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19673发布日期:2019-03-15 23:4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与流程

本揭示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栅极驱动信号与数据信号延迟不一致的问题,现有技术是通过调整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来实现补偿。更明确地说,显示装置会分成多个区域,时序控制器向栅极驱动电路提供多个栅极驱动信号(例如十二个)。举例来说,显示装置分成三个区域,时序控制器提供十二个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给每一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再由每一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产生扫描信号。

理论上,第一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第二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及第三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会同时接收栅极驱动信号ck1。然后,第一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第二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及第三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会同时接收栅极驱动信号ck2。栅极驱动信号ck2-3-ck12依此类推。

然而,为了解决栅极驱动信号与数据信号延迟不一致的问题,现有技术是调整第二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接收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晚于第一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接收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并调整第三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接收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晚于第二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电路接收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时序控制器向源极驱动单元提供与第一个区域至第三个区域的对应的触发脉冲(tp)信号(即锁存数据与写入数据的信号)的相位则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延迟与第二个区域及第三个区域对应的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的相位来增加第二个区域及第三个区域的画素充电时间,藉此达到补偿的目的。

由于需要同时调整十二个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的相位,造成运算复杂且耗费资源的问题。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揭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运算复杂且耗费资源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揭示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具有一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子显示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条源极线;多条栅极线,所述多条源极线及所述多条栅极线定义出多个像素;至少一源极驱动单元,用于向所述多条源极线提供数据信号;至少一栅极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用于向所述多条栅极线提供扫描信号的栅极驱动电路;以及时序控制器,用于向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提供多个栅极驱动信号并通过调整向所述源极驱动单元提供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来调整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像素充电时间。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时序控制器调整与越晚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早于与越早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根据第一条栅极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间的栅极线以及最后一条栅极线而得。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时序控制器向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同一个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相同。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一非显示区,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上。

本揭示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中,所述显示装置具有一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子显示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条源极线、多条栅极线、至少一源极驱动单元、至少一栅极驱动单元以及时序控制器,所述多条源极线及所述多条栅极线定义出多个像素,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多个栅极驱动电路,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所述时序控制器向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提供多个栅极驱动信号;以及所述时序控制器通过调整向所述源极驱动单元提供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来调整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像素充电时间。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时序控制器调整与越晚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早于与越早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根据第一条栅极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间的栅极线以及最后一条栅极线而得。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时序控制器向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同一个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相同。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一非显示区,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上。

本揭示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中,所述时序控制器通过调整向所述源极驱动单元提供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来调整不同子显示区的像素充电时间。所述时序控制器不调整向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本揭示调整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与现有技术中调整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相比,运算较为简便且耗费资源较少。

为让本揭示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之显示装置。

图2显示图1的时序控制器向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栅极驱动信号,以及时序控制器向源极驱动单元提供的触发脉冲信号的时序图。

图3显示触发脉冲信的相位号与栅极线的关系图。

图4显示充电时间与栅极线的关系图。

图5显示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揭示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1显示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之显示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具有一显示区10以及一非显示区20。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条源极线s1-s3840、多条栅极线g1-g2160、至少一源极驱动单元12(图中显示一个源极驱动单元12)至少一栅极驱动单元14(图中显示一个栅极驱动单元)、以及一时序控制器(timingcontroller)16。

所述多条源极线s1-s3840及所述多条栅极线g1-g2160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上。更明确地说,所述多条源极线s1-s3840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上并延伸至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所述多条栅极线g1-g2160设置于所述显示区10上并延伸至所述栅极驱动单元14。所述多条源极线s1-s3840沿一第一方向形成。所述多条栅极线g1-g2160沿一第二方向形成。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源极线s1-s3840及所述栅极线g1-g2160定义出多个像素18。每一所述像素18电性连接至一薄膜晶体管20。

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20上。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电性连接至所述多条源极线s1-s3840并用于向所述多条源极线s1-s3840提供数据信号,所述数据信号用于写入所述像素18。

所述栅极驱动单元14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20上。所述栅极驱动单元14包括多个用于向所述栅极线g1-g2160提供扫描信号的栅极驱动电路。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栅极驱动单元14包括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然而本揭示之栅极驱动单元14并不限于三个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20上。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为阵列基板行驱动(gatedriveronarray,goa)电路。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电性连接至所述栅极线g1-g720并用于向所述栅极线g1-g720提供扫描信号以导通与所述栅极线g1-g720对应的薄膜晶体管2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电性连接至所述栅极线g721-g1440并用于向所述栅极线g721-g1440提供扫描信号以导通与所述栅极线g721-g1440对应的薄膜晶体管20。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电性连接至所述栅极线g1441-g2160并用于向所述栅极线g1441-g2160提供扫描信号以导通与所述栅极线g1441-g2160对应的薄膜晶体管20。

所述时序控制器16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20上并电性连接至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及所述栅极驱动单元14。所述时序控制器16用于控制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写入所述像素18的时序。

所述时序控制器16向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依序提供多个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如图2所示),以使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产生导通所述薄膜晶体管20的扫描信号。

所述显示区10包括多个子显示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10包括第一子显示区a1、第二子显示区a2以及第三子显示区a3。然而本揭示之显示区10并不限于三个子显示区。所述第一子显示区a1包括栅极线g1-g720且对应至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子显示区a2包括栅极线g721-g1440且对应至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所述第三子显示区a3包括栅极线g1441-g2160且对应至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2显示图1的时序控制器16向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提供的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以及时序控制器16向源极驱动单元12提供的触发脉冲信号tp(即锁存数据与写入数据的信号)的时序图。

所述时序控制器16输出的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依序提供给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所述时序控制器16向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提供的同一个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相同。也就是说,所述时序控制器16向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提供的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相同。所述时序控制器16向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以及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提供的栅极驱动信号ck2的相位相同,依此类推。

由于所述时序控制器16输出的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与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写入的数据信号会有延迟不一致的问题,导致所述第二子显示区a2的像素18的充电时间短于所述第一子显示区a1的像素18的充电时间,且所述第三子显示区a3的像素18的充电时间短于所述第二子显示区a2的像素18的充电时间。

于现有技术中,调整提供给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的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晚于提供给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140的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并调整提供给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144的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晚于提供给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142的栅极驱动信号ck1的相位。同样地,栅极驱动信号ck2-ck12的相位也需要调整。然而,由于需要调整十二个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的相位,造成运算复杂且耗费资源的问题。

本揭示之显示装置中,所述时序控制器16不调整栅极驱动信号ck1-ck12的相位,所述时序控制器16通过调整向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提供的触发脉冲信号tp(即锁存数据与写入数据的信号)的相位来调整所述第一子显示区a1、所述第二子显示区a2以及所述第三子显示区a3的像素充电时间。

所述时序控制器16调整与越晚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早于与越早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第二子显示区a2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时间比第一子显示区a1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时间晚,且第三子显示区a3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时间比第二子显示区a2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时间晚。因此,如图2所示,所述时序控制器16调整与所述第二子显示区a2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早于与所述第一子显示区a1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并调整与所述第三子显示区a3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早于与所述第二子显示区a2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藉此可以增加所述第二子显示区a2的像素18的充电时间以及所述第三子显示区a3的像素18的充电时间。

以下将说明如何计算不同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假设所述第一条栅极线g1的充电时间t_chargetop的目标设定为1微秒(microsecond,μs),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中间的栅极线g1080的充电时间t_chargemid的目标设定为1.3μs,所述最后一条栅极线g2160的充电时间t_chargebtm的目标设定为1.5μs。所述显示装置的时钟频率fclk为74.26兆赫(megahertz,mhz),时钟周期tclk(tclk=1/fclk)为13.466纳秒(nanosecond,ns)。

假设与所述第一条栅极线g1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的初始值为200,代表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在收到所述时序控制器16所传送的触发脉冲信号tp开始计数,并在计数第200个脉冲时将数据信号写入与所述第一条栅极线g1电性相连的像素18。

所述第一条栅极线g1与所述栅极线g1080(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中间)之间的栅极线(即所述显示区10的上半部)的触发脉冲信号tp_up(n)的相位计算如下。首先求出每隔几条栅极线调整触发脉冲信号tp的一个脉冲的相位:

tp_up_c=栅极线行数/((t_chargemid-t_chargetop)/tclk)

=1080/((1.3μs-1μs)/13.466ns)=48.47≈48

也就是说,每48条栅极线调整一个脉冲的相位。因此,第n行栅极线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tp_up(n)可由下式计算:

tp_up(n)=初始值-(n-1)/tp_up_c=200-(n-1)/48

第n行栅极线的像素18的充电时间t_up_charge(n)可由下式计算:

t_up_charge(n)=t_chargetop+(tp_up(n)-初始值)×tclk

=1.0+(tp_up(n)-200)×tclk

同样地,所述栅极线g1081(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中间)与所述栅极线g2160之间的栅极线(即所述显示区10的下半部)的触发脉冲信号tp_down(n)的相位计算如下。首先求出每隔几条栅极线调整触发脉冲信号tp的一个脉冲的相位:

tp_down_c=栅极线行数/((t_chargebtm-t_chargemid)/tclk)

=1080/((1.5μs-1.3μs)/13.466ns)=72.7≈73

也就是说,每73条栅极线调整一个脉冲的相位。因此,第n行栅极线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tp_down(n)可由下式计算:

tp_down(n)=tp_up(1080)-(n-1080)/tp_down_c

=177-(n-1080)/73

第n行栅极线的像素18的充电时间t_down_charge(n)可由下式计算:

t_down_charge(n)=t_chargetop+(tp_down(n)-初始值)×tclk

=1.0+(tp_down(n)-200)×tclk

请参阅图3以及图4,图3显示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与栅极线的关系图。图4显示充电时间与栅极线的关系图。

如图3所示,栅极线g1对应的相位为200。栅极线g1080对应的相位约为177(代表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在收到所述时序控制器16所传送的触发脉冲信号tp开始计数,并在计数第177个脉冲时将数据信号写入与所述栅极线g1080电性相连的像素18。栅极线g2160对应的相位约为162,代表所述源极驱动单元12在收到所述时序控制器16所传送的触发脉冲信号tp开始计数,并在计数第162个脉冲时将数据信号写入与所述栅极线g2160电性相连的像素18。

从上述可知,所述时序控制器16调整与越晚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早于与越早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因此,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子显示区a2的栅极线的充电时间比所述第一子显示区a1的栅极线的充电时间长,且所述第三子显示区a3的栅极线的充电时间比所述第一子显示区a2的栅极线的充电时间长。

此外,从上述可知所述触发脉冲信号tp的相位根据第一条栅极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间的栅极线(可以为第二子显示区a2的其中一条)以及最后一条栅极线而得。

请参阅图5,图5显示根据本揭示一实施例之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流程图。

所述显示装置具有一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子显示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条源极线、多条栅极线、至少一源极驱动单元、至少一栅极驱动单元以及时序控制器。所述多条源极线及所述多条栅极线定义出多个像素。所述栅极驱动单元包括多个栅极驱动电路。所述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下列操作。

于操作s10中,所述时序控制器向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提供多个栅极驱动信号。

于操作s20中,所述时序控制器通过调整向所述源极驱动单元提供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来调整所述多个子显示区的像素充电时间。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时序控制器调整与越晚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早于与越早接收所述扫描信号的子显示区对应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

所述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根据第一条栅极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中间的栅极线以及最后一条栅极线而得。

所述时序控制器向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所述多个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相同。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一非显示区,所述多个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上。

本揭示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中,所述时序控制器通过调整向所述源极驱动单元提供的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来调整不同子显示区的像素充电时间。所述时序控制器不调整向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本揭示调整触发脉冲信号的相位与现有技术中调整栅极驱动信号的相位相比,运算较为简便且耗费资源较少。

综上所述,虽然本揭示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揭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揭示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