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5223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教学领域,特别是一种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



背景技术: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可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对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在捏脊的过程中,需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有“捏三提一法”、“捏五提一法”等,整体捏脊手法繁多,操作者如不熟练,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对患儿造成额外的伤害。

针灸治疗也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操作者的手法要求更加严格。

现有技术中,医护人员进行捏脊培训通常在患儿身体上进行,容易引起患儿家属不满,操作练习受到极大的局限;针灸教学通常采用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等,一则与人体皮肤感觉相差过大,二则不能认准患儿穴位,达不到良好的学习练习效果。也有采用专门的人体针灸模型进行教学训练,价格高昂,不适合大范围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携带方便、成本低、学习效果明显的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包括底座、针灸层以及可拆卸的捏脊罩;所述底座为底部为平面的硬质基座,底座的外部轮廓取小儿臀部至枕部的外形轮廓;底座的上方固定设置与人体肌肉手感相近的、形状为小儿臀部至枕部肌肉形状的针灸层,所述针灸层最薄处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5厘米,针灸层的表面标记有方便练习者学习的背部经络;所述针灸层的上方可拆卸地套设相对针灸层可提起、且松开后立即自动缩平至贴合针灸层的捏脊罩,捏脊罩手感与儿童皮肤相近。

优选地,所述捏脊罩的底部紧密套设在底座的侧壁上。

更优选地,所述捏脊罩上还设有可套设在底座底部、确保捏脊罩稳固套设于针灸层上的若干条弹性带。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带为两条。

更进一步地,所述针灸层采用与人体肌肉手感相近的橡胶制成;所述捏脊罩采用与儿童皮肤相近的硅胶皮肤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的针灸层采用与人体肌肉手感相近的材质制成,表面标记有背部经络且最薄处的厚度不低于2.5厘米,方便练习者根据所述背部经络准确进行穴位及针灸手法力度的练习;捏脊罩可拆卸的适配设置与针灸层上方,采用与儿童皮肤相近的硅胶皮肤制成;整体手感真实,方便练习者有效进行针灸和捏脊的学习,制造成本低、学习效果好、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解释。

图1是实施例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底座与针灸层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套上捏脊罩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包括底座1、针灸层2以及可拆卸的捏脊罩3;底座1为底部为平面的硬质基座,底座1的外部轮廓取小儿臀部至枕部的外形轮廓设计;针灸层2固定设置于底座1的上方,针灸层2的形状取小儿臀部至枕部肌肉的形状,其最薄处的厚度不小于2.5厘米,针灸层2的表面标记有背部经络(图中未示出,督脉、膀胱经、背部腧穴等),方便练习者根据所述背部经络准确进行穴位及针灸手法的练习,针灸层2优选采用与人体肌肉手感相近的橡胶等材质制成,方便练习者进行针灸力度的学习;捏脊罩3适配针灸层2的形状,可拆卸地套设在针灸层2的上方,优选采用与儿童皮肤相近的硅胶皮肤制成,捏脊罩3相对针灸层2可提起,且松开后可立即自动缩平,恢复与针灸层2的紧密贴合状态。所述捏脊罩3可拆卸的设置,在进行针灸手法训练时取下捏脊罩3,避免针头刺破捏脊罩3,影响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捏脊罩3的底部紧密套设在底座1的侧壁上,进一步增加捏脊罩3的固定性。捏脊罩3上还设有可套设在底座1底部的若干条弹性带31,确保捏脊罩3不会从针灸层2上掉落,影响训练效果,弹性带31的数量根据需要设置为1、2、3、4条,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为两条。

进行针灸训练时,学习者直接在针灸层2上,根据不同穴位反复进行针灸手法和力度的练习;如需要进行捏脊训练时,套上捏脊罩3,固定好弹性带31,完全模拟人体皮肤与身体的结构,进行捏脊中“提”和“拉”的学习,手感真实,起到事倍功半的训练效果。同时小儿捏脊针灸教学模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携带方便、可大力推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