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实验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049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学实验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器械,是一种教学实验用具。



背景技术: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用具能够比较直观的使学生明白各种运动物体的轨迹。经常使用的二维运动平抛实验装置能够直观的表示抛物体运动轨迹,但它的不足是抛物体的角度需要人工调整,当调整的角度大小存在误差时,描述抛物体运动轨迹的误差相对较大,而且人工调整角度时,需要多人同时操作才能将角度调整准确。这种方法操作复杂,角度误差较大,需要多次实验才能产生好的实验效果。另外,弹射装置容易损坏,弹射准确度较低,使用寿命短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教学实验用具,它能解决现有技术不足。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教学实验用具,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安装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另一侧安装第一挡板,第一支撑板上设置磁粉层,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安装底座,底座上安装第二挡板,第二支撑板的一侧安装支架,支架上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安装推杆,推杆上安装限位弹簧,限位弹簧一端与推杆上的凸环相触,另一端与凸台相触,推杆底部设置限位齿,第一通孔的上壁开设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安装连杆,连杆上端安装按板,连杆上开设卡槽,第一通孔的下壁开设第三通孔,在第二支撑板上、第三通孔的下方开设固定槽,在支架的下方、第二支撑板上安装轨道,轨道上设置弹射球,轨道上设置转轴,轨道绕转轴转动,轨道的下方固定角度仪,角度仪与轨道固定连接,角度指针与转轴固定连接,角度仪的扇形外表面上设置数个齿,第二支撑板上安装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分别与角度仪上的齿及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电机输出轴连接。连杆下端连接固定杆,固定杆上安装行程弹簧。固定槽底部开设连接槽,连接槽与行程弹簧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准确调整抛射物体的角度,从而描述出抛物体的不同抛出轨迹,角度仪的调整角度准确率达到了99.9%;实验的准确率高,描述不同角度抛出的物体运动轨迹直观、准确,并且操作简单,只需按动电机启动开关即可。本实用新型的推杆弹射结构设计合理,弹射结构操作方便、不打滑、定位准确、弹射准确率高及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图1中Ⅰ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图1中A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中4是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4的一侧安装第二支撑板1,第一支撑板4的另一侧安装第一挡板16,第一支撑板4上设置磁粉层3,第一支撑板4的底部安装底座2,底座2上安装第二挡板15,第二支撑板1的一侧安装支架6,支架6上开设第一通孔25,第一通孔25内安装推杆12,推杆12上安装限位弹簧22,限位弹簧22一端与推杆12上的凸环21相触,另一端与凸台37相触,推杆12底部设置限位齿36,第一通孔25的上壁开设第二通孔27,第二通孔27内安装连杆29,连杆29上端安装按板30,连杆29上开设卡槽31,第一通孔25的下壁开设第三通孔28,在第二支撑板1上、第三通孔28的下方开设固定槽32,在支架6的下方、第二支撑板1上安装轨道5,轨道5上设置弹射球7,轨道5上设置转轴11,轨道5绕转轴11转动,轨道5的下方固定角度仪13,角度仪13与轨道5固定连接,角度指针14与转轴11固定连接,角度仪13的扇形外表面上设置数个齿,第二支撑板1上安装第一齿轮9和第二齿轮10,第二齿轮10分别与角度仪13上的齿及第一齿轮9啮合,第一齿轮9与电机8输出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实验用具使用时,启动电机8,通过第一齿轮9和第二齿轮10转动带动角度仪13转动,从而带动轨道5转动,达到调整轨道角度的目的,使弹射球7能够平抛或斜向抛出,以达到实验的不同要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架6上的推杆12向后拉动时,推杆12上的限位齿36卡在卡槽31上,限位弹簧22被压缩,按下按板30,推杆12上的限位齿36与连杆29脱离,推杆12被限位弹簧22弹出,推动弹射球7飞出,沿第一支撑板4上的磁粉层3自由落至第二挡板15的槽内。

附图中17为垫板、18为限位槽、19为限位杆、20为滑杆、23为安装座、24为后座、26为通孔、33为连接槽、34为固定杆、35为行程弹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