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窥显示装置及防窥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9310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防窥显示装置及防窥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防窥显示装置及防窥显示器。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显示器件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常,显示器件具有较大的视角,位于不同视角的用户均可以获知其显示的信息。然而在一些场景下用户希望显示器件所显示的信息不可被周围的其他用户获知,即希望显示器件具有防窥功能。

现有的防窥显示器件通常采用在显示屏外增加防窥膜片,过滤大视角的光线,仅保留垂直与显示屏的光线,使得大视角位置的用户无法接收到显示屏所显示的画面,但这种防窥显示器件由于额外增加的防窥膜片,使得整个显示器件的厚度增加,同时防窥膜片对垂直视角的光线也具有屏蔽作用,降低了垂直视角的显示亮度,从而造成显示器件功耗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防窥显示装置和防窥显示器件。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导光板、第一背光源、第二背光源,控制器以及驱动电路;所述防窥显示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所述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侧和第二入光侧,所述第一入光侧和所述第二入光侧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两个相对侧边;所述第一背光源与所述第一入光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背光源与所述第二入光侧相对设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背光源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背光源连接;所述控制器在所述防窥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背光源和所述第二背光源交替工作,所述控制器在所述非防窥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背光源和所述第二背光源同时工作;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屏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在所述防窥模式下根据所述第一背光源和所述第二背光源的工作频率调节所述显示屏的Gamma曲线,以使所述显示屏在不等于90°的视角下的显示亮度与所述非防窥模式下对应视角的显示亮度不相同。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窥显示器,包括上述防窥显示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防窥显示装置和防窥显示器,通过在导光板的两个相对侧边设置第一背光源和第二背光源,在防窥模式下利用控制器控制第一背光源和第二背光源交替工作,并通过驱动电路调节防窥模式下显示屏的Gamma值,使非垂直视角的显示画面发生失真,从而无需设计防窥膜片即可实现防窥功能,降低了防窥显示装置的厚度及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防窥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防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在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下的白色Gamma曲线的一种示意图;

图4A和图4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防窥模式下显示屏的出光亮度随视角变化示意图;

图5A是防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在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下的红色Gamma曲线的一种示意图;

图5B是防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在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下的绿色Gamma曲线的一种示意图;

图5C是防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在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下的蓝色Gamma曲线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防窥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防窥显示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图1所示防窥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屏11、导光板12、第一背光源131、第二背光源132,控制器14以及驱动电路15。其中,显示屏11用于呈现待显示画面,可以为液晶显示屏,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导光板12包括第一入光侧121和第二入光侧122,第一入光侧121和第二入光侧122位于导光板的两个相对侧边。

如图1所示,第一背光源131与第一入光侧121相对设置,第二背光源132与第二入光侧121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源131发出的光线和第二背光源132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内经过反射、折射后由导光板12的出光面(与显示屏相对的表面)出射。

控制器14与第一背光源131和第二背光源132连接,控制器14可以控制第一背光源131和第二背光源132的工作状态。控制器14可以分别向第一背光源131和第二背光源132发出驱动信号,驱动两个背光源以一定频率进行发光。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背光源131发光、第二背光源132不发光时,显示屏11靠近第一背光源131的一侧的发光亮度高于远离第一背光源131的一侧;当第一背光源131不发光、第二背光源132发光时,显示屏11靠近第二背光源132的一侧的发光亮度高于远离第二背光源132的一侧。

驱动电路15与显示屏11连接,驱动电路15在防窥模式下根据第一背光源131和第二背光源132的工作频率调节显示屏11的Gamma曲线,以使显示屏11在不等于90°的视角下的显示亮度与非防窥模式下对应视角的显示亮度不相同。换言之,驱动电路15可以控制显示屏11所显示画面中每个灰度对应的Gamma值,使得观察者在某一确定视角位置时,显示屏的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下观察到的同一显示画面中各像素的显示亮度不相同。

Gamma(伽马)值可以用于表示显示屏输出亮度与输入的待显示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可以为输出亮度与输入亮度数据的比值。Gamma曲线为显示屏输出亮度与输入的待显示画面的灰度的对应关系曲线。驱动电路15可以根据确定的Gamma曲线以及从外部电路接收的待显示画面的亮度数据,经过转换运算后得出显示屏上各像素的亮度,并输出对应强度的驱动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器可以包括开关电路。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述控制器14可以包括开关电路21,开关电路21与第一背光源231和第二背光源232连接。

第一背光源231具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二极管D11、D12、…、D1m,第二背光源232具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二极管D21、D22、…、D2n,其中,m,n均为正整数。

开关电路21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一开关信号线SW1、第二开关信号线SW2以及发光信号线H1。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与第一开关信号线SW1电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第一极与发光信号线H1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极与各第一发光二极管D11、D12、…D1m的阳极连接,各第一发光二极管D11、D12、…D1m的阴极接地GND。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与第二开关信号线SW2电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第一极与发光信号线H1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第二极与各第二发光二极管D21、D22、…、D2n的阳极连接,各第二发光二极管D21、D22、…、D2n的阴极接地GND。

第一开关信号线SW1和第二开关信号线SW2分别用于向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传输开关控制信号。在非防窥模式下,第一开关信号线SW1和第二开关信号线SW2向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提供导通信号,使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导通,从而将发光信号线H1传输的信号传递至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这时,可以向发光信号线提供发光信号,该发光信号电压高于各发光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从而使得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各第二发光二极管同时发光。

在非防窥模式下,可以通过第一开关信号线SW1和第二开关信号线SW2控制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分时导通,从而使第一背光源231和第二背光源232分时工作。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信号线SW1和第二开关信号线SW2可以与上述驱动电路15电连接。在防窥模式下,驱动电路15可以用于向第一开关信号线SW1传输第一时钟信号,向第二开关信号线SW2传输第二时钟信号,第一时钟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的频率均为显示屏的扫描频率的二倍。也就是说,在显示屏显示一帧画面的时间内,控制器14可以控制第一背光源和第二背光源分别进行一次发光。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时钟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可以互为反相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15可以根据第一背光源131和第二背光源132交替工作的切换频率以及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来切换显示屏的Gamma曲线。

具体来说,在防窥模式下,控制器14控制在第一背光源131工作、第二背光源132不工作时,驱动电路15可以将显示屏11的Gamma值调节为第一Gamma曲线,当控制器14控制第一背光源131不工作、第二背光源132工作时,驱动电路15可以将显示屏11的Gamma值调节为第二Gamma曲线。在非防窥模式下,即控制器14第一背光源131和第二背光源132同时工作时,驱动电路15将显示屏11的Gamma值调节为第三Gamma曲线。第一Gamma曲线、第二Gamma曲线、第三Gamma曲线互不相同,且对应于同一待显示灰度,第一Gamma曲线的输出亮度值和第二Gamma曲线的输出亮度值的均值与第三Gamma曲线的输出亮度相等。

进一步地,上述显示屏的Gamma值可以为白色Gamma曲线,即驱动电路15通过调节显示屏的白色Gamma曲线来调节显示亮度。

继续参考图3,其示出了防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在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下的白色Gamma曲线的一种示意图。其中横坐标G表示输入的待显示的灰度,纵坐标I表示经驱动电路调节Gamma值之后向显示屏输出的亮度百分比。γ1曲线为第一背光源131工作、第二背光源132不工作时显示屏输出亮度百分比随输入的待显示灰度值变化的曲线,即上述第一Gamma曲线;γ2曲线为第一背光源131不工作、第二背光源132工作时显示屏输出亮度百分比随输入的待显示灰度值变化的曲线,即上述第二Gamma曲线;γ3曲线为第一背光源131和第二背光源132同时工作时显示屏输出亮度百分比随输入的待显示灰度值变化的曲线,即第三Gamma曲线。

如图3所示,对于任意待显示画面的灰度,第一Gamma曲线和第二Gamma曲线不相同。对于同一待显示灰度,第一Gamma曲线中对应的亮度百分比值与第二Gamma曲线中对应的亮度百分比值的均值与第三Gamma曲线中对应的亮度百分比值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第三Gamma曲线可以为显示屏按照默认的Gamma值进行显示时输入的待显示灰度与输出的亮度百分比之间的关系曲线,第一Gamma曲线和第二Gamma曲线可以为由驱动电路15设置的曲线。此外,图3仅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Gamma曲线和第二Gamma曲线的两种可选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Gamma曲线和第二Gamma曲线的参数作特殊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光板12用于改变第一背光源131和/或第二背光源132发出的光线的传输方向,使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线向显示屏方向传输。导光板通常包括多个导光点,在本实施例中,导光点可以使显示屏在第一背光源工作、第二背光源不工作时在视角α的出光亮度与在第一背光源不工作、第二背光源工作时在视角α的出光亮度不相等,其中0≤α≤180°且α≠90°。

进一步参考图4A和图4B,其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防窥模式下显示屏的出光亮度随视角变化的示意图,其中图4A示出了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在第一背光源工作、第二背光源不工作时显示屏的出光亮度随视角变化的曲线,图4B示出了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在第一背光源不工作、第二背光源工作时显示屏的出光亮度随视角变化的曲线。

如图4A所示,在第一背光源工作、第二背光源不工作时,当观察者视角小于80°时,显示屏的出光亮度百分比I较高,当观察者视角由80°逐渐增大到180°时,显示屏的出光亮度百分比I逐渐下降。

如图4B所示,在第一背光源不工作、第二背光源工作时,当观察者视角大于110°时,显示屏的出光亮度百分比I较高,当观察者视角由110°逐渐减小到0°时,显示屏的出光亮度百分比I逐渐下降。

图4A和图4B示例性地示出了60°和120°视角下的出光亮度。在60°和120°视角下,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时的出光亮度百分比分别为0.95和0.11,在60°和120°视角下,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时的出光亮度百分比分别为0.11和0.95。

进一步地,上述导光板可以使显示屏在所述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和所述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时90°视角的出光亮度相等。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时90°视角的亮度百分比为0.69,在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时90°视角的亮度百分比为0.69。

对于任一待显示灰度g,第一Gamma曲线对应的亮度为I1,第二Gamma曲线对应的亮度为I2;在视角α观看显示屏的图像时,假设在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时其对应的亮度百分比为p,在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时其对应的亮度百分比为q,则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防窥显示装置,在防窥模式下视角α对应的每个像素的实际显示亮度Iα可以采用如下公式(1)计算:

Iα=(I1×p+I2×q)/2 (1)

实际显示亮度Iα在第三Gamma曲线中的对应的灰度值即为待显示灰度g的实际显示灰度。

以下进一步结合图3、图4A和图4B说明上述显示装置的防窥原理。

在防窥模式的90°视角下,若第一背光源工作、第二背光源不工作,对于待显示灰度23,显示屏在第一Gamma曲线作用下的出光亮度为0.193,在该工作模式下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69;若第一背光源不工作、第二背光源工作,对于待显示灰度23,在第二Gamma曲线作用下显示屏的出光亮度为0.02952,在该工作模式下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69;则显示屏的整体出光亮度百分比I90相当于这两种工作模式的叠加:I90=(0.193×0.69)+(0.02952×0.69)/2=0.0768,在图3中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0768对应的横坐标值约为20,即显示屏显示的实际灰度为20。

在防窥模式的60°视角下,若第一背光源工作、第二背光源不工作,对于待显示灰度23,显示屏在第一Gamma曲线作用下的出光亮度为0.193,在该工作模式下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95;若第一背光源不工作、第二背光源工作,对于待显示灰度23,在第二Gamma曲线作用下显示屏的出光亮度为0.02952,在该工作模式下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11;则显示屏的整体出光亮度百分比I60相当于这两种工作模式的叠加:I60=(0.193×0.95)+(0.02952×0.11)/2=0.1866,在图3中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1866对应的横坐标值约为29,即显示屏显示的实际灰度为29。

在防窥模式的120°视角下,若第一背光源工作、第二背光源不工作,对于待显示灰度23,显示屏在第一Gamma曲线作用下的出光亮度为0.193,在该工作模式下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11;若第一背光源不工作、第二背光源工作,对于待显示灰度23,在第二Gamma曲线作用下显示屏的出光亮度为0.02952,在该工作模式下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95;则显示屏的整体出光亮度百分比I60相当于这两种工作模式的叠加:I120=(0.193×0.11)+(0.02952×0.95)/2=0.0493,在图3中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0493对应的横坐标值约为16,即显示屏显示的实际灰度为16。

以上可以看出,在防窥模式下,对于待显示的灰度23,90°视角下显示屏显示的实际灰度为20,60°视角和120°视角下显示屏显示的实际灰度分别为29和16。可见显示屏在视角不为90°的失真远大于在视角为90°的失真。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板使显示屏在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和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时90°视角的出光亮度相等,并且在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和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时其他视角的出光亮度不相等,若导光板使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和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时90°视角的出光亮度百分比均为1.00,则在防窥模式下显示屏的整体出光亮度百分比I’90=(0.193×1.00)+(0.02952×1.00)/2=0.1113,在图3中出光亮度百分比为0.1113对应的横坐标值约为23,即显示屏在90°视角显示的实际灰度与待显示灰度一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可以分别设置待显示画面中红色分量、绿色分量和蓝色分量的Gamma曲线,并分别依据红色分量的Gamma曲线、绿色分量的Gamma曲线以及蓝色分量的Gamma曲线确定输出的红色分量的亮度百分比、绿色分量的亮度百分比以及蓝色分量的亮度百分比。

具体地,请参考图5A、图5B以及图5C,其分别示出了防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在防窥模式和非防窥模式下的红色Gamma曲线、绿色Gamma曲线以及蓝色Gamma曲线的一种示意图。

在第一背光源工作、第二背光源不工作时,驱动电路将显示屏的红色Gamma曲线设置为第一红色Gamma曲线(图5A所示γ11曲线),将显示屏的绿色Gamma曲线设置为第一绿色Gamma曲线(图5B所示γ21曲线),将显示屏的蓝色Gamma曲线设置于第一蓝色Gamma曲线(图5C所示γ31曲线);在第一背光源不工作、第二背光源工作时,驱动电路将显示屏的红色Gamma曲线设置为第二红色Gamma曲线(图5A所示γ12曲线),将显示屏的绿色Gamma曲线设置为第二绿色Gamma曲线(图5B所示γ22曲线),将显示屏的蓝色Gamma曲线设置于第二蓝色Gamma曲线(图5C所示γ32曲线);在第一背光源和第二背光源同时工作时,驱动电路将显示屏的红色Gamma曲线设置为第三红色Gamma曲线(图5A所示γ13曲线),将显示屏的绿色Gamma曲线设置为第三绿色Gamma曲线(图5B所示γ23曲线),将显示屏的蓝色Gamma曲线设置于第三蓝色Gamma曲线(图5C所示γ33曲线)。

第一红色Gamma曲线、第二红色Gamma曲线、第三红色Gamma曲线互不相同,第一绿色Gamma曲线、第二绿色Gamma曲线、第三绿色Gamma曲线互不相同,第一蓝色Gamma曲线、第二蓝色Gamma曲线、第三蓝色Gamma曲线互不相同。

可选地,如图5A、图5B和图5C所示,驱动电路可以设置第一红色Gamma曲线(图5A所示γ11曲线)、第一绿色Gamma曲线(图5B所示γ21曲线)、第一蓝色Gamma曲线(图5C所示γ31曲线)互不相同;设置第二红色Gamma曲线(图5A所示γ12曲线)、第二绿色Gamma曲线(图5B所示γ22曲线)、第二蓝色Gamma曲线(图5C所示γ33曲线)互不相同。

对应于同一待显示的红色分量的灰度,第一红色Gamma曲线的输出亮度值和第二Gamma红色曲线的输出亮度值的均值与第三红色Gamma曲线的输出亮度值相等,例如图5A中,对应于同一待显示的红色分量的灰度23,γ11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193,γ12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02952,γ13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1113≈(0.193+0.02952)/2。

对应于同一待显示画面的绿色分量的灰度,第一绿色Gamma曲线的输出亮度值和第二Gamma绿色曲线的输出亮度值的均值与第三绿色Gamma曲线的输出亮度值相等,例如图5B中,对应于同一待显示的绿色分量的灰度36,γ21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1084,γ22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4826,γ23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2955=(0.1084+0.4826)/2。

对应于同一待显示画面的蓝色分量的灰度,第一蓝色Gamma曲线的输出亮度值和第二Gamma蓝色曲线的输出亮度值的均值与第三蓝色Gamma曲线输出亮度值相等,例如图5C中,对应于同一待显示的蓝色分量的灰度33,γ31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186,γ32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3013,γ33曲线对应的输出亮度百分比为0.2437≈(0.186+0.3013)/2。

若待显示画面的某一像素亮度的红色分量、绿色分量和蓝色分量的灰度分别为23、36、33,结合图4A和图4B在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和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的状态下输出亮度百分比与视角的关系曲线,可以计算出实际显示亮度。

举例来说,对于60°视角,参考图4A,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状态下输出的亮度百分比为0.95,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状态下输出的亮度百分比为0.11。

红色分量的实际显示亮度IR60=(0.95×0.193+0.11×0.2952)=0.1866,对应图5A中的γ13曲线可得出亮度为0.1866对应的实际灰度为29,则红色分量的实际显示灰度为29。

绿色分量的实际显示亮度IG60=(0.95×0.1084+0.11×0.4826)=0.1561,对应图5B中的γ23曲线可得出亮度为0.1561对应的实际灰度为27,则绿色分量的实际显示灰度为27。

蓝色分量的实际显示亮度IB60=(0.95×0.186+0.11×0.3013)=0.2098,对应图5C中的γ33曲线可得出亮度为0.1866对应的实际灰度为31,则红色分量的实际显示灰度为31。

可见对于像素亮度(26,36,33),其实际显示亮度为(29,27,31),则该像素的实际显示亮度在60°视角发生了偏差,即在60°视角无法看到正常的待显示画面。

对于120°视角,参考图4A,第一背光源单独工作状态下输出的亮度百分比为0.11,第二背光源单独工作状态下输出的亮度百分比为0.95。

红色分量的实际显示亮度IR60=(0.11×0.193+0.95×0.2952)=0.0493,对应图5A中的γ13曲线可得出亮度为0.0493对应的实际灰度为29,则红色分量的实际显示灰度为16。

绿色分量的实际显示亮度IG60=(0.11×0.1084+0.95×0.4826)=0.4704,对应图5B中的γ23曲线可得出亮度为0.4704对应的实际灰度为45,则绿色分量的实际显示灰度为45。

蓝色分量的实际显示亮度IB60=(0.11×0.186+0.95×0.3013)=0.3067,对应图5C中的γ33曲线可得出亮度为0.1866对应的实际灰度为37,则红色分量的实际显示灰度为37。

可见对于像素亮度(26,36,33),其实际显示亮度为(16,45,37),则该像素的实际显示亮度在120°视角发生了偏差,即在120°视角也无法看到正常的待显示画面。

同理,在其他非90°视角下,由于防窥模式下红色分量的Gamma曲线、绿色分量的Gamma曲线和蓝色分量的Gamma曲线互不相同,实际显示亮度中各颜色分量与待显示灰度中各颜色分量的比值不相等,在经过上述驱动电路运算后,显示屏所显示的画面中各像素的颜色会发生改变,导致整个显示画面失真,则在非90°视角下无法正常观看显示画面,而在90°视角下,实际显示亮度中各颜色分量与待显示灰度中各颜色分量的比值相等,显示画面中各像素的颜色不会发生改变,整个显示画面不会发生失真,从而实现了防窥功能。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装置,在不增加防窥膜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器控制两个背光源在防窥模式下交替工作,并利用驱动电路控制显示屏的出光亮度百分比,从而使得非90°视角的显示画面中各像素的颜色发生偏差,进而使画面失真,从而实现防窥,降低了防窥显示装置的厚度和制作成本。同时,由于不存在防窥膜片屏蔽光线,有利于降低防窥模式下显示装置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防窥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屏包括多条数据线以及与多条数据线连接的像素阵列。驱动电路与多条数据线电连接,驱动电路根据调节后的Gamma曲线确定数据信号,并将数据信号传输至多条数据线。这样,驱动电路在对接收的待显示画面数据按照调节后的Gamma曲线进行转换之后,确定显示屏上每个像素对应的实际显示亮度,并根据实际显示亮度确定传输至该像素的数据信号强度,进而驱动整个显示屏按照实际显示亮度进行显示,从而使得观察者在不同视角观察到的显示画面具有差异,进而实现显示装置的防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防窥显示器,包括上述防窥显示装置。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