Vg为第三节点N3的电位Vd为Voled(这里,Voled是发光元件D1的阳极电位),第一节点N1的电位V1为Vref,驱动晶体管DT的源极(或第一极)电位Vs为Vdd。

由晶体管在饱和区的电流公式:

I=k(|Vgs|-|Vth|)2 (3)

其中,Vgs为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位差;

μ为驱动晶体管DT的迁移率,cox为驱动晶体管DT的单位面积栅氧化层电容的容值,为驱动晶体管DT的沟道宽长比。

可计算出在P4阶段,流过发光元件D1的发光电流为:

化简上述公式(4)可得,在P4阶段,流过发光元件D1的发光电流为:

从公式(5)可以看出,发光电流Ioled与驱动晶体管DT的阈值电压Vth无关。因此,在第一电容C1的电容值c1、第二电容C2的电容值c2不变的情况下,向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施加相同的参考电压信号Vref和数据电压信号Vdata,可以得到相同的发光电流Ioled,从而避免了驱动晶体管DT的阈值电压Vth对发光电流Ioled的影响。

此外,现有技术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进行阈值电压补偿后,发光电流通常仅与数据电压信号成正比(例如,Ioled=k(Vdata-Vref)2),在发光电流确定的情况下,数据信号电压的取值范围被限定在较小的范围,不利于实现更好的显示质量(例如,更丰富的色彩显示、更多的灰阶等级等)。而在本实施例中,从公式(5)可以看出,发光电流不仅与数据电压信号相关,还与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有关。因此,可通过调节第一电容C1的容值和第二电容C2的容值,使得施加至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数据电压信号Vdata可具有较宽的取值范围,能实现更好的显示质量。

此外,本实施例中,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中增加了耦合单元302(例如,第一电容C1)和第三节点N3。一方面,通过调节耦合单元302和存储单元301可使数据电压信号Vdata具有较宽的的取值范围;另一方面,补偿后的数据电压信号先写入第三节点N3(即,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进而写入到第二节点N2(即,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从而避免由于数据线Data上的信号变化而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影响,下面结合图3B进行描述。

如图3B所示,具有上述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有机发光像素可包括玻璃基板311以及在玻璃基板311上依次设置的多晶硅层312、栅绝缘层313、栅极314、层间绝缘层315、金属电极316、金属电极318、钝化层317和金属电极319。其中,金属电极316和金属电极318被设置在同一金属层上且彼此绝缘,金属电极319被设置在与金属电极316和金属电极318不同的金属层上;金属电极316覆盖栅极314,金属电极319覆盖金属电极318,金属电极316和金属电极319彼此分离(即,没有重叠区域)。

金属电极316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连接,金属电极316(相当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和栅极314(相当于第二节点N2)之间形成第二电容C2;金属电极319与数据线Data连接,金属电极318通过过孔(未示出)与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连接,金属电极319(相当于数据线Data)和金属电极318(相当于驱动晶体管DT的第二极,即,第三节点N3)之间形成第一电容C1。这样,金属电极319与金属电极316/栅极314彼此分离,数据线Data上的信号变化在金属电极319和金属电极316/栅极314之间不会产生寄生电容,进而不会影响由第二电容C2保持的数据电压,从而避免(或大大削弱)由于信号变化产生的串扰,实现稳定显示。

继续参考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大部分结构与图3A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在以下的描述中,将不再赘述与图3A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而重点描述不同之处。

与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6所示,在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中,第四开关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连接。这样,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不需要参考电压线,减少了信号线的使用,节省了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所占的版图面积。

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图3A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在P3阶段,第三节点N3的电位变化量ΔV为第二节点N2的电位Vg

由此,可计算出在P4阶段流过发光元件D1的发光电流为:

由公式(6)可知,发光电流Ioled与参考电压信号无关,这样就消除了参考电压信号对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信号线之间的干扰,有利于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稳定发光。

继续参考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大部分结构与图3A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在以下的描述中,将不再赘述与图3A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而重点描述不同之处。

与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7所示,在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中,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初始化电压线Init连接。这样,就降低了第二电源电压线VDD上的负载,使得第二电源信号Vdd更加稳定,有利于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稳定发光。

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包含上述各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在一个帧周期内的示意性流程图800。

步骤801,在初始化期间,初始化电压线提供初始化电压信号,数据线提供数据电压信号,发光控制单元基于发光控制线的信号导通,复位单元基于第一扫描线的信号将初始化电压信号传输至发光元件的阳极、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并将数据电压信号传输至耦合单元。

步骤802,在阈值电压侦测期间,第二电源电压线提供第二电压信号,发光控制单元基于发光控制线的信号截止,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上的电压信号由初始化电压信号上升至低于第二电压信号的值,完成对驱动晶体管的阈值侦测。

步骤803,在数据写入期间,数据线提供高阻信号,参考电压线提供参考电压信号,数据写入单元基于第二扫描线的信号将参考电压信号传输至耦合单元,并通过耦合单元的耦合作用将耦合单元上的电压信号变化先传输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进而传输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完成数据的写入。

步骤804,在发光期间,复位单元基于第一扫描线的信号截止,发光控制单元基于发光控制线的信号导通,发光元件发光。

在这里,当将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应用于本申请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例如,图3A、图6和图7所示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时,步骤801~步骤804的各信号的时序图可参见图4所示。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参考电压信号可不大于第一电源电压线提供的第一电压信号。这样一来,可避免在初始化期间(参见图4所示的P1阶段)由于施加在发光元件阳极上的电压信号大于施加在发光元件阴极上的电压信号而产生漏电流使发光元件发光,从而改善应用本实施例的驱动方法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暗态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可包括多行像素单元910和多列像素单元920,每行像素单元910可包括多个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例如,每行像素单元910中的每一个子像素均包含一个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

每行像素单元可连接一条第二扫描线和一条发光控制线。

例如,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二扫描线S1~Sm的信号和发光控制线E1~Em的信号可分别由两个移位寄存器930和940来生成。在这些应用场景中,第二扫描线S1~Sm的信号可具有与图4中的S2相同的波形,而发光控制线E1~Em的信号可具有与图4中的EMIT相同的波形。

此外,每列像素单元连接一条参考电压线。

例如,第1列像素单元中的各子像素与参考电压线Ref1连接,第2列像素单元中的各子像素与参考电压线Ref2连接,以此类推,第n-1列像素单元中的各子像素与参考电压线Refn-1连接,第n列像素单元中的各子像素与参考电压线Refn连接。

可选地,至少两列相邻的像素单元连接至同一条参考电压线。

具体而言,例如,第1列像素单元和第2列像素单元中的各子像素连接到参考电压线Ref1,第3列像素单元和第4列像素单元中的各子像素连接到参考电压线Ref2,以此类推。

这样一来,同一条参考电压线为相邻两列像素单元中的各子像素提供参考电压信号Vref,减少了参考电压线在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走线,从而减少了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在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所占的版图面积。

虽然上述示例描述了两列像素单元连接到一条参考电压线,但是这仅是示例性的。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到一条参考电压线的像素单元列数可以大于2,例如,第1列~第3列或第1列~第4列像素单元中的各子像素连接到参考电压线Ref1,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的需求来设置。

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由于采用了如上所述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使得补偿后的数据电压先写入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或第三节点),进而写入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或第二节点),实现了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数据线的分离,避免了由于数据线上的信号变化而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影响。此外,由于如上所述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在实现阈值补偿的同时还增大了数据电压信号的取值范围,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能实现更好的显示质量。

继续参考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与图9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类似,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同样包括多行像素单元1010和多列像素单元1020,每行像素单元1010包括多个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例如,每行像素单元1010中的每一个子像素均包含一个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此外,每行像素单元1010均连接一条第二扫描线和一条发光控制线。

与图9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与第i行像素单元连接的发光控制线复用为第i+1行像素单元的第二扫描线,i为正整数。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第一行像素单元的发光控制线E2复用为第二行像素单元的第二扫描线。这样一来,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所需的第二扫描信号和发光控制信号可通过同一个移位寄存器1030生成,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所占的版图面积。

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的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例如可采用如图4所示的时序来进行驱动。

下面将以图11的时序来说明相邻两行像素单元中第二扫描线和发光控制线的复用关系。

如图11所示,控制线E2上施加的信号相对于控制线E1上施加的信号延迟一个P3阶段,因此,控制线E1上施加的信号和控制线E2上施加的信号可由图10中的移位寄存器1030中相邻的两个移位寄存单元输出。类似地,控制线Ei+1上施加的信号相对于控制线Ei上施加的信号延迟一个P3阶段,因此控制线Ei上施加的信号和控制线Ei+1上施加的信号可由图10中的移位寄存器1030中相邻的两个移位寄存单元输出。这里,i为自然数,且0<i≤m。此外,在驱动第一行像素单元期间(图11所示的第一行时间段),控制线E2用作第一行像素单元中各像素驱动电路的发光控制线;而在驱动第二行像素单元期间(图11所示的第二行时间段),控制线E2用作第二行像素单元中各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二扫描线。类似地,在驱动第i-1行像素单元期间,控制线Ei用作第i-1行像素单元中各像素驱动电路的发光控制线;而在驱动第i行像素单元期间,控制线Ei用作第i行像素单元中各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二扫描线。

此外,从图11中还可以看出,驱动第二行的第一扫描线S2上施加的控制信号可以由驱动第一行的第一扫描线S1上施加的控制信号延迟一个P3阶段得到。类似地,驱动第i行的第一扫描线Si上施加的控制信号可以由驱动第i-1行的第一扫描线Si-1上施加的控制信号延迟一个P3阶段得到。

对比图9和图10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可以得知,若图9和图10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均包含m行像素单元,图9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需要m条第二扫描线和m条发光控制线来驱动各行像素单元,而图10所示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由于用于驱动相邻行像素的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之间可以共用其中一条控制线,因而仅需要m+1条控制线便可以驱动各行像素单元,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电路所占版图面积。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