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1413发布日期:2018-12-05 19:29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涝害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湿涝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2%(Jackson,2004)。黄淮海夏玉米区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过分集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加之耕作制度复杂和播期不一,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常有风、雹、盐碱、病虫等自然灾害发生,玉米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均有受涝的可能,对生产不利。现有研究认为,幼株淹水仅1-2天籽粒产量就下降20-35%。Bhan(1977)认为,开花期淹水5天与幼株淹水的影响几乎同样严重。但Ritter等(1969) 则认为开花期受涝对产量没有影响。陈国平等研究表明,玉米对涝害的反应以生育前期较敏感,三叶期、拔节期和雌穗小花分化期淹水3天使单株产量分别降低13.2%﹑16.2%﹑7.9%,而开花期和乳熟初期淹水3天则未造成减产。而李香颜等研究认为,淹水1d对玉米产量影响甚微,淹水3d以上减产率40%以上,拔节期淹水5-7d,抽雄期淹水7d夏玉米基本绝收。可见,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淹水显著影响玉米的产量。

但由于试验方法和材料各异,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而且前人的研究多采用盆栽试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反应大田淹水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限制了作物本身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不能正常的反映实际生产结果。破坏了土壤本身的结构,回填沉压后土壤容重﹑孔隙度﹑聚合度等与自然土壤相比发生显著变化,不能很好的反映实际生产环境,进而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对指导实际生产不具有说服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包括板体,还包括进水管,所述板体包括相连的地面部和入土尖锐部,所述地面部上设置有通孔,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通孔上,所述板体的一个侧面上位于所述地面部和入土尖锐部的连接处垂直设置有定位稳定板。

上述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所述地面部和入土尖锐部不共面。

上述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定位稳定板和地面部相连。

上述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还包括防冲板,所述防冲板设置于所述板体上的所述地面部和入土尖锐部的连接处,所述防冲板和所述定位稳定板分立于所述板体的相对两侧,所述防冲板用于承接所述进水管输入的水流。

上述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所述板体上设置有过渡槽,所述过渡槽的一端位于所述防冲板处,所述过渡槽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通孔。

上述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所述防冲板上设置有多个缓流槽,各所述缓流槽均从所述防冲板上连接所述板体的一端延伸至背离所述板体的一端。

上述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所述防冲板的顶表面与所述板体的侧面倾斜布置。

上述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所述定位稳定板上背离所述板体的一侧设置有入土稳定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多个板体围绕标的大田形成环状结构以围住大田,板体以其入土尖锐部插入地面以下,地面部位于地面以上,定位稳定板贴合于地面上,如此通过多个板体围住大田,通过板体上连接的进水管输入水流以模拟真实的涝渍环境,结构简单,便于储存水以模拟淹水环境;保持了土壤原有结构,原状土以模拟大田生产条件在保持土壤原有结构,可以很好地模拟大田涝渍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板体;1.1、地面部;1.2、入土尖锐部;2、通孔;3、进水管;4、定位稳定板;5、连接杆;6、防冲板;7、过渡槽;8、缓流槽;9、入土稳定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包括板体1,还包括进水管3,所述板体1包括相连的地面部1.1和入土尖锐部1.2,所述地面部1.1上设置有通孔2,所述进水管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通孔2上,所述板体1的一个侧面上位于所述地面部1.1和入土尖锐部 1.2的连接处垂直设置有定位稳定板4。

具体的,板体1为板状结构,其用于阻止水流通过,其中部分为入土尖锐部1.2,部分为地面部1.1,入土尖锐部1.2为较为尖锐的部分,其可以较为轻易地插入地面,地面部1.1和入土尖锐部1.2的连接处设置有定位稳定板4,定位稳定板4与地面部1.1垂直设置,使用时,将板体1的入土尖锐部1.2插入土壤中直至定位稳定板4贴合到地面上,此时整个板体1 稳定的立于相应的地面上,此时地面部1.1位于地面,在进行试验的标的大田的周围环绕着插上多个上述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多个板体1相连以围住大田,如将标的大田围住以使得其形成可以涝渍的试验环境。同时,板体1上设置有进水管3,通过进水管3向大条放入水流,进行相应的涝渍试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拟大田涝渍的装置,多个板体1围绕标的大田形成环状结构以围住大田,板体1以其入土尖锐部1.2插入地面以下,地面部1.1位于地面以上,定位稳定板4贴合于地面上,如此通过多个板体1围住大田,通过板体1上连接的进水管3输入水流以模拟真实的涝渍环境。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地面部1.1和入土尖锐部1.2不共面,使用时,地面部1.1垂直于地面,而入土尖锐部1.2倾斜的插入土壤中,如此一方面便于脚部踩踏定位稳定板4以实现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板体1更稳固的固定于地面上。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定位稳定板4和地面部1.1相连,连接杆5用于加强定位稳定板4和地面部1.1的连接强度,使得板体1更稳定的立于地面上。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还包括防冲板6,所述防冲板6设置于所述板体1上的所述地面部1.1和入土尖锐部1.2的连接处,所述防冲板6和所述定位稳定板4分立于所述板体1的相对两侧,所述防冲板6用于承接所述进水管3输入的水流,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地面,通过防冲板6予以缓冲,降低对地面的洗刷作用。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板体1上设置有过渡槽7,所述过渡槽7 的一端位于所述防冲板6处,所述过渡槽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通孔2,过渡槽7用于将水流引到防冲板6上,降低水流飞出防冲板6的概率。

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的,所述防冲板6上设置有多个缓流槽8,各所述缓流槽8均从所述防冲板6上连接所述板体1的一端延伸至背离所述板体1的一端,缓流槽8用于降低水流对防冲板6的冲击,降低水流溅起的概率。再进一步的,所述防冲板6的顶表面与所述板体1的侧面倾斜布置,倾斜面同样用于缓冲水流,降低水流对地面的洗刷作用。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稳定板4上背离所述板体1的一侧设置有入土稳定钉9。如此定位稳定板4的相对两侧均有装置插入地面,极大的提升板体1在地面上的稳定性。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